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人格水平下的防禦機制31(合理化)上

來自專欄不同人格水平下的防禦機制5 人贊了文章

合理化是比較常用的一種防禦機制,也稱文飾作用。是指當個體的動機未能實現或行為不能符合社會規範時,盡量蒐集一些合乎自己內心需要的理由,給自己的作為一個合理的解釋,以減免焦慮的痛苦和維護自尊免受傷害。

我們大概可以知道合理化類似於找藉口來安慰自己。這就有點像啊Q精神。

魯迅筆下的阿Q精神,又叫精神勝利法。阿Q是一個橫遭壓迫、備受屈辱的僱農流浪漢,他在任何情況下都能自己安慰自己,都自以為是「勝利者」。阿Q性格中最為鮮明的特徵,便是合理化的防禦。

現在有很多國人諷刺阿Q精神,認為他在失敗與屈辱面前,不敢正視現實,而使用虛假的勝利來在精神上實行自我安慰,自我麻醉,或者即刻忘卻。例如,他捱了人家的打,便用『兒子打老子』來安慰自己,並自認為是勝利了。

但是如果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作為一個流浪漢的阿Q有著非常好的自我功能。難道你要一個流浪漢有著強大的慾望,本身又沒有多大能力,他的痛苦就會更加巨大。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精神層面的打擊,說不定早就擊垮了他。如果他選擇做出極端的行為,搶劫、放火更是傷人傷己。

跳出阿Q看合理化,這是每個人每天經常用的防禦。這也是積極心理學經常有意去培養的一項思維能力。

舉個最老的例子,我們都聽過這個測試。現在你在沙漠裏滴水不進,突然給你半杯水你會怎麼想? 心理學會告訴你悲觀的人會想只有半杯水,該怎麼辦。樂觀的人會想,哇,我已經有半杯水了,真是上天的賞賜。 我們就能看出樂觀的人已經使用了合理化,把半杯水看成了是上天的賞賜。

還有這樣一則故事,一個老太太不管天晴還是下雨總是哭。一位禪師路過便問其緣由。老太太告訴禪師:她有兩個女兒,一個是賣傘的,另一個是賣鞋的。每當天晴的時候,她就想起了賣傘的女兒,想到她的傘會賣不出去,因此傷心而哭;每當天下雨的時候,她又想起賣鞋的女兒,想她的鞋一定不好賣,又傷心落淚。 禪師聽罷,脫口便說:下雨的時候,你要想賣傘的女兒生意好,天晴的時候你要想賣鞋的女兒賣得好,這樣你就自然不會哭了。

是不是覺得有點自欺欺人,但是這個社會我們有時候註定會受傷,會喫虧,會得不到。這個時候自欺欺人的舔舔傷口要比拿刀子怨天尤人要聰明多了。 所以合理化作為一種防禦機制,我一直認為他是一種積極的,有效的,甚至是維護個人內在和諧,社會和諧的防禦措施。

下面面看看合理化的幾種表現方式。

一個是酸葡萄心理,即把得不到的東西說成是不好的,用來醜化失敗的動機; 這個我們能看出來吧,是在安慰本我

本我要娶一個美女,現實找一個醜老婆,自我就合理化的解釋,其實美女沒啥好的,被惦記的多,容易戴綠帽,容顏易老等等。這就是通過黑化美女來安慰自己未滿足的心願。

以前分享過一篇文章(再劫麵包店)說的就是我們人做的很多事,很多目標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願望,缺憾等。問題是願望無法滿足怎麼辦,那隻能接納現狀。 如何接納現狀?那就要想點辦法讓本我能屈服,合理化就是給它一些屈服,放手的理由。

第二個是甜檸檬心理,即當得不到葡萄而只有檸檬時,就說檸檬是甜的,用來美化被滿足的動機。 這個實際上和第一個差不多,只是不再黑化美的,而是美化醜的。

還是那個例子現實中娶的老婆是醜的。自我就會解釋:其實她挺好的,又安穩,又不會風花雪月,我出門也不擔心,找個過日子的多好。 這一回自我通過美化現實來安慰自己。這種心理非常多的表現就是心理不平衡的時候使用。 比如兩個人同時去一個單位上班,一個當領導了,一個還是工人。工人心理肯定不服,憑啥他做領導。後來轉念一想:工人多舒服,只負責幹活,下班就回家,沒那麼多操心事。他這個領導在上級面前還不如孫子,天天拍馬屁都不要臉。 這麼一想,他就心理平衡了,愉快的接受了現實。

第三個是推諉。這個有點推責任的感覺,把錯誤和失敗推給外界,從而避免超我的指責。這樣的例子也是超級多。

學生考試失敗,不願承認是自己準備不足,而說試題太難或老師教得不好;

戰敗的將軍不願承認戰敗是因自己策略運用錯誤,而說是「天亡我也,非戰之過」;

喜歡應酬、飲酒作樂,說是為了生意或工作在聯絡感情;

球賽輸了,說場地不好,裁判不公;

老師體罰學生,說「愛之深,責之切;

有一句臺灣俚語:「不會划船說溪窄」;

民間也有一句俗語:「拉不出屎來怨茅坑」。

如果說前面兩條是對本我的安慰,後面的這一條更傾向於緩解超我的指責。說白了就是找個理由能原諒自己。 我還記得有個同事告訴我說很多事就要自己給自己找理由。只要能找到一個使自己信服的理由,自責也就瞬間瓦解。我覺得他說的非常有道理,但問題是往往能讓自己放過自己的理由也挺難找。

從上面幾個例子可以看出合理化大多通過兩個方向來做工作。

一個是安慰本我,讓本我放手。

一個是找理由,讓超我放鬆管教,不再責難。

這也是我經常說自我在面對衝突時要做的一件事就是一手拉著本我,一手拉著超我,盡量和諧相處。

今天說的都是合理化的優點,這並不為過。有句話說:「得意時是儒家,失意時是道家」,就是一種適應生活的哲學。李白在被貶為民的時候說: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他在得知又要陞官的時候又改口說: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這不都是一種合理化嗎?卻很好的抒發表達了他不同境遇下的內心情感。更何況在找尋「合理」的理由時,也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當然合理化的過度使用,甚至是病態的依賴也會有問題,具體下一節再做深入討論。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