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標題是不是很眼熟:

《女人你怎麼花錢,你就什麼命》

《雙11必買的大牌化妝品套裝》

《情侶必去的10大網紅餐廳》

《這些小眾包包,不會撞包又有品味》

...

總結一下就是,買買買就會幸福,消費升級讓我走上人生巔峰。不會花錢的人(特別女人)很可悲。

而這,就是典型的「消費主義」。

在讀《人類簡史》的時候,「消費主義」部分曾給我醍醐灌頂的感覺:

消費主義的美德就是消費更多的產品和服務,鼓勵所有人應該善待自己、寵愛自己,就算因為過度消費而慢慢走上絕路,也是在所不惜。在這裡,節儉就像是一種該趕快治療的疾病。我們很容易就能找到各種鼓勵消費倫理的例子,在我們身邊屢見不鮮。

…而且,這套理論已經成功了。我們都成了乖巧的消費者,買了無數種我們並不真正需要的產品,而且有的根本就是昨天才知道的。製造商設計產品的時候,刻意讓它在一段短時間後就被淘汰;而且就算舊型號明明就足以滿足各種需求,廠商還是會不斷推出新型號,我們如果不跟進,就彷彿顯得落伍。購物已成為人類最喜愛的消遣,而且消費性產品也成了家人、朋友、配偶之間不可或缺的中介。各種宗教節日(例如聖誕節)都已經成了購物節。甚至像是美國的陣亡將士紀念日(Memorial Day),原本莊嚴肅穆的一天,現在的重點全成了跳樓大特價。許多男男女女紀念這天的方式,就是跑去血拚,大概是想證明這些自由的捍衛者並不是白白送死。…過去的倫理體系,常常要求人類做些難如登天的事,告訴他們照做就能上天堂。…但遺憾的是幾乎沒人能做到。但今天的情況有所不同了,大多數人都能輕鬆達到資本/消費主義的理想。想要進入這種新倫理所承諾的天堂,條件就是有錢人應該繼續貪婪下去,把時間投入賺更多的錢,至於一般大眾則是要盡情滿足自己的慾望和熱情,想要什麼就買什麼。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信眾終於真的能夠做到宗教要求的條件。只不過,我們又怎麼知道它承諾的天堂是什麼樣子?答案是:看看電視,你就知道。

為什麼現在所有節日,都變成了購物的狂歡節?

雙十一、618就不說了,情人節、聖誕節、元旦、過年,甚至父親節、母親節、感恩節、兒童節,媒體都在推必買清單,電商都在發優惠券。

所以現在的我們,喜歡買買買,喜歡奢侈品,喜歡出國旅行,這真是我們喜歡的嗎?還是別人引導我們喜歡(從而使他們盈利)的呢?

朋友圈、微博、知乎都說,買買買可以讓我感覺幸福。大牌護膚品讓我凍齡,小棕瓶、小黑瓶、小白瓶、小熨斗都是女人的好朋友;時尚品牌每季出流行單品,闊腿褲、塑料涼鞋、印花T……,還有「女生一定要有一條小黑裙」,「包治百病」……

男生被告知「女生是口紅狂魔,過節送一整套YSL口紅一定不會錯」,「要買最新的Iphone送女生才叫愛」,「520要轉賬520塊給女生,生日要轉1314元」……

難道全社會對事情的評價標準都變成了完全一樣的?

咖啡喝星巴克,紀念日去米其林,電子產品用蘋果,包包拎LV、Gucci、Chanel,護膚品全套網紅爆款,耳機用Beats、Boss,衣服穿Supreme,white off,鞋子穿椰子,NMB,…

這樣的生活,才是人人羨慕想過的,嗎?

//

社會學家讓·鮑德里亞說,當下我們消費的目的不再是生存,而是慾望;我們通過消費來彰顯自己的品味,通過所消費的符號來標記自己所歸屬的階級。

身為廣告專業的學生,廣告(營銷)的行業教科書和老師都教我們,要懂受眾,去撓他們的癢點,戳他們的痛點。沒有需求,就創造需求。可以是誘惑、科普,或者是利用人性的弱點製造焦慮、恐懼。

因此,產品爆炸、廣告爆炸,進而慾望爆炸和信息爆炸,這都是經濟社會進步發展的副產品。

慾望不一定是壞事。人有慾望才會努力,為了想要的而奮鬥。社會也正是有各種慾望才能持續發展進步。

但消費本身,不應該是為人而服務的嗎?我買,因為我需要、我喜歡。

現在,到處都在宣揚消費的意義,教我們消費升級,過更閃耀的人生。似乎買更好的包包、開更貴的車、去那些全球必去的景點,就是所有人人生的意義。

其實無論Iphone X、LV、Chanel、房子、車子……都只是物件。他們可能是愛或幸福的實物化,但他們不是幸福的全部,更不是幸福的唯一表現。但媒體商家把消費的快感放大,放大到我們的眼裡只有這些亮閃閃的消費品,並把這些當作生活意義的全部。

//

我也是消費主義的中毒者。

每年去香港、澳門,都是空箱子去滿箱子回。每年出國也是買到行李超重才回來。如果所有的東西都是我需要的還好,實際上家裡一直有一個行李箱+一箱子的護膚品+化妝品囤在那裡。如果一年半什麼都不買都用不完。

關注了很多時尚大號,最新的流行趨勢流行色都要知道,看著那些明星人手一個的爆款包流口水。

意識到消費主義的陷阱後,我開始反思。

護膚是為了讓自己皮膚保持年輕,那找到適合自己用的產品就可以了,為什麼要買這麼多爆款網紅產品去試呢?因為跟風新鮮感。

化妝是為了社交需要,那根據自己的社交場景購買需要的產品就好。且大部分化妝品都可以用很久,囤十幾二十根口紅真的是必須嗎?

相比那些身材好樣貌佳穿什麼都好看的明星帶的貨(其實也是品牌公關送的),平凡的我學會如何用服裝揚長避短,穿出自己的喜好才更重要。

波伏娃的《第二性》說

男人的極大幸運在於,他,不論在成年還是在小時候,必須踏上一條極為艱苦的道路,不過這又是一條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則在於被幾乎不可抗拒的誘惑包圍著;每一種事物都在誘使她走容易走的道路;她不是被要求奮發向上,走自己的路,而是聽說只要滑下去,就可以到達極樂的天堂。當她發覺自己被海市蜃樓愚弄時,已經為時太晚,她的力量在失敗的冒險中已被耗盡。

「慾望管理」、「消費降級」最近開始被提起。

時間可以管理,情緒可以管理,慾望其實也一樣。

//

為什麼要管理慾望?

放任慾望增長,容易陷入過度消費、浪費時間,以及不快樂的漩渦中。尤其當大部分慾望是被媒體商家引誘出來的時候。

想想抖音,第一timekiller。如果不有意去控制慾望,很容易倒在沙發上一刷就是1~2個小時。

而你是否快樂,根源在於慾望和擁有的關係。人是一種,慾望一旦滿足就會不斷提高慾望閾值,因此越來越難再次滿足的生物。這也是為什麼,明明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人們卻越來越難感覺快樂。因為要比以前更快樂,現在才能感受到快樂。

歐洲人最早富起來,經過一代一代的傳承,變成了看管錢的機器,可以通過看管錢而獲得更多利潤。而亞洲有錢的歷史短,富起來也不過100年,因此炫耀和奢侈消費在亞洲備受推崇。

一旦意識到了消費主義的陷阱,在下次看到那些網紅、爆款、人人必買、女人一生一定要有這些字眼時,就更容易冷靜下來。

所謂的「爆款」,不一定真的是人人都說好,可能只是商家促銷的字眼;「女人一生一定要有的XX」,每個人都過著不同的人生,我們需要的東西憑什麼被別人來定義??而推崇小眾和潮牌,也不過是消費主義的變種。如果真的對自己的品味和喜好有自信,按自己的想法來買就好了,為何要刻意避開大眾?

面對越來越多誘惑的社會,意識到消費主義的陷阱,管理好自己的慾望,理性消費,明白消費不是人生幸福的通道,這很重要。把寶貴的時間和金錢放在自己真正在乎的事情上,不放任各種慾望操縱自己,這樣更容易找到持續的幸福感。

最後,引用和菜頭的《你不重要,你的喜歡很重要》:

你的喜歡不需要任何道理,你的喜歡也不需要任何理由,你的喜歡甚至不需要任何解釋。你的存在對於這個世界也許不重要,你所喜歡的事物對於這個世界也許也不重要。但是,因為喜歡這件事情本身,這個世界不能壓縮也不能剝奪你,不能改變也不能無視你。你變成一種非常堅實而又具體的存在,誰也改變不了。

別讓獨一無二的我,隱藏在各種爆品、新品、奢侈品中,消失不見。

微信關注我:子小Lu(Lulu_Lab),歡迎更多討論。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