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得得注:【大文觀鏈】,是鏈得得App推出的區塊鏈技術分析系列欄目。由鏈得得App獨家作者馬文佩,對區塊鏈、數字貨幣市場中前端技術方案進行應用層講解與熱點事件的技術層分析。每個工作日與大家一同分享“鏈圈技術宅”的那些頭腦日常。

初春的北京依然乍寒,兩千公里外的香港卻正是一年中最舒適的時節。入夜後的中環已經安靜下來,這個代表了整個城市黃金時代的地標是金融地產繁榮的象徵,不少香港人都以在中環上班爲榮。

金融地產發達,優秀的互聯網公司卻相對匱乏。在香港,打車、吃飯等大部分消費必須付現金。尤其在近幾年,O2O、直播、打車軟件、VR等熱門應用在香港感知並不明顯,人工智能等本地“強勢”行業也僅僅有幾家公司將總部設在了香港。

可在區塊鏈行業,深圳河兩岸卻又分叉出兩種迥異的發展步調。

在香港中環,幾乎每天都會舉辦各種區塊鏈行業大會和項目Meet Up,行業媒體每天轉戰三四個會場都是家常便飯;你甚至能在街頭看到比特幣ATM機——一種能將港幣現金直接兌換成比特幣的機器。不少區塊鏈企業落戶在這裏,行業寒冬似乎從來沒有降臨,每個從業者都從內心散發出狂熱的氣息,猶如2013年在車庫咖啡傳教的李笑來。成熟的金融行業、和內地相比較爲寬鬆的監管、充足的人才供應都讓香港成爲了區域區塊鏈行業的中心。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是港府近年來對科技行業的高度支持:2018年港府發佈的施政報告中表示,港府向研究資助局「研究基金」注資200億港元、推出30億港元「研究配對輔助金計劃」,及推出「傑出學者計劃」,壯大本地科研和科創人才,同時將在2019年中成立金融學院,培育金融業領袖人才。

而與之相反,河對面的深圳市,區塊鏈行業就要冷得多:大部分行業峯會早就被叫停,項目紛紛出走,剩下騰訊這樣的頭號玩家和數不清仍在探索出路的初創企業和準備跳槽的員工。2018年區塊鏈最火熱的時候,深圳曾經是全國區塊鏈行業的大本營:2018年5月底,全國公司名稱中包括區塊鏈字樣公司有3400家左右,75%的公司註冊於2018年。企業註冊區域主要集中廣東省,其中深圳註冊的公司佔近5成左右的份額。

這種冷清的直接來源是2017年的收緊監管和2018年年底的比特幣價格大跌。張力是曾是深圳鏈圈的知名人士之一,但現在也選擇了轉行:“不行,現在拿不到融資了,還是老老實實炒幣吧。”

另一家加密貨幣錢包企業創始人黃勇則對市場看得更透徹一些,他在上週裁掉了公司一半人,把辦公室搬到了龍崗的郊區:“機構前幾年被套走了一大筆錢,熱錢都不敢進來了。風口過去了,沙灘上有褲子的沒幾個。”

“退潮後才知道誰在裸泳”,這是巴菲特的名言。他還有一句同樣著名的諺語:“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被投資者們奉爲圭臬。熟讀《超越巴菲特》、《巴菲特寫給股東們的信》、《巴菲特管理日誌》的黃勇也一樣相信這句話,他準備轉型做區塊鏈跨境支付和貿易。香港零售業發達,同時也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廣州和深圳製造業發達,正是區塊鏈行業大展身手的優秀場景:“國家要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還要推進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深圳跨境貿易會越來越繁榮”,他又補充,“而且好招人,技術大牛一抓一大把。”

雖然目前並沒有具體到區塊鏈行業的政策出臺,但創業者們卻對深圳充滿了信心。看好深圳的不僅僅是黃勇,還有香港人林賢。他早年靠房地產起家,最近在番禺投資了一家食品廠,在盯着施工進度的同時,他派兒子去深圳考察,接觸了一些區塊鏈創業公司。兒子帶回來的消息讓他有些心動:“政府推廣力度很大,監管也有鬆動的跡象,可以投一些。”林賢不懂區塊鏈,但多年的商場經驗讓他察覺到其中的機會:“比特幣不一定漲,但政府推就有的賺。”

早在2016年11月,深圳市金融辦發佈的相關規劃中就已經提到,“支持金融機構加強對區塊鏈、數字貨幣等新興技術的研究探索。”區塊鏈電子發票、灣區貿易金融區塊鏈平臺的上線都強化了深圳區塊鏈行業的發展前景,但未來發展如何,還需靜待當地未來的政策明朗和落地。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