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評的理由,有以下幾個:

克里斯托弗.諾蘭 :票房實力導演

代表作:《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盜夢空間》 《星際穿越》

《敦刻爾克》是克里斯托弗.諾蘭繼《星際穿越》沉浸2年後的又一部力作,首部執導戰爭片,講述二戰英法聯軍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8天救出33226人,由海陸空三線將觀眾帶進那場撤退。

好萊塢最偉大傳統之一:70mm膠片拍攝

影片採用65毫米膠片+IMAX(70mm膠片)拍攝,導演承諾該片是他這麼多年IMAX的頂級水平,全片臺詞不多,但場面喝表演依舊震撼。

實力派演員老戲骨

年輕演員:哈里.斯泰爾絲;菲昂.懷特海德

老戲骨:馬克·裏朗斯;湯姆.哈迪

據說諾蘭學習了《黨同伐異》《日出》《大幻影》《死囚越獄》《扒手》《恐懼的代價》。做足功課,然後反覆研究才拍出了《敦刻爾克》,果然是大神級別的導演。

網友預測:2018年第90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攝影、最佳導演的片子。


諾蘭導演的《敦刻爾克》,是又一部以二戰為背景的(反)戰爭片,其立意不僅向庫布里克導演的《全金屬外殼》與斯皮爾伯格導演的《拯救大兵瑞恩》致敬,更是向20世紀上半葉的《日出》《貪婪》《大幻影》《黨同伐異》等電影吸取靈感,本片臺詞不多具有默片黃金時代的情緒渲染力。《敦刻爾克》通過描寫戰爭與人的關係來反思戰爭,至於這部寒冷的電影其影史地位還需要時間去沖洗。《敦刻爾克》在歐美獲得了極高的肯定,顯然其中存在著相當比例的情懷分。畢竟敦刻爾克大撤退在二戰結構中具有極其特殊的意義,英法聯軍主力在相當困窘的境地被德軍壓制,逡巡不進的德軍給其留出了逃出生天的窗口。出生於英國倫敦的克里斯托弗·諾蘭,編劇、導演了《敦刻爾克》,選取了三段戰爭中不可或缺、難以忽視的「普通人」的命運軌跡線。不過思考吳京的《戰狼2》與《敦刻爾克》的異同點,註定將是中國影迷和全球電影產業的重大選題。

《敦刻爾克》完全沒有描述這一歷史大事件的前因後果,觀眾需要自己做好基礎知識的思想準備,諾蘭只負責將觀眾直接帶入海灘、海峽和海空。一個大頭兵,在慌張的尋找廁所,以及尋找離開死地的可能,事實是拘束在海灘上三十多萬的英法聯軍也是這麼想的。一個空軍機組,從海的那邊飛到大陸,尋找戰機。一個普通的英國家庭,父子不約而同的選擇了橫渡英吉利海峽,在完全未知的旅程後搭救落難的軍人。諾蘭選取了海陸空三個物理空間的故事,在交叉剪輯和神奇配樂的幫助下,將三個倒計時的故事發生的物理時間和銀幕時間做了不同比例的壓縮,節奏感的實驗蒙太奇效果相當出色。德軍以看不見的形象但卻是籠罩在戰場之上的轟戰機、射擊而來的子彈而隨時可能的坦克軍團的迫近。做減法的諾蘭與做加法的漢斯·季默,再一次默契配合,將恐怖氣氛和懸疑結局貢獻給觀眾。敦刻爾克是眾所周知的歷史事件,但是《敦刻爾克》卻是觀眾難以猜度的電影敘述。港口的一週、海上的一天和空中的一小時,目的地不同的三條時間線最終有所交叉,諾蘭還是照顧到一部分觀眾的情緒,讓主人公們的視界得以相互確認,而並非是茫茫不知彼此的一路到底。

海灘上的英法士兵,貪生怕死,本能就是活著,即使如此,基本素質還是在的,排隊的紀律良好,然而整體來說,只能是在殘酷的戰爭等待命運的裁決。進入航程前後的空軍駕駛員和民間救援者,背水一戰依然心情平靜。絕望和希望都不是那麼明確,歷史也是如此。英雄主義的塑造,在事實和精神兩個層面都是儘可能規避到闕如的程度。無數的政治家和學者,都難以精準分析出德軍為什麼選擇了戰略停滯,而讓英法聯軍可以戰略撤退。《敦刻爾克》給出了為數不少的主觀鏡頭,恰到好處的眩暈感迫使觀眾放棄普通戰爭片的旁觀的愉悅感,逆光中的飛機、淒冷的海灘、漂泊的船舶,感同身受的壓抑能夠迅速抓住觀眾本來覺得全知全曉的心。《敦刻爾克》本身又有著冷冷的反諷,最終是回到大不列顛島的懦夫成了英雄,而英雄則成了德軍的戰俘。在七成以IMAX攝影機拍攝的實景鏡頭中,作為21世紀的觀眾,對於遙遠的二戰,很難不發出反戰的喟嘆。然而,歷史是多維度的,從一戰後詩人T.S.艾略特的《荒原》到二戰及二戰後的冷戰,戰爭作為解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未來向何處而去的選擇還是充分必要條件。假如沒有二戰,歐洲依然在恐怖的對峙之中,而中國則必然還處於四分五裂的軍閥混戰之中。從《敦刻爾克》的冷靜到《戰狼2》的熱血,各自都有著邏輯自洽。以美英為首的北約組織需要再次回顧並重估歷史,而和平崛起的中國則要向前看。


毒舌君上週就已經參加了《敦刻爾克》的首映觀影,對於這部聞名已久的「戰爭片神作」,看完之後心情其實比較複雜,對本片也難言完全喜歡,感覺這是諾蘭導演的一部探索之作吧,探索史詩片、戰爭片在拍攝和呈現形式上的更多可能,而這種探索必然會在觀眾中產生褒貶不一的評價,在內地上映後即便口碑兩極分化也不會讓人感到奇怪,所以等到9月1日大家去觀影時,別報太高期望,也別把這片當成「神作」,帶著一顆平常心去看就好!

《敦刻爾克》不是那種單線敘事、簡單明瞭的戰爭片,而是將沙灘上等待救援的英軍士兵的「一週」,海面上遊艇父子前往救援的「一天」,以及空中英軍飛行員迎戰德軍飛機的「一小時」這三個不同時空的戲份組成。「普通觀眾」需要看明白這三條時間線在影片中雖有重合之處,但在大部分情節中都不是同時進行的,尤其是海灘戲跟救援戲、空戰戲的時空差異更大,所以觀影時別看到前一個鏡頭還是白天,下一個鏡頭在另一個場景中變黑夜就大驚小怪,因為這本來就是多時空的穿插敘事嘛!

而且,這種「多時空穿插敘事」的方式,恐怕也會對「普通觀眾」對於戰爭片的觀影習慣提出挑戰。比如說由於空戰的時間線只有一個小時,所以幾場空戰戲被零散地切碎在整部影片中,如果你不仔細看、用心記的話,恐怕看完都說不出這一個小時裏到底打了幾場空戰。而且,即便是一場空戰戲,也不會完整展現在觀眾面前,你經常會看到這邊空戰正在追逐開火,下個鏡頭一轉,就是海灘上的士兵在抬擔架,或是海面上遊艇父子在平靜地駕船,所以不知道諾蘭的這種戰爭戲結構方式對於「普通觀眾」來說能不能受得了。


諾蘭的新片《敦刻爾克》目前暫未公映,美國的公映時間為7月21日,而這部電影目前暫未有何時引進內地的消息,第一手影評目前也仍未出爐,加上諾蘭的新片公映前保密工作到位,所以至於影片是好是壞,還需耐心等待相關消息。

不過《敦刻爾克》則是諾蘭一部重要的轉型之作。除了他依然堅持用IMAX攝影機實景拍攝,並以65mm的膠片格式上映之外,據說影片也會採取三線並列的敘事方式,還原這場」人類戰爭史最大規模的一次撤退」的始末。同時諾蘭還必須把存在時間差的多條線索進行同時敘述,對於他來說,拍攝這部《敦刻爾克》是一次艱巨的挑戰。從目前官方已經公佈的預告片來看,幾個片段分別刻畫出了即將面對被空襲的陸軍、被困的海軍、以及在空中英勇作戰,擊沉納粹飛機的空軍,雖然這一個個小預告片時間有限,信息只露出冰山一角,但短小精悍,懸念做足,還是挺能抓人眼球。

諾蘭的《記憶碎片》、《黑暗騎士》、《盜夢空間》、《星際穿越》等等幾部電影下來,諾蘭的電影已經成品質的保證了。任憑觀眾如何猜測劇情,如何憑藉臆想去試圖拼湊電影故事,諾蘭還是能通過最終的正片帶給大家驚喜。這一次不玩燒腦情節,不玩結構魔術,不玩華麗特效的諾蘭又如何詮釋這一個個槍林彈雨的戰爭場面?筆者認為《敦刻爾克》還是有諸多值得期待的地方。


有人說《敦刻爾克》裏很不諾蘭,我不這麼認為。

諾蘭最擅長的是時間魔術,這次在現實主義歷史背景的《敦刻爾克》裏也不列外。

先說說諾蘭之前幾部電影。諾蘭的處女作《跟隨》,用縱橫交錯的時間線來來迷惑觀眾,調度觀眾的細心來辨識並追尋人物線索;《記憶碎片》通過精巧的剪輯來操控時間,進而操控主人公命運;《失眠症》用時空來困住人物,圍繞為人物的過去和當下神傷;《致命魔術》通過日誌手稿玩弄時間的,這也是交叉敘事的重要線索;《盜夢空間》開創了多維夢境,將時間神奇地逐層拉長;《星際穿越》直接引入太空理論,把時空扭曲,以此拯救人類。

《敦刻爾克》是諾蘭第一次涉獵歷史背景戰爭題材,表面是基於史實的戰爭史詩,但同樣埋伏著諾蘭時間魔術的小癖好。

故事以陸、海、空三線推進,最後交織,三條線索也是三個不同的平行視角,很容易讓人誤以為是一個時間線下三個平行空間的故事,實則不然。影片開篇分別交代過了,陸上一週,海上一天,空中一小時,也就是說,這是三條不等長時間線上三個空間的故事,而非一條時間線上三個平行空間的故事。諾蘭的精巧在於,明明是三個不等長時間線的視角,他的敘述和剪輯,讓你產生一條時間線上三個平行空間的錯覺。你以為簡單了,其實人家玩得並不簡單。

因為時間線不等長,又因為陸海空三個視角平行推進,交織剪輯,最後還要交匯到小船上,這使得全片敘述結構簡單中蘊含變得精巧。空中一小時的視角里,要交織海上一天的故事,同理,陸上一週的故事,也要裝進海上一天的故事。因為平行剪輯,空中一小時的順序裏,必然有一天的倒敘,海上一天的順序裏,也有陸上一週的倒敘。加上主觀視角在三條線上不停切換,又相互關聯,各種倒錯和交織,讓平淡敘事中暗藏智慧。

現實主義和戰爭史詩顯得不那麼諾蘭,但《敦刻爾克》的時間魔術還是很諾蘭的。


戰爭的惶恐纔是《敦刻爾克》真正想表達的

想拍《敦刻爾克》的初衷來自於諾蘭21年前的一次經歷。那時諾蘭和妻子艾瑪·託馬斯坐船橫跨了英吉利海峽抵達敦刻爾克,這同歷史中的「大撤退」是同一條路線。

這個旅程給到諾蘭非常深刻的印象,水流很急、自然環境惡劣,這讓諾蘭想到在「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更高難度。「我非常地敬佩這些士兵,在當時我就決定要拍這樣一個電影。」

另一方面,這也同諾蘭的身世有著極大關係,諾蘭的祖父就是在二戰中英勇獻身的飛行員。「我從小就聽著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歷史故事長大,而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故事之一」。

因此,在諾蘭的創作方向上,《敦刻爾克》就是一部關於戰爭、逃離的懸疑驚悚電影。

某種意義上,《敦刻爾克》有別於其他戰爭片的拍法來源於諾蘭一直堅持的類型創新,諾蘭將前輩斯皮爾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作為例子,他表示這部電影已經拍得非常好了,沒有必要再拍一個相似的作品。

看過電影的觀眾會發現影片最大的一個特質就是它並不展示「大撤退」中的敵人,更不展示在這場戰略性撤退中丘吉爾以及法西斯希特勒這樣高層的指揮。

「我希望讓觀眾很明顯地感受到這一點,看不到敵人的面孔反而更害怕」,在諾蘭的計劃中,他想要讓觀眾一直盯著大銀幕去關注情節的發展,某種程度上,這就是有別於戰爭戲之上想要形成的另外一種緊張感。

事實上,這也是為何《敦刻爾克》是除去諾蘭初女作《追隨》之外時長較短的一部作品,「我希望這部電影能夠拍出一種體現堅毅精神又帶有懸疑氣氛的感覺,所以劇本很短,也就76頁而已,非常少的人物對白。」

諾蘭要將《敦刻爾克》拍成一部懸疑驚悚片,用了兩種方法,一是三條線、海陸空三個視角的故事反覆絞殺觀眾的心理,另外就是貫穿全片的音樂。

三個視角對《敦刻爾克》的敘事,諾蘭說這是他個人對待這場「大撤退」的視角。「我是希望觀眾能夠與電影當中在沙灘上的角色、在飛機上船上的角色有一種感同身受的感覺,我希望觀眾能夠去想像一下,如果他就在當時的歷史時刻是怎樣的。」

「一週、一天、一個小時」分別是《敦刻爾克》三個視角下的時間線:陸地上被圍困一週的年輕士兵,海上逃亡的一天時間,以及僅僅只有一個小時的空中戰爭。諾蘭用這種多視角的處理代表著「大撤退」中40萬大軍的恐懼,甚至是驚悚的情緒。

為了更深入的帶動情緒,影片音樂部分由「寂寞大師」 漢斯·季默完成,這也是諾蘭同後者的第六次合作。為了讓作曲家理解所要表達的情感,諾蘭將錄製好的額懷錶秒針嘀嗒聲音寄給漢斯,最後緊張的音符鋪滿了整部電影。

「音樂是整部電影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角色,因為這部影片最大的敵人其實就是時間」,諾蘭說。

在諾蘭的計劃中,《敦刻爾克》的劇本就是按照這種音樂原理來進行創作的。《敦刻爾克》中的配樂圍繞著永無止境的音階創作出來,讓人產生音調不停在上升的一種幻覺,形成「螺旋形」效果,音調永遠在上升,但又永遠不會脫調。

事實上,這種音樂處理形式諾蘭在2006年的作品《致命魔術》中用過,《蝙蝠俠:黑暗騎士》和《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中蝙蝠車的音效均運用到了這一技術。

影評人周黎明認為片中的音樂就是那40萬士兵最為準確的心理描寫,「貫穿《敦刻爾克》的,是這些音效,也許還有隆隆炮火聲,單調又緊張地螺旋式上升,為這部對白不多的影片找到了一個完美的聲音形象」。

不管怎麼說,諾蘭依舊是那個最被中國觀眾膜拜的「大神」。,想當初也是把《盜夢空間》分析了很多遍,哈哈~


貼一篇我10萬+的影評,大導兒諾蘭的正確打開方式:

諾蘭一直有這個魔力,比他深刻的導演票房沒他高,比他更專心拍商業片的導演票房還是沒他高。

看諾蘭的片子,主要得抓住兩個特點:

1.是「主觀性敘事」的剪輯風格。

2.是電影中角色命運的自我迷失。

諾蘭一直把前輩,同屬英國籍的導演希區柯克,作為效仿的榜樣。希區柯克是一代懸疑大師,對當代懸疑電影拍攝產生了革命般的影響。人長得有點像丘吉爾。

童年來自父親的懲罰,給希區柯克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心理陰影,讓這位大師過早通透了人性。他把對人性的完美掌控融入進電影,創造性開創了「心理懸疑電影」的類型。

通過引導觀眾沉浸劇情與主角同呼吸共命運的形式,將恐怖、懸疑準確地傳達。

這也是諾蘭「主觀性敘事」電影風格的由來。

諾蘭喜歡把完整的故事剪成一個個片段,然後無序地組合到一起。

對於諾蘭這種剪輯風格,評價一直處在兩個極端。

這很好理解。但凡有個性的東西都這樣,有人喜歡就有人罵。像「世界上有多少人喜歡科比,就有多少人恨他」,是一個道理。

喜歡諾蘭的人喜歡把他神話,認為電影中無處不充斥著高智商線索,他們分外興奮,紛紛以解讀到諾蘭留下別人沒發現的伏筆而得意;

而討厭諾蘭的人,對他這種故意打亂敘事順序的方式,嗤之以鼻。

認為只不過是在故弄玄虛,利用些類似黑白光影轉化的小把戲,模糊觀眾視線。

當拋開這些小技巧之後,故事就顯得空洞乏味,毫無意義可言。

其實每個故事,有適合每個故事的講述方式。

這部《敦刻爾克》,諾蘭這種風格就很有味道。

因為大家熟悉這段歷史,假如按正常的敘事邏輯,免不了就要落入俗套;

觀眾看慣了戰爭片的大場面,也看慣了阿甘、大兵瑞恩這種大說教。

可真沒見過,把戰爭片拍成懸疑片的。諾蘭做出來了,還做的很驚艷。

可能也只有諾蘭這種個人風格如此強烈的導演才會拍出這部片子。

吶,為什麼說這部片子懸疑的驚艷呢?全片甚至沒有出現過一位德國士兵,也沒有幾國將領運籌帷幄的捭闔,只有槍聲、飛機、驅逐艦和形形色色小人物的倉皇而逃,處處瀰漫著壓抑和緊迫。

這纔是戰爭里人真實的表現。

許多人對戰爭有誤解,認為戰爭中的士兵嚴整有序,都知道自己該幹嘛,隨時準備聽從指揮官的指揮幹點啥似的。其實恰恰相反。

戰爭中士兵對周圍發生的一切是茫然的,而且內心處於巨大的恐慌中,根本無法形成片狀思維判斷。

只能依照戰爭裏另一個個體的舉動來做出相應行動,進攻或逃跑,死亡或活著,都只是一瞬間判斷的事。

列夫·託爾斯泰曾在《戰爭與和平》結尾拿出20幾章,專門論述什麼決定了戰爭的勝利。引述幾段:

我們把已知的東西叫作必然性的法則;把未知的東西叫作自由意志。就歷史來說,自由意志不過是對我們已知的人類生活法則中未知的剩餘部分的一種說法。

歷史從時間和因果關係來考察人的自由意志與外部世界相聯繫的表現。也就是用理性的法則來說明這種自由,因此,歷史只有用這些法則來說明自由意志時纔是一門科學。

就歷史來說,承認人的自由是一種能夠影響歷史事件的力量,也就是一種不服從法則的東西,正如對天文學來說,承認天體運動是一種自由的力量一樣。

其中「自由意志」就可理解為政客、將軍和野心家們對自己指揮能力的得意,認為是自己左右了一場戰爭的勝利。

而託爾斯泰一鋤頭就幹翻了他們的得意,認為在歷史大法則下,承認這玩意就是在侮辱科學,換句話講,指揮者能贏得戰爭只不過是順從了歷史大勢,失敗是逆歷史潮流而動。

戰爭的結果必然只遵循歷史法則。

諾蘭採用的這種懸疑方式,不管是有意或無意,著實把這種法則下士兵的恐慌無助,以及對應心理狀態下的人性、抉擇、親情等,完美呈現了出來。

加上懸疑增添的觀賞趣味性,成片很是不錯。

諾蘭電影的另一個特點,角色命運的自我迷失,其實在這部片子裏並不明顯。

因為這片子沒有絕對的主角,不像是《蝙蝠俠》三部曲裏的貝爾,《盜夢空間》裏的小李子,或是《星際迷航》中的馬修·麥康納,他們都在諾蘭電影裏陷入了自我懷疑的迷失。

這一特質在諾蘭早期電影中也表現的更為明顯。

我們無法判定這一特質,是代表諾蘭對自我迷失的表達,還是他想站在一個制高點上,給所有迷失的人一個答案。

諾蘭電影的結尾一向都是開放性的。

正如,《敦刻爾克》在大兵讀完丘吉爾那段經典演講詞戛然而止一樣。

我想,對諾蘭來說,講完一個有生命力的故事,然後邀請所有觀眾同他一起思考,纔是最有趣的吧。


很震撼,帶入感實在太強了,感覺子彈就從你耳邊擦過,飛機就在電影院的屋頂俯衝下來,特別是溺水的那個感覺彷彿自己都呼吸不上來了!回復的請別再複製什麼遠徵軍來了,我只欣賞電影不是去上歷史課的!


從目前的影片物料來看,這部諾蘭的新片一改傳統戰爭電影的殘酷與血肉橫飛。而是採用諾蘭一貫拿手的非線性敘事的懸疑戰爭片。

曝光的劇情介紹可以看到,這部電影有三條故事線索,被困在沙灘上一週的陸軍,漂泊在海上一天的海軍和燃油只剩一小時的空軍。三線交互敘事,懸疑大逃亡,御用攝影師霍特瑪全程實景IMAX攝影,御用配樂師漢斯季默奪命連環鍾BGM,還有什麼不讓人得期待的呢? 科幻片拿不了大獎,好,我用戰爭片來拿!

看都沒看,咋個評價?我只能說,諾蘭代表著精品。。說真的,像盜夢空間,星際穿越,還有這個敦刻爾克,如果不是諾蘭的任何人導演我肯定也不會有多大興趣,黑暗騎士不說哈,蝙蝠俠我肯定有興趣。。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