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明 王紱 古木竹石

右圖:傅抱石 高山仰止

熟悉藝術市場的朋友都很清楚,中國書畫拍賣市場在2011年前後達到了價格的巔峯,但之後經歷了一段調整平靜期一直至今,在十年的市場起落中,大量的深藏海內外的書畫資源被大量挖掘、上拍,所以,如果是重要的書畫精品,5年之內沒有重複上拍,都已經是非常非常難得了。

事實上,在這個日新月異的世界,五年的時間已經足以改變人生,何況是驚心動魄的書畫拍賣場呢?

五年之前,很多朋友還是在用Iphone4手機;五年之前,薛之謙甚至還沒第一次結婚,當然也就還沒有後面那麼多「奇事」;五年之前,甚至還沒有微信公眾號;五年之前,很多女孩可能都還不知道國民老公王思聰是誰;五年之前,如今絕對統治NBA的金州勇士隊竟然還打進不了季後賽;五年之前,我還在一家國有電視臺當一個製片人兼主持人,自然也沒有今天的「大象」…………所以,五年的時間,足以改變一個人的人生了。

2012年保利香港首拍

保利香港在五年前的成立,大象至今還是歷歷在目。保利拍賣領軍人物趙旭(趙無敵)一直說,五年前他們在香港首拍的時候,都是一個一個從內地請來的客人,絕大部分的成交也都是由內地買家貢獻,但五年後的今天,保利香港的港臺以及海外客人佔到了大部分,五年,一家中資拍賣在香港,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五年,保利在香港總共達成了近100億港元的成交!

說了這麼多,我們言歸正傳,一起來看看畫,嘿嘿,我們說,五年足以改變人生,而在這五年中,書畫市場的分化尤其嚴重,書畫精品,可能在市場這五年的盤整期中再創新高,而普通的作品,還可能會在五年中價格縮水。如2011年,黃賓虹的《黃山湯口》的成交價是4772萬元,到了今年春拍,價格翻到了3.45億元人民幣!

5年,書畫精品的市場價格就會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那麼如果是二十年多呢?一起來看看保利香港秋拍的兩幅書畫精品吧。

傅抱石 高山仰止

鏡心設色紙本

一九六二年作

177×97 cm約15.5平尺

題識:

壬寅九月將有杭州之行,傅抱石南京並記。

鈐印:「抱石之作」、「壬寅」、「往往醉後」、「跡大化」

展覽:

「中國當代書畫展」集古齋、中國國際書畫貿易總公司主辦,香港,

1984年4月。

出版:

1.現代中國書畫展覽>目錄,圖版第1號,中國國際圖書貿易總公司、

香港集古齋聯合出版,一九八四年。

2.傅抱石畫選>圖版第54號,朝華美術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北京。

3.傅抱石大典>,頁285,古吳軒出版社,二○○四年。

4.傅抱石精品畫集>,頁106,上海古籍出版社,二○○四年。

5.傅抱石全集4>,頁246-247,廣西美術出版社,二○○九年。

6.傅抱石年譜>,頁408,上海書畫出版社,二○一二年。

著錄:

傅抱石年譜>,頁264,上海古籍出版社,二○○四年。

來源:

藏家購於香港佳士得一九九三年秋季拍賣會,Lot150。

在這裡,大象要告訴朋友們,保利香港秋拍上的這件超過15平尺的傅抱石重量級作品《高山仰止》曾經是1993年10月香港佳士得拍賣的封面作品,當時,香港甚至還沒有回歸呢。這位藏家當年以193萬港元的高價將其珍藏,並一直保存至今,1993年的193萬港元,相當於什麼概念呢?

要知道,1993年的時候,中國內地幾乎還沒有幾家藝術品拍賣公司,所以,要找出合適的可比對例子,實在不容易。我們舉一個1995年的例子吧。

齊白石《蓮池書院》

香港著名藏家楊永德先生舊藏的齊白石蓮池書院,1995年的成交價格約200萬人民幣,到了2016年,它再現拍場的成交價格是5290萬元,要知道在當時,港元的匯率很高,所以193萬港元相當於200多萬人民幣了。

傅抱石《茅山雄姿》

再舉一個例子,在今年保利春拍拍出1.8687億元的傅抱石茅山雄姿,它在1999年的成交價格是308萬元人民幣。

而以上的例子還只是在書畫方面,如果是別的門類,如今動輒幾千萬的常玉盆花在1993年,當時大約也只需要一百萬左右。所以,1993年的佳士得封面,193萬港元的成交價格,絕對就是最頂級的近現代書畫全明星級別作品了。我們不妨簡單的看看保利香港的這張傅抱石作品好在哪裡。

至今為止,傅抱石在公開拍賣市場的過億元作品有三件,全部都創作於上世紀的五六十年代,可以說,在六十年代初,傅抱石的繪畫創作達到了個人的一個高峯。1962年10月,傅抱石在杭州休養,此幅《高山仰止》就作於傅抱石赴杭州前,早在1984年,它就曾經在香港集古齋與中國國際書店聯合主辦的香港「現代中國書畫展覽」上展出。可以說,這幅作品同時具備了最優秀的創作年份和最可靠的著錄來源。

左圖:傅抱石?高山仰止

右圖:北宋 範寬 溪山行旅圖

傅抱石的山水作品,不同的構圖,不同的畫面元素,市場價值往往相差甚遠,如果您站在這幅15平尺的作品之前,一定會被它那逼人的氣勢所震撼。《高山仰止》和北宋存世名跡範寬的《溪山行旅圖》在構圖上皆是頂天立地,傅抱石先生以斧劈皴和亂柴皴表現出山勢的陡峭險峻,提筆側鋒橫刮,再輔以破筆點苔,乾濕濃淡,輕重緩急,看似不經意之間酣暢淋漓!

傅抱石?高山仰止 局部

畫面中拾階而上的高士與書童,絕對是畫面中的點睛之筆,傅抱石先生山水的市場價值,點景人物絕對是十分關鍵的一環。人物衣紋鬚眉刻畫入微,神形畢肖,同時又和頂天立地形成遮天蔽地效果的近山形成了極為鮮明的對比,體現出天人合一的老莊之道來。

我們回過頭來說,5年的時間,已經足以改變一個人的人生,5年的時間,我們的生活我們身處的世界也足可以天翻地覆,因此,一個藏家能夠將一幅以193萬港元的當時絕對「天價」珍藏24年,這幅作品背後的情感,已經足以讓我們回味了。


看過了珍藏了24年的傅抱石晚年代表作,接著,我們再來看一幅15年沒有露面的重要作品,這便是清宮舊藏、石渠寶笈所著錄的明初書畫名家王紱的《古木竹石》。

明 王紱《古木竹石》

一四○四年作

鏡心 水墨紙本

詩塘:27.5×31.5 cm. (約0.8平尺)

畫:68.5×31.5 cm. (約1.9平尺)

估價:HK$ 8,000,000 - 10,000,000

著錄:

1. 石渠寶笈三編>卷一,見(祕殿珠林石渠寶笈合編>)第十冊,第1714頁,

上海書店出版,1988年。

2.福開森編歷代著錄畫目正續編>第92頁。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年版。

3. 徐邦達編改訂歷代流傳繪畫編年表>第56頁,人民美術出版社,1995年版。

4.徐邦達編重訂清宮舊藏書畫錄>第84頁,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年版。

我們從畫作上方的眾多鈐印看,便可知這件作品當為清宮舊藏,果然,我們很容易就能夠在《石渠寶笈》中找到它的存在。

圖左取自清代帝後璽印譜,圖右取自本幅

這件清宮舊藏的明初名家作品前一次出現在拍場上,也要追溯到15年之前,它曾經在2002年的香港佳士得秋拍拍出47.8萬港元。

或許有朋友要問,我們如何看待它在15年前的這個價格呢?古代書畫的市場和近現代有著諸多的不同,古代書畫市場一直都要小眾得多,因此,在15年前,即便是清宮舊藏《石渠寶笈》著錄的書畫普遍也沒有特別高的市場成交價。大約到2010年前後,諸如北京保利拍賣尤倫斯的明代吳彬《十八應真圖》拍出1.69億元,王羲之草書《平安帖》拍出3.08億元等,石渠寶笈概念才漸漸受到市場的追捧,所以,15-20年來,《石渠寶笈》著錄的書畫在市場上的漲幅可謂巨大,如今「石渠」品牌,早已動輒數千萬元起了。我們不妨為朋友們舉一個例子。

明 董其昌《疏林茆屋》

1998年,《石渠寶笈》著錄的明末大家董其昌的《疏林茆屋》成交價是63.8萬元,到了2015年的秋拍,它再現拍場的成交價高達6900萬元,不到20年的時間,價格翻了100倍!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5年來,保利香港拍賣呈現了多張清宮舊藏石渠寶笈著錄的佳作,每每創下佳績,如2015年保利香港秋拍,清宮畫家馮寧的《金陵圖》拍出5192萬港元,今年的保利香港春拍,同為石渠著錄的張宗蒼《梧館新秋 》成交價4956萬元。以上兩位都是名頭不算是最大的清宮畫家,但經由石渠寶笈的著錄,都拍出了5000萬港元級別的高價。

而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件,名頭要難得的多,要知道,清宮畫家作品著錄進石渠寶笈的非常多,光上文提到的張宗蒼,就有100多件作品被收錄進了「石渠」之中,但是洪武-永樂時期的宮廷畫家作品,又是石渠著錄,這種在市場上出現的幾率,可能只有清宮畫家的百分之一了!

王紱一生經歷十分傳奇,他在洪武十一年被召南京供職,但是卻因為著名的胡惟庸案拖累,被發配到山西大同充當戌卒十幾年,一直到建文二年纔回到南京,隱居九龍山賦詩作畫,自稱「九龍山人」。而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永樂帝從侄子建文帝手裡奪取江山後,王紱又在永樂元年(1403年)被召進京,參與編纂《永樂大典》,永樂十一年、十二年,他兩次隨明成祖朱棣北巡,期間創作著名的《燕京八景圖》。王紱尤其善於畫竹石,明代書畫鑒藏家王世貞評價王紱: 「孟端作為國朝第一手,有石室 (文與可)梅花道人(吳鎮)遺志,而清標高逸又似過之。」

從題款上可知,這幅《古木竹石》圖創作於永樂二年(1404年)五月八日,也就是被再次召見進宮入職的第二年。所以,此時的王紱有著歷經人生低潮而領悟的怡然高逸;也帶著幾分重回事業正途的順風滿帆。

明 王紱《獨樹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獨樹圖》與保利香港秋拍《古木竹石》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臺北故宮博物院存有一張《獨樹圖》,和保利香港的這幅《古木竹石》同為石渠著錄,而更巧合的是,從題款看,臺北故宮《獨樹圖》為「永樂甲申(1404年)長至前一日,九龍山人王孟端寫於沈翰林之自樂軒下」,「長至前一日」即夏至五月初七,而保利香港秋拍《古木竹石》題款則為:「永樂二年(1404年)五月八日,九龍山人王紱」,也就是說,這兩幅作品竟然是前後相隔一天所作!而臺北故宮上所題」九龍山人王孟端寫於沈翰林之自樂軒下「,」沈翰林「即王紱友人「沈度」!沈度可是一位大名頭,明初著名的書法家,我們知道,明初宣德時期的很多官窯瓷器款識,便全部出自於沈度之手!所以讓我們不免猜想,這作於前後各一天的兩幅作品,是否正是王紱贈送給好友沈度的呢?

明王紱《秋江泛艇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我們再將保利香港秋拍的這件《古木竹石》和同為臺北故宮所藏,作於前一年的王紱《秋江泛艇圖》比對,兩者同為王紱細筆一路。

臺北故宮《秋江泛艇圖》與保利香港《古木竹石》樹法對比

臺北故宮《秋江泛艇圖》與保利香港《古木竹石》樹法對比

王紱常見的風格是以元人吳鎮「淋漓雄厚」或倪瓚的「蕭疏空寂」的筆墨技法作品佔多數,細筆一路極為少見。

歸昌世(1573-1644)題詩堂

畫作上方有晚明書畫名家歸昌世(1573-1644)題詩堂。「支循初求道,深公笑買山。如何石巖趣,自入戶庭間。苔澗春泉滿,蘿軒夜月閑。能令許玄度,吟臥不知還。」

畫作上的兩方收藏印則昭示了《古木竹石》在入藏清宮前後的遞藏經歷,「休寧朱之赤珍藏圖書」是明末清初藏書家藏書家朱之赤的收藏印,朱之赤開創了一個神祕的堂號——《秋醒樓》,隨著秋醒樓舊藏的重量級藏品漸漸在拍場露面,其傳承數百年的博大收藏這兩年開始漸漸為人所熟知。而右下角「馮公度鑒藏印」則是晚清民國時期著名的藏家馮恕(1867- 1948)之印。


今天,我們通過保利香港秋拍兩幅數千萬級別的重量級書畫,一起回顧了5年乃至20年的中國書畫拍賣價格的演變。說到這個話題,最近有一條很火的新聞刷爆了朋友圈,對了,就是下圖的這條。

44年前,一張如今動輒可以賣2億的李可染《萬山紅遍》,當年在榮寶齋只要80元人民幣,所以,這位44年前將1200元存入銀行的人,錯失了一個成為億萬超級富翁的機會。而正如我們剛才列舉的兩個例子,24年前193萬港元的傅抱石15平尺磅礴山水,15年前幾十萬港元明初宮廷畫家難得的力作,又歷經清宮的舊藏和著錄,它們將會在今天的香港拍場拍出怎樣的高價呢?而再過15年,20年,他們的市場價值又將會是多少?

無論是半個世紀前80元的《萬山紅遍》,還是20年前193萬港元的《高山仰止》,對於財富階層來說,無論您什麼時候買藝術品,真的可能沒有一樣藏品會貶值——這些年來,唯一貶值的,只有人民幣。更何況,我們如今身處在一個五年就足以改變人生命運的飛速時代。

從五年前的保利香港成立,再到若干年後,我們重新在回到這片拍場,時間,會證明一切。


最後預告一下,本次保利香港五週年拍賣書畫部分一共有三個專場,均為10月3日舉槌,具體時間如下: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