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乙未年臘八節,大家都知道要喝一碗臘八粥,但是可能不知道,臘八節可以說是古代的狂歡節,今天不但要喝粥,還應該出去盡情的嗨!

臘月、臘八等說法,都與先秦的蜡祭有很大關係。在那個文明草創的年代,為了吃飽,農業生產是頭等大事,傳說從上古聖王神農氏或堯帝開始,就在年底十二月進行蜡祭,報答農神護佑。

這一套儀式傳承下去,夏代叫清祀,商代叫嘉平,周代叫蠟,傳承過程中形成了一套規範,叫做天子大蜡八。比如規定「八蜡以祀四方」,即祭祀四方的八種神,如《禮記·郊特牲》鄭玄注所記:

蠟有八者:先嗇一也;司嗇二也;農三也,郵表畷四也;貓虎五也;坊六也;水庸七也、昆蟲八也。

先嗇類似於神農;司嗇是農神后稷;農是田地;郵表畷是田間的疆界;祭祀貓虎是因為貓吃老鼠,虎吃野豬,而這倆玩意兒都是會破壞田地的;坊是堤防;水庸是灌溉用的溝渠;昆蟲不解釋。

可見先民們的原始天道觀是認為萬物有靈的,而後世則認為古人夠君子,對農田、水利這樣的物體和貓、老虎這樣的禽獸,得了他們幫忙都要祭祀報答,是「仁之至,義之盡」也,仁至義盡這個詞就是這麼來的。

天子大蜡八

而且要有祝辭。按《禮記·郊特牲》的記載,祝辭是:

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

祈求土、水、昆蟲、草木的神靈都不要搗亂,因為咱已經祭過你們了嘛!這首祝辭也被認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詩歌之一(與《彈歌》等並稱)。

在蜡祭上,對各類參與者的服裝也有規定,天子身著皮弁素服、腰系葛帶,手執榛杖(比喪禮略低的一種禮數規格),農夫則頭戴黃冠、身穿黃衣。整齊的著裝會給人以莊嚴正式的感覺。

等等,說了這麼多,好像跟狂歡沒一毛線關係?不要急,祭著祭著就開始了。

首先是有表演,表演的內容應該就包含傳說中的樂舞《韶》。《尚書》記載:

《簫韶》九成,鳳皇來儀。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庶尹允諧。」

是一段舞蹈表演。但鳳凰與百獸之舞,不可能由動物演出,只能由人扮成動物;這種表演正是蜡祭禮上的表演。連蘇東坡都說「八蜡,三代之戲禮也」,可知蜡祭儀式的表演性很強。

擊石拊石,百獸率舞

完事之後,上至天子,下至農夫,會舉行盛大的宴饗之禮(或鄉飲酒禮),大家可以盡情的嗨,嗨到死,嗨到爆,隨便嗨。

可見,蜡祭是周民族沿襲已久的最為盛大的飲酒節和全民狂歡節。但這個節日怎麼後世就沒影了呢,而且今天的臘祭好像跟這完全不是一回事?

這是因為,周代還有另一種臘祭,把狩獵獲取的禽獸供奉到宗廟裡祭祖,跟天子大蜡八用穀物雜糧祭祀農神不一樣。據《禮記·月令》載:

(孟冬之月)天子乃祈來年於天宗,大割祀於公社及門閭,臘先祖五祀。

這種臘祭在孟冬之月(農曆十月)辦,五祀,據鄭玄的注,是指門、戶、中溜、灶、行等家裡的東西,有辭舊迎新的意思。

臘祭祭祖

大概因為蜡祭和臘祭都是歲末的大祭祀,慢慢的就被合成了一個。秦漢以後,蜡祭就慢慢的沒有了,但剩下的臘祭則吸收了其部分內容,如從十月辦改為十二月辦,祭祀的對象里也增加了農神等。

最早的臘祭,定在每年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舉行,稱為「臘日」。但因為冬至日

在農曆里也不是固定的日子,所以這種臘日偶爾會落到正月里去,這就不符合十二月進行臘祭的傳統了,所以南北朝時就把臘日定為每年的「臘月初八」。

南朝梁的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明確記載「十二月八日為臘日「。」這樣臘日就固定下來,始終在十二月里而不會改變,符合「十二月,臘日也」的傳統,而臘八節也就從此誕生了。

隨著漢代以來佛道兩教的流行,道教有臘八日祭祀八星的說法,佛教有臘八日祭祀釋迦牟尼成道的說法,不過總之臘八節是一個盛大的節日,這些分歧倒也不必深究,說起來「三教原來是一家」不是。

雖然今天的臘八節跟周代的天子大蜡八活動內容很不一樣,但也有」過了臘八就是年「的說法,何況咱們可以溫故知新、以古為新,重新把臘八節當成大蜡八來過嘛!像基督教的聖誕節、復活節本來也是很莊嚴的節日,今天都成了西方人狂歡的日子,何況我們的大蜡八本來就是狂歡節呢?

石破天喝臘八粥

所以趁著今天還沒結束,晚上要K歌的,要喝酒的,要聚會的,要狂歡的,都趕緊嗨起來,過我們中國人自己的狂歡節!當然也不能忘了喝臘八粥,如果能喝一碗俠客島那種加了「斷腸腐骨蝕心草」的就更妙了。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