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我在網上看到一條新聞:

深夜12點,一名小學家長在班級羣裏問女老師:「睡了嗎?」老師回答:「睡了,有什麼事?」那名家長說:「你睡覺了,我閨女卻寫作業寫到12點還沒睡。」

隨後這個挑事兒的家長被老師「請」出了班級羣,但是卻有很多人支持家長的做法。

其實像這種不滿教育體系的家長有很多,有條件的可能會請家教,讓孩子在家裡自學;還有的可能親自上陣,按照自己的教育理念輔導子女;更極端的則像電影《神奇隊長》一樣,將孩子們完全與社會隔離,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烏託邦。

當然,就目前「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教育現狀來說,很多時候我們沒得選,那些敢於做出另類選擇的人,往往也會付出不小的代價。

由黛布拉·格蘭尼克執導,本·福斯特主演的影片《不留痕跡》,就探討了在現代社會,普通人對於子女教育乃至生活方式的選擇權。

影片的主人公是一對父女,他們像「荒野求生」類節目一樣,長期生活在森林公園的帳篷裏,靠採摘野菜、收集雨水為食,只有在萬不得已的時候,他們才會走到鎮上採購生活必需品。

父親的身份是一名退役士兵,他不僅教會女兒野外生存的能力,還教她如何隱藏蹤跡,因為他們不想被外界打破隱居避世的生活,這也正是片名「不留痕跡」的來源。

影片並沒有明示這對父女隱居的原因,不過隨著劇情的發展,我們可以推測父親是在服役期間患上了創傷後應激障礙( PTSD),這導致他無法正常融入社會,並且厭惡一切現代化產品。

隱居的生活雖然艱苦,但是靜謐祥和。直到有一天,這份靜謐被森林裡的伐木工人打破,隨後警察和志願者搜索到他們的露營點,並且把這對父女帶回了救助站。

救助組織發現女兒正是上學的年紀,於是對父親進行了心理測試,以確定他是否有虐待子女或者反社會傾向。不過這些心理測試給人的感覺非常寬泛,恐怕正常人作答也會得出心裡不健康的結論,這也是對主觀偏見的一種諷刺吧。

志願者還對女兒的受教育水平進行了測試,發現她的讀寫能力甚至強於同齡人。原來在隱居期間,父親經常和女兒一起下棋、閱讀,還會督促她做功課。

不過根據法律規定,女兒還是要到正規學校上學。於是志願者把這對父女安頓在一個願意提供住所的農場裏,並且幫他們辦理入學手續,以期待他們能夠回歸社會。

這對父女的事蹟被媒體報道後,社會各界給予了他們很多幫助,這些幫助雖然是善意的,卻不是父親想要的。

那個農場主對父親說:很多人都幻想有你們這種生活方式,但是我很高興能有現在的結果(指他們回歸社會)。

本質上,農場主和志願者們是慷慨的,他們不僅提供物質傷幫助,還帶這對父女去教堂禮拜。女兒很快喜歡上了這個花花世界,還和不少同齡人交上朋友,而父親依然厭惡現代社會。

有一次女兒離家晚歸,她對父親說:「如果我們有電話,我就可以打給你了。」

父親則回答:「永遠都有方法不通過手機聯繫。」

在農場生活的這段時間,父親需要幫農場幹活作為回報。這個農場的主營業務是種植聖誕樹,就是將杉樹修剪成整齊劃一的造型,然後用機器打包運往各地售賣。

這份工作對父親來說有著某種象徵意義:在森林隱居期間,他周圍的樹木都是形態各異的,自由生長;回到文明社會後,他就和聖誕樹一樣,被迫與主流保持一致。

其實對於隱居者來說,他們避世的最大原因可能就是不想工作、不想參與經濟活動、不想應付社交場合,而主流社會顯然無法理解和尊重這一點。

農場裏的生活當然不是父親想要的,於是在一個早上,他和女兒偷偷溜走了,逃到了更遠的北方森林。

父親的計劃並沒有徵求女兒的意見,女兒雖然繼續和父親流浪,卻漸漸對這種艱苦的生活方式產生厭倦。

北方的森林更加寒冷,露營的條件更艱苦了,女兒差點被凍感冒,父親也在一條小溪邊扭傷腳,差點被凍死在森林裡。

幸虧得到了森林附近一家好心人的幫助,於是他們就在好心人的房車裡借住了一段時間。

等到父親的腳傷痊癒後,父親又想再一次的逃離,女兒則決定留下。

在以前的日子中,父親從沒有徵求過女兒的意見,這一次,他終於明白:如果救助機構無權讓自己重返社會,那麼他也無權讓女兒離開社會。

收留女兒的女人說,森林裡有很多像父親一樣的隱居者,每隔一段時間,她都會採購一些生活必需品掛在森林裡,讓那些隱居者們自行取用。

和父親分開後,女兒接手了這項工作,這成為她與父親保持聯繫的唯一方式。

其實像父親這樣的消極避世者,在生活中有很多例子。

義大利文學家卡爾維諾寫過一部《樹上的男爵》,主人公因為與家人的矛盾選擇在樹上生活,他搭建了樹屋,還學會了在樹上打獵和取水,此生再也沒有回到過地面。

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荒野生存》,主人公放棄了優渥的生活,跑到阿拉斯加隱居,最終因為喫了一種有毒的植物,死於食物中毒。

有人說,這種生活方式很自由,返璞歸真。

也有人說,這是一種斷絕自身經濟屬性的「消極抵抗」。

其實怎樣去看待他們不重要,重要的是尊重每個人對生活方式的選擇,畢竟敢於對社會主流說「不」,就是一件很需要勇氣的事情了。


本文為《暴走看啥片兒》特約稿件,作者大海里的針。如需授權、轉載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