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印象派先驅 透納作品《雨·蒸汽和速度》

這是夕子的第6篇原創。

卷首語

如果一項新科技,火到了能刺激普通喫瓜羣眾的腎上腺素的程度,就會有很多業內人士,開始嘗試用普通的語言,給喫瓜羣眾傳道、授業、解惑。

事兒就變得有點麻煩了。

因為IT和現實世界,本來就是平行世界啊。業內人士覺得像喫飯和睡覺一樣簡單的那些概念,羣眾就是理解不了啊。

業內人士沒辦法,只能勉強採用一些遠不夠精準的類比,例如「比特幣就是一個村子的人一起記賬」之類,讓羣眾產生一個錯覺:

哦,我懂了!

但這個做法,同時也徹底封死了羣眾結束「喫瓜」,真正開始瞭解和獨立思考的大門。

於是,他們只能粗暴地直接告訴我們:

你不用懂!記得區塊鏈就代表「信任」就行了!

這對於有邏輯需求的那部分羣眾來說,當然是遠遠不夠的。

最起碼,也得給我先翻譯翻譯,在你們的世界裡,到底什麼叫「信任」吧?

畢竟,任何脫離了「事實」的「觀點」討論,都是耍流氓。

而在比特幣這件事兒上,斷章取義和極端言論,已經太多了。

所以,本篇對所有的修辭手法慎之又慎。我希望做的是,用盡量準確的語言,來解釋比特幣到底是什麼,裡面的人們都在做什麼。只有這樣,討論比特幣和區塊鏈的未來的時候,讀者纔有可能真正地和我一起思考。

也只有在這個前提下,無論是贊成還是反對的想法,才真正有意義,不是嗎?

事實1:比特幣是哪來的?

2008年11月,一位網名叫「中本聰」的大神,向一個加密論壇的郵箱列表發送了一篇雄文,也就是現在人們奉為「比特幣聖經」的白皮書《比特幣:一個P2P電子現金系統》。

2009年1月,中本聰發布了比特幣軟體。在這個軟體上,他挖出了史上的第一個「創世區塊」,拿到了50比特幣的獎勵。

比特幣網路,就這樣建成了。

這個天才的軟體是開源的。也就是說,人們可以直接複製出一個屬於自己的系統,或者在它的基礎上修修補補,做出一個更好的。後面關於「區塊鏈」的一切暢想和狂歡,就源於此。

2009年一直到今天,比特幣世界產生的「新幣」,都來自和「創世區塊」的50枚一樣的機制。這些新幣給了礦工們,以獎勵他們提供電腦算力,支持比特幣網路正常的運轉。

2010年,中本聰從這個世界消失了。他留下最後一句話是:

我要去忙其他事了。

一直到現在,都沒人知道中本聰的真實身份。因為他的英語實在太地道,所以主流猜測傾向於認為他並不是日本人。而他擁有的那個包含100萬比特幣存款,價值上百億美元的賬戶,也再沒有人操作過。

神隱的故事講完了,下面,開始進入有點燒腦的內容。

事實2:比特幣是什麼?

它是一個P2P電子現金系統。

為了理解這個概念,我們先用支付寶的例子來看看,一個傳統的交易處理系統,都做什麼。

現在,你在支付寶上,用餘額作了一筆支付。隨著那下「確認」的點擊,這比轉賬的信息,就進入了螞蟻金服那個超大型的中心伺服器。它開始了下面幾項工作:

1. 確認這筆消費是你本人授權的。它把你輸入的交易密碼和正確密碼比對一下,檢測發送指令的是不是你常用的終端設備(手機、電腦)。

2. 確認你的賬戶有足夠多的錢,以用於這筆支出。

3. 確定收款的對方是一個正常的賬戶,可以收款。

4. 生成一筆「賬」,存在資料庫裏。

在交易量很大的情況下,要幹好這幾件事,就非常地不容易:

1. 中心伺服器要有足夠的算力。比如螞蟻金服,要每秒處理高達20萬筆的支付。

2. 抗入侵、抗災變。保證一旦中心伺服器被黑或者死掉,這個系統也不會癱瘓,用戶的財產不會受到侵害。

3. 公司要有有效的手段,控制它內部掌握用戶密碼的那些人,不會偷偷地做手腳。

比特幣系統就是為瞭解決這些問題開發出來的。

對,就是這麼微觀而具體的問題。至於「信任」云云,都是在解決了這些問題的基礎上,演繹出來的。

為了尋求徹底的解決方案,這玩意,壓根就沒有中心伺服器。

上面那些活兒由誰來幹呢?分散在每一個節點上。

每一臺電腦,打開了比特幣的客戶端,就進入了這個網路,並且開始和千千萬萬的其他節點相連。

任何時間,任何一個節點都可以聲稱自己做了一筆支付,將這筆支付的信息發送出去,就像民間的小道消息「口口相傳」一樣,通過一個又一個節點,最終迅速地傳遍整個網路。這樣,就算其中一部分節點壞掉了,也沒有關係,消息照樣有辦法繞過它,繼續傳播開來。

只做到這一步,是沒什麼了不起的。BT下載本來也就是這麼乾的。

厲害的是,每個節點都有能力「拒絕傳謠」。也就是說,每個節點在口口相傳這比支付信息之前,都會先完成上面我們提到中心伺服器乾的前三件事,也就是:

驗證交易的有效性。

對於支付發起人來說,這涉及到兩個疑問:

1. 他們怎麼確認我的身份呢?

你的「錢包」是由兩串長長的數碼組成的:

公鑰:相當於賬戶號,是公開的

私鑰:相當於密碼,只有你一個人知道

在你支付一筆交易的時候,「錢包」用公鑰和私鑰的組合,通過一種加密的計算方式,生成一個「簽名」。這個「簽名」,就是其他節點要驗證的東西。

這種叫做「哈希函數」的加密計算方式十分精巧:

作為你自己,只有用正確的公鑰和私鑰組合,纔可能算出它的正確結果。但作為其他節點,驗證結果是否正確這事兒非常簡單,誰都能做,他們並不需要知道你的私鑰是什麼。更重要的是,別人沒有辦法從你的結果中,倒算出你的私鑰是什麼。

看,你不需要把自己的密碼告訴任何人,但所有的人都能證明你確實擁有密碼。機智吧?

2. 他們怎麼確認我的賬號裏有足夠多的錢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在於,自創世以來,你賬號中發生過的每一筆交易,無論大小,都曾經向全網廣播。

每個人手裡,都有一本關於這個世界中每個人來龍去脈的賬本。你曾經有多少錢,什麼時間花了多少,什麼時間又賺了多少,現在還有多少錢,每個節點都看得清清楚楚。

是的,安裝完整版的比特幣客戶端以後,光是下載賬本,可能就要用掉好幾天。

在真實世界,這種程度的信息透明,其實是極可怕的。

所以,比特幣系統,必然要把自己與真實世界隔離開。

於是就有了這樣一個設計:每個人都可以隨意創建無數個匿名賬戶,甚至可以為每一筆交易創建一個新賬戶。把一個賬戶整個兒送給別人,也無比簡單:告訴他一串私鑰就可以了。

正是因為這一道隔離牆,纔有了現在我們看到的,面具遮蓋下的羣魔亂舞。

但是,想想看,人們真的可以永遠地匿名下去嗎?

只要一個人不想讓自己的資產永恆地留在比特幣的世界,在任何地方,把比特幣兌換成真實世界法定貨幣的時候,就是他的身份浮出水面的時候。不是嗎?

這筆交易,進行到現在為止,大家都驗證了這筆新交易,在每個賬本上記好了一筆。是不是覺得,交易處理的差不多了?

禿羊禿乃義務。

這只是交易處理的第一步。在很多節點都認為這筆交易「靠譜」,把數據傳向遠方的時候,我們的主角們才終於出場了,這個世界的勞作者?守護者?主宰?礦工。

事實3:礦工們做了什麼?

任何一個人,只要開啟了軟體,就可以做礦工。當然,最終能不能挖到「礦」,對處理器是有極高要求的。並且,他們其實在給一個非常聰明的系統,打著一份越來越艱難的工。

假如這個程序,止步於我們上一節所描述的步驟,它也許是個很不錯的「點子」,但絕不會獲得成功。為什麼呢?因為它只能活在大家都是好人的「無菌世界」。

系統實在太脆弱了。

而礦工們乾的事,就是提供大量的算力,燒掉大量的資源,只為把這筆交易的結果,永遠地刻印在歷史的大賬本上,沒有人再能篡改它。

為了做到這一點,礦工們不但要像每個節點做的那樣,驗證這筆交易的有效性,更難的是,他們要把過去10分鐘所有待處理的交易「打成一個包」,也就是「區塊」。

礦工們需要用解對一道數學題的方法,把這個區塊「合法」地掛在上一個區塊的後面。最終,形成一環扣一環的「鏈條」,也就是「區塊鏈」。

插播一個可以跳過的「選讀」部分:

我們嘗試粗淺地瞭解一下這道數學題。題幹之中,包含兩個變數:

1. 上一個區塊的印記

2. 一個難度係數

而礦工們的工作,就是找到一個自變數(一般是靠試的,比如0,1,2,3……),使得這個自變數帶入公式以後,哈希運算的結果小於難度係數。

所以你大致看出來了,這個「難度係數」設得越小,運算的難度就越大,搞定一個區塊要消耗的算力就越多。

這個運算也是「哈希運算」,也完全符合我們上一節提到的,用來驗證密碼的那個「哈希運算」的特徵:

人們可以自己算出不答案,但這不妨礙他們能快速地驗證你的結果對不對。

現在,我們已經發現這個系統面臨的一個核心問題了。人家螞蟻金服的中心伺服器,是每年花真金白銀養著的。而在這裡,誰來養活龐大的算力呢?礦工們不是雷鋒阿。

礦工們挖到的「礦」,就是支付給他們的「新幣」和交易費用。

在每一個10分鐘裏,這都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只有最先解出答案的礦工,才能挖出區塊,拿到獎勵。

而當一個礦工成功以後,所有其他的礦工只好立刻停止手頭的計算,驗證答案的正確性,把這個新區塊儲存在自己的鏈子上,然後開始以它為基礎,挖掘下一個區塊。

就這樣,礦工們用自己的辛勤工作,為每一筆交易打上了一個不可篡改的「時間戳」。

這條長長的區塊鏈儲存在網路中每一個節點,入侵者如果想改變鏈子上任何一個區塊裏的任何一筆交易,就需要人為地造出一條更快更長的假鏈子,而這,就相當於與全網的算力為敵。

現在,比特幣的價格漲上了天,交易日漸頻繁,挖礦的競爭者蜂擁而入。

然而別忘了我們說過的,他們在給一個非常聰明的系統打工。

系統演算法通過調整參數,做到了無論市場上有多少交易,又有多少算力在挖礦,每個區塊產生的時間恆定在10分鐘左右。

競爭者們,陷入了愈發艱難的苦戰。

而同時,挖礦能產出的比特幣數量每天都以固定的速度在減少,每4年縮減到一半的水平,到了2140年左右,210萬個比特幣全部挖出,就再也沒有了。自此之後,礦工只收取交易費過活。

在偏遠的鄉鎮裏,悶熱難當的廠房中,手臂粗的電纜輸送著能量,機器的轟鳴聲超過了人類堪忍的極限。大量社會資源,也隨著顯卡的飛速運轉,化作熱能,消逝在空氣中。

圖:一個冰島礦場

現在,我們終於積累了足夠多的「事實」,可以以此為基礎,開始討論「看法」了。

討論1:比特幣是「貨幣」嗎?

在人類歷史上,貨幣確實曾經只承擔「交易和存儲價值」的功能,但那相對於今天的金融系統來說,可以說是上古時代的事情了。

高喊比特幣將會顛覆美元、人民幣或者任何一種法定貨幣地位的小夥伴們,請不要欺負我們不懂金融。對於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肌體來說,貨幣就是血液。為了讓經濟肌體活得好、長得快,造血功能一定要滿足「動力夠、能發展、可調節」的基礎要求。

而現在,我們知道了比特幣系統究竟在做什麼,對嗎?

那就是記賬。

誠然,比特幣可以作為很多人的發泄工具,表達他們對各國央行和銀行體系的各種不滿。實際上,中本聰發布《白皮書》的時間點,正是選擇了在雷曼兄弟倒閉之後。但比特幣本身,離「貨幣」這個概念,還差著一百萬個Q幣的距離。

那麼,我們怎麼理解它比較好呢?

不誇張地說,它創造了一個財富流動的 透明的 安全領域。

這裡面,包含了四個方面的意思:

1. 它幾乎能保證數量上的絕對安全。

除了你自身行為之外,任何因素都不會改變你在這一世界的財富數額——比特幣的數量。在這裡,不存在銀行破產,不存在黑客入侵銀行系統,不存在信用卡盜刷。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比特幣網路以耗費極多資源為代價,保護了你財產的安全。

2. 它存在非常苛刻的邊界。

由於系統完全封閉,不接受任何來自外界的變更,所以比特幣只能存在於自己這個虛擬領域之中。也正是因此,比特幣永遠不能有紙幣,永遠不能連接沒有電腦,沒有比特幣軟體的人。因為任何一個在系統外發生的交易,對於系統中的每一個節點來說都是「非法」的,無效的。

3. 它是數據分析師的天堂。

試想一下,在股票市場,如果每一個股東代碼的所有買賣行為都對全網實時廣播,將是什麼光景?任何一個投資者,不但能看到當下持有一隻股票最多的賬戶是哪個,而且還能獲知這個賬戶自設立以來,什麼時候建了倉,什麼時候出過貨。在這種程度的「透明化」世界中,投資分析的方法論,將會顛覆性地革新。所有基於K線的分析法則都將變得不值一提。現在,美國已經有公司在提供基於區塊連數據的投資分析服務。但是,更多的比特幣投資者,目前還在對這樣龐大的資料庫視而不見,這是多麼可惜的一件事。

4. 它不是唯一一種具有這些特徵的電子貨幣。

我們講過,比特幣系統是開源的。它創造了自己的世界,但誰都可以在此基礎上調整、改進,創造出千千萬萬個和它差不多,或者比它還要先進的虛擬世界。從這個角度來說,所謂比特幣「供給有限」的邏輯,其實是十分荒謬的。

所以,比特幣是「貨幣」嗎?

平心而論,你見過在創立之初,就把數量上限,惡狠狠地設定為210萬枚的「貨幣」嗎?對於它的設計者來說,「創造一種價格會漲的虛擬資產」顯然比「創造一種能滿足經濟需求的貨幣」重要一萬倍嘛。

討論2:區塊鏈能拿來幹什麼?

其實讓很多人星星眼的,並不是比特幣本身,而是對區塊鏈光明未來的無窮遐想。

能創造和傳遞讓每個人「無可辯駁地相信」的信息,確實是一項「神奇」的能力。在它所及之處,一切似乎變成琉璃所築,宛若天堂。

這要是拓展到城市治理、醫療、消費品、保險和社會的方方面面,能把世界變得多麼美好啊!

對於我個人來說,在2018的新舊交疊之時,通過像破冰船一樣地跨界閱讀,打開了這樣一扇嶄新的窗,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也是無比幸福的一件事。

但是,我們還是要回到「事實」中,冷靜地思考一下這件事情「靠譜」和「不靠譜」之間的那條界限,應該劃在哪裡。

本文討論的「區塊鏈」,都是指基於比特幣系統的第一代區塊鏈。以太坊和智能合約等升級版的應用,我們將在後續的文章中介紹和討論。

1. 區塊鏈是封閉的系統,它只對兩類信息有效。

第一類,是可以在內部完成驗證的信息。比如比特幣,它要傳輸和存儲的信息其實特簡單,就是你有多少幣,給了他多少幣。這件事情,是可以由每個節點直接驗證的。

但是,如果把區塊鏈用在一瓶牛奶的鑒定上,會怎麼樣呢?假如10天前,一位農場主在區塊鏈網路上傳了「標號為135的奶牛產了一瓶標號為246的牛奶」,其他節點能驗證什麼呢?只能驗證「這條信息確實是那位農場主在10天前上傳的」,但沒有辦法驗證這頭奶牛是不是真的產了這瓶奶。那麼,這種驗證的效力就折損大半了。

對此,我的腦洞是,將來打破這一限制的,也許會是AI技術的大發展。

第二類,是根本不需要驗證的信息。比如說,美國有一個區塊鏈應用叫作AUGER,是一個關於預測問題的投票系統。它相信,只要全世界50%以上的人都認為一件事情會發生,它就大概率真的會發生。這個系統中的信息不需要是「對的」,只需要「誠實地代表個人意願」就可以了。這個網路現在運作得還算有效,一些公司在作商業決策的時候,都會參考AUGER的投票結果。

2. 區塊鏈要求關於這個領域的一切信息必須都在系統內。

假如,醫療系統使用區塊鏈建立了一個透明的大資料庫。5年前,A醫院診斷出一位病人有高血壓,上傳到了區塊鏈存儲起來。2年前,B醫院把這個人的高血壓治好了,但並沒有把這個結果上傳到區塊鏈。現在,病人來到了C醫院看病。對於C醫院來說,這個「曾經正確但並不完整」的信息,有什麼意義呢?

答案只能是,該做的檢查,都再來做一遍罷。

這就得出一個十分諷刺的結論:

高舉「去中心化」大旗的區塊鏈,其實比誰都更需要一個中心化的行業監管者,強迫每一個行業主體,把所有的信息都錄入區塊鏈,纔能有效地運作。

正因為它對系統的「透明化」程度要求得太高,所以任何一個「黑點」,都會造成致命的打擊。

3. 區塊鏈要求主體對信任的渴求非常迫切。

很多人認為,區塊鏈可以從根本上改變已經使用了500多年的,陳腐的會計制度,因為,它可以讓企業的每一筆進項和出項,都清清楚楚地直接展示出來。到那一天,每一位投資者看到的,不是冷冰冰的調整過的報表,而是鮮活的企業活動。還有比這更美好的事嗎?

對啊。可問題是,企業答應嗎?

企業願意把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暴露在公眾的監視之下嗎?實際上,就算是現在這樣「陳腐」的信披體制下,也都有很多企業,就是因為不願意暴露核心信息而選擇不上市呢。

那麼,是不是大家都不會歡迎區塊鏈呢?當然不是。區塊鏈會吸引那些像慈善機構一樣,非常迫切地希望被信任的主體。判斷哪些主體符合這個特徵簡單得很,只要看看在這個沒有區塊鏈的時代,誰為了獲得大眾的信任,願意持續地在網路上主動披露自己的詳細信息,就沒錯啦。

4. 區塊鏈無法被監管。

就在2017年,比特幣被我國的監管機構「封殺」了。俄羅斯、韓國、印尼也相繼關停了比特幣的交易。但是,監管能做到的,也只是切斷它和現實之間相連的鏈條——用比特幣換人民幣的通路。

而比特幣本身,就像一艘巨輪,繼續在公海航行。

P2P結構是活躍在點與點之間的。就像那些P2P的傳輸工具裏,永遠也禁不絕違禁視頻一樣,區塊鏈的根本特徵,就註定了它將一直遊離於監管之外。

這是一片技術的曠野,也是一項技術的原罪。

尾記

歷史上有一些節點,是不可逆的。一旦過去了,就回不來了。

2018年的大幕已經拉開,身處其中的每一個人,都被裹挾著飛速向前。80後的我們,也終於開始感受到上一輩曾經有過的,可能被時代拋棄的慌亂。

對一些人來說,她就像黑洞;對另一些人來說,她就像恆星。

安好自己的心,並不容易。一個很不錯的方法是,站在更長的時間,和更廣的空間坐標軸上,去嘗試理解這個世界。

找到那些必將永恆的東西,牢牢地抓住它們。

願我們,都配得上被歲月溫柔以待。

本文只是一些粗淺認知,隨時準備著打臉。

謹以此文,紀念我在IT平行世界度過的2018元旦跨年。

?

REITs歷史系列

1960年代-1980年代:

美國最先火起來的Reits,正是我們瞧不上的那種

1990年代供給端:

到底什麼因素 催動了美國權益型REITs的真正崛起

1990年代需求端:

那些年,美國REITs把「投資者信任」做到了教科書級

1997-2002:

資本市場的「中原文明」和「草原文明」

社區服務

美國名校那麼看重社區服務經歷,你想過為什麼嗎?

?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