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寨的地理位置並不好,交通也不方便,在山西昔陽縣的大山窩裏,距離縣城大約有15公里左右的距離。但是,位置偏僻並不妨礙它成爲60年代最閃亮的一顆新星。當年來這裏參觀學習人羣絡繹不絕,不僅僅有中國人,更有外國的,每個大寨人都經歷過大場面,都能講上一番大道理。

大寨人的機會不是等來的,是自己創造的。在這個一度吃不飽飯的小山村,從1961年開始,逐漸推行了一個全新的生產方法,簡稱三包一獎四固定,具體說也很簡單,就是實行定額任務與按件計酬相結合的辦法。如今我們來看很普通,但在當時是一個跨越,農民迸發出空前的勞動積極性。後來報紙上專門進行了大篇幅報道,評論文章說大寨是《用革命精神建設山區的好榜樣》。

從1964年開始,大寨成爲了明星,全世界都知道了,都想來學習。而大寨人也不負衆望,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麼叫新農村,什麼叫富裕。最有名氣的一個典型材料叫《條件壞、難不倒;成績大,喜不倒;災害重,嚇不倒;榮譽高,誇不倒》。

“虎頭山下多英傑”,也是從那時候開始,農業學大寨成爲全國婦孺皆知的響亮口號,全國都在學,而大寨也得到了全國的支援。鄉村面貌大改變,農業生產機械化,連年大豐收,農民過上了幸福的小日子。

如今的大寨,成爲了國家4A級景區,當年的很多著名工作地點被開發成了新的旅遊景點,但是和她的知名度相比,大寨村並沒有想象中的宏偉壯觀,相反一如昨天的淳樸。與60年代的人流如織不一樣,如今來這裏參觀旅遊的並不多。

大寨被熟悉的符號很多,譬如譬如名人故居、譬如在很多雜誌上見過的那株百年老樹,見證了歲月變遷,歷史風雲。就連著名的巴金先生在《大寨行》中寫道:站在這棵樹下,我有不少感想。我羨慕它,我喜歡它,我看見它,彷彿見到全體大寨人,彷彿讀到大寨的歷史…

在名人故居里面,有着還原當年的擺設,我們看到的第一眼,感覺來這裏旅遊值了,一種久違的激動油然而生,這是浸入骨髓的一種激動,是崇拜。

當然,如今的大寨也興建了很多農家樂,但是由於遊客不多,吃飯的也比較少。

著名的虎頭山,海波1100米,蒼松翠柏、鬱鬱蔥蔥。但是虎頭山,狼窩掌,梯田。已經不是記憶裏的模樣,由於商業味道的過度渲染,這一帶已經沒有了當年的韻味。

最後我們要特別說一下,大寨還有一處很著名的景點,郭沫若陵園。郭沫若1978年6月12日,在北京逝世,終年86歲,去世後,根據他的願望,將墓地選擇在了大寨,如今爲防止遊客損壞,墓碑周圍還圍起了鐵柵欄。郭沫若是著名的考古專家,他喜歡歷史,喜歡挖掘皇帝的陵墓來探究歷史真相。(配圖部分源於網絡)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