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姜是人身主要热源?能补一切虚寒?

“先天之炁在肾,元气藏于肾中,肾中无阳,遂成死炁。”源者,根也。源头也。肾中命门为真阳之根,人之热能所从出也。称曰阳根。根宜牢固,不宜动 摇。补命火固阳根,化阴寒凛冽,召虚阳内返,非附子何能直入于肾中,以生元阳于无何有之乡?如何知之,验之证与脉也。验之人身病理/生理产物也。熟读《伤 寒论》即可得而知之也。

注:单用附子回阳强阳,是精通伤寒论,遍历姜附汤、四逆辈后,去芜存菁,更为有效之进阶运用。

 

“干姜,气味辛、温,无毒。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痢。生者尤良。”《神农本草经》

“干姜用母姜晒干,以肉厚而白净,结实明亮如天麻者为良,故又名白姜。”“干姜治脾,生姜治胃”《本草崇原》

“母姜晒干为干姜。干姜专入胃,其味本辛,炮制则苦,大热无毒,守而不走。元素曰:干姜气薄味浓,半沉半浮,可升可降,阳中之阴也。又曰:大辛大 热,阳中之阳。其用有四,通心助阳,一也;去脏腑沉寒痼冷,二也;发诸经之寒气,三也;治感寒腹痛,四也。”“干姜经炮制,则能去内寒”“肠胃喜温恶寒, 肠胃既温,则膀胱之虚寒小便不禁自止。久服轻身者,除湿之验也。”《本草求真》

注:一、干姜经过炮制则为炮姜

二、元素:指金元时期易水学派的创立者张元素。

三、阳中之阴,故有补血作用。

“近世论干姜、生姜者,多晓晓置辨于去皮、留皮之别。予尝取生姜刮去皮,曝而干之,则但存其筋,无所为姜矣。因是知姜非在地中至极老,不足为干姜, 不去皮不渍不酿,亦不足为干姜。”“生姜之走,干姜之守,系于老与嫩,不系于去皮、留皮。其去皮、留皮,系于使之任曝、不认曝,不系于使之守、使之走 矣。”“生姜得夏气多,故功主横散;干姜得秋气多,则功兼收敛。横散则上逆无力,收敛则气不四驰。然姜之体性究系横生,则非特能禁其上,能禁其下,并能禁 其既上且下。”注:故曰守中温中。 《本经疏证》

“干姜味辛,性温。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手太阴肺经。燥湿温中,行郁降浊,补益火土,消纳饮食,暖脾胃而温手足,调阴阳而定呕吐,下冲 逆而平咳嗽,提脱陷而止滑泄。”“盖水能胜火,则寒能胜热,是以十人之病,九患寒湿而不止也。干姜躁热之性,甚与寒湿相宜,而健运之力,又能助其推迁,复 其旋转之旧。盖寒者凝而温则转,是以降逆升陷之功,两尽其妙。”“血藏于肝,而原于脾,调肝畅脾,暖血温经。凡女子经行腹痛,陷漏紫黑,失姙伤胎,久不产 育者,皆缘肝脾之阳虚,血海之寒凝也。悉宜干姜,补温气而暖血海。”《长沙药解》

“干姜干久,体质收束,气则走泄,味则含蓄,比生姜辛热过之,所以止而不行,专散里寒。如腹痛身凉作泻,完谷不化,配以甘草,取辛甘合化为阳之义。”《药品化义》

“干姜大辛。辛能散气走血。久服损阴伤目。”《中国药学大辞典》

“干姜,生则味辛,炮则味苦。可升可降,阳也。其用有二:生则逐寒邪而发表,炮则除胃冷而温中。”《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世有“生姜走而不守,干姜能走能守,炮姜守而不走。”之说。

“干姜禀阳气之正,虽烈无毒,其味本辛,炮之则苦,专散虚火。用治里寒,止而不移,非若附子行而不守也。生者,能助阳,去脏腑沉寒,发诸经寒气,腹 中冷痛,霍乱胀满,皮肤间结气,止呕逆,治感寒腹痛。肾中无阳,脉气欲绝,黑附子为引。理中汤用之,以其温脾也。四逆汤用之,以其回阳也。生则逐寒邪而发 表,胸满咳逆上气,出汗风湿痹宜之。炮则除胃冷而守中,温中止血,肠澼下利宜之。曷观小青龙、四逆等方并用生者,甘草干姜汤独用炮者,其理中丸中虽不言 炮,在温中例治不妨随缓急裁用。然亦不可过多,多用则耗散元气。辛以散之,是壮火食气也。少用则收摄虚阳,温以顺之,是少火生气也。”《本经逢原》

“褚曰:苦辛。好古曰:大热。保升曰:久服令人目暗。余同生姜。时珍曰:大清外术言,孕妇不可食干姜。令胎内消。盖其性热而辛散故也。李杲曰:干姜 生辛炮苦,阳也,生则逐寒邪而发表,炮则除胃冷而守中,多用则耗散元气,辛以散之。是壮火食气故也,须以生甘草缓之。”《本草纲目》

注:褚,指南齐医家褚澄,著有《褚氏遗书》。好古,指元代医家王好古,著有《阴证略例》。李杲,指金元四大家补土派之李东垣,著有《脾胃论》。时珍,指明朝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的作者李时珍。

干姜与附子

干姜附子汤

伤寒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伤寒论》

“干姜,气热,味大辛,治沉寒痼冷。肾中无阳,脉气欲绝,黑附子为引,用水同煎二物,姜附汤是也。”金‧张元素《医学启源》

“《伤寒》干姜附子汤。干姜一两,生附子一枚。治太阳伤寒,下后复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脉沉,无表证,身无大热者。以火土俱败,寒水下旺,微阳拔根,不得宁宇。干姜温中以回脾胃之阳,附子暖下以复肝肾之阳也。”《长沙药解》

注:火土者,肝肾与脾胃也。火者土之母也。

“按汗下亡阳,阳根已拔,是以烦躁不得眠,故用干姜温中以回脾胃之阳附子温下以复肝肾之阳也。”《医学摘粹》

“凡胃中虚冷,元阳欲绝,合以附子同投,则能回阳立效。故书则有「附子无姜不热」之句,与仲景四逆、白通、姜附汤皆用之。”《本草求真》

“故曰脉微,曰下利,曰烦躁,曰头眩身𥆧,其阳之衰也骤,阴之横也飘忽,而无所附,故不得仅用干姜,必并以附子,但干姜既得附子,一主其中,一主其下,一主守,一主走,若轻车,若熟路,风行雷动,所当必摧,所击必散,阴散斯阳归,阳归斯病已。”“附子以走下,干姜以守中,有姜无附,难收斩将搴旗之功,有附无姜,难取坚壁不动之效。是干姜之治在温中。”《本经疏证》

脾气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阖,清便下重,令便数难,脐筑湫痛,命将难全”《伤寒论》

下焦不阖者,肾中命门火衰,火衰则肾不为胃关,故清便下重,令便数难。命火阳微,肾气不温,则不能封藏而秘精固气。肾已伐根,生气将绝,故脐间动 筑,怵惕怔忪而湫痛。脾气孤弱,五液注下,虽为脾寒,实源于命门,附子所当用也。自利下重,便数频仍,阳根已脱,是命门无火。“盖因肾气怯弱,真元衰劣, 自是不能消化饮食。譬之鼎釜之中,置诸米谷,下无火力,虽终日米不能熟,其何能化?”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

“阳受气于四肢,虽主于脾,实肾中生阳之气所奉,故手足之温与逆,关乎少阴者最重”《伤寒论后条辨》少阴者,肾也。

干姜著重在温中而非温下。干姜之用,欲其横散以逐邪,逐阴邪。热而犹散。然则,命门无火,非有阴邪客之,非外有阴邪束缚而令肾阳不能外布,乃是真阳 自身崩毁败坏致之也。因此,欲行干姜使阴邪横散,不与肾阳为敌,实非生火生阳,非能令残阳败火聚集整编,自体核心阳火转旺发热也。自体核心温度,命门温度 也,肛温也。故能温肠道暖肛门,令粪便干燥成形,令老二阳道振兴。非附子不能也。逐冷与补火两者,疑似而实不尽相同,大有攸分也。

“阳不已而汗出,是为亡阳。”“阳亡必见烦躁等证者,鬼气欲成燐也。病此者,多昼隐夜现,故不得卧寐。”

“少阴病,脉必沉而微细,论(伤寒论)中首揭此,盖已示人以可温之脉矣。少阴病,但欲卧,论中首揭此,盖已示人以可温之证矣。汗出在阳经不可温,而在少阴宜急温。论中盖已示人以亡阳之故矣。”

“脉沉者急温之,为一大法矣。” 《伤寒论后条辨》

急温之,宜四逆汤也。四逆汤者,干姜附子合用也。

少阴病但欲卧寐,反成烦躁不得眠,若口中自和,涎唾泛滥欲流,则是真阳灭没,阴极发躁之不瞑也。亡阳也。 “阳欲亡而作烦,阴迫阳而发躁,以但欲寐者而不得卧寐,则阳神飞越,真气败亡而死矣。虽欲温之,所谓渴而穿井,鬦而铸兵,不亦晚乎?”《伤寒溯源集》敢不 用附子而冀望回阳?

补脾不若补肾,补肾者,补其母也。未有母寒而子不受母气者,脾之寒乃肾中无火所累,脾之湿乃肾中阴气所生。母者,火也。补肾即补火也。补火自能殖土 也。“温者,补火以殖土,使土气蕃育,恒操其胜势,而作镇中州,则水寒却而成温泉,不但免夫汛滥之虞,而熟腐水谷,充肤泽毛,皆赖之矣。唯不知此,而失之 于温,则趺阳负而少阴乃胜,水寒互胜,以无所畏而上凌心火,真阳倏尔灭没,逆莫大焉。”《伤寒论后条辨》

干姜之治在温中,不过暖中焦而温脾胃,所谓温中散寒也,何能补火固密肾根?单用干姜,脐腹动筑怵惕怔忪,阴极不得卧眠将无从解除,粪便成形将无以期 待。肾气不温则小便不缩,心肾不足则梦遗崩带,秘精固气,根在肾阳,其治在肾,温补脾胃何能提振真元热源,挣脱阳痿早泄,走出忧郁?故而需辅以一连串无必 要的按推原始点。阳根火生,热源萌动,破阴回阳,何来酸痛?

注:“肾主收藏,肾气不衰则收藏自固”《伤寒集注》

“昔人谓补肾不如补脾,盖见及止也。”“由未奉教于仲景耳。”《伤寒论后条辨》

肠澼下痢,粪便溃不成形,乃是下焦失温固摄无权,与肾冷封藏不秘遗精早泄,阴道湿冷白带白淫同义“少阴阳虚,釜底无火,胃中亦冷”“食则下清谷,少 阴火衰,胃阳亦微,不化谷而由便出也…此皆由元气虚而脏气弱”也。“下焦滑脱,徒理中焦无用”也。“先涩塞其下焦滑脱,方可言治中焦”也。《伤寒论本义》

“肾中之阳,较脾中之阳,关系更重也。…反重建运之阳,不重蛰藏之阳,爚乱成法,无足取也。…釜底有火,乃得腐熟水谷,冷灶无烟,世宁有不炊自熟之 水谷耶?后人之不逮古昔远矣。今人竟宗补肾不如补脾,不知此语出自何典,而庸俗方信为实,有是说,岂非俚浅易入耶!”《医门法律》

补脾不知补肾,知姜不知附,弃附膨胀干姜疗效,妄言治百重大疾病,识见仅止如此,是不学无术,不识伤寒论也。手淫亡阳者苟信妖佞,不识附子,视亡阳 毁灭论如粪土,阴脉将不得即起,阴翳无从逆转开泰,势将延误医疗,迟迟不得回阳,错失浴火重生逆转人生契机,罔论治病。何能为人防死;何能为人救死?

姜,味辛发,辛能走气,发能宣发走散。辛温发散,辛散走气,走散元气也。古人有〝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早吃姜胜参汤,晚吃姜赛砒霜〞之说。晚上夜寐人体阳气收敛,回归命门以利休息,吃姜则走散元气而不利阳气归返,反更外越发露。与附子引火归元,背道而行。

〝八月、九月勿食姜,伤人神。〞《金匮要略》

〝八九月神气收敛之时,姜味过于辛散,故食之伤神。〞《金匮要略广注校诠》

〝八月、九月人气收敛,姜味辛发,食之则伤神也。《云笈七签》(道教典籍)曰:九月食生姜,成痼疾。孙真人曰:八、九月食姜,至春多患眼,损筋力,减寿。朱晦庵(朱熹)有秋姜夭人天年之语,谓其辛走气泻肺也。〞《金匮要略直解》

请参见:有关干姜热饮与按推的成效

原始点:小脑萎缩:帕金森,肝硬化

孕妇三餐吃「姜」 胰脏炎7月婴险流产

 

伤寒论校注 伤寒论 伤寒论 (2) 聂氏伤寒论 中国药学大辞典本草求真本草崇原本经疏证长沙药解神农本草经读珍珠囊补遗药性赋许叔微医学全书医学启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