捫心顧事

一個講故事,談心理的公眾號

關注微信號每天收聽我們的消息

捫心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里德曼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

他讓助手去訪問一些家庭主婦,請求被訪問者答應將一個小招牌,掛在窗戶上。

他們答應了,過了半個月,實驗者再次登門,要求將一個大招牌放在庭院內,這個招牌不僅大,而且很不美觀。

同時實驗者也向以前沒有放過小招牌的家庭主婦,提出同樣的要求。

結果前者有55%的人同意,而後者只有不到17%的人同意,前者比後者高三倍。

這種為達到最終目的而分步驟進行的做法,之所以有如此強的作用,可能是由於個體的自我形象在某些方面起了變化而產生的。

例如在前述掛招牌的實驗中,主婦們原以為自己不讓設立這牌子,即使有人找上門也不同意要求,但是一旦他們同意了某個實際上很難拒絕的小要求,就可能改變自己的認識。

由於同意了在窗戶上掛一個小牌子這個小要求,不知不覺就加入了請願的行列,那麼當第二個要求提出來時,就有可能,跟著照做了。

因此答應並從事了第一個小要求,改變了個體對自己或對活動本身的態度,由此減弱了個體對類似活動大要求的對抗心理,使個體更容易順從第二個大要求,人們把這種心理現象叫做登門檻效應。一隻腳都進去了,何必在乎整個身子都進去呢。

心理學認為,人的每個意志行動都有行動的最初目標。

在許多場合下,由於人的動機是複雜的,人常常面臨各種不同目標的比較權衡和選擇,在相同情況下,那些簡單容易的目標容易讓人接受。另外,人們總願意把自己調整成前後一貫首尾一致的形象,即使別人的要求有些過分,但為了維護印象的一貫性,人們也會繼續下去。

在1984年的日本東京國際馬拉松邀請賽,和1986年的義大利米蘭國際馬拉松邀請賽中,名不見經傳的矮個子日本選手山田本一,出人意外的兩次奪冠,令人們大惑不解。

十年後,他在自傳中解開了這個謎:每次比賽之前,我都要乘車,把比賽的路線,仔細的看一遍,並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誌畫下來。

比如第一個標誌是銀行,第二個標誌是一棵大樹,第三個標誌是一座紅房子,這樣一直畫到賽程的終點。

比賽開始後,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奮力向第一個目標衝去。等到達第一個目標後,我又以同樣的速度向第二個目標衝去,40多公里的賽程,就被我分解成這麼幾個小目標,輕鬆的完成了。

起初我不懂這樣的道理,我把目標定在40多公里外的終點的那面旗幟上,結果我跑到十幾公里就疲憊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遙遠的路程給嚇倒了。

這種效應在現實生活中也存在,當顧客挑選衣服時,精明的售貨員為打消顧客的顧慮,慷慨地讓顧客試一試,當顧客將衣服穿在身上時,他會稱讚那件衣服很合適,並服務周到。在這種情況下,他再勸購,很多顧客就難以拒絕。

推銷員在推銷產品時,並不是直接向你提出買他的商品,而是先提出試用化妝品,試穿衣服的要求,等這些要求實現之後,才提出購買要求。

男士在追求自己心儀的女孩時,也並不是一步到位提出要與對方共度一生,而是逐漸通過看電影,一起吃飯等小要求來逐步達到目的。

有經驗的老師在做學生工作時也是這樣,他總是先讓學生承諾,完成一件比較容易的任務,待到任務完成後,他再接著提出更大的要求,但是在使用這種門檻時,老師也應注意另一個新的門檻技術,即先提出一個很大的要求,接著提出較小的要求,這門技術也會產生極大的效應。

在要求別人或者下屬做某些較難的事情,而擔心他不願意做時,可以先向他提出做一件類似的,較小的事情。

同樣對於一個新人,上級,不要一下子對他們提出過高的要求,應先提出一個只要比過去稍有進步的小要求。讓他們達到這個要求後,再通過鼓勵,逐步向其提出更高的要求,這樣員工容易接受預期,目標也容易實現。

這裡面的心理變化是多麼微妙啊,不過記住,有的時候還是要看住自己的門檻的,該拒絕的時候一定要拒絕。

要讓他人接受一個很大的,甚至是很難的要求時,最好先讓他接受一個小一點的要求,一旦他接受了這個小的要求,他就比較容易接受更高的要求。

往期美文推薦

捫心

心理

專業心理學培訓機構

諮詢顧問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