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脾腫大病因病機中西結合淺談; 肝炎引起的肝硬化,進一步導致肝腹水,下面是一些肝硬化的相關知識,希望對你有幫助。一,中醫解釋肝腹水的病因,肝硬化是一種頑固而不易治療的疾病,多由慢性或反覆發生的肝炎所引起。這種疾病在我國已有久遠的歷史,早在兩千年前,已有簡略的記載,在我國醫籍中,本無肝硬化之病名,有人謂「臌脹即西醫的肝硬化」,其實臌脹是肝硬化的一部分,而中醫中臌脹、黃疸、積聚三症統括起來,才能算是肝硬化的全部癥狀。 臌脹是肝硬化晚期的主要癥狀之一,在我國發現最早的遠在戰國以前已有詳細的記載。《內經·水脹篇》謂「臌脹何如?歧伯曰:腹脹皆身大,大於腹脹等也,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這幾句經文,已把肝硬化的癥狀活躍的描畫出來。腹大是形容腹水,色蒼黃是描寫因肝臟的病變而發生的黃疸,腹筋起是因氣血瘀滯,血脈循行受到阻礙而誘起的靜脈曲張。 臌脹根據各種文獻的考證:又名單腹脹,俗稱蜘蛛脹,因為腹大肢細,形如蜘蛛,故以為名。臌脹為一切腹水病的通稱,在張介賓所著的《論腫脹》中,曾提出造成腫脹的原因很多,其主要的因素,總不外病邪侵襲肺、脾、腎三臟,使三者生理功能失常,而發生腫脹。 在中醫文獻中,臌脹分為三種腹部脹大,按之窅而不起者,為水臌,中空似鼓為氣臌;腹有青筋為血臌。腹水多發於肝硬化末期,在肝硬化的期間,常伴有胃脘脹滿,消化不良,右肋牽痛,身體倦怠等一系列脾胃癥狀,此後逐漸發生腹水,謂與脾臟有直接關係,或由此而立由脾病造成腹水之病因。 肝硬化之病因,根據我國醫學文獻記載和臨牀體驗,統括起來,可分為四種,既精神刺激,外界感染,飲酒過量,營養不良。 精神刺激:《沈尊生全書》載有:「臌脹由於怒氣傷肝,漸蝕其脾,脾氣及虛,故陰陽不交,清濁相溷,隧道不通,故其腹脹大。」長期精神緊張和煩惱憤怒均可導致氣滯血瘀和脾胃虛弱,清濁不分,水濕停瀦,而造成肝硬化和晚期之並發腹水。 二、外界感染:《內經·至真要大論篇》中說:「諸腹脹大,皆屬於熱。」古人所謂之熱,大多數是指感染而言,即指由感染而發生之肝硬化,也就是由傳染性肝炎之類而造成的肝硬化。三、飲酒過量:《巢氏病源·酒疸候》謂:「虛勞之人,若飲酒過多,進谷少者,則謂內生熱,因大醉當風入水,則身目發黃。」《九疽候》又謂:「凡諸疸病,皆由飲食過度,醉酒勞傷所致。」《黃疸候》稱:「黃疸之病由酒色過度,臟腑不和」由以上三條,充分說明黃疸病有一部分是因長期飲酒和過量飲酒,因酒精中毒造成的。 四、營養不良:《巢氏病源·谷疸候》謂:「谷疸由失飢大食,胃氣沖薰所致。」是說黃疸病有因饑飽不食,傷即脾胃,致營養不良造成黃疸病。故中醫文獻中常把病發黃疸的肝硬化列入黃疸病中,而肝硬化末期發生腹水,則列入臌脹門內,故中醫文獻之臌脹、黃疸,都有肝硬化的存在。 肝硬化之癥狀:根據歷代醫案和臨牀經驗,肝硬化多發於 40 歲以上的病人。 一般癥狀:先發於消化系統,如食慾不佳,噁心膨悶,消化不良,肋下脹痛,倦怠無力,身體消瘦,氣色暗淡,面目梨黑,有的皮膚和鞏膜呈輕度黃疸。 五,、肝脾腫大:《巢氏病源·水癥候》謂:「水徵者由經絡痞色,水停聚於腹內,大小腸不利所為也。其病腹內有結塊,在兩肋間。」又《水癖候》謂:「水癖由飲水漿不消,水氣結聚而成癖在於兩肋之側,轉動便痛,不耐風寒,不欲食而短氣是也。」腹水腫脹,兩肋下有病塊堅硬轉動作痛。根據這些癥狀,可能是肝脾腫大。病塊發於兩肋,在《難經》上已有詳細的記載,說「肝積居於左肋,大如覆杯,名曰肥氣,久不已令人發呃,節瘧連年不已。」此說明脾臟腫大之形狀和原因。《難經》又謂:「脾之積在胃脘右側,腹大如盤,名曰痞氣,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為黃疸,皆由飲食不消,著於氣怒。」由氣怒而發現痞氣釀成黃疸,氣怒發於肝,黃疸成於肝,是肝臟腫大,亦毫無疑義,惟肝脾之名稱和位置,相互顛倒,推厥原因,可能與脈學之左右位置有關,這僅是個人臆測,未敢確謂其如此。因治肝脾腫大之肝硬化,採用《積聚門》之方劑,已收效,故附此說,以資考正。 六、腹水:腹部脹大,外皮綳急,有的腹皮板硬,按之窅而不起者為水臌;有的空中似鼓為氣臌;有的腹有青筋者為血臌。患血臌的病人,往往發生吐血和昏迷的癥狀,也是肝硬化致命的唯一原因。肝為藏血之臟,性喜疏瀉,病程較長則失其條達,氣滯血瘀,肝氣又橫逆乘脾使肝脾不和,脾胃虛弱,病久氣血凝滯,肝脾脈絡瘀阻,水濕停滯而形成腹水。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