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淮河稱為清江,淮河發源於河南桐柏山,經安徽流至蘇北入海,淮河兩岸沃野千里,大平原上冬種小麥夏種水稻,蘇北是中國的大糧倉,在農耕時代,手裡有糧就是富裕,而蘇南大地上有眾多小山丘,與蘇北平原出產相比遜色不少。

北宋末年,金國大舉犯宋,開封守將王充為阻止金軍南進,在黃河南岸河南段扒開黃河大堤放水,使豫皖蘇交界處成了黃泛區,從此黃河奪走了淮河的入海通道,黃河奪淮為日後蘇北沒落埋下了禍根。

黃河所帶來的泥沙使淮河入海水道淤塞並將河床抬高,河水流動受阻。因大運河與淮河十字交叉,大運河的河床也被淤積抬高,但大運是國家的運輸大動脈,國家要死保它正常運行,大運河河堤每年加高加固,淮河大堤不得不跟著加高加固。

通過幾百年的淤積,黃河淮河共用的水道基本失去排洪功能,大堤基本遇洪必決,蘇北大平原連年受災,一旦受災百姓只得往蘇南逃荒,蘇北由富裕之地變成了貧困區,蘇南人把蘇北人當著叫花子。

再往後每年雨季,因黃河入海水道淤塞行洪困難,這些黃河水在蘇北瀦積,慢慢形成了洪澤湖,湖底漸漸抬高變成了懸湖,洪水再往南流又形成了寶應湖、高郵湖、邵伯湖,洪水直逼揚州城。揚州城西是蜀崗高地,為了排洪只能在揚州城東挖了七八條行洪通道,人們總覺得洪水一年比一年大,國家在防洪上花費也一年比一年多,朝庭終於認識到運河總有一天保不住,這時近海運輸漸漸地代替了漕運,蘇北靠運河而生存的城市全部衰敗。清道光年間某一天,黃河上游連降大瀑雨,河水猛漲,黃河北大堤在蘭考縣決堤,黃河奪淮近700年終於又回到了過去,可淮河再也回不到過去,富饒的蘇北同樣再也回不到過去。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上海崛起,蘇北運河一線城市的富商向上海遷移,加快了蘇北的沒落。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被迫向西方開放了幾十個通商城市,而蘇北運河沿線城市一個沒有,蘇北與西方近代文明失去交臂。太平天國時期,揚州是戰爭的最前沿,太平軍動不動過江將揚州城打個稀爛並搶劫一空,太平天國失敗後,昔日繁華的揚州城還不如中國西部的一個小縣城。清末京滬鐵路興建,因南京在江蘇的西南角,鐵路繞開了蘇北從南京一路東下途經蘇南各市到達上海,蘇北失去了交通優勢,從此蘇北全面落後於蘇南。


江蘇不管是蘇南還是蘇北放眼全國來說,都絕對是好地方,一望無際的大平原,1山2水7分田,真正的魚米之鄉!這個是發展經濟的基礎條件,有些省份比如貴州,福建,都是9山1水1分田,你說怎麼發展經濟,怎麼建廠房,怎麼蓋房子住人!這些省份的人口和經濟都受限制。當然江蘇光有自然條件好沒用,江蘇人自古聰明,勤勞!自古狀元如今院士,江蘇籍貫的最多!


這個問題不成立。蘇南地區歷朝歷代都是魚米之鄉,並不貧窮。徐州是中原文化,兵家必爭之地,經濟受一定程度影響。淮安鹽城等受黃泛區影響,沒有什麼出彩的地方。唯一出名的是揚州,由於古代槽運和鹽業的因素而興盛過一段時間,但由於近現代以後海運的興起也趨於沒落。其實一個地方的富裕與否主要受幾方面因素制約:交通,文化,政策。蘇南文化發達,人頭腦靈活,對外交流頻繁,交通便捷,又離國際大都市上海距離近,自然與蘇北拉開了差距。每年蘇南通過省財政轉移也補貼了不少蘇北。蘇北要想在經濟上得到大的發展不能光等靠要。基礎交通先行,破除保守思想,結合地方特點積極招商引資才是發展之道。


感謝邀請。這跟歷史上的經濟中心轉移有關。南北朝開始中原經濟逐漸向南轉移,隨著隋唐大運河的開通,加快了這一轉移的過程。隋唐大運河促進了蘇北經濟尤其揚州快速興起與發展。但是,「成也運河敗也運河」,到了清末,朝廷腐敗,懶於治理河運,黃淮泛亂不斷,運河淤塞,直至民初的津浦鐵路貫通,取代了歷史上鼎盛的漕運經濟,致使蘇北逐漸沒落,而蘇南越發興盛至今。


其實我也不了解歷史上蘇北是否比蘇南富裕(揚州不屬於蘇北)。但如果歷史上真的有這段歷史,那應該是衣冠南渡之前的事,也就是東晉末年和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的兩次遷移造成的。在此之前中華文明經濟的重心是在北方中原地區。據歷史文獻和部分人的解說,中國南方是在南宋時期開始超越北方,且南北方是以長江(非淮河)為界劃分的。而蘇南蘇北基本就是以長江為界。


無知讓人無奈。誰說蘇北曾比蘇南更富裕?幾千年來,蘇南被譽為「魚米之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北與蘇南的差距是由氣候,地理位置決定的。而今,蘇北的發展很快,南北差距逐步減小。


大運河與淮河在蘇北交匯,使古代的中國華北、中原和江南地區有了便利的交通,南宋以後中國的經濟中心逐漸往江南轉移,這樣以來楊州、淮安就成了連接中國人口密集的華北地區、中原地區和繁華的江南地區的交通中心。到了明代楊州已成為相當於現在的上海的中國經濟中心。清代以後,由於黃河多次泛濫,淮河失修,蘇北經濟受到嚴重打擊。尤其是在鴉片戰爭後,內陸經濟向海洋經濟轉化,交通中心從內河交匯口向長江入海口轉變。為保證北京的安全,清政府在《南京條約》中選擇了長江以南的上海以及另外五個南方城市為通商口岸,而位於江北,同為長江入海口的南通就失去了成為中國經濟中心的機會,如果當時開放通商選擇了南通,現在的蘇南、蘇北經濟誰強誰弱還不好說。上世紀初,由於蘇北地區河流密布、地勢低洼,所以津浦鐵路選擇了在皖北地區修建,公路、鐵路的交通逐漸代替了運河交通,密集的水路成了交通和經濟發展的障礙。解放初期,由於戰略原因,經濟向內地轉移,蘇北經濟因此一路下滑,上世紀未是蘇北經濟的最底谷,97年我回泗陽老家,當時村裡還沒通電。而隨著上海的開放和發展,江蘇乃至全國的經濟完全倒向了蘇南,南京長江大橋的建成,京滬鐵路的全線貫通,上世紀九十年代國家的經濟從珠三角向長三角的戰略轉移使蘇南成了全國最繁華的經濟中心之一。最近二十年,中國的建築技術和經濟條件有了飛躍般的發展,江蘇的多座長江大橋的建成和蘇北的多條高速公路和鐵路通車,使蘇北的經濟有了質的飛躍,所有的城市躋身全國百強,未來的京滬高鐵二線建成,將使蘇北成為全國的重要交通樞紐。最後,願蘇南、蘇北乃至全國共同發展,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富起來不是我們的目的,消滅三大差別是我們的最終目標。


夏商時候的徐夷、淮夷是否強過江南未知。泰伯奔吳後江北一直到齊魯都不是核心區了,以後三千年也多為拉鋸戰多發地區。而江南,開始是蘇州,後來金陵、臨安,到近世上海,一直有核心驅動。開通運河後沿線好點,淮安、揚州的確商業繁榮過,但遠不至於壓過江南。


被江蘇省坑的最慘的應該是徐州,保洪澤湖割了徐州的蕭縣、碭山縣給了安徽,棄了徐州管轄的微山湖給了山東,把徐州全城的煤挖空供應給華東,造成了極大的污染土地塌陷,最後淪為江蘇對外開放最晚的城市…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