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黃韻 通訊員 富妤媛

俗話說“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可近年來,隨着“我不想將就”“不結婚是爲了生活得更好”等理念深入部分80、90後內心,衢城單身人士逐年上升。

一方面是單身青年對待婚姻的“完美信念”,一方面是父母焦慮無奈的心情,可就是在這樣的重壓“對抗”下,爲何越來越多的人“男大不婚女大不嫁”?背後的原因是什麼?4月10日,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結婚登記對數逐年下滑

據衢州市民政局全市婚姻登記數據顯示,衢州男女結婚年齡越來越晚。

2018年,衢州共有16386對新人登記結婚,比2017年減少1356對,下降7.64%。

其中,全市居民結婚登記中(不包括涉外婚姻),男性平均結婚登記年齡31.9歲、女性29.6歲,與2017年同期相比,分別晚了0.4歲和0.5歲;男性初婚平均結婚年齡則爲28.4歲、女性25.3歲,與2017年相比,男性晚0.3歲,女性晚0.2歲。

同時,記者還瞭解到一組數據:2014年衢州共有21144對新人登記結婚,2015年共有19625對新人登記結婚,2016年共有18365對新人登記結婚,2017年共有17742對新人登記結婚,到了2018年,共有16386對新人登記結婚。從數據中發現,連續5年,全市新人登記結婚對數均在下降。

“結婚人數逐漸減少,結婚年齡越來越晚,是社會大趨勢,並不是就衢州如此,浙江的結婚率也是連續多年下降。造成此現象,主要還是由於生活條件好起來的同時,人的觀念也在變。”衢州市民政局相關工作人員表示,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來越多,人們對於愛情和婚姻有自己的看法和見解,特別是女性經濟獨立性變強,傳統的男尊女卑式婚姻逐漸落幕了,女性不再是經濟上需要尋找依靠的婚姻附庸。

不結婚大多是這些原因

80後小鄭是我市政府機關的一名公務員,外表時尚的她身邊不乏追求者,可都沒能入她法眼。“第一眼看去就沒感覺的,怎麼戀愛結婚?”小鄭坦言,因爲婚姻的事情,家裏早些年就開始嘮叨了,爲此還吵過好幾次。

去年,小鄭原本和在紹興的大學同學確立了戀愛關係,但遭到了爸媽的反對,一氣之下,小鄭又恢復了單身。“他們希望我找個本地的,可我又遇不到喜歡的,既然爸媽強烈反對,我就分手唄。”小鄭說,她不想因爲年齡到了就草率結婚,這是對自己負責,“如果兩個人一起過得不開心,還不如一個人快樂地過。爸媽對我這方面的干涉很多,我覺得特別煩,他們越是插手,我就越不想結婚。”

今年37歲的雅雅是一名典型的剩女和加班狂,一週有6個晚上是在辦公室度過的,問起結婚的事兒,她總是一臉無奈,“我哪有時間談戀愛啊,整天忙得團團轉!”不過,私底下,雅雅告訴記者,她並不是不想結婚,很多同齡人小孩都讀書了,“工作忙是一方面原因,主要還是遇不到合適的人,結婚就應該找個兩情相悅的人才對。”

身邊的小姐妹也陸續爲雅雅介紹了三四個相親對象,但她都不滿意。“現在的我真有點焦慮,爸媽年紀大了,對我的婚事很操心,自己多少有些愧疚,可結婚真不能湊合,要我隨便找個人過日子,我做不到。”

今年春節,1991年出生的小傅再次被家裏催婚,現在只要聽到“結婚”這個詞,他心裏就發怵。“這年頭沒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哪裏敢結婚啊!我是從農村家庭走出來的孩子,父母供我讀大學本來就不容易,我現在工作收入也不高,單靠我這兩年攢下來的積蓄,距離市區買一套房的首付還差得很遠,更不要說結婚辦酒席、送彩禮之類的。”小傅認爲,現在沒個三四十萬怎麼結婚,一旦結婚就要考慮生孩子,有了孩子生活開銷就更大了,還有今後的教育支出也是一筆不菲的費用……

根據實情理性選擇配偶

“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受適齡結婚羣體數量的減少等因素的影響,結婚率仍可能繼續走低。但不能因爲結婚率走低、自己年齡走高就盲目去選擇結婚對象,”衢州市民政局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婚姻不是浪漫的,不是理想的,是很現實的東西,所以我們在選擇配偶的時候一定要理智,做到知己知彼,適合自己的纔是最好的。

“做好青年人的婚戀工作需要政府、社會、家庭和個人的共同努力。鼓勵年輕人結婚生子,就需要政府在福利上也要加大投入,比如延長婚假、產假時間等等。社會各界則可以多安排一些相親活動,讓青年男女有更多的接觸機會。作爲家長,要用平和的心態去看待這一問題,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議,但不要過多幹涉子女的選擇自由。作爲單身青年本人,理應合理安排時間,工作之餘,多外出走動,參與朋友間的聚會,認識更多的同齡人。”面對逐年下降的結婚人數,國家婚姻家庭諮詢師、衢州三中教師鄭瓊霞強調,適當降低擇偶標準,不過分理想化,自我提升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自身優秀了,選擇餘地自然就多起來。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