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今天為大家帶來部編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鄧稼先》的課文、教案及課件等相關內容,希望能給大家的教學和學習帶來幫助!

1《鄧稼先》課文原文

 從"任人宰割"到"站起來了"

  一百年以前,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的時代,恐怕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上最黑暗最悲慘的時代,只舉1898年為例:

  德國強佔山東膠州灣,"租借"九十九年。

  俄國強佔旅順大連,"租借"二十五年。

  法國強佔廣東廣州灣,"租借"九十九年。

  英國強佔山東威海衛與香港新界。前者"租借"二十五年,後者"租借"九十九年。

  那是任人宰割的時代,是有亡國滅種的危險的年代。

  今天,一個世紀以後,中國人站起來了。

  這是千千萬萬人努力的結果,是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創造出來的,在20世紀人類歷史上可能是最重要的,影響最深遠的巨大轉變。

  對這巨大轉變做出了巨大貢獻的有一位長期以來鮮為人知的科學家--鄧稼先(1924-1986)。

  兩彈元勛

  鄧稼先於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懷寧縣。在北平上小學和中學以後,於1945年自昆明西南聯大畢業。1948年到1950年在美國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讀理論物理,得到博士學位後立即乘船順國,1950年10月到中國科學院工作。1958年8月被任命帶領幾十個大學畢業生武漢研究原子彈製造的理論。

  這以後二十八年間鄧稼先始終站在中國原子武器設計製造和研究的第一線,領導許多學者和科技人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的原子彈和氬彈,把中華民族國防自衛武器引導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

  1967年6月17日中國爆炸了第一顆氬彈。

  這些日子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華民族完全擺脫任人宰割時代的新生日子!

  1967年以後鄧稼先繼續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對國際武器作出了許多新的巨大貢獻。

  1985年8月鄧稼先做了切除直腸癌的手術。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術。在這期間創造于敏聯合署名寫了一份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武器發展的建議書。1986年5月鄧稼先再做了第三次手術,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逝世。

  "鞠躬盡瘁,死而後己。"正好準確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鄧稼先是中華民族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和開拓者。張愛萍將軍稱他為"兩彈元勛",他是當之無愧的。

鄧稼先與奧本海默

  抗戰開始以前的一年,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學同學一年。後來抗戰時期在西南聯大我們又是同學。以後他在美國留學的兩年我們曾住同屋,五十年的友誼,親如兄弟。

  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頓高等學術研究所工作,前後十七年的時間裡所長都是物理學家奧本海默(OPPENHEIMER,1904-1967)。當時他是美國家喻戶曉的人物,因為他曾成功地領導戰時美國的原子彈製造工作。高等學術研究所是一個很小的研究所,物理教授最多的時候只有五個人,包括奧本海默,所以他和我很熟識。

  奧本里默和鄧稼先分別是美國和中國原子彈設計的領導人,各是兩國的功臣,可是他們的性格和為人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說他們走向了兩上相反的極端。

  奧本海默是一個拔尖的人物,鋒芒畢露。他二十幾歲的時候在德國哥廷根鎮做波因(BOBN,1882-1970)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寫的自傳中說研究生奧本海默常常在別人做學術報告時(包括波恩做學術報告時)打斷報告,走上講臺拿起粉筆說"這可以用底下的辦法做得更好……"。我認識奧本海默時他已四十多歲,已經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了,打斷別人的報告,使演講者難堪的事仍然不時出現,不過比以前較少而已。

  奧本海默的演講十分吸引人。他善於辭令,聽者往往會著迷。1964年為了慶祝他六十歲的生日,三位同學和我編輯了一期《近代物理評論》,在前言中我們寫道:他的文章不可以速讀。它們包容了優雅的風格和節奏,它們描述了近世科學時代人類所面臨的多種複雜的問題,詳盡而奧妙。

  像他的文章一樣,奧本海默是一個複雜的人。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歡他的人也不少。

  鄧稼先則是一個最不喜歡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談話幾分鐘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實的人。他純真坦白,從不驕傲。他沒有小心眼兒,一生喜歡"純"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認識的知識分子當中,包括中國人和外國人,他是最有中國農民的樸實氣質的人。

  我想鄧稼先的氣質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領導許許多多各階層工作者為中華民族作了歷史性貢獻的原因,人們知道他沒有私心,人們絕對相信他。

  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成立了兩派羣眾組織,對吵對打,和當時全國其他單位一樣。而鄧稼先竟有能力說服兩派繼續工作,於1967年6月成功地製成了氬彈。

  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們被"四人幫"批判圍攻的時候,如果你和我去和工宣隊軍宣隊講理,恐怕要出慘案。鄧稼先去了,竟能說服工宣隊軍宣隊的隊員。這是真正的奇蹟。

  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

  鄧稼先是中國共產黨的理想黨員。

  我以為鄧稼先如果是美國人,不可能成功地領導美國原子彈工程;奧本海默加如果是中國人,也不可能成功領導中國原子彈工程。當初選聘他們的人,錢三強和葛若夫斯(GROVES),可謂真正有自知之明,而且對中國社會、美國社會各有深入認識。

民族感情?友情?

  1971年我第一次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見到闊別了二十二年的稼先。在那以前,於1964年中國原子彈度爆以後,美國報章上就已經再三提到稼先是此事業的重要領導人。與此同時還有一些謠言說1948年3月去了中國的寒春(中文名字,原名JOAN HINTON)曾參與中國原子彈工程,寒春曾於40年代初在洛斯阿拉姆斯(CLOSALAMOS)武器試驗室做費米(FERMI)的助手,參加了美國原子彈的製造,那時她是年輕的研究生。

  1971年8月在北京我看到稼先時避免問他的工作地點。他自己說"在外地工作"。他就沒有再問。但我曾問他,是不是寒春參加了中國原子彈工作,像美國謠言所說的那樣?他說他覺得沒有,他會再去證實一下,然後告訴我。

  1971年8月16日,在我離開上海經巴黎回美國的前夕,上海市領導人在上海大廈請我喫飯。席中有人送了一封信給我,是稼先寫的,說他已證實了,中國原子彈武器工程中除了最早於1959年底以前曾得到蘇聯的極少"援助"以外,沒有任何外國人參加。

  此封短短的信給了我極大的感情震蕩。一時熱淚滿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間整容。事後我追想為什麼會有那樣大的感情震蕩,為了民族的自豪?為了稼先而感到驕傲?--我始終想不清楚。

我不能走

  青海、新疆、神祕的古羅布泊、馬革裹屍的戰場,不知道稼先有沒有想起我們在昆明時一起背誦的弔古戰場文:

  浩浩乎!平沙無垠,不見人。河水縈帶,羣山糾紛。黯兮慘悴,風悲日曛。蓬斷草枯凜若霜晨,烏飛不下,獸鋌亡羣。亭長告餘曰:"此古戰場也!常覆三軍。往往鬼哭,天陰則聞!"

  稼先在蓬斷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屬的時候不知是什麼心情?

  "粗估"參數的時候,要有物理直覺;籌劃晝夜不斷的計算時,要有數學見地;決定方案時,要有勇進的膽識,又要有穩健的判斷。可是理論是否夠準確永遠是一個問題。不知稼先在關鍵性的方案上簽字的時候,手有沒有顫抖?

  戈壁灘上常常風沙呼嘯,氣溫往往零下30多度。核武器試驗時大大小小臨時的問題必是層出不窮。稼先雖有"福將"之稱,意外總是不能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長以後,一次井下突然有一個信號測不到了,大家十分焦慮,人們勸他回去。他只說了一句話:我不能走。

  假如有一天哪位導演要攝製鄧稼先傳,我要向他建議背景音樂採用五四時代的一首歌,我兒時從父親口中學到的:

  中國男兒中國男兒

  要將雙手撐天空

  長江大河亞洲之東峨峨崑崙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黃塵燕然勒功至今熱血猶殷紅

  我父親誕生於1896年,那是中華民族仍陷於任人宰割的時代。他一生都喜歡這首歌曲。

永恆的驕傲

  稼先逝世以後,在我寫給他夫人許鹿希的電報和書信中有下面幾段話:

  --稼先為人忠誠純正,是我最敬愛的摯友。他的無私的精神與巨大的貢獻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恆的驕傲。

  --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個世紀的友情。我知道我將永遠珍惜這些記憶。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裡多從長遠的歷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恆的纔是有價值的。

  --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識地前進的。沒有傍徨,沒有矛盾。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選擇他的途徑的話,他仍會走他已走過的道路。這是他的性格與品質。能這樣估計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們應為稼先慶幸!

  (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博士為紀念鄧稼先逝世10週年撰寫的《鄧稼先》renjiaoshe.com/bubianch一文,發表在由賈平凹主編的《美文》雜誌上。作者與鄧稼先是摯友。所以這篇文章,頗值得一讀。--編者)

2《鄧稼先》教案

【教學目標】

  1、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把握文章在行文順序、材料安排方面的特點。 2、學習文章的結構方式和多變的句式特點。

  3、學以致用,讀寫結合。

  4、體會作者在文中所表現的強烈的愛國感情,學習鄧稼先默默奉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崇高精神。

【學習步驟】

  這是一篇回憶性人物傳記,學習這樣的文章可以這樣學:

〖讀〗

  積累閱讀

  1、讀《懷念鄧稼先院長》

  天府楊柳塞上煙,問君此去幾時還?

  實驗場上驚雷動,江河源頭捷報傳。

  不知鄧老今何在?忠魂長眠長江畔。

  這是鄧稼先的朋友們懷著無比悲痛、崇敬的心情獻給他一支輓歌。他的朋友為何如此深沉懷念、崇敬他呢?是因為被他的精神與人格魅力所吸引。

2、積累關於鄧稼先和楊振寧的材料事蹟。

  3、關於「兩彈一星」:

  4、詞語積累:鄧稼先 元勛 至死不懈 鞠躬盡瘁 選聘 無垠 殷紅殷切 鮮為人知 新鮮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兢兢業業,不辭辛勞,直到死了為止。形容辛勤地貢獻自己的一切。鞠躬:彎著身子,表示恭敬謹慎。盡瘁:竭盡勞苦;瘁:辛勞。已:止。

  當之無愧:當得起某種稱號或榮譽,沒有愧色。當:承當,承受;無愧:不慚愧。

  家喻戶曉:每家每戶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瞭解;曉:知道。

  截然不同:斷然不一樣,形容毫無共同之處。截然:分明地,顯然地。 馬革裹屍:用馬皮包裹屍體。指英勇作戰,死於沙場。

  層出不窮:接連不斷地出現。層:重迭,重複;窮:窮盡。

二、面式閱讀

  1、整體把握文章結構:全文用「橫式結構板塊」拼接的方法,巧立六個主題式的小標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將鄧稼先的生平事蹟和傑出貢獻放在廣闊的社會文化背景中,從多角度多側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優秀品質,使人物形象顯得悲壯豪邁,偉大而崇高。

  2、整體理解文章內容:

  用一句話分別說說每一「板塊」是從什麼角度展現了鄧稼先怎樣的形象?例如:

  第一板塊:影響了人類歷史、樹立了民族尊嚴的鄧稼先。

  第二板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愧兩彈元勛的鄧稼先。

  第三板塊: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鄧稼先。

  第四板塊:讓民族自豪、祖國驕傲的鄧稼先。

  第五板塊:才智超凡、意志堅強,身先士卒、甘於奉獻、執著追求的鄧稼先。

  第六板塊:忠誠純正、成就卓越,有著明確的人生方向和價值觀,為祖國和人民的事業無怨無悔地奉獻了自己一生的鄧稼先。

三、線式閱讀

  1、理清文章結構脈絡。

  ⑴ 全文六個部分之間有什麼聯繫?

  這六部分緊密關聯。1引子──2、3介紹生平和經歷,對比中突出他的氣質、品格和奉獻精神──4側面描寫貢獻大,是對2的擴展──5重點寫他非凡

  的創造才能、堅強的意志、堅定的信念、甘為祖國獻身的崇高精神,是2的具體化──6總結全文。

  ⑵ 在寫鄧稼先之前,為什麼先概述近一百多年來的中國歷史?

  先概述我國近一百多年來的歷史,是為了說明鄧稼先是對中華民族從「任人宰割」到「站起來了」這一巨大轉變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是對歷史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的歷史人物。

  ⑶ 為什麼把鄧稼先和奧本海默對比著寫?

  ⑷ 作者為什麼說「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最高奉獻的兒子?」為什麼引用唐代李華的《弔古代戰場文》和作者兒時從父親口中學到的《中國男兒歌》?

  巧妙地寫出鄧稼先工作、生活環境的艱苦,從而更顯示出鄧稼先奉獻精神的可貴。

  作者是把這首歌曲作為鄧稼先一生的寫照,再次充滿深情地將鄧稼先與改寫中華民族歷史的偉大轉聯繫起來,讓讀者跟著作者把眼光射到歷史深處,以突出他為國為民無私奉獻的精神。顯示鄧工作地點的荒涼、工作的艱辛,增加了鄧精神的悲壯色彩。作者建議採用五四時代的這首歌作背景音樂意在說明鄧稼先阿是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的繼承者,同時他又賦予這種精神以新的內容,那就是向上、求實、勤奮、創新。這樣寫含蓄、委婉,耐人尋味,與前文的正面描寫互相映襯,達到虛實相生的藝術效果。

  總之作者寫這些的目的是為了說明:有了中華文化,就能孕育像鄧稼先這樣的優秀兒女,也正是因為有了鄧稼先一類的傑出人物,我們的民族才能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2、理清文章情感脈絡。

  作者的情感貫穿於全文的各個板塊之中,波瀾起伏,動人心絃。請你舉例說明。

  ⑴ 「我熱淚滿眶,事後我追想為什麼會有那樣大的感情震蕩,是為了民族而自豪,還是為了稼先而感到驕傲,-----我始終想不清楚,」這句話說明瞭什麼?

  (樸實的語言中蘊含著作者的深情,這一句作者運用兩個表選擇關係的設問句,充分表達了自己內心深處引起的感情震蕩,它含蓄地告訴讀者,作者既為中華民族感到自豪,更為稼先領導國內學者和技術人員獨立地設計出中國的原子彈而感到驕傲,語言簡練,蘊含豐富。)

  ⑵ 「不知稼先在??手有沒有顫抖」一句表達了作者對老友怎樣的思想感情?(表達作者對老友真誠的關懷與擔憂。)

四、點式閱讀

  1、妙點品讀:

  ⑴ 高度凝鍊而富表現力的詞語:例如:鮮為人知、任人宰割。請你繼續舉例。

  ⑵ 豐富多彩的句式:文章有時句式十分整齊,例如:有時長句和短句交錯使用,例如:

  長句和短句交錯使用作用:句式排列整齊,往往造成一股氣勢,好念,讀者印象深刻。長句與短句交錯使用,形成一種交錯美。長句便於表達較複雜嚴密的意思;短句顯得活潑,節奏快。結合起來用,有一種特殊的表達效果。

⑶ 靈活多樣的表達:議論抒情的句子:

  描寫的句子:引用詩文的句子:運用對比烘托的手法:

五、素材積累閱讀

  請從不同的角度為你找到作文論據的材料,以達到積學以儲寶的目的。根據鄧稼先的事蹟,歸納出不同的觀點:

  例:1、鄧稼先在美國獲博士學位後立即回國,歸納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報效祖國。

  ⑴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就在這新中國剛剛誕生的早晨,新中國帶著從黑夜走出的迷濛,披著朝陽的霞光,迎來了從海外歸來的這位對祖國母親有拳拳之心的兒子——鄧稼先。

  ⑵ 還處在積貧積弱的中國,迎來了毅然決然拋棄埃菲爾鐵塔的宏偉景觀、

  塞納河畔的旖旎風光的誘惑的錢三強、何澤慧,這對年輕的科學家夫婦,也迎來了他們滿腹的學問和報效祖國的崇高理想。

  ⑶ 50年代初錢學森放棄美國的優裕生活條件,克服重重困難,毅然回到新中國,受到億萬人民的熱愛。

  2、1982年,「我不能走」,歸納出:執著追求、無私奉獻、責任心強。 這種為祖國國防事業獻身的執著追求精神,使鄧稼先拋妻別子,隱姓埋名進入茫茫戈壁灘,一呆就是20多年。20多年來,他和他的同事們沒有任何人在報刊上佔過巴掌大的版面。他們都把自己的姓名和對祖國、對人民的深愛埋在祖國最荒涼最偏僻的地方。人們常常忘記他們,只有當「大炮仗」的衝擊波衝擊各國地震監測站,引起世界一次又一次矚目的時候,人們纔想起他們的存在。

〖寫〗

  讀寫結合是學習語文最有效的方法,俗話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常讀胸中有本,勤寫筆下生花」。請拿起你手中的妙筆,選取其中的一種形式寫成150字的片斷。

  板塊一:提取信息,寫人物簡歷(用簡明的語言)

  板塊二:組合要言,寫人物事蹟(用精鍊的語言)

  板塊三:抒發感受,寫人物述評(用生動的語言)

  例:鄧稼先是中華民族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和開拓者,是我國的「兩彈元勛」。他忠厚平實,真誠坦白,從不驕人,沒有小心眼,一生喜歡「純」字所代表的品格。他熱愛自己的祖國,熱愛所從事的事業,他的一生始終在執著地追求,無私地奉獻。為了中華民族的強大,他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

  板塊四:動用真情,寫好頒獎詞(用優美的語言)

  例:2004年感動中國給任長霞的頒獎詞:「她是中原大地上又一個女英雄(起句議論,給人物高度評價)。掃惡打黑,除暴安良,她鐵面無私;噓寒問暖,扶危濟貧,她柔腸百轉(概述其事蹟) 。十里長街,白花勝雪,挽幛如雲(運用描寫側面烘托其人格,並隱含深情懷念);那是流動在百姓心中的豐碑!一個弱女子能贏得百姓的愛戴,是因為,在她的心裡有對百姓最虔誠的尊重(議論抒情揭示其精神實質)。

  (鄧稼先)當大漠的蒼茫點綴了蘑菇雲的硝煙,當五星紅旗升起在聯合國的上空。是他,長空鑄劍,吼出雄師的憤怒;是他,以身許國,寫下山河的頌歌。殷紅熱血,精忠報國,他是共和國忠誠的奠基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是中華民族不倒的脊樑!──教師範例

六、板書

  鄧稼先

  楊振寧

  1、百年屈辱與「站起來了」──創設背景:貢獻之大、鮮為人知 2、兩彈元勛──總述生平事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3、鄧稼先與奧本海默──忠厚樸實、鞠躬盡瘁

  4、民族感情?友情?──嚴謹求實、民族自尊

  5、我不能走──艱苦奮鬥、捨我其誰

  6、永恆的驕傲──無比讚頌、高唱讚歌

《鄧稼先》教案匯總

renjiaoshe.com/bubianch

3《鄧稼先》ppt課件

《鄧稼先》ppt課件匯總

renjiaoshe.com/bubianch

4《鄧稼先》其他教學資源

《鄧稼先》其他精品教學資源(教案、ppt課件、學案、試題及素材)匯總

renjiaoshe.com/bubianch

新的一年輕鬆備課就來人教版教師之家,官方網址 renjiaoshe.com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