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投桃報李:禮物是傳達感情的橋樑 【出處】《詩經·大雅·抑》。

【釋義】投:投入,送給;報:回贈,得到。意思是他送給我桃子,我以李子回贈。比喻友好往來或互相贈送東西,友誼深厚。暗含投入少、回贈多之意。

【歷史典故】

公元前771年,犬戎殺周幽王,衛武公帶兵勤王。周平王東遷之後,任命衛武公為周王朝的卿士。當時王室衰微,社會矛盾尖銳。衛武公就寫了一首詩來勸告周王朝的貴族們要修德、守禮。其中第八章說:「辟爾為德,俾臧俾嘉。淑慎爾止,不愆於儀。不僭不賊,鮮不為則。投我以桃,報之以李。」意思是說:修明您的德行,使之盡善盡美。好好審視您的儀態舉止,不失去威儀禮貌。沒有過失也沒有殘害,少有不為人所仿效的。有人贈我桃子,我回送他李子。後遂以「投桃報李」指禮尚往來,相互贈答。

【成長心語】

禮物是傳達感情的橋樑。禮物可表示送禮人特有的心意:或感謝、或祝賀、或尊重、或友情。人情往來中,最好的禮物是那些根據對方興趣愛好選擇的、富有價值而耐人尋味的禮品。所以,我們選擇的禮物必須能夠表達自己的心意,並使受禮者覺得禮物非同尋常,倍感珍貴,以達到增強情誼的目的。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知「禮」之後,即懂得進退之道、處世之略,使你在人生奮鬥的旅途上減少嚴重的傷害,得到較多的幫助,所以說,禮雖不大,用途不小。132.洗耳恭聽:傾聽是最有效的溝通秘訣 【出處】(元代)鄭廷玉《楚昭公》第四折。

【釋義】恭:恭敬。洗乾淨耳朵,恭恭敬敬地傾聽別人講話。形容態度誠懇地聆聽別人講話,也是請人講話時的客氣話。

【歷史典故】

堯帝,因封於唐而被後世稱為「唐堯」。他德高望重,人民都很尊敬他。在他的領導下,各邦族之間團結如一家,和睦相處。到了堯老年的時候,由部落聯盟推舉他的繼承人,大家一致推舉了舜。堯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舜,又經過了長期考察後,才放心地將首領的位子給了舜。

堯舜時代,有一位賢人,叫許由。堯在選繼承人的時候,聽說許由是個世外高人,便想把首領的位子讓給他。許由是個以不問政治為「清高」的人,不但拒絕了堯的請求,而且連夜逃進箕山,隱居不出。當時堯還以為許由謙虛,更加敬重,便又派人去請他,並傳話說,如果堅決不接受帝位,則希望能出來當個「九州長」。不料,許由聽了這個消息更加厭惡,立刻跑到山下的潁水邊去,掬水洗耳。

許由的朋友巢父也隱居在這裡,正巧牽著一頭小牛來讓它飲水,便問許由幹什麼。許由就把事情告訴他,並且說:「我聽了這樣不幹凈的話,怎能不趕快洗洗我清白的耳朵呢?」巢父聽了,冷笑一聲說道:「哼,誰叫你在外面招搖,名聲大了,惹出麻煩來,完全是你自找的,還洗什麼耳朵!別玷污了我小牛的嘴!」說著,牽起小牛,徑自走向水流的上游去了。

這個故事中的「洗耳」與後來「洗耳」的含義完全不同。許由是因為不願意聽,且自命清高而洗耳;後世所說的「洗耳」則是準備領教的意思。

【成長心語】

傾聽,是有效溝通過程中最強有力的招數,一個成功的傾聽者首先是一個虛心向別人請教的人,他非常尊重別人的經驗和積累,總是把對方擺在自己之上,無論對方是什麼人,他總是認為對方必定有某些可以借鑒的東西,在某些方面高自己一籌。傾聽,或許會讓你失去很多表現的機會,或許會給你喧嘩亂耳虛實混雜的煩惱,但善於傾聽者,一定能從別人的聲音里分清鮮花和荊棘、珍珠和廢渣,收穫各種自己所不了解的知識與信息,然後聽到機遇與成功的腳步聲,最終獲得成功。133.好好先生:與人交往,以和為貴 【出處】《世說新語·言語》。

【釋義】指那些不管是非曲直,保持一團和氣,只求與人相安無事的人。又借指善良的人。

【歷史典故】

司馬徽是漢朝末期的名士,他很善於發現和鑒別人才,因此人稱「水鏡先生」。他曾推薦過龐統給劉備。因避戰亂,司馬徽移家荊州。荊州當時是在劉表的統治下,洞達世事的司馬徽看出劉表為人懦弱、不明事理,而且妒賢嫉能,在他手下一定不會有所發展,於是採取韜晦之計,佯愚裝傻,不求功名利祿。

因為他很善於看人,所以當地常有人來找他品評人物,問他某人如何、某人比某人又如何,司馬徽一概不加評論,嘴裡只是一個勁地說:「好,好。」他的妻子勸他說:「人家有疑問才來問你。你應該給人家分辨清楚。你只是一味說『好』,這合乎人家來向你求教的用意嗎?」司馬徽回答說:「像你所說的這話,也很好。」

有人錯把司馬徽家養的豬當成是自己家走失的,司馬徽便把這豬送給了他。後來那人丟的豬又找到了,便很慚愧地來送還錯認的豬,並叩頭賠罪。司馬徽反倒謙恭地向他道謝。有時候鄰居在蠶將要吐絲的時候向司馬徽借蔟箔(養蠶的器具,用竹篾等編成),司馬徽便將自己家蔟箔里養的蠶扔掉而將蔟箔借給鄰居。有人對司馬徽說:「凡是做有損自己而幫助別人的事,都是因為人家事情緊急,自己的事不急。現在你和那人都面臨蠶要吐絲做繭,緩急正相當,你為什麼還要這樣做呢?」司馬徽回答道:「人家從來沒有求過我。現在有所要求,我若不答應,人家會感到很難堪。哪能因為一點財物而使人家難堪呢?」

後來,有人在劉表面前推薦司馬徽,劉表便和司馬徽見了面。司馬徽仍然裝傻、裝愚。劉表見過他後便對人說,世上的人都愛妄言胡說、誇大其詞,這個司馬徽只不過是個平常的小書生罷了!後來曹操大軍南下,佔領了荊州。司馬徽被曹操待為上賓。當曹操正要重用他時,他卻生病死去了。

【成長心語】

生活中難免與人有口舌之爭,聰明的人會以和為貴,盡量避免爭論,贏得別人的好感。敬人者,人皆敬之;愛人者,人皆愛之。只要以一種誠懇的態度對待朋友,你就能緊緊抓住朋友,讓他們心甘情願地為你提供幫助,讓你走向成功。「和」不但是人生追求的目標,而且是整個社會追求的最高境界,建立和諧社會需要我們從一點一滴做起。134.晏子贖越石父:以禮待人才能結交知心朋友 【出處】《史記·管晏列傳》。

【釋義】晏子,即晏嬰,齊國自丞相。晏子把越石父贖了出來。

【歷史典故】

春秋時期,齊相晏嬰出使晉國,路過中牟地方,看見一個人頭戴破帽子,反穿皮襖,身背飼草,正坐在路邊休息。

晏嬰問了他幾句話,知道他叫越石父,是一位有修養的君子,便把拉車的馬解下來,用這匹馬把越石父贖買下來,並與他一起坐車回國。回到相府,晏子沒跟越石父告辭就進了自己的房門。越石父很生氣,要求與晏嬰斷絕關係。晏嬰派人對越石父說:「我不曾與你結交,談和絕交?你當了三年奴僕,我今天看見了才把你贖買回來,我對待你還算可以吧?你怎麼可以恩將仇報,說什麼絕交?」

越石父回答說:「我聽說,士人在不是知己的人面前蒙受委屈,在知己面前揚眉吐氣,所以君子不因為自己對人有功就輕薄人。我曾做了別人三年奴僕,那些人不是我的知己,現在你贖出了我,我把你當成知己。先前您坐車,不同我打招呼,我以為是你一時疏忽。現在您又不向我告辭就直接入屋門,這與把我看做奴僕是一樣的。你不能對我以禮相待,我還不如去做別人的奴僕。」

晏子聽了越石父的回話,走出來,請求和越石父見禮。晏子說:「以前我只看到了客人的外表,現在理解了客人的內心。我聽人說過,考察他人行為的人不助長人家的過失,體察他人實情的人不譏笑人家的言辭。我可以向您道歉,您能不拋棄我嗎?我誠心改正錯誤的行為。」晏子命令人把廳堂打掃乾淨,用酒席盛情款待越石父。

越石父說:「我聽說過,最高的尊敬不講究形式,用尊敬的禮節款待人不會遭到拒絕。先生以禮待我,我實在不敢當。」

後來,晏子把越石父奉為上賓。

【成長心語】

一個人幫助了別人,不能居功自矜,輕薄別人。如果與受助人有著長期的交往關係,就應該徹底放棄助人後的恩德意識,不以恩德傷禮遇,始終給對方以人格的尊重。越石父在原來的主人面前能經受住為人奴僕的痛苦而毫無怨恨,卻受不了晏嬰的一點怠慢,是因為他感到患難逢知己,對晏嬰有著高得多的感情要求。可見,人們在生疏的、或者相敵對的關係中,會有很大的忍耐性,可以承受住一定的委屈、打擊和傷害;但在親近的關係中,在知己面前,其感情的承受力極為脆弱,經不起稍多的委屈和傷害。所以,我們只有時刻以禮待人才能結交到知心朋友,而且幫助別人也不能以恩人自居。第六篇開啟智慧,成功魅力就在這裡綻放

第二十七章智慧做事,踏踏實實成就未來

135.狡兔三窟:做事要留有餘地 【出處】(西漢)劉向《戰國策·齊策四》。

【釋義】三:虛指,多的意思;窟:藏身的洞穴。狡猾的兔子有好幾個藏身的窩。比喻隱蔽的地方或方法多。多指做事留有餘地,具有多種應變能力。

【歷史典故】

孟嘗君,戰國時齊國的貴族,他承襲其父田嬰的封爵,被封於薛地,人稱薛公,號孟嘗君,戰國四公子之一。他在齊國擔任相國時,門下有數千名食客。他曾聯合韓國和魏國,大敗了秦、燕、楚三國,因此聲名遠播,威震一方。

孟嘗君門下有個名叫馮諼的食客,雖然沒有什麼名望,卻多次提出過分的要求,孟嘗君都滿足了他。一次,孟嘗君詢問門客中誰能替他到薛地去收債,馮諼自告奮勇接受了這個任務。臨行時,他問孟嘗君回來需要買些什麼。孟嘗君隨口說缺什麼就買什麼。馮諼到薛地後,把百姓欠債的借據全都燒毀,說這是孟嘗君的命令,於是百姓對孟嘗君感激涕零。

孟嘗君得知此事後,問他為何如此,馮諼說,他見相國什麼都不缺,就缺一個「義」字,因此就以相國的名義將債契全燒了,把「義」買了回來。孟嘗君聽了不高興,但也沒有公開責備他,只是漸漸疏遠了他。

一年後,孟嘗君遭人誹謗,被齊王免除了相國的職務,只好回到薛地去。離薛地還有一百多里路時,百姓就前來迎接。孟嘗君此時才知道馮諼給他買的「義」的珍貴。但馮諼對他說:「聰明的兔子有三處洞穴,才能免於獵人的獵殺和猛獸的追捕。如今你只有一個洞穴,還不能高枕無憂,讓我幫你再鑿兩個洞穴吧。」

於是,孟嘗君按馮諼的要求給了他五十輛車子、五百兩黃金,前往魏國。馮諼見到魏王后就開始稱讚孟嘗君才識出眾,受百姓愛戴,讓惠王深感孟嘗君是個有才之人,便馬上派使臣去齊國聘請孟嘗君來魏國當相國。齊國聽到這個消息,十分擔心孟嘗君為別國效力,便恢復了孟嘗君相國的職位,還親自向他謝罪。這樣,馮諼為孟嘗君鑿成了第二「窟」。

之後,馮諼又建議孟嘗君向齊王請求賜給自己先王的祭器,在薛地建造宗廟供奉。這樣一來,齊王就會派兵來保護,而薛地在齊國的地位就非同尋常了。宗廟在薛地建成後,馮諼對孟嘗君說:「三個洞穴已經鑿好,今後你可以高枕無憂了。」

【成長心語】

破釜沉舟,是一種勇氣,也是一種魄力,但它並不適合所有人,也並非適用於所有的情況,更多的時候,我們需要為自己留一條後路,當自己被逼無奈的時候,起碼還可以有一個藏身之所,這便是「狡兔三窟」的智慧。對我們平常人來說,凡事要學會留有餘地。話不可說滿,事不能做絕。留有餘地,才有迴旋的空間;留有餘地,才能做到均衡、對稱、和諧;留有餘地,才能做到進退從容、屈伸自如。

136.曲突徙薪:事先採取措施,防患於未然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霍光傳》。

【釋義】曲:彎;突:煙囪;徙:遷移,移動;薪:柴草。把煙囪改建成彎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採取措施,才能防止災禍。

【歷史典故】

霍光,字子孟,他是西漢中期的權臣,漢武帝臨終時,霍光遵從遺詔輔佐漢昭帝。漢昭帝死後,霍光迎立昌邑王劉賀為帝,不久又迎立漢宣帝。霍光執政二十多年,輔佐漢昭帝、漢宣帝兩代帝王,有功於漢朝,受封為博陸侯。

茂陵的徐生看霍氏家族生活過度奢侈,曾經多次上書漢宣帝,請求不要過分放縱霍家,對於他們奢侈成性的生活應該及時加以制止,以免造成後患,但都沒有引起朝廷的重視。霍光死後,果然有人告發霍光的後代陰謀叛亂,漢宣帝下令鎮壓,給舉報、鎮壓的相關人給予了獎賞,而茂陵徐生沒有受到任何獎賞。因此,有人給漢宣帝講了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個客人去拜訪他的朋友。客人看到主人家的煙囪是直筒的,在周圍還堆滿了乾燥的柴草,便對主人說:「要把煙囪改成彎曲的,並把乾燥的柴草搬到別處去,離開煙囪越遠越好。否則的話,將要引起火災。」主人聽了不置可否,心想:這麼多年來,一直都沒有什麼事,又何必多此一舉呢!

過了不久,這家果然失火了。鄰居們紛紛趕來救火,大家共同努力,終於把大火撲滅了。主人於是殺牛擺酒,感謝救火的鄰居們。凡是救火時被燒傷的都被安置到上座,其餘的則依次而坐。主人舉杯敬酒,感謝鄰居們的幫助,卻始終沒有提到那個建議改建煙囪、搬走柴草的客人。

於是,有一個人對主人說:「假如聽從客人的勸說,就不會發生火災,也不用殺牛擺酒了。現在感謝各位前來救火的鄰居,卻忘掉了那位勸您防患於未然的客人。」主人聽後才明白過來,趕緊命人請來了那位客人。

漢宣帝聽完了這個故事,深有感觸,於是就賞賜給茂陵徐生絹帛十匹,並任命他為郎官。

【成長心語】

習慣是很可怕的,如果你習慣於安逸的生活,便會失去改變的勇氣;如果你習慣於一個人的照顧,便會失去自理的能力……當一切都變成習慣時,人生也就變得平淡如水了。並非所有的習慣都會將你引向如水的幸福,有些習慣本身是具有危險的。一味地按照習慣去考慮問題,不僅不能使危險遠離自己,防患於未然,反而會使危險一步步逼近,直到爆發。所以,我們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及時將危險排除。137.捉襟見肘:條理分明則事半功倍 【出處】(先秦)莊周《莊子·讓王》。

【釋義】襟:衣襟;肘:胳膊肘。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形容衣服破爛。比喻顧此失彼,窮於應付。

【歷史典故】

曾子是春秋時期魯國人,他是孔子的弟子,學識廣博。他一直過著隱居的生活,雖然逍遙自在,但很清苦。據說,他在衛國居住時,生活十分困苦。他身著的一件袍子,很破舊,是用亂麻做絮,沒有像樣的面料做袍面。腹中也常常無食,臉色浮腫,手和腳上都長滿了繭子。經常幾日不動火做飯,10年也沒有添過一件新衣服。他戴的帽子,好幾年沒有換新的了,甚至戴帽子時,稍一用力,帽帶就會拉斷。他穿的衣服破爛不堪,一拉衣襟,胳膊肘就露出來了。

後世常說,孔子有「賢人七十,弟子三千」,曾子是賢人之一,頗受人們尊敬。曾子雖然生活潦倒不堪,但是,他總保持著樂觀的精神。史料中記載,他經常穿著不跟腳的破舊鞋子到各地講學,而且常常高唱著《商頌》,有人形容他的歌聲像敲擊金石一樣洪亮,傳遍四方。

【成長心語】

做事無序,沒有條理,必然浪費時間。比如,有的同學的書桌裡面整整齊齊,要用的東西總能很快地拿出來,而有的學生的書桌里亂七八糟,本來幾分鐘就能找到的資料,可能要浪費半個小時的時間去尋找。生活中也是一樣,沒有條理的生活必定是雜亂無章的。所以,讓生活和學習條理化,不僅可以節省你的時間和精力,更會提高你做事和學習的效率。138.厲兵秣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釋義】厲:同「礪」,磨;兵:兵器;秣:餵養。磨好兵器,餵飽戰馬,指準備戰鬥。形容緊張的戰備,也泛指事前做好各項準備工作。

【歷史典故】

春秋時期,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並且在與晉國結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盟,所以,晉文公重耳與秦穆公任好聯合攻打鄭國。後來秦穆公被鄭國的燭之武說服,不再攻打鄭國,而是與鄭國結盟,並留下將領杞子等三人駐守鄭國。

兩年後,杞子派人向秦穆公報告,說:「如今真是天賜良機啊!鄭國都城北門的鑰匙現在由我們掌管,如果你現在派兵來襲,一定可以一舉攻下鄭國的都城。」秦穆公收到消息後,徵求老臣蹇叔的意見,蹇叔極力反對,他勸秦穆公千萬不要做這種背信棄義的事,而且如果秦軍出兵,必會遭到晉國軍隊的截擊,有可能會全軍覆沒。但秦穆公認為機不可失,根本聽不進去蹇叔的勸阻,立即派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三名將帥領兵出征,討伐鄭國,蹇叔的兒子也在遠征的隊伍之中。送別時,蹇叔抱住兒子失聲痛哭,說:「你們此去凶多吉少,晉軍一定會在崤這個地方截擊你們,看來我得準備去崤替你收屍了。」

長途跋涉之後,秦軍到了離鄭國不遠的滑國,正巧鄭國的商人弦高途經滑國,得知秦軍準備偷襲自己的國家後,他假稱自己是鄭穆公的派來接待秦軍的使者。他對秦軍說:「我們國君知道你們要來,特地要我送一批牲口來犒勞你們。」另一邊,弦高暗中派人把秦軍進犯的消息火速報告了鄭穆公。

鄭穆公接到密報,馬上派人去杞子等人的住地察看,見他們已經打包好了行李,磨好了兵器,餵飽了戰馬,準備做秦軍的內應,便派皇武子跟杞子說:「很抱歉,沒有能夠好好地款待你們,現在貴國的軍隊來了,你們可以回去自己的國家了。」杞子等人見事已敗露,便匆匆逃走了。

孟明視得到消息,知道已經無法偷襲了,怏怏地說:「如今內應已經沒有了,討伐鄭國也沒有什麼希望了,我看還是回去吧。」於是,下令班師回國。途中經過崤地時,果然遭到了晉軍的伏擊,秦軍全軍覆沒。秦穆公得知討伐鄭國無果,而且還被晉國全殲,十分後悔當初沒有聽騫叔的勸告。【成長心語】

孔子曾經說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思是:人要想做成一番事業,成就一番理想,必須做好充足的準備,做任何事情如果沒有完善、充足的準備必將歸於失敗。「每一次差錯皆因準備不足,每一項成功皆因準備充分」,這句話就是對準備的最好註解。無論在什麼領域,這樣的例子俯拾皆是。對準備,當你自覺時,它成全你;當你不自覺時,它毀掉你。也許你正準備揚帆啟程,鋒芒初露;也許你經歷重重,繼往開來;也許你對未來充滿期待,又恐力所不及。一切都不應該拒絕,但要問自己一句:「準備好了嗎?」139.一鼓作氣:把握時機,一舉成事 【出處】《左傳·庄公十年》。

【釋義】鼓:敲戰鼓;作:振作;一:第一次。指戰鬥剛開始時士氣最旺盛,現比喻做事要趁大家情緒高漲、勁頭十足時,一下子做完,含有鼓勵的意思。

【歷史典故】

公元前684年,齊國發兵攻打魯國。曹劌主動請纓,迎戰齊軍,兩軍對陣於魯的長勺。齊將鮑叔牙輕視魯軍,下令擊鼓進軍。庄公準備擂鼓,曹劌說:「不可。」齊國人擂了三次鼓後,曹劌說:「可以擂鼓了。」這時,魯軍戰鼓擂響,同時下令衝殺,魯軍將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沖了出來,殺得齊軍全線崩潰、落荒而逃。庄公準備趕車追擊齊國軍隊,曹劌說:「還不行。」下車看敵軍的車印,登上車的高處觀望敵軍(後),說:「可以追擊了。」於是追擊齊國軍隊,大獲全勝。戰勝敵軍之後,庄公問曹劌原因。他回答說:「戰鬥,打的是勇氣。擂第一次鼓時鼓舞起士氣,等再次擂鼓士氣就衰弱了,第三次擂鼓時士氣已耗盡了。敵方士氣耗盡,我方士氣充盈,所以能戰勝他們。齊國國強兵厲,我怕他們故意逃走,恐有埋伏。直到我看他們的車印雜亂,戰旗倒拖,才下令追擊他們。」

【成長心語】

曹劌準確地利用了人們作戰的心理,把自己軍隊的士氣提高到最強,把敵軍的士氣消磨到最弱,這樣,利用自己的強勢,打擊對方的弱勢,從而一舉戰勝了對手。在生活中,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應該趁一開始情緒高漲時全力以赴,這樣就能把事情高質量地完成。如果拖拖拉拉,事情反而干不好,原有的勇氣和力量也會逐漸衰退,最終只能以失敗告終。第二十八章方者圓者,唯我用者即上者

140.明哲保身:功成身退,禍福歸於一念間 【出處】《詩經·大雅·烝民》。

【釋義】明哲:聰明有智慧。原指聰明有智慧的人,善於趨安避危,不參與可能給自己帶來危險的事,以保全自身。現多指因怕犯錯誤或有損自己利益,而對原則性問題不置可否的處世態度。

【歷史典故】

西周宣王在位期間,朝中有兩位大臣,一位叫尹吉甫,一位叫仲山甫,他們輔佐周宣王,立下了汗馬功勞。尹吉甫名甲,尹是官名。他曾領兵打退過西北方狁族的進攻,還曾奉命在成周(今河南洛陽東)一帶徵收南淮夷等族的貢賦。仲山甫,因被封在樊(今陝西長安南)地,所以也稱樊仲、樊穆仲。仲山甫不僅學識淵博,而且敢於直諫,朝中的大臣們個個對他敬重有加。

當時,魯國魯武公有兩個兒子,長子名括,次子名戲。周宣王僅憑自己的一時喜惡,武斷地立戲為魯國太子。這種廢長立幼的做法,很容易造成內部的動亂。仲山甫極力諫阻,但周宣王不聽,堅持要立戲為太子。後來戲繼位為魯懿公,魯國百姓個個憤憤不平,不久魯懿公就被人刺殺了。

在位期間曾制定中國最早刑法的周穆王,在起九師討伐楚國之後,又西征少數民族犬戎,將俘獲的一批少數民族部落遷到了太原地區。國人暴動後即位的周宣王,不知與民休息,仍不斷地發動戰爭,命尹吉甫擊退犬戎的進攻,並反擊到太原地區,將太原地區納入了周王朝的版圖。周宣王為了防禦西北各部族的進攻,還命令尹吉甫到齊地去築城,最早的平遙古城相傳就是尹吉甫所築。

這時,尹吉甫寫了一首詩送給仲山甫,詩中讚美了仲山甫的品德和才能,也對周宣王任賢使能,使周朝中興進行了一番歌頌。這首詩就是《詩經·大雅》里的《烝民》,詩中道:「肅肅王命,仲山甫將之。邦國若否,仲山甫明之。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它的意思是說:天子之命很嚴肅,山甫奉命就啟程。國家社會好和壞,山甫眼裡看得清。聰明智慧懂事理,高風亮節萬年長。晝夜操勞不懈怠,竭誠輔佐我周王。

【成長心語】

人生在世,總是有一些屬於自己的原則,或是真誠,或是正直,或是獨立……無論是哪一種原則,都有一個統一的前提,那就是你必須保全你的性命。沒有人贊同苟延殘喘、苟且偷生,但人們相信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正所謂:有人就有一切。其他的事物都可以在人的努力之下,逐漸地創造或恢復,但人的生命失去了,便不會再有第二次。以一種明智但不猥瑣的方式,竭盡全力保護自己的生命,是一個人最起碼的義務。所以,請務必珍愛生命!141.隔岸觀火:坐收鷸蚌相爭之利 【出處】(唐·干康)《投謁齊己》。

【釋義】隔著河看失火。比喻置身事外,採取袖手旁觀的態度。

【歷史典故】

公元202年,袁紹一病不起,繼而去世。三個兒子開始了爭權奪利的鬥爭:長子被摒棄在外,權力由次子接管,幼子支持這一決定,長子當然不買賬,為此,袁家兄弟開始內鬥。

曹操把他們兄弟的內訌看成是一次機會,於是發動攻擊。然而,他的威脅使袁家兄弟把爭鬥置於一旁,團結禦敵。曹操撤回,留給袁家兄弟更多的時間醞釀內戰。袁家兄弟又各持己見,戰爭逐步升級。此後3年,曹操充分利用了袁家兄弟的不團結,佔領了他們的部分領地。

公元205年,曹軍襲擊並殺死了袁家長子。此時,曹操已經佔領了袁氏家族的大部分領地。袁家兩兄弟被迫逃離自己的疆土,他們求助叫烏桓的游牧民族的庇護。

兩年後,即公元207年,曹操對庇護袁家兄弟的烏桓族發動襲擊。一番長途行軍後,曹軍摧毀了烏桓族,並殺死了烏桓族首領,袁家兩兄弟乘機逃跑。他們又投奔到另一個更遠的游牧民族公孫康的麾下。

平定河北之後,夏侯惇等人勸曹操攻打公孫康。曹操卻笑著說:「不煩你們再次出兵了。幾天之後,公孫康會把二袁的首級親自送來。」諸將都不相信。沒過幾天,公孫康果然派人將袁熙和袁尚的首級送來了。眾將大驚,都佩服曹操料事如神。曹操大笑說:「果然不出奉孝所料!」說著,拿出郭嘉臨死前留給他的一封信。郭嘉在信中寫道:「如果聽說袁熙、袁尚去投靠遼東,主公千萬不要加兵。公孫康一直擔心袁氏被吞併之後,二袁去投奔他。倘若率兵去攻打他,他們肯定并力迎敵,欲速則不達;倘若慢慢地謀取,公孫康、袁氏兄弟必然會互相圖謀對方。」

果然,當探子回報公孫康曹操並無攻打遼東之意時,公孫康立即將袁熙、袁尚斬首,使曹操兵不血刃便達到了目的。

【成長心語】

盡量以小的付出爭得大的勝利,先靜觀敵方內部的爭鬥,自己則「隔岸觀火」,坐收漁人之利,這是一些高明的謀略家經常使用的手段。當敵方矛盾突出、相互傾軋的氣氛越來越顯露時,不可急於去「趁火打劫」,操之過急常常會促其形成暫時的聯盟,從而增強敵方的內部凝聚力。如果此時能故意讓開一步,坐等對方內部矛盾激化並相互殘殺,就能坐收漁翁之利了。142.諸葛亮反客為主:先聲奪人居上方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一回。

【釋義】客人反過來成為主人。比喻變被動為主動。

【歷史典故】

三國時,曹操率領大軍南征,劉備敗退,無力反擊,大有坐以待斃之勢。以劉備個人的力量,絕對無法與曹操相抗衡,解決的辦法只有一個,就是與江東的孫權聯手。此時,諸葛亮自願出使江東做說客。

諸葛亮見到孫權,隻字不提聯吳抗曹的請求,他知道孫權絕不會輕易投降,屈居曹操之下。於是刺激孫權,勸他投降。

孫權聽完諸葛亮一席話,雖然不高興,但不露聲色,反問道:「照你的說法,劉備為何不向曹操投降呢?」諸葛亮針對孫權的質問,答道:「你知道齊王田橫的故事嗎?他忠義可嘉,為了不服侍二主,在漢高祖招降時不願稱臣而自我了斷,更何況我主劉皇叔乃堂堂漢室之後。欽慕劉皇叔之英邁資質,而投到他旗下的優秀人才不計其數,不論事成與不成,都只能說是天意,怎可向曹賊投降?」

雖然孫權決定和劉備聯手,但面對曹操八十萬大軍的勢力,心裡還存在不少疑惑。諸葛亮看出這一點,進一步採用分析事實的方法說服孫權:「曹操大軍長途遠征,這是兵家大忌。他為追趕我軍,輕騎兵一整夜急行三百餘里,已是『強弩之末』。且曹軍多系北方人,不習水性,不慣水戰。再則荊州新失,城中百姓為曹操所脅,絕不會心悅誠服。現在假如將軍的精兵能和我們並肩作戰,定能打敗曹軍。曹軍北退,自然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這是難得的機會。」

於是,孫權同意諸葛亮提出的孫劉聯手抗曹的主張,這才有了後來舉世聞名的赤壁之戰。

【成長心語】

人總是欺軟怕硬的,遇到弱小的一方總是喜歡欺負,非得把對方逼到無路可退的境地。這是人的一種劣根性。如果你居於弱勢地位,當對方不肯輕易順你,甚至表現出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時,你可以一開始就以「恐嚇」壓制住對方,讓對方屈從和改變主意,這樣你就可以反客為主,佔據主動地位。活著就是一種對抗,如果你不想被對方壓倒,你就得先聲奪人、反客為主,時刻佔據上風。

143.蕭何自污:大智若愚免殺身之禍 【出處】《史記·蕭相國世家》。

【釋義】蕭何:西漢高祖時丞相。自污:自己玷污自己的清白和名譽。

【歷史典故】

蕭何是西漢初期政治家,他幫助劉邦建立漢朝後不久,黥布謀反,高祖御駕親征,其中派遣使者數次問候蕭何,回報說:「因為皇上在軍中,相國正鼓勵百姓拿出家財輔助軍隊征戰。」這時有個門客對蕭何說:「您不久就會被滅族了。您身居高位,功勞第一,不可能再得到皇上的提拔。可是,自您進入關中,一直得到百姓擁護,如今已有十多年了;皇上數次派人問及您的原因,是害怕您受到關中百姓的擁戴。現在您為何不多買田地,少撫恤百姓,自損名聲呢?皇上必定會因此安心的。」

蕭何認為有理,便依計行事,搶奪百姓田地。後來,高祖得勝回朝途中,有百姓攔路控訴相國。高祖不但沒有生氣,反而高興異常,也沒對蕭何進行任何處分。

【成長心語】

人要想立身於世,就不得不精明些。但是,精明、技巧要因人因地而異,有時候就不能太聰明。「聰明反被聰明誤」,這樣的人屢見不鮮;過於方正、深得人心而引來殺身之禍者,史書上不勝枚舉。因此,為人處世不要處處顯露自己的聰明,必要時不但要把自己的聰明歸於別人,而且要善於自損形象,表現出一副「大智若愚」的樣子。寧可當時吃點虧,或者遭人唾罵,也要保全自己,免得惹禍上身。

144.唇亡齒寒:一損俱損,一榮俱榮 【出處】左丘明《左傳·僖公五年》。

【解釋】亡:失去。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比喻關係密切,利害相關。

【歷史典故】

春秋時候,諸侯征戰不斷,晉國是當時一個較為強大的國家,晉獻公想要擴充自己的實力和地盤,就找借口說鄰近的虢國經常侵犯晉國的邊境,要派兵滅了虢國。可是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隔著一個虞國,討伐虢國必須經過虞地。「怎樣才能順利通過虞國呢?」晉獻公問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說:「虞國國君是個目光短淺的人,只要我們送他價值連城的美玉和寶馬,他一定會借道,讓我們通過的。」荀息看晉獻公有點不捨得,就接著說:「虞虢兩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虢國滅了,虞國也就如同囊中之物了,我們給虞國的東西不過是暫時存放在他們那裡罷了。」晉獻公聽了,覺得很有道理,便決定按荀息說的做。

虞國國君見到晉國送來的奇珍異寶,不禁心花怒放,就立即答應了晉國借道之事。虞國大夫宮之奇聽說後,阻止道:「虞國和虢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相互依存,萬一虢國滅了,虞國也就難保了。俗話說『唇亡齒寒』,借道給晉國萬萬使不得啊。」虞國國君說:「晉國這樣的大國,特意送美玉寶馬來,要和咱們交好,難道這點小忙咱們都不幫嗎?」宮之奇見國君不聽自己的意見,知道虞國離滅亡的日子不遠了,便帶著家人離開了虞國。果然沒多久,晉國消滅了虢國,隨後又滅了虞國。

【成長心語】

聯繫無處不在,讓我們不得不承認古人所提到的「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以及「唇齒之邦,唇亡則齒寒」。我們永遠無法忽視那些與我們息息相關的人、事、物,它們與我們就如同是一根線上的螞蚱,「一損俱損,一榮俱榮」。我們身處複雜的社會環境之中,要想謀求自身的安全與生存,首先必須找到與自己息息相關的勢力,與之結合起來,共同對抗強者,這樣才能實現自保,否則,必將成為「受凍的牙齒」和「被殃及的池魚」。第二十九章取捨之道,善舍才能取得

145.塞翁失馬:正確地看待個人的得失 【出處】《淮南子·人問訓》。

【釋義】比喻得失無常,禍福相倚。

【歷史典故】

戰國時期,有位老漢住在與胡人相鄰的邊塞地區,他們一家人以養馬為生,來來往往的過客都尊稱他為「塞翁」。塞翁生性達觀,為人處世的方法與眾不同。

有一天,塞翁家的馬群中,有一匹馬不知什麼原因,迷了路,回不來了。鄰居們得知這一消息以後,紛紛跑來安慰他。塞翁卻不以為意,反而釋懷地勸慰大夥:「各位有心了。丟了一匹馬,不是什麼大的損失,但誰知道它會不會帶來好的結果呢?」鄰居們聽了個個疑惑不解。沒過幾天,塞翁家的那匹迷途老馬從塞外跑了回來,並且還帶回了一匹胡人騎的駿馬。鄰居們聽說了,又一齊來向塞翁賀喜,並誇他有遠見。這時的塞翁卻滿臉愁容,他憂心忡忡地對眾人說:「唉,白白得到了一匹馬,誰知道會不會給我帶來什麼災禍呢?」塞翁的話又讓大家百思不得其解。

看到這匹胡人騎的駿馬,塞翁的獨子喜不自禁,天天騎馬兜風。有一天,他因一時疏忽,竟從飛馳的馬上掉了下來,命雖然保住了,但摔傷了一條腿。善良的鄰居們聞訊後,前來慰問,塞翁還是那句老話:「誰知道它會不會帶來好的結果呢?」

又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中原,身強力壯的青年都被征去當了兵,結果十有八九都在戰場上送了命。而塞翁的獨子因為是個跛子,免服兵役,所以也得以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成長心語】

老子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禍往往與福同在,福中往往潛伏著禍。得到了不一定就是好事,失去了也不見得是壞事。正確地看待個人的得失,才能真正有所收穫。人不應該為表面得到的而沾沾自喜,認識任何事物,應該認識其根本。得也應得到真的東西,不要為虛假的東西所迷惑。失去固然可惜,但也要看失去的是什麼,如果是自身的缺點、問題,這樣的失又有什麼值得惋惜的呢?將得失看淡一點,人生會更幸福。146.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 【出處】(戰國)莊周《莊子·山木》和(漢代)韓嬰《韓詩外傳》。

【釋義】螳螂正要捉蟬,不知黃雀在它後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淺,只想到算計別人,沒想到別人在算計他;看見前面有利可圖,不知禍害就在後面。

【歷史典故】

春秋時期,吳國與楚國之間爭戰不斷。一年夏天,吳王又命人徵集糧草,調兵遣將,準備攻打楚國。他擔心大臣們會前來勸諫,便下令:「敢來勸阻攻打楚國者,殺無赦!」

大臣們權衡了吳楚兩國的經濟與軍事實力,認為此時伐楚,不僅沒有勝利的把握,還會給別國以可乘之機,絕非明智之舉,所以,大臣們都想勸吳王不要一意孤行。但吳王有令在先,誰也不想拿自己的性命去冒險。

吳王的侍從中,有一個膽識超群的年輕人,他知道自己微不足道,進諫必招致殺身之禍,但他考慮再三,還是決定冒死諫阻吳王伐楚。但是直截了當地勸吳王,肯定不會成功,既要進諫,又要保全自身性命,就必須採取迂迴曲折的方法。

第二天天剛亮,年輕人就背上彈弓,揣上彈丸,來到吳王經常散心的花園,在樹下走來走去,不時地抬頭張望,好像在尋找什麼。這樣一連好幾天。有些人很奇怪,就把這件事報告了吳王。吳王也發現了年輕人的舉動,有些納悶,就命人把年輕人召來,問道:「你每天拿著彈弓,待在花園裡幹什麼?」

年輕人回答說:「啟稟大王,後花園裡有一株大樹,樹上有一隻蟬,它一邊喝著露水,一邊得意地鳴叫著。它不知道有一隻螳螂正跟在它的身後,悄悄舉起前爪,準備捕捉它,然後飽餐一頓。螳螂也不知道,有一隻黃雀正在它的頭上緊緊盯住它,隨時準備將它吃掉。可是黃雀哪裡想到,我正在樹下,拿著彈弓瞄準了它,準備把它殺掉。那蟬、螳螂、黃雀,都是只顧眼前利益,並沒有想到禍患就在它們的身後潛伏著。大王,如果人也同它們一樣,做事目光短淺,那可就太危險啦!」

吳王聽到這裡,恍然大悟:「原來他是在藉機對我勸諫啊!」吳王細想一下,覺得年輕人的話非常有道理,只顧及眼前利益,恐危及長遠。自此,吳王就打消了出兵伐楚的念頭。

【成長心語】

不要被眼前的事物、眼前的利益所迷惑,培養一雙可以穿透世事的慧眼,看清本質、看到全局,才能選擇一條正確的路。

「不要因為一片樹葉,而放棄整個森林」,當我們眼中只看得到一片自以為可以「隱身」的樹葉時,那一整片的森林便會從我們的眼前消失,正如在攝影時聚焦一般,焦點永遠只有一個。為了一片不值一提的「樹葉」,而讓自己的人生陷入進退維谷的境地,實在不是一種明智之舉。眼前的東西,很快便會消失,我們唯有將目光放長遠,才能在一個較高的高度上,看到全局,洞悉世事。147.狗尾續貂:適時收手,也是一種完美 【出處】《晉書·趙王倫傳》。

【釋義】續:續接;貂:一種皮毛珍貴的動物,古代皇帝的侍從用貂尾裝飾帽子,由於封官太多,以致貂尾不足,只好用狗尾代替。比喻拿不好的東西補接在好的東西後面,前後兩部分非常不相稱。

【歷史典故】

晉武帝司馬炎死後,兒子司馬衷繼位,他對朝政一竅不通,大權落到賈南鳳手裡,賈南鳳生性兇狠狡詐,引起了許多人的不滿。趙王司馬倫採納了手下謀士孫秀的建議,以賈南鳳謀害太子為借口,帶兵沖入宮廷,殺死了賈南鳳,自封為相國。後來,他又借掌管宮中禁軍之機,發動政變,廢掉了晉惠帝,自己當了皇帝。

司馬倫為了籠絡朝臣,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大封文武百官,包括孫秀、張林等幫助他篡位的人。他的親戚朋友,甚至許多僕人也都跟著他飛黃騰達了。當時規定,王侯大臣都戴用貂尾裝飾的帽子,由於司馬倫大肆封官,貂尾不夠用,只好用顏色和形狀與貂尾相似的狗尾來代替。每次上朝的時候,殿上的大臣擠得滿滿的。

由於當時的官員太多,百姓議論紛紛,編了兩句民謠:「貂不足,狗尾續。」用來諷刺朝廷,意思是,朝中的官員太多了,貂尾不夠,只好用狗尾來代替。司馬倫的政權很快就被推翻了。

【成長心語】

美好的東西總是可以讓人心情愉悅的,但同時,人們更願意它長久地美好下去,正如故事中的官吏一樣,他們希望自己和之前的官吏相同,但他們忽略了代表身份的東西,反倒成了讓他們出醜的「元兇」。這樣的事情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很常見。在你開始做之前,請認真地思考一下,你是否真的有把握將美好延續下去,因為有了之前的開門紅,接下來的必定要更好,才不至於讓人失望,才能算得上是好作品。唯有道行足夠深的人,才能將「貂」續得完美。

148.退避三舍:後退是為了更快地前進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釋義】舍:古代行軍時以三十里為一舍。意思是主動退軍九十里。比喻主動退讓和迴避,避免衝突。【歷史典故】

春秋時期,晉國發生了內亂,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亡了十幾年。這期間,重耳有一段時間住在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賓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酒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會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侍從、珍寶絲綢,大王你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麼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你的福,果真能回國當國君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後退九十里。如果這樣還是得不到你的原諒,我再與你交戰。」與他們一同飲酒的楚國大將子玉聽了重耳的話,知道他將來必成大器,於是建議楚王殺死重耳,以除後患,卻被楚王拒絕了。

幾年過後,重耳在秦國的幫助下,終於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戰場上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紮在城濮。眾將士們紛紛表示反對,晉文公則說:「行軍打仗理直氣壯方能獲勝,如今我們主動後退,楚國便輸了理。他們再主動進攻,我們的士兵反擊時,必定心中有氣,士氣高漲,何愁打不贏這一仗呢!」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成長心語】

進與退之間存在著一種微妙的關係。如果面前是一條康莊坦途,你便可以毫無顧慮地勇往直前;但如果面前是一條荊棘小道,你大可不必硬闖,在踏上征途之前,先後退一步,也許反而會海闊天空。正如列寧說的:「為了更好地一躍而後退。」退避三舍便體現了這種智慧,這裡的退,不是消極地退、被動地退,而是主動地退,通過退讓而尋找進的機會,積累進的力量。後發制人應相機而動,不可拘泥於一法。所以,適度退讓不僅能夠讓自己在道義上獲得更加廣泛的支持,而且能夠挫敗敵人的銳氣,從而取得勝利。149.田忌賽馬:舍掉小我,成就大我才是上策 【出處】《史記》。

【釋義】田忌用孫臏的計謀在賽馬中贏了齊王。表現了孫臏細緻的觀察能力和運籌能力。

【歷史典故】

戰國時候,齊王經常要田忌和他賽馬,規定每個人從自己的上、中、下三等馬中各選一匹來比賽。由於齊王每個等級的馬都比田忌的馬強得多,所以比了幾次,田忌都失敗了。田忌覺得很掃興,比賽還沒有結束,就垂頭喪氣地離開賽馬場,這時,田忌從人群中看到了自己的好朋友孫臏。

孫臏給田忌出了一個主意,終於讓他反敗為勝了。原來,他讓田忌用自己的下等馬去與齊王的上等馬比,用自己的上等馬與齊王的中等馬比,用自己的中等馬與齊王的下等馬比。田忌的下等馬當然會輸,但是上等馬和中等馬都贏了。田忌在整體處於劣勢的情況下,不僅沒有輸,反而贏了齊王。

【成長心語】

選擇是理性的取捨,是有所為有所不為,正確選擇了,才能正確做事;正確選擇了,才不會多走彎路或誤入歧途。放棄是另一種更廣闊的擁有,放棄是為了更好的選擇。敢於放棄者精明,樂於放棄者聰明,善於放棄者高明。什麼都想得到,往往什麼都得不到,舍掉小我成就大我才是上策。這也正是「田忌賽馬」帶給我們的啟示。150.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史為明鏡,得失盡在月明中 【出處】《戰國策·趙策一》。

【釋義】師:借鑒。記取從前的經驗教訓,作為以後工作的借鑒。

【歷史典故】

春秋末年,晉國的大權落到智、趙、魏、韓四卿手中,公元前458年(已進戰國時期),晉定公病死。

定公死後,宗室姬驕被立為國君,史稱晉哀公。智伯獨攬朝政大權,成為晉國最大的卿。智伯分別向魏桓子和韓康子要了土地。當他要求趙襄子割地時,遭到了嚴厲拒絕。智伯立即派人傳令,讓魏桓子和韓康子一起去攻打趙襄子。

智伯率魏、韓兩家攻打晉陽。晉陽被智伯圍困了整整三年,形勢越來越危急。一天,張孟談面見趙襄子,說:「魏、韓兩家是被迫的,我去向他們說明利害,動員他們反戈聯趙,共同消滅智伯。」當天夜晚,張孟談潛入魏、韓營中,說服了魏桓子和韓康子,決定三家聯合起來消滅智伯。後來,趙、魏、韓三家聯合進攻,殺得智伯軍隊四散逃竄,智伯被擒。從此,晉國成了趙、魏、韓三家鼎立的局面。

一天,張孟談向趙襄子告別。趙襄子急忙挽留。張孟談說:「你想的是報答我的功勞,我想的是治國的道理,正因為我的功勞大,名聲甚至會超過你,所以才決心離開。歷史從來沒有君臣權勢相同而永遠和好相處的。『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請你讓我走吧!」

【成長心語】

功高蓋主,是做臣子的大忌,歷史上無數的功臣正是由於功高蓋主而被殺,張孟談借鑒歷史的教訓,急流勇退,避免了被猜忌甚至被殺害的命運。歷史是一面鏡子,人應該從歷史中總結經驗教訓,以避免重蹈覆轍。不忘歷史,才能夠繼往開來,開創大局。歷史教人明智,借鑒歷史成敗,能夠讓我們以前人為借鑒,取得成功,避免敗亡。第三十章錘鍊謀略:隨機應變,擇取利弊

151.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置之死地而後生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釋義】釜:古代用來煮飯的鍋;舟:小船。把飯鍋打破,把渡船鑿沉。比喻不留退路,非打勝仗不可。

【歷史典故】

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的時候,在吳中的項梁、項羽起而響應。原先齊、趙、燕、魏等國的舊貴族,也都在自己的土地上立了王,恢復了自己國家的名稱。秦朝派大將章邯出征,章邯擊破了項梁率領的楚軍主力之後,帶領大軍北渡黃河,攻打當時自稱趙王的趙歇。趙軍被圍,趕緊派人四處求救。

楚懷王接到趙王求援的書信,派宋義為上將軍,帶著項羽、范增北上救趙。大軍由彭城出發,將士們個個摩拳擦掌,鬥志很旺。但是宋義膽小怕事,根本就不想到城下和秦軍拚命,到達安陽的時候,便號令全軍原地休息,一住就是40多天。項羽實在忍不住了,便來質問宋義。原來宋義想讓秦趙兩國的軍隊打到筋疲力盡的時候,再出兵。他還說全軍不服從命令的一概都得砍頭。

項羽脾氣火暴,怎麼能咽下這口氣!一天早晨,他全副武裝,來到宋義的軍帳之中,一劍斬下他的腦袋。將士們紛紛表示願意服從項羽的指揮,擁立項羽代理上將軍一職。項羽下令士兵每人帶足三天的口糧,還要砸碎全部行軍做飯的鍋,並跟將士們說,要吃飯的話,就到章邯的軍營中取鍋。大軍渡過漳河,項羽又命令士兵把渡船全都砸沉,燒掉所有的行軍帳篷,以此表明要決一死戰。

戰士們看退路沒了,這場仗如果打不贏,誰也活不成。在項羽的指揮下,楚軍同秦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個個以一當十,如下山猛虎,奮勇拼殺。楚軍終於以少勝多,大敗秦軍。

【成長心語】

破釜沉舟就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具體運用。它是人們在出乎意料的緊急狀況下採取的非常措施,可以煥發一往無前的戰鬥精神,激發人的生存潛能。軍事家孫武曾說過:「將帥賦予軍隊任務,要像登高而抽去梯子一樣使他們有進無退;率領軍隊深入諸侯國土,要像弩機射出的箭一樣使其一往直前。」處於絕境中的人,為了求生會爆發出一種出人意料的潛力。如果你的人生過於安逸,毫無激情,就可以試著切斷自己的後路,將自己置身於懸崖絕壁之上,你會發現原來自己還有如此大的能量,原來自己還可以做許多自己從未想過的事情。152.暗度陳倉:聲東擊西,在虛與實的誘惑中取勝 【出處】(元代)尚仲賢《氣英布》第一折。

【釋義】度:通「渡」;陳倉:古代的地名,今陝西寶雞東,為通向漢中的交通孔道。比喻正面迷惑敵人,而暗中從側翼對敵人進行突然襲擊。亦比喻暗中進行活動。

【歷史典故】

秦朝被推翻的時候,勢力最強的項羽企圖獨霸天下,他對一般將領都沒有什麼顧忌,唯獨對劉邦不放心。早些時候,他曾與劉邦約定:誰先攻下秦都咸陽,誰就在關中為王。結果,首先進入咸陽的是劉邦。項羽不願意讓劉邦當關中王,也不願意讓他回到家鄉,便故意把巴、蜀和漢中三個郡分給他,封他為漢王,想把他關進偏僻的山裡去。自己則自封為西楚霸王,佔領長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一帶廣大肥沃之地,以彭城為都城。

劉邦的確有獨霸天下的野心,可是懾於項羽的威勢,只得聽從支配,暫時領兵西上,開往南鄭,並且接受張良的計策,把一路走過的幾百里棧道全部燒毀。燒毀棧道的目的是為了便於防禦,更重要的是為了迷惑項羽,使他以為劉邦真的不打算出來了,從而放鬆對劉邦的戒備。

劉邦到了南鄭,發現了一個有才能的人——韓信,於是便拜他為大將,請他策劃向東發展、奪取天下的軍事部署。

韓信的第一步是,奪取關中,打開東進的大門,建立興漢滅楚的根據地。於是派出幾百名官兵去修復棧道。守著關中西部的章邯聽到了這個消息,覺得他們自己燒了之後,再來修復,這麼大的工程不知要到何年何月才能完成,所以根本沒有重視。可是,不久章邯便接到急報,說劉邦的大軍已攻入關中,陳倉被占,守將被殺。章邯證實消息後,慌忙領兵抵抗,已經來不及了,號稱三秦的關中地區一下子被劉邦佔領了。

原來韓信表面上派兵修復棧道,裝作要從棧道出擊的姿態,實際上和劉邦統率主力部隊,暗中抄小路襲擊陳倉,趁章邯不備取得了勝利。這就叫做「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成長心語】

暗度陳倉不只是一種戰爭謀略,還是一種指導生活的處世智慧,在適當的時候,我們需要將自己的真實意圖隱藏起來,製造一種迷惑人心的假象,這樣更容易成功。蒙蔽別人最關鍵的在於掩飾自己的真實意圖和目的。不能讓人發現,更不能讓人預見,所以詐者蒙蔽他人時,常玩的把戲便是聲東擊西。假裝瞄準一個目標煞有介事地佯攻一番,其實暗自瞅准別人不留心的靶子,然後伺機施以致命打擊。有時似乎不經意間流露出自己的心思,實際上是在騙取他人的注意和信賴,目的在於突然發難而出奇制勝。這時,暗度陳倉便成了一種易於成功的哲學。153.圍魏救趙:兩點之間,「曲線」最短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釋義】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後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

【歷史典故】

齊威王三年,魏惠王想一泄失去中山的仇恨,便派大將龐涓前去攻打。魏將龐涓認為中山不過彈丸之地,距離趙國又很近,不如直接攻打趙國的都城邯鄲,既能解舊恨又能削弱趙國,可謂一舉兩得。於是,魏惠王調撥五百戰車,由龐涓率領,直奔趙國。

龐涓治軍有方,軍隊戰無不勝,很快便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形勢危急。第二年,趙國迫於無奈只得向齊國求救。齊威王任命田忌做主將,孫臏做軍師,領兵前往救援。

田忌與孫臏率兵進入魏趙交界之地,田忌本來打算領軍直接去趙國與魏軍作戰,孫臏制止說:「如今魏趙兩國相互攻打,魏國的精銳部隊必定在國外精疲力竭,老弱殘兵在國內疲憊不堪。你不如率領軍隊火速向魏國的國都大梁挺進,佔據它的交通要道,衝擊它軍備空虛的地方,魏國國都被圍困,魏王肯定會下令龐涓放棄攻打趙國而回兵自救。我們再在龐涓回師的必經之路,中途伏擊他,必定可以大獲全勝。這樣,我們不但可以一舉解救趙國之圍,而且可坐收魏國自行挫敗的成果。」

田忌聽取了孫臏的意見,出兵圍困魏國的都城大梁,魏王果然下令龐涓回軍自救。龐涓收到魏王的命令後,丟掉糧草輜重,星夜從趙國撤軍回國。孫臏預先在魏軍回國的必經之地桂陵設下埋伏,當魏軍經過時,齊軍突然出擊,大敗魏軍。齊國軍隊大勝,趙國的危機也相應解除了。

【成長心語】

兩點之間直線最短。這樣的定理在科學研究領域,是成立的,但它並不一定適用於現實生活中。當我們身陷困境時,與對手發生正面的衝突,以此來解決問題,固然是一種方法,不過絕不是最聰明的方法。身處困境之中,只要我們不被自己的處境嚇倒,靜下心來,認真尋找對手的軟肋,繞過對手的正面攻擊,從其軟肋下手,一樣可以擺脫困境,甚至還有可能轉敗為勝。所以,有些時候,兩點之間「曲線」最短。154.欲擒故縱:軟化敵者情緒,伺機而行 【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十回。

【釋義】欲:想要;擒:捕捉;故:故意;縱:放開。故意先放開他,使他放鬆戒備,充分暴露,然後再把他捉住。

【歷史典故】

東晉末年,幽州都督王浚企圖謀反篡位,晉將石勒聞訊後,打算消滅王浚。但王浚勢力強大,石勒恐一時難以取勝,於是決定採用欲擒故縱之計。石勒派門客帶了大量珍珠寶物,敬獻王浚,並寫信給王浚說:「現在社稷衰敗,中原無主,只有你威震天下,有資格稱帝。」王浚信以為真。正在這時,王浚有個叫游統的部下,伺機反叛王浚,並想找石勒做靠山,石勒卻殺了游統,將首級送給王浚,讓王浚大為感動。

公元314年,石勒探聽到幽州遭受水災,民怨沸騰,軍心浮動,便親自率領部隊攻打幽州。這年4月,石勒的部隊到了幽州城,王浚還蒙在鼓裡,以為石勒來擁戴他稱帝,哪裡會想到應戰,等到他突然被石勒將士捉拿時,才如夢初醒。

【成長心語】

欲擒故縱是對待暫時強大的對手的有效策略,本意在攻擊,卻故意表現出順從,使對手解除對自己的防備,等其陷於不利時再出招,就容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欲擒故縱中的「擒」是目的,「縱」是方法。古人有「窮寇莫追」的說法,實際上,不是不追,而是看怎樣去追。把敵人逼急了,他就會集中全力,拚命反撲,不如暫時麻痹敵人,慢慢地、滲透式地使敵人喪失警惕,鬆懈鬥志,然後再伺機而動,殲滅敵人。155.以逸待勞:養精蓄銳,又可佔先機 【出處】《孫子·軍爭》。

【釋義】逸:安閑;勞:疲勞。指在戰爭中做好充分準備,養精蓄銳,等疲乏的敵人來犯時給予迎頭痛擊。

【歷史典故】

漢光武帝劉秀剛建立東漢政權時,全國還未完全統一。公元30年,隴甘軍閥隗囂脫離劉秀,去投靠在四川稱帝的公孫述。劉秀大怒,派兵去攻打隗囂,結果反被隗囂打敗。

劉秀再派征西大將軍馮異前去攻打,隗囂得到消息,命令部將行巡立刻去旬邑搶佔有利地形。馮異知道後,對其部將說:「我們必須搶佔旬邑『以逸待勞』。」馮異命令部隊急行軍,終於搶在行巡之前,佔領了旬邑。馮異佔領旬邑後,嚴密封鎖消息,偃旗息鼓。行巡的部隊急匆匆地趕到時,城樓上突然鼓聲大作,馮異亮出了帥旗。行巡的軍隊毫無防備,被衝出城來的馮異大軍打敗了。

【成長心語】

兩軍對陣時,勞役的程度不同,形勢的優劣也不同。一個明智的指揮者,會讓自己的軍隊養精蓄銳,等候從遠方趕來的敵軍,以達到消滅敵人的目的。馮異在這場戰爭中,就是趕在敵人的前面,搶佔戰略要地,以逸待勞,等到敵人趕到時,殺對方個措手不及。在現代競技體育中,人們非常重視主場作戰,都力爭取得主場優勢,就是因為主場和客場的勞逸程度不同,在競爭中的地位也不同,此道理同樣適合平常生活。156.兵不厭詐:誠信並非靈丹妙藥 【出處】(戰國)韓非《韓非子·難一》。

【釋義】厭:嫌惡;詐:欺騙。作戰時儘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敵人以取得勝利。比喻在戰爭中要善於用計迷惑對方,也就是說,對敵人不能太講誠信,要使敵人防不勝防。

【歷史典故】

漢安帝在位期間,羌族部落經常侵擾漢朝邊境,有一次竟然把漢朝的武都郡包圍了起來,漢安帝忙任命虞詡率軍抵抗羌軍。虞詡率人連夜趕往武都郡,部隊到達陳倉、崤谷一帶時,被大批羌軍阻擋。虞詡見此情形,忙下令部隊停止前行,然後大造聲勢,說朝廷派的大軍隨後就到,到時就對羌軍前後夾擊。羌軍不知是計,便兵分四路搶掠糧草。虞詡見羌軍分散開來,就抓住時機,突破羌軍的防線,繼續向武都郡進發。

虞詡命令軍隊全速前進,每天行軍一百多里,命令各隊士兵第一天挖兩個灶坑,並且以後逐日增加一倍。將領不解其意,問他說:「孫臏領兵作戰,每天減灶以迷惑敵軍;兵法說每日行軍三十里,可確保安全。我們每日加灶,一天行百里,都不合先人的規矩啊!」

虞詡回答說:「用兵打仗要根據不同的形勢,採取不同的策略。羌軍人多勢眾,士氣高昂,我們不能與之硬拼。如果我們行動緩慢,必會被羌軍趕上。兵不厭詐,製造假象才能迷惑敵人,當年孫臏減灶,是為了佯裝弱小;如今我們加灶,是為了佯裝強大。」

羌軍見漢軍每日加灶,以為漢軍的兵力正在不斷增加,就不敢繼續緊追其後,虞詡的軍隊才能安全地進入武都郡。虞詡又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指揮作戰,大敗羌軍,使動蕩的武都郡最終安定下來。

【成長心語】

誠信是我們想要追求的最美好的人際關係狀態,但我們也無法避免會遭遇詭詐。討厭詭詐而平平實實行事,是君子的本色;但不識詭詐陷入別人的奸謀中,是要被人譏笑的,更嚴重的還有可能會對自己產生威脅。生活在現實社會中的我們,不應該總是沉浸在誠信的「烏托邦」中,應認清現實,以一種冷眼旁觀的態度看待世間的詭詐,自己固然不能成為實施詭詐的始作俑者,但最起碼也要保證自己不淪為詭詐的犧牲品。第七篇感恩重情,讓孩子感受友誼和愛的溫暖

第三十一章至愛無言,感天動地父母心

157.老牛舐犢:父母一生的牽掛 【出處】(南朝·宋)范曄《後漢書·楊彪傳》。

【釋義】舐犢:老牛舔小牛。像老牛舔小牛那樣的親子之愛般情深。比喻父母對子女的慈愛,也比喻對自己喜愛之物的珍視。

【歷史典故】

楊修自視甚高,經常以自己的智慧揣摩曹操的心意。「一合酥」、「門中有活」的故事,無不體現了楊修的智慧,但也因此引起了曹操的猜疑。

一次,曹操帶兵攻打漢中,不料卻吃了敗仗,只好先駐紮在斜谷界口,再作打算。曹操心裡盤算著當下的情形,不能進又不能守,進不好取勝,退又丟面子。正當猶豫不決的時候,廚師送來一碗雞湯,裡面有幾塊雞肋,不禁引發了曹操的感觸。就在這時,夏侯惇來問夜間口令,曹操不加考慮地說:「雞肋!雞肋!」楊修聽到這句口令後,便開始收拾行李,做好回家的準備。夏侯惇看了十分不解,便問楊修為何。楊修說:「雞肋者,吃它沒肉,丟它可惜。我們現在進不能取勝,退又怕惹笑話,丞相剛才說雞肋,一定是準備回去了,所以我先收拾行李,免得到時手忙腳亂。」曹操知道這件事以後,嫉恨楊修看透了他心意,便借口楊修擾亂軍心,將他以軍法處斬了。

一天,曹操見到楊修的父親楊彪,看到他憔悴的樣子,嚇了一跳,問:「您最近身體不舒服嗎?為什麼瘦得這麼厲害呢?」楊彪沒有正面回答曹操,而是說:「匈奴貴族金日殫乃漢武帝的近臣,他的兩個兒子深受漢武帝的喜愛,還被接到宮中撫養。後來,金日殫察覺他的兩個兒子淫亂後宮,就把他們殺了,免得生出禍患。真是慚愧啊,我沒有金日殫那樣的先見之明,沒能教育好自己的兒子,讓他落得如此下場。大人,不知您見過田裡的老牛沒有?它們耕完田後總是和小牛膩在一塊,還不時地用舌頭舔著小牛,看到這樣的場景,總是會讓我想起我的兒子!」楊彪一邊說,一邊流淚。

【成長心語】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的《遊子吟》讓我們領略到了母愛的無私與偉大,雖無言語,也無淚水,卻充滿著愛的純情,扣人心弦,催人淚下。孔子曾說過:「父母在,不遠遊。」他想要表達的不只是子女應該守在父母的身邊,盡自己的孝心,還應該有另外一層意思:子女出門,遠離父母,給父母帶來的只會是無盡的思念。所以,無論如何,你都要記住一點:你是父母一生的牽掛。158.孺子牛:父親是你最堅實的依靠 【出處】《左傳·哀公六年》。

【釋義】原意是表示父母對子女的過分疼愛。後人們用孺子牛來比喻心甘情願為人民大眾服務、無私奉獻的人。

【歷史典故】

春秋時期的齊國是一個比較強盛的國家。齊景公是齊國國君在位時間較長的一個。他有6個兒子,他最喜愛的是小兒子晏孺子。

晏孺子長得聰明伶俐,活潑可愛,又是齊景公的龐妃所生,所以景公非常偏愛他。景公經常整日和孺子一起玩耍、做遊戲。孺子叫他怎麼玩,他就怎麼玩;叫他當什麼,他就心甘情願當什麼。當時的景公已經將近六十歲了,玩起來,不是滾,就是爬,但他覺得很開心。

有一次,孺子要齊景公裝作一頭老牛讓他牽著玩。齊景公竟然還讓人拿來一根繩子,讓孺子牽著一頭,另一頭他自己用牙齒緊緊咬著。這麼一來,孺子很高興。一會兒騎在「牛背」上,一會兒便像牧童一樣,牽著「牛」滿院子跑。為了讓兒子高興,齊景公就裝著牛叫在後面跟著跑。跑著跑著,孺子沒小心,突然跌了一跤。齊景公沒有防備,緊咬著繩子的門牙一下子被拽掉了一顆,口裡立刻流出鮮血。

年幼的孺子不知如何是好,嚇得哭起來。孺子一哭,景公非常心疼。他不顧自己,上前將孺子抱到懷裡,哄著孺子不要哭。終於孺子不哭了,他又陪孺子玩起來。

後來,在孺子不足10歲時,齊景公病死了。他臨死前,立下遺囑,要晏孺子繼位。齊景公的長子陽生得到消息,暫時出逃到魯國,其餘幾個都被逐出京城。

孺子年幼無知,後來封了與景公的長子陽生交好的大夫陳喜子為相。陳喜子為陽生憤憤不平,殺掉了輔佐孺子的兩個大臣。後來,又用個大皮囊將陽生帶進宮中,強迫孺子退位,擁立陽生為國君。

原來的相國鮑牧驚訝地說:「你們這麼做,難道忘了先王因為做孺子牛而崩落一顆牙齒的事嗎?這是背叛先王遺命啊!」

滿朝大臣們,見大勢已去,也不再說什麼。陽生卻說:「廢掉一個國君,再立一個國君的事情很多,這沒什麼大驚小怪的。我弟弟年幼無知,無法理國。我是長子,接替國君,當之無愧,是天經地義的事。相國只要權衡是否有利於國家就是了,何必一定要看什麼先王遺命呢?」

齊悼公繼位當天便把晏孺子殺了。不久,又借故把鮑牧殺了。

【成長心語】

高爾基說:「父愛是一部震撼心靈的巨著,讀懂了它,你也就讀懂了整個人生!」總有一個人將我們支撐,總有一種愛讓我們心痛,這個人就是父親,這種愛就是父愛。在你的人生道路上,當你遭遇坎坷時,父親永遠是你最堅實的依靠。「可憐天下父母心」,簡簡單單的幾個字,飽含了多少辛酸和無奈!面對父母的恩情,有多少人能夠真正懂得並珍惜呢?所以,當你想擺脫父母的束縛、行使自己的「叛逆」權時,一定不要忘了父母源於愛的初衷,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深地愛你的父母。159.倚門倚閭:母愛是滋潤你生命的水 【出處】(西漢)劉向《戰國策·齊策六》。

【釋義】閭:古代里巷的門。形容父母盼望子女歸來的迫切心情。

【歷史典故】

戰國齊湣王時,燕、秦等國聯合攻齊,燕將樂毅領兵侵入齊都臨淄,齊湣王逃亡衛國。楚國派大將淖齒率領軍隊前去援助齊國,其實楚國並非真心救齊,淖齒殺死了齊湣王,和燕國分佔齊國領土和寶器。直到田單大破燕軍,才收復了齊國的失地。

齊王的宗族王孫賈,十五歲就被召進宮當齊王的侍臣。他母親很愛他,每當他入朝,總要再三叮囑他早些回來。如果他回家晚了,母親就會焦急地倚在門外等他。

齊湣王外逃時,王孫賈沒有跟在身邊,後來想要去尋找的時候,卻失去了齊王的消息,於是便回家了。王孫賈的母親見兒子回來了,便問他:「燕兵來了,你為何不保護齊王?」王孫賈回答說:「我不知道大王在什麼地方。」

母親聽了很生氣地說:「平時你早上出去,回來晚了,我都會倚在家門口等你;如果你傍晚出去,好半天不見回來,我更要到巷口去等你。你十五歲起就跟在大王身邊,身為大王的侍臣,竟然不知道他去哪裡了,那你還回家幹什麼!」王孫賈聽了,很慚愧,連忙去尋找齊湣王,多方打聽下落。當得知齊湣王已經被害時,立即號召百姓,宣誓起義,當場就有四百人響應。

【成長心語】

沒有水的世界,生命蕩然無存;沒有母愛的世界,生命岌岌可危。面對母愛,任何語言似乎都是蒼白的;面對母愛,任何艱難困苦都是不堪一擊的。對母愛的鑒賞和領略,是我們一生永遠做不完的作業。當你在外面玩瘋了、忘記時間時,母親一直站在門口等你回去;當你鬧彆扭不吃飯,母親熱了又熱,只怕餓壞了你;當你過生日邀請同學來家裡的時候,母親忙前忙後,準備了豐盛的飲食,只為了讓你與同學玩得開心……你平安、快樂,便是她最大的幸福。不要再嫌棄母親嘮叨,因為她的衰老是你成長的前提,感恩母親,就從這一刻開始吧!

160.孟母擇鄰:父母是你的第一任老師 【出處】(西漢)劉向《列女傳》。

【釋義】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多次遷居,以防他學壞。形容慈母嚴格要求子女,教育有方。

【歷史典故】

孟子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但是,孟子小時候,也和一般孩子一樣,很頑皮,很貪玩,不願學習,整天和小朋友打打鬧鬧。他的母親為了讓他受到良好的教育,花了很多的心血。

一開始孟子一家居住在墓地附近,兒時的孟子還不明事,不知什麼是該學的,什麼是不該學的。看到鄰居們都以替人辦喪事謀生,他也覺得新鮮,每日和一群小孩子在一起,嬉戲玩鬧,也學著吹吹打打,打幡送喪,挖坑埋棺。孟母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她知道不能責怪鄰里,他們就以此為生,但如果長久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之中,孩子學到的也只有這些,長大了又能有什麼作為呢?她深深地感到,這裡絕非是自己想讓兒子增長知識的地方,於是就搬家住到一個集市旁邊。

集市之中每天都很熱鬧,各種叫賣之聲不絕於耳,孟子又開始學著大人的樣子玩沿街叫賣遊戲。孟母又開始心急如焚了。她深知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很大的,不能讓自己的兒子從小就在這種地方成長。她嘆息道:「這裡也不是我理想中要讓孩子成長的地方。」於是她又一次帶著孟子搬了家。這一次搬到了一所學校旁邊住了下來,孟子則學著大人的樣子,模仿效法各種禮儀,孟母這才長舒了口氣,覺得這次的選擇是正確的,從此在這裡居住下來,並對孟子傾心教誨,終使其成才。

【成長心語】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句話說明良好的人文環境對人成長和生活的重要性。孟母明白這個道理,為了給孟子創造最好的成長環境,不惜三次搬家。父母是你的第一任老師。在父母的熏陶感染下,你的樂趣、潛能、才華才有可能被激發,你的人格也可能得到很好的塑造。父母是你成長路上的強大後盾。161.田稷退賄:父母的教誨是你一生的財富 【出處】《列女傳》。

【釋義】賄:賄賂。比喻用給予報酬來收買某人以達到個人目的不良行為。

【歷史典故】

田稷,戰國中期齊國人,深得齊宣王信任,拜為相國。

三年後,田稷辭官回家,下屬送給他黃金百鎰。田稷把黃金帶回家,獻給母親。母親問他說:「你做三年宰相,不會有這麼多的俸祿,你哪來這麼多金子?」田稷老實答道:「是下屬送給我的。」母親聽了,立刻不快地說:「做人應注意自身修養,做到品行高潔。為了要誠實不欺,應不做不義之事、不取不義之財。如果你要孝敬長輩,就應該盡心誠實地辦事,否則就是不孝!不義之財,不是我應該有的東西;不孝之子,也不是我的兒子!你如果真要表現你的孝順,就把這些金子拿走!」

田稷聽了母親的一番話,十分慚愧,便將金子全部退還給下屬,又主動到朝廷請罪。齊宣王聽了事情經過,對田母十分讚賞。他赦免了田稷,仍然讓其為相,而用朝廷的金子賞賜給田母。百姓聽說這件事後,都對田母仰慕不已,也稱頌田稷知錯能改的行為。

【成長心語】

一個人的良好品格和習慣的養成,離不開親人的培養和教誨。在親人的影響下,你才能夠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從而積累受益一生的精神財富。親人的言傳身教,時時刻刻都會影響你的思想和行為,幫助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讓你逐漸走向成熟與成功。

第三十二章手足相連,血濃於水

162.人琴俱亡:睹物思人,無法分割的兄弟情誼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傷逝》。

【釋義】琴:古琴;俱:全,都;亡:死去,不存在。人去世了,琴的音調也不再美妙了。形容看到遺物,懷念死者的悲痛心情。

【歷史典故】

王徽之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他性格豪放超脫、不受約束,為人十分洒脫。他有個弟弟叫王獻之,字子敬,不僅精通書法,而且擅長繪畫,與父親王羲之齊名,並稱「二王」。

兄弟倆的感情非常好,他們常在晚上一起讀書,邊讀邊議。有一晚,兩人一起讀《高士傳贊》,獻之忽然拍案叫起來:「好!井丹這個人的品行真高潔啊!」井丹是東漢人,精通學問,不媚權貴,所以獻之讚賞他。徽之聽了就笑著說:「井丹還沒有長卿那樣傲世呢!」長卿就是漢代的司馬相如,他曾衝破封建禮教的束縛,和跟他私奔的才女卓文君結合,這在當時社會裡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徽之說他傲世。

當時有個術士說:「人的壽命快終結時,如果有活人願意代替他死,把自己的余年給他,那麼將死的人就可活下來。」徽之聽說了此事,便說:「我的才德不如弟弟,就讓我把余年給他,我先死好了。」術士搖搖頭說:「代人去死,必須自己壽命較長才行。現在你能活的時日也不多了,怎麼能代替他呢?」沒多久,獻之便去世了。

家人怕徽悲痛,沒有把這個消息告訴他。徽之一直很惦記弟弟,但始終沒有消息。一天,他實在忍不住,便問家人:「子敬的病怎樣了?為什麼很久沒有聽到他的消息?是否出事了?」家人含含糊糊,欲言又止。徽之便明白了,悲哀地說:「子敬已經去了!是嗎?」家人見再也瞞不下去了,便說了實話。

徽之聽了居然一聲不哭,只是下了病榻,吩咐僕人準備車輛去奔喪。到了獻之家,他在靈床上坐了下來,命人把獻之生前最喜愛的琴取來,想彈首曲子。但調了半天弦,都沒調好。於是舉起琴往地上一摔,悲痛地說:「子敬!子敬!如今人琴俱亡!」意思是說:「子敬啊子敬,你是人和琴同時死去了啊!」說罷,他便昏了過去。徽之因極度悲傷,沒過多久就病情加重了,一個多月後,他也離世而去。

【成長心語】

睹物思人是一種最常見的懷念方式。當親人離我們而去時,我們對他們的思念無以復加,對他們的思念無處宣洩,所以,我們只能回到當初共同生活的地方,或者是現在仍然充滿他們氣息的地方,悼念他們,悼念已經逝去的歲月,悼念曾經的幸福時光。在我們的眼中,他們曾經擁有的美好,也隨著他們的離去而一併消失了,正如王徽之所說的「人琴俱亡」。但我們不能像王徽之一樣停下前進的腳步,因為我們與他們之間深厚的情誼始終存在,因此,我們必須在他們離開後,將他們未能完成的人生,延續下去,這才是慰藉他們最好的方法。163.同室操戈:兄弟同心,其利斷金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和(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鄭玄傳》。

【釋義】同室:自己人;操:拿起;戈:古代的兵器。自家人動刀槍。比喻兄弟自相殘殺。泛指內部鬥爭。

【歷史典故】

春秋時期,鄭國大夫徐吾犯的妹妹徐吾氏長得特別漂亮,人見人愛。下大夫公孫楚和上大夫公孫黑見過她之後,都想娶她為妻。下大夫公孫楚送了聘禮,訂為未婚妻;上大夫公孫黑傾慕徐吾氏的容貌,也送來禮物,強作婚約。公孫楚與公孫黑都是貴族,而且是堂兄弟,徐吾犯一時之間,不知該如何是好,只得去請教執政子產。子產聽了徐吾犯的講述後說:「因為國家政治不清明,所以才會出現兩個大夫爭奪妻室的事情,這不是你的過錯,還是讓你的妹妹自己做決定吧。」

徐吾犯讓二人分別來求親。公孫黑穿著華麗的服裝,將聘禮置於堂上;公孫楚穿著軍服,在院中射箭,接著跳到車上離去,他沒有再送禮,因為之前他已給過聘禮,認為不需要另送。徐吾氏在屋內認真地觀看了兩位大夫的行動,選擇了自己的情人。她認為公孫黑確實漂亮,但不能做自己的丈夫,而公孫楚表現出了男子漢氣概,決定嫁給他。她的哥哥尊重她的意見,徐吾氏遂同公孫楚結為伉儷。

但這件事情到此並未結束,失敗的公孫黑很不甘心,一氣之下,全副武裝闖入公孫楚的家中,聲稱要殺死自己的堂哥,以奪取徐吾氏。公孫楚聽了他的話也不甘示弱,執起武器與公孫黑打鬥起來,結果在打鬥中,公孫黑不幸被擊傷。

【成長心語】

如公孫黑與公孫楚這般同室操戈的事件,在歷史上不勝枚舉,或為名利,或為美女,或為權勢……無論是為了什麼,這樣的事情不斷發生,直到今天,它還在上演。其實,家不但是可以躲避風雨的港灣,還是你茁壯成長的土壤。兄弟姐妹間雖然免不了爭吵,但畢竟是孩童往事,最終不會妨礙血濃於水的親情發展。放眼今天社會,有許多家族企業皆由兄弟姐妹攜手合作,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聯手經營、相互激勵、共渡難關,最終成就一方大業而受人敬慕。所以,兄弟之間一定要互相幫助和扶持,只有團結起來,才能成長、進步,成就事業。

164.煮豆燃萁:血永遠濃於水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

【釋義】燃:燒;萁:豆莖。用豆萁作燃料煮豆子。比喻兄弟間自相殘殺。

【歷史典故】

曹丕與曹植都是曹操的兒子,他們都是才華橫溢的文學家,與他們的父親曹操合稱「三曹」,以他們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

曹植因才華出眾,從小就受到父親的疼愛。曹操死後,曹丕當上了魏國的皇帝。曹丕是個妒忌心很重的人,他一直都很嫉妒弟弟的才華,同時也擔心弟弟會威脅到自己的皇位,於是就想置弟弟於死地。

一次,曹丕命人傳曹植覲見,他對跪在地上的弟弟說:「父王在世的時候,總是誇獎你的文章寫得如何如何好,可是,我懷疑那是別人替你寫的。現在我倒要看看你是不是真的那麼有才華。你我乃是兄弟,便以此為題,但詩中不可出現『兄弟』二字。限你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來,得出來,便饒你不死,否則……」

曹植明知曹丕有心為難自己,但又無計可施,既傷心又憤怒。他強忍著心中的悲痛,在七步之內作了一首詩,當場念出來:「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聽了這首詩,覺得自己對弟弟太過分了,不禁感到慚愧,便饒恕了曹植的性命,將其貶為安鄉侯。

【成長心語】

血濃於水的親情永遠是我們心靈的寄託,在為人處世的情感生活中,親人之間的情感是最真誠、最恆久的,它是親密、友愛的象徵。友就是和善相處,愛就是親善相待。如果不能兄友弟恭,豈能長幼有序?豈能敦親睦鄰、為人友善?第三十三章摯友如斯,心與心最美的相遇

165.白頭如新:朋友是一生的財富 【出處】(漢代)鄒陽《獄中上書自明》。

【釋義】白頭:頭髮白了,代指老年;新:新交。互相認識的時間雖久,卻跟剛認識一樣。形容交朋友彼此不了解。

【歷史典故】

鄒陽是西漢時期的齊國人,他聽說梁孝王禮賢下士,就到梁國來遊學,並上書給梁孝王,縱談天下大事,以展示自己的才華。羊勝和公孫詭都是鄒陽的朋友,他們也都是有才之人,但是羊勝嫉妒鄒陽的才華,幾次在梁孝王面前說他的壞話,終於有一天,梁孝王信以為真,下令將鄒陽關進監牢,準備處死。

鄒陽十分激憤,他不甘心就這樣被人陷害,於是,在獄中給梁孝王寫了一封信,信中列舉事實說明:待人真誠就不會被人懷疑,純粹是一句空話。他寫道:「荊軻冒死為燕太子丹去行刺秦始皇,為燕國報仇,可是太子丹還一度懷疑他膽小畏懼,不敢立即出發;卞和將寶玉獻給楚王,可是楚王硬說他犯了欺君之罪,下令砍掉他的雙腳;李斯儘力輔助秦始皇執政,使秦國富強,結果被秦二世處死。俗話說:『有白頭如新,傾蓋如故。』意思是:雙方互不了解,即使交往一輩子,頭髮都白了,也還是像剛認識一樣;真正相互了解,即使是初交,也會像老朋友一樣。相知與否,不在於相處時間的長短。」

梁孝王讀了鄒陽的信後,很受感動,立即把他釋放,並奉為上賓。

【成長心語】

友情是一種不能完全用理智去對待的情感。兩個人之間的友誼,與地位無關,與年齡無關,與時間亦無關。有些人,你即使與他相處一生,他也無法了解你內心深處的想法;但有些人,你們即使只是初相遇,他也已經可以看出你心底最深處的渴望。朋友也是要講究緣分的!朋友是人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之一,你不僅要知道財富為何物,還要善於創造財富,善於從茫茫人海中找到那個知你心的朋友,並及時將那些永遠無法溝通的人從朋友行列中驅逐出去。166.肝膽相照:君子之交淡如水,誠而交心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和(宋代)趙令畸《侯鯖錄》。

【釋義】肝膽:借指真心誠意。比喻待人忠誠真摯,不耍心機,不玩權術。

【歷史典故】

西漢初年,有一個叫蒯通的人,他足智多謀,很善於分析形勢,為人出謀劃策。他所處的時代,正值楚漢相爭之際,楚王項羽和漢王劉邦處於相持階段,一時之間難分勝負。劉邦的部下中,韓信勢力非常強大,在楚漢相爭的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他想說服韓信建立第三種勢力,與項羽、劉邦鼎足而立。

於是,他化裝成看相的去見韓信,他對韓信說:「小人不才,對於占卜之事略知一二。給人看相,我一看他的骨相,就知道他的貴賤;二看他的臉色,就知道他的喜憂;三看他的性格是否果斷,就知道他能否成就大業。用這三方面來推斷一個人的前途幾乎可以說萬無一失。」

韓信聽了,說:「好啊!那你給我看看,怎麼樣?」

蒯通說:「看您的面部,做官再高也不過封侯,而且很危險。看您的背部,富貴自不用說。」

蒯通看韓信已經動了心,便接著說:「如今楚漢相爭,百姓死傷無數。兩方相持不下,他們的勝敗,便決定於您。您幫助項羽,項羽就勝;您幫助劉邦,劉邦就勝。我願意剖開自己的心腹,拿出自己的肝膽,為您出主意,只是怕您不肯採用。我建議您,依靠自己的勢力建立第三種力量,和他們三足鼎立。現在是最好的時機,您必須當機立斷,不能再猶豫不決了。您去幫助項羽,劉邦一定饒不了您;您去幫助劉邦,劉邦怕您奪他的天下,也很危險。我聽說過這樣的話:『上天給你的福分你不要,反而要犯錯誤;機會到來你不動手,反而會有災禍降臨。』請您認真地想想。」

蒯通已經將整個形勢分析得很透徹了,但韓信認為劉邦對他很好,一方面不忍心背叛劉邦,另一方面也不相信劉邦會對他下毒手。他最終沒有採納蒯通的建議。後來,他被劉邦猜疑,還被呂后殺死了。

【成長心語】

肝膽相照的情誼並非友情的極致,卻是友情的根本,唯有先將自己的心打開,朋友才能走進你的世界,分享你的喜樂,分擔你的痛苦。朋友不分界線,不問貧賤,不管出身,可以是所謂的同道中人,即使曾經是敵,今日也可擊掌為友。朋友不一定是能夠幫你解決燃眉之急的人,卻一定是給你勇氣在困境中站直了別趴下的人。朋友不會介意你多久打來一次電話,多久才有一點消息,上次遇見匆匆幾秒又何妨,心裡記得的永遠不會退色。羅曼·羅蘭曾說過:「誰要在世界上遇到過一次友愛的心,體會過肝膽相照的境界,就是嘗到了天上人間的歡樂。」打開你的心,讓朋友進去,讓它不再孤單,給自己一個體味天上人間快樂的機會。

167.高山流水:琴音好彈,知音難覓 【出處】(戰國·鄭)列禦寇《列子·湯問》。

【釋義】比喻知己相賞或知音難遇,也比喻樂曲高妙。

【歷史典故】

春秋時期,楚國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高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湧,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鬱鬱蔥蔥,如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彷彿響起了大自然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從此以後,琴藝精進。不久,老師見他已經學成,便讓他自行離去。於是,俞伯牙開始四處遊歷。

一天晚上,俞伯牙乘船遊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心中有所感受,便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俞伯牙聞聲望去,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暗自吃驚,想不到一個樵夫竟有如此高的欣賞能力。他故意彈起讚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他又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極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於是,兩人成了心心相印的摯友,並約好明年中秋十五在此相約賞中秋。

沒想到第二年中秋鍾子期卻死了。俞伯牙到他的墳前去祭奠,奏了一首哀傷的曲子後,便將琴摔碎了,發誓從此以後不再撫琴。

【成長心語】

琴音好彈,知音難覓,這就是在鍾子期死後,俞伯牙摔琴不彈的原因。人是社會性的動物,人的行為在社會上是需要回應的。一個人彈琴彈得好,還得有人能夠欣賞,如果沒有人能夠欣賞,則無異於對牛彈琴。人有時候確實是為別人而活著的,為知己而活。知己,能彼此讀懂對方的每一個眼神,能明白對方每句話的含義;他們有共同的愛好、共同的語言;他們無須花言巧語,也無須朝夕相處;他們不在乎對方的相貌,也不在乎對方的貧陋;他們從來都不刻意隱瞞自己,因為在知己面前自己無所遁形。人生得一知己,足矣!168.膠漆相投:沒有血緣也可以成為兄弟 【出處】(南朝·宋)范曄《後漢書·獨行傳·雷義傳》。

【釋義】相:相互;投:投合。比喻情深誼厚、親密無間。

【歷史典故】

漢朝的時候,有一對很要好的朋友,一個叫雷義,另外一個叫陳重。他倆的感情比親兄弟還要好。有一次,他們兩個人一起去參加考試,雷義考上了,陳重卻沒考上。雷義心想:「陳重的學問比我好,居然沒有考上,真的是太可惜了!」雷義就跑去找掌管考試的官員說:「大人,麻煩您將我的功名轉給陳重,他比我優秀呀!」官員當然不理他:「胡鬧,功名怎麼可以隨便轉給別人呢?」雷義心裡很失望:「那我也不要這個功名了!」雷義就假裝發瘋不去做官,終於被解除了功名。

過了幾年,雷義和陳重又一起去參加考試,這一次,他們兩個都考上了,還很幸運地被派在同一個地方做事。雷義高興地對陳重說:「陳兄,以後又要麻煩你多照顧了。」陳重說:「雷兄,你說笑了,都是你在照顧我呀!」兩個人很開心能在一起共事,感情變得更好了。大家看到他們感情這麼好,都說:「膠和漆凝聚在一起很堅固,不過還是比不上雷義和陳重的深厚友誼呀!」後來,有人就把這件事變成「膠漆相投」這句成語,用來形容好朋友間的深厚友情,就像膠和漆聚合在一起那麼堅固!

【成長心語】

愛因斯坦說:「世間最美好的,莫過於有幾個有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朋友。」所謂摯友,就是比自己的親屬還要親密的朋友。有些無法對家人訴說的煩惱,我們可以找摯友傾訴。以友為鏡,可以明得失。我們時常看到有些沒有血緣關係的人,結成親兄弟般的友誼。朋友們在真誠與友誼的基礎上互相幫助、互相提攜。一個人在社會中,如果沒有朋友,沒有他人的幫助,他的境況會十分糟糕。普通人如此,成就大事的人更是如此。如果失去了他人的幫助,任何事業都無從談起。169.管鮑之交:距離擋不住摯友間惺惺相惜的心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管仲傳》。

【釋義】管:管仲;鮑:鮑叔牙;交:交情。春秋時齊人管仲和鮑叔牙相知最深。後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歷史典故】

春秋時期,齊國有一對好朋友,一個叫管仲,另一個叫鮑叔牙。管仲家裡很窮,又要奉養母親。鮑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做生意。賺了錢以後,管仲分到很多,鮑叔牙卻分到很少。人們紛紛議論管仲是個貪財之人,不講情誼。鮑叔牙知道後,便替管仲辯解說,管仲不是不講情誼,他家裡情況不好,而且要奉養母親,多拿一點沒有關係的。

管仲和鮑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進攻的時候,管仲都躲在最後面,大家都說他是個貪生怕死的人。鮑叔牙聽說後,向人們解釋說,管仲不是貪生怕死,只是他得留著命回去照顧家中的老母親啊!

後來,公子諸當上了國君,他每天吃喝玩樂,任意妄為。鮑叔牙和管仲都預感齊國將會發生內亂,就分別帶著公子小白和公子糾逃到莒國和魯國去了。不久,諸被人殺死,管仲想讓糾順利地當上國君,於是便在暗中對付小白,可惜把箭射偏了,小白不僅沒死,還當上了齊國的國王,是為齊桓公。

齊桓公即位後,決定封鮑叔牙為宰相,鮑叔牙卻對齊桓公說:「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強,應該請他來當宰相才是!」齊桓公驚訝地說:「管仲曾經想要殺我,你居然叫我請他來當宰相?」鮑叔牙卻說:「這不能怪他,他是為了幫他的主人才這麼做的呀!」齊桓公聽了鮑叔牙的話,便請管仲回來當宰相,在管仲的輔佐下,齊國迅速強大起來。

管仲在談到他與鮑叔牙之間的往事時,曾說:「我曾和鮑叔牙一起做生意,分錢財,自己多拿,鮑叔牙不認為我貪財,他知道我貧窮;我曾經三次作戰,三次逃跑,鮑叔牙不認為我膽怯,他知道我家裡有老母親。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鮑叔牙啊!」

【成長心語】

管仲和鮑叔牙之間深厚的友情,已成為代代流傳的佳話。朋友是一種相遇,朋友是一種相互認可,朋友是一種相助,朋友是一種關愛……但是,朋友最為可貴的還是相互信任。一旦成為知己,一定是彼此了解的,或許細節並不熟悉,但觀念必定是瞭然於胸的,對於對方的行為總是可以作出最符合其初衷的解釋。管仲在鮑叔牙的墳前說過:「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牙。」管仲一生因為有這樣一個知己,顯得更加有意義了。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