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策的推動下,近兩年年我國3D列印行業的融資活躍度達到頂峯。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自2014年以來,我國3D列印行業融資事件共計76次,涉及項目66個。其中,2017年融資事件24件,為近5年來最多;2018年,融資者的熱情仍舊高昂。

如今,在政策扶持力度不斷加大、資本巨頭爭相湧入等多種利好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國3D列印前沿技術日趨成熟、市場規模迅速擴大、產業發展勢頭總體良好。換言之,我國3D列印從基礎理論研究到關鍵設備的自主研發再到應用領域的不斷拓展,均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據統計數據顯示,從2015-2017年,我國3D列印產業規模實現了翻倍增長,年均增速超過30%。2017年,我國進軍3D列印領域的企業就超過了2000家,產業規模已經突破14億美金,增速約為25%,仍高於全球4個百分點。2018年上半年,我國3D列印產業維持著超過25%的增長速度。 在產業規模持續擴張之際,3D列印技術日趨成熟,其應用場景也日益多元。在汽車、家居、醫療、建築等諸多應用場景中,航天航空領域不得不提。目前,3D列印在航天航空領域的應用程度正逐步深化,其在航天航空領域的商用價值也已經得到了許多業內人士的認可。 實際上,3D列印之所以能夠應用於航天航空領域,與其自身所具有的多種優勢是分不開的。具體來講,3D列印可以縮短產品的研發週期。航空航天設備往往具有「多品種、小批量」的特點,尤其在試製階段,許多零部件都需要單件訂製,若採取傳統工藝,則週期長、成本高,而3D列印可以實現低成本快速成型。

其次,3D列印製造產品的精度較高。出於減輕重量與強度要求,結構複雜的航空航天設備或構件的比例越來越高,若採用傳統的「鍛造+機加工」方式,則所需工序繁多、工藝複雜,甚至根本沒有辦法直接加工,而3D列印在複雜部件加工方面具有明顯優勢。

再次,3D列印可以有效提高材料的使用率。採用傳統工藝加工飛機零部件時,原材料的利用率只有10%左右,其他部分都在鑄模、鍛造、切割、打磨等過程中被損耗,而3D列印可有效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 除了以上幾點外,3D列印在航天航空設備修復方面也有其顯著優勢。就目前情況而言,金屬3D列印技術在修復成型方面所表現出的潛力甚至是高於其製造本身。以高性能整體渦輪葉盤部件為例,當某一葉片受損,則整個渦輪葉盤將報廢,直接經濟損失高達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元,而藉助3D列印技術來修復受損部件則可降低損失。

目前,3D列印在航天航空領域的應用重要集中於飛機內飾及組件的設計和製造方面,國內外企業和研究機構利用3D列印不僅列印出了飛機、導彈、衛星、載人飛船的零部件,還列印出了引擎、無人機、微衛星整機等,這無疑是一大進步。與此同時,3D列印在成本、週期、重量等方面取得的顯著效益,也是其他技術難以比擬的。 未來,隨著材料技術、計算機以及激光技術等的不斷進步,航天航空設備的製造成本將會進一步降低,藉助3D列印製造的飛機零部件等產品的質量也將得到提高,相信在業界人士的共同推動下,3D列印技術一定會在製造領域綻放出熠熠光輝。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