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魚白

熱播劇《都挺好》終於大結局了,一直“作妖”的蘇大強老年癡呆後,誰都不記得了,竟念念不忘給女兒蘇明玉買了習題冊,蘇明玉看着遲來的父愛,痛哭流涕。

溫情款款的結局,不僅賺足了觀衆的眼淚,還讓蘇大強和蘇明玉父女,最終在歲月的兩端和解。

停止抱怨父母

是一個人開始成熟的標誌

知乎上有個很火的問題:“有沒有那麼一刻,你會覺得父母拖累了你?”

有一條高贊回答說:“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我數學拿了99分,但卻不知道錯的1分錯在哪裏。爸爸媽媽捧着卷子研究了半天,卻始終琢磨不出來,最後說‘你硬記吧,反正以後也不會考了。’第二天我去問了老師,得到正確答案後,拿着卷子往回走,哭了。那時候覺得爸爸媽媽好沒用,這麼簡單的道理都講不通,還掙不到錢,別的小朋友都有玩具水槍和漂亮衣服,就我沒有。”

現實中,不乏對父母類似的埋怨:

別的孩子,一出生就有別墅豪車,而我們卻擠在逼仄的出租房裏。

你埋頭苦讀也不一定考入名校,別的孩子已經出國深造鍍金歸來;

你一年的薪水,不夠一套房的首付,別的孩子已經在父母的公司裏擔任高管;

別人輕而易舉就能擁有的東西,我們拼盡全力也無法企及。

落差太大,我們就會抱怨父母的無能和平庸。

《超級演說家》的冠軍劉媛媛說過,“人生是沒有可比性的,我們的人生是怎麼樣完全決定於自己的感受。你一輩子都在感受抱怨,那你的一生就是抱怨的一生;你一輩子都立志於改變這個社會,那你的一生就是充滿鬥志的一生。”

劉媛媛調侃自己連寒門都算不上,因爲家裏沒有門。儘管父母並沒有能力給予她好的物質條件,但母親喫再多苦也要讓她上大學的決定,讓她感恩至今。

她憑藉自己的努力考入了北大,不僅出現在各個演講節目,還成了知識付費領域的大咖,完成了人生的逆襲。

停止抱怨父母,是一個人開始成熟的標誌。

父母已經竭盡全力,也許他們給不了我們完美的起跑線,但我們依然可以靠自己的努力,打造自己的人生。

接納父母的不完美

是做人最大的善意

藝人馬天宇在《我本浪人》一書中寫道:即使我們今後身逢絕境,有太多的放不下或想不開,摸出小口袋的時候我們依舊能看到美麗看到愛,心存善意地繼續走完未知的路。

馬天宇出生於1986年,迄今出道十餘年,他曾在一檔訪談節目中說過,自己再也無法開口叫出“爸爸媽媽”了。因爲這兩個詞,與他而言,除了悲傷,再無其他。

5歲時,久病臥牀的媽媽讓他去買藥,媽媽喫了藥就睡着了,他就抱着媽媽也進入了夢鄉。

第二天早上,媽媽一動不動,身體冰冷,馬天宇才知道,媽媽就這樣永遠地離開了。

媽媽去世後,爸爸終日酗酒。全家的生計靠借錢度日。債臺高築時,爸爸拋棄了三個孩子一走了之。

馬天宇和兩個姐姐,就跟着年邁的爺爺奶奶一起生活。

家境窘迫,馬天宇不得不輟學打工。沒有學歷的他,在北京的飯店做服務員。

選秀節目《加油!好男兒》是他苦難生活的轉機,藉此平臺,他開始在娛樂圈立足,並逐漸做出一番成績。

31歲時,馬天宇拍攝了一組獨特的全家福,照片中,他親暱地摟着爸爸,眼裏是無盡的釋懷和溫暖。

就像他說的那樣,即使曾經身處絕境,有過抱怨,但心存善意,是做人的本分,何況是自己的父母。他選擇了諒解,寬恕了拋棄子女和父母的父親。

《奇葩說》 裏熊浩老師說過: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時鐘,出廠的時候不小心被劃上很多的劃痕,但我們不要因爲身上的劃痕而阻礙了前進的道路。

善待這些先天劃痕,讓它早日痊癒,人生纔不至於傷痕累累

不要活成自己厭惡的人

作家Diane Dweller在自傳《媽媽、躁狂與我》一書中,直言自己從小就活在對媽媽的恐懼之中,爲了躲避媽媽的抽打,她躲在牀底下,靠數牀板和幻想熬過一天;6歲時,她就希望媽媽死掉。

長大後Diane婚姻並不順利,和丈夫離婚後,她一邊獨自撫養孩子,一邊學習,準備重回校園。當她的孩子打擾她學習,讓她煩躁時,她會大聲吼叫,甚至動手打孩子,她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重複媽媽的惡劣行爲。

有一天,她整理抽屜看到一張泛黃的紙條,上面寫着:

“當我長大,變成媽媽以後,我絕對不要:打我的孩子、對他們大喊大叫、罵他們搞砸了一切。”

Diane這纔想起,這是她七歲生日時寫下的生日願望。沒有想到,當她長大後,她變成了自己曾經憎惡的人。

Diane決定改變,她努力地擺脫原生家庭帶給她的創傷,不讓它傳遞到孩子身上。發脾氣前她會深呼吸,儘量輕言細語地和孩子講道理,杜絕不分青紅皁白地打罵。

值得高興的是,她做到了,而她的孩子們做得比她更好。

從原生家庭的陰影裏走出來並不容易,但只有走出來,我們才能站在陽光下。

在歲月的兩端與父母和解

日本知名導演北野武,有一個強勢的母親,他和母親的關係一直很冷淡。

有一次,北野武深夜飆機車受重傷,死裏逃生活了下來,但左臉植入鈦合金,永久面癱。母親得知後,只是淡淡地說:“你不是有保時捷嗎?幹嘛還要騎摩托車?”

北野武在東京打拼,母親就不斷向他要錢,只要一個月沒有寄錢回家,母親就打電話來罵他。隨着北野武的名聲越來越大,母親要的錢也越來越多。

1999年,95歲的父親過世,北野武回家料理喪事。辦完後,他正要離開,大哥將一個小包裹遞給他:“這是媽媽叫我一定要親自交給你的。”

包裹裏有一本存摺和媽媽寫的一封信。存摺上是他的名字,賬戶裏有數千萬日元。北野武顫抖着手打開母親的信:

“武兒,在這幾個孩子中,我最擔心的就是你。你從小就不喜歡唸書,又愛亂花錢,脾氣又暴躁,對朋友太慷慨。從你說要去東京打拼開始,我就很擔心你,擔心你將來會變成一個落魄的窮光蛋。所以我每個月都要你寄錢給我,一方面是刺激你去賺錢,另一方面也是替你存錢。你寄給我的錢我一分都沒花。你大哥一家人把我照顧的很好。你的錢就是你的錢,媽媽只是暫時替你保管,現在你拿去用吧。”

看完信,北野武痛哭不止。

母親的愛,一直都在,只是在和母親的較勁中,被徹底忽略了。

和自己和解,才能與父母和解

《都挺好》的編劇王三毛說:“原生家庭欠你的,你得靠自己找回來。找不回來就是一場災難,找回來就都挺好。”

與其抱怨、厭惡甚至仇恨父母,不如理解、接納父母的不完美,原諒他們,放過自己。著名辯手導師黃執中說過:

“真正的和解是對自己進行的,是讓我們足夠強大的告訴自己,當年的一切都不是我們的錯。”

我們無法選擇家庭,無法選擇父母,但我們可以決定自己走什麼路,成爲什麼樣的人。

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裏指出:“過去的我們無能爲力,現在和未來的我們,可拼盡全力去改變”。

願我們都能在歲月的兩端,微笑着告訴父母:謝謝你,我愛你。

圖片來源於影視劇截圖

作者簡介:魚白,文章首發於公衆號:卡娃微卡(ID:kawa01),千萬女性都在看的家庭美學日刊。轉載請聯繫卡娃微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