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者,国之干,庶民本。2010年,当19岁的杜富国来到军营时,墙上8位全军挂像英模目光灼灼,望着这个青涩的少年。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从孩提时代起,张思德、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雷锋、苏宁、李向群、杨业功等英模的名字就如雷贯耳,自己能够穿上军装,和这些英雄同在一个集体,杜富国深感荣耀。


越是时代的,越是可爱可亲的。2018年9月,全军挂像英模增加“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林俊德、“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张超两人。只比自己大5岁的张超,让杜富国愈加触动:英雄,离自己是如此的近。


让杜富国没想到,当他发誓要还边疆人民一片净土,当他日复一日奋战在生死雷场,当他对战友喊“你退后,让我来”,当他跳入洪水营救受灾群众,他已成为别人眼中的英雄。


英雄,不是“5分钟的勇敢”。董存瑞托举炸药包,邱少云忍受烈火焚身,黄继光勇扑碉堡,英雄壮举虽然短暂却不是无缘无故,而是英雄品质积淀后的瞬间展现。回望排雷英雄杜富国的成长历程,他踩出的脚印,他走过的心路,就是英雄的成长密码。



穿着军装出门,为什么总是感觉“不一样”——

强军思想,培塑“让我来”的英雄情怀


新训结束,杜富国被分到一个英雄的边防连队。他记得新兵下连第一课,指导员组织他们参观荣誉室时,讲述了连队战斗英雄严玉忠的故事。这位在战争年代立战功、受表彰的英雄,让新兵杜富国倍感荣耀:他就是我的榜样!


这是青春梦想与强国梦强军梦的交汇,远大理想和执着追求背后,是对党的绝对忠诚,对强军事业的无限热爱。2015年,杜富国和战友们响应统帅号召,来到英雄的扫雷大队。被授予“排雷英雄”荣誉称号的三队队长蒋俊峰,参加国际维和扫雷行动的四队队长李华健,在扫雷作业中壮烈牺牲的英雄战士程俊辉……闪亮的英雄名字,成为杜富国心中的灯,点燃了一名战士的英雄梦。


扫雷间隙,队里组织休息


杜富国的英雄梦,承载于身上的绿军装。


杜富国第一次探亲时,全家人轮流穿他的军装照相,亲人朋友争着和他合影。在同龄人羡慕的目光中,这身军装成为他莫大的荣誉。平时外出,他也总是感觉穿着军装“不一样”,别人眼神会停留、会羡慕,自己的内心也会有着更多的自信、自律。


如果说,刚当兵时穿军装是一种新鲜感,也有年轻人的炫耀心。穿了8年多的军装,杜富国更懂得这身军装不仅意味着“帅”,更意味着责任与担当,意味着牺牲与奉献。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穿着这身军装就要挺身而出,在危险面前就要“逆行”,甚至不惜献出生命。


当兵几年,一生为兵。军装,是军人一生的精神印记,是英雄梦想的有形载体。当杜富国成为一名老兵,再看军营的英模挂像时愈感亲近;在新闻中看到完成“史诗级”迫降奇迹的川航机长刘传健,冒着生命危险制止肇事车辆的郭仕华、危急时刻挽救幼童生命的刘杨明等都曾经是军人,他倍感骄傲:这些都是我们的好战友!


杜富国的英雄梦,铸就于英雄的八一军旗下。


入伍不久,杜富国和战友们面对军旗庄严宣誓:服从命令,严守纪律,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苦练杀敌本领,时刻准备战斗,绝不叛离军队,誓死保卫祖国!


军旗所指,英雄所向。如果说面对八一军旗宣誓,是杜富国对这面英雄旗帜最初的认知,那么来到扫雷大队,他愈加懂得这面旗帜的战斗性:扫雷兵,就是要上无人敢上的虎山,就是要担常人不敢当的风险,就是要拿下最难啃的硬骨头!


杜富国的微信封面截图




这面英雄的旗帜,聚拢了来自各个部队的干部战士,开始了“为人民扫雷,为军旗增辉”的征程。这面英雄的旗帜,聚拢了不同时代的优秀青年,走过90多年的辉煌征程!


杜富国的英雄梦,升腾于强军号角的催征中。


军歌,是强军的战鼓,是冲锋的号角,激励军人保持冲锋的姿态。“向前向前向前!”这首听得最多、唱得最多的军歌,让杜富国一次次热血沸腾。


1998年抗洪抢险,许多部队高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团结就是力量》,激励官兵与洪水搏斗。有支部队官兵在大堤上连续奋战30多个小时,有的战士站着都睡着。有人唱起军歌,官兵马上响应,边跑边唱,运沙袋,堵决口。


杜富国和战友们唱着军歌奔向生死雷场,战友们唱着军歌为他颁授一等功奖章。在军歌声中,杜富国和他的万万千千战友,向前、向前,向前,在强国强军的道路上冲锋前行!



杜富国是哪里人?遵义!哦,难怪——

红色沃土,孕育“让我来”的英雄担当


杜富国在生死雷场喊“你退后,让我来”,用惊天一挡保护了战友生命,感动了中国,也让人好奇:他是谁?哪里人?


得知杜富国来自贵州遵义,很多人释然:哦,难怪!


遵义,是一座因红军长征而扬名的英雄城。有的人不知贵州的省城叫贵阳,却因遵义才知道贵州。在遵义那幢著名的二层小洋楼,一场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会议,拯救了党、拯救了红军。最关键的会议、最重大的转折、最传奇的战斗,让红色成为遵义最醒目的颜色,也让红色成为老区青年最深刻的成长印记。


面对生死雷场,是“进”还是“退”?杜富国选择“让我来”;失去了双手双眼,杜富国安慰亲人战友,“我一定会坚强”;面对授勋,他擡起残缺的右臂,致以无手的军礼;他在病房顽强锻炼、学习播音、练习写字,坦然面对伤残后的人生……这位年轻战士感动世人的种种行举,源于何处?


杜富国家门口的路,是当年红军强渡乌江时走过的路



8年过去了,我们追溯英雄土地给杜富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不是一个直观可感的课题。但没有人否认,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红色土地的基因似乎看不见、摸不着,却如空气一样支持和伴随生命的成长,注入了灵魂、化入了血液、融入了言行,润物无声地哺育着他,影响了你和我,在人生中绽放光彩、迸发光芒。


2010年12月,杜富国在遵义市湄潭县的红九军团司令部旧址旁,穿上绿军装,戴上大红花,走上军旅路,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日历回翻75年,1935年1月19日,红九军团军团长罗炳辉同样在这个地方,带领部队完成保卫遵义会议的任务后,告别湄潭的父老乡亲,挥师西进继续长征。


杜富国家门口的小路,就是当年红军长征强渡乌江、保卫遵义会议召开时走过的路;杜富国初受文化启蒙的皂角小学,就是当年收养革命烈士子女和遗孤的保育院。孩提时代,杜富国经常听爷爷和老师们讲红军的故事,知道三爷爷冒着杀头的危险,救治了失散的红军。


参军出发那天,杜富国和湄潭籍的新兵们仰望红军塑像,聆听领导讲话。他不太清楚塑像中这些红军前辈的具体姓名,但知道这些穿着青灰土布军装和方口布鞋的前辈,就是和家里爷爷一起说过话、患过难、打过仗的长辈,心里平添亲切与敬意。向这些红军爷爷敬了第一个不太标准的军礼,杜富国开始了自己的军旅长征。他少年的心中,无疑想着像前辈一样,当个顶天立地的英雄。


杜富国从小就知道,有一位名叫钟赤兵的红军团长,在他的家乡娄山关战斗中喊“跟我上”,带领敢死队冲向敌阵。腿部中弹后,这位英雄团长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忍着剧痛截去了右腿,还坚持走完了长征路。杜富国说:“和战争年代相比,我们排雷的危险要小得多,受了伤治疗条件也好得多。和先辈们相比,我做的事不算什么。


红色基因潜移默化,并非虚无缥缈。92年来,人民军队的历史长河星辰璀璨,光彩熠熠。英烈用热血和生命谱写的红色基因,植入了红色土地,赋予了红色传人。不变的基因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在不同的时代呈现不同的表达,构成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支军队的精神脊梁!



想想老山先烈,还有什么想不开——

老山英雄地,铸造“让我来”的英雄奉献


老山,位于云南省麻栗坡县猛硐乡,从海拔、地貌、位置上说,这座山并不是最高,也不是最险。但这座山的精神高度,远远超越1422.2米的海拔高度,成为屹立于中国人心中的英雄山。


2015年11月,扫雷大队四队来到这片英雄之地扫雷。在30多年前的战争中,先辈们与边疆人民在这里浴血奋战,铸就了以爱国奉献为核心的“不怕苦、不怕死、不怕亏”的老山精神。这些年轻的扫雷兵,愈加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面对艰巨任务,面对生死危险,面对伤痛苦累,他们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想想老山先烈,还有什么想不开。


站在韩跃奎烈士墓前,我们经历的一切险,算得了什么!


每年清明,扫雷队都要组织官兵到麻栗坡烈士陵园祭扫。长眠于这里的960位烈士,人人都是英雄书。看到韩跃奎烈士墓碑上刻的生平事迹,杜富国和战友们深感震撼。


这位牺牲时年仅21岁的烈士,系老山主攻团5连尖刀班班长。在老山作战中,他主动承担了最关键、最艰难也是最危险的开辟通道任务。当其他排雷手段失效时,他带领战士以身踏雷,炸倒一个,再上一个,炸倒一个,再上一个,终于在冲击主峰的战斗发起前,用血肉之躯开辟了一条宽3米、长72米的雷场通路,被原昆明军区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同样是排雷,同样是士兵,同样是20多岁,同样是在老山,这群在和平年代离死神最近的扫雷兵,多了无畏,多了豪迈:我们扫雷经历的险,算得了什么!韩跃奎老班长,我们不会辜负您!


站在“八十年代的上甘岭”,我们吃的一切苦,算得了什么!


老山战区的八里河东山1175.4高地,在老山防御作战中争夺激烈,老山勇士像钢钉一样坚守阵地。因战斗极为激烈、条件极为艰苦,这个高地被称为“八十年代的上甘岭”。


在这片浴血之地,杜富国和战友们穿着厚如棉衣的防护服作业,一天下来汗水能把防护服浸透。第二天又穿着还没干的防护服上山作业。日复一日,防护服汗迹斑斑,汗味浓厚,为他们引路的村民有意隔几步走,说“味太大”。


这些90后战士怎能忍受这样的苦?杜富国爬过战争留下的猫耳洞,知道当年作战时的猫耳洞“九味俱全”——臭味、臊味、汗酸味、霉味、馊味、老鼠味、煤油味、烟味、硝烟味,让战士们食无味、寝难安,但无人叫苦叫累。


“我们吃的苦,比起前辈们来说,算得了什么!”杜富国和战友们扫雷3年来,午饭基本在野外吃,没餐桌,没有水,没午休,人均进出雷场700余次,徒步3000多公里,磨破迷彩服3套、磨坏作战靴5双,扫雷防护服和扫雷靴绝大多数破损,啃下了老山雷场这块“硬骨头”。


站在老山主峰上,我们吃的一切亏,算得了什么!


《血染的风采》《十五的月亮》《小草》……老山主峰,有一片“老山文化经典歌曲”石林。杜富国看到自己从儿时开始就耳熟能详的歌曲,刻在一块块石头上。


与这些歌曲紧密相连的英雄照片,则贴在一旁的纪念馆。肠子流出体外依然冲上主峰的张大权,眼球被炸掉仍坚持战斗的史光柱,带15勇士击溃30倍敌人的李海欣,“为了祖国不惜血染战旗”的王建川,无不让杜富国感动。


十年老山轮战,正值改革开放大门开启时期,全民思富、智者经商、能人发财,“山上流血牺牲”与“山下灯红酒绿”形成巨大反差。老山战士住“猫儿洞”、穿“大裤裆”,还随时可能牺牲,却被拜金主义者称为“傻大兵”。在此背景下,老山战士叫响了“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


这些,过去存在于杜富国看过的书本中、听过的歌曲中,如今就在自己面前。战斗在先辈们战斗的地方,还有什么问题想不通?3年来,扫雷大队已婚官兵全部两地分居,40多名官兵面临亲人重病、子女年幼等困难,还有评功评奖、晋职晋衔、艰苦生活,算得了什么!


▲扫雷作业现场


在这片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在续写英雄的故事。以麻栗坡县、西畴县为代表的边疆人民,战争年代喊响“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改革开放晚了整整15年。在决胜全面小康社会、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时代,老山精神激励着人们打响另一场战役,“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苦熬不如苦干,搬家不如搬石头”的“西畴精神”美了山水、富了群众。


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英雄的子弟兵。在老山主峰前的山路上,立着一道门,上面赫然写着老山军人的心声:不忘昨天,干好今天,展望明天;热爱老山,建设老山,守好老山。


横批:祖国知道我!


                      


张首伟  欧阳治民  记者:黄黔华 | 编辑:兆赫 | 审校:石婷 | 签发:安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