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大同事白晟博士在編輯完成《潘漢典法學文集》後,一鼓作氣,接著編輯《費青文集》,並叮囑我為後者作序。儘管一直很忙,我還是毫不猶豫地應承下來了。我之所以答應這件事,主要是因為基於以下兩點考慮:一是費青先生在1952年參與籌建中國政法大學的前身——北京政法學院,隨後擔任學院的二級教授、副教務長,為這所大學的初創以及新中國的法學教育和法制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直至1957年他英年早逝。他是法大的先賢。二是費青先生是一位國際私法專家。1934年,他參加清華大學第二屆庚款留美公費考試,考取了總共錄取20名之中僅錄取1名的國際私法專業,後轉赴德國柏林大學法學院研習國際私法。學成歸國後,先後在西南聯大、雲南大學、東吳大學、復旦大學和北京大學講授和研究國際私法。他是我的學界前輩。作為中國政法大學校長和國際私法學人,向讀者介紹費青先生和推介《費青文集》,是我應該做的事情。

   坦率地說,在寫序之前,我對費青先生的瞭解非常有限,僅限於上述這些。為了便於我寫序,白晟博士將《費青文集》的初稿及相關資料用電子郵件發給了我,供我參考。利用暑假,我翻閱了文集初稿及相關資料,引發了我不少感慨,時有「驚艷」的感覺。

   像費青先生這一輩的法學家,他們在世時我曾接觸過幾位,主要是向他們討教,比如,我的導師韓德培先生,還有李浩培先生、王鐵崖先生等。就他們的人品、學識和成就而言,說他們這一輩法學家是中國近現代法學界的「異數」,當不為過。看了費青先生的著述和生平資料,可以說更加深了我對他們的這個印象。在我看來,他們中有一些深深打上了時代烙印的共同特點:

  

   飽經風霜閱歷豐富

   他們歷經清朝、民國、新中國三個時代,又遊學中外,任教於國內多所大學,時代風起雲湧,個人大起大落,一生跌宕多姿,事蹟可圈可點。

  

   學養深厚學貫中西

   他們所在的家庭不算十分富裕,但都能供他們求學,有詩書傳家傳統,因此,他們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中學基礎紮實。後又因其聰穎好學,在全國學子激烈的競爭中考取公費留學海外,在國外大學受到系統的法學教育,大多懂幾門外語,對西方國家的文化尤其是對其法治有深刻的理解,西學功底堅實。

  

   不限一隅涉獵甚廣

   他們既是法學某一領域的專家、權威,又是學術大家或雜家。比如,費青先生的研究和著述,不僅涉及法學,而且還涉及時政、政治學、經濟學、文學等領域。即使在法學領域,他也沒有囿於國際私法,在法哲學、國際公法、憲法等領域也有貢獻。至於教學,其涉足的領域就更廣了,他先後在不同的大學教授過國際私法、國際公法、羅馬法、英美法、法理學、民法、訴訟實務等課程,甚至還教過哲學概論、社會發展史這樣的課程。

  

   關心時政熱心公益

   他們所處的時代多為戰亂、動亂或變革的時代,社會、國家和世界不斷在發生著巨大的變遷。他們沒有「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而是關心時政,熱心公益,以讀書人的良知和學識,為社會的進步、國家的發展和世界的和平鼓與呼。費青先生在東吳大學讀書期間就積極參與學生會的活動,曾作為江蘇省的學生代表祕密到當時的革命策源地廣州參加全國學生代表大會。

   上世紀40年代中後期,昆明發生了「一二·一慘案」,費青先生代表西南聯大教授會辦理訴訟事宜,還發表了洋洋灑灑的檄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北京發生「沈崇事件」後,費青先生也是北大處理這一案件的法律顧問委員會成員,還在北大教授的集體抗議書上籤了名,後又與其他北大教授一道簽名發表了《保障人權宣言》。還要提到的是,費青先生在大學為教,因從小落下支氣管哮喘病,身體並不是一直很好,但他先後出任過東吳大學法學院副教務長、法律系主任、教務長,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委員、法律系主任,北京政法學院副教務長等校內公益性職務,為法學教育的賡續辛勤耕耘、嘔心瀝血,堪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與時俱進良知未泯

   面對「中國處於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的讀書人有過猶豫,有過彷徨,有過搖擺,也有過激動。孫中山先生曾說:「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以天下為己任的中國讀書人在這樣的大變局面前能無動於衷嗎?顯然不可能。從費青先生他們這一輩法學家的身上我們不難看到這一點。他們的著述,或有時而不章;他們的言行,或有時而可商。但我們看到,他們始終恪守了做人的道德底線,堅守了讀書人的良知和理性,敢講真話、實話,講真心話而不講假話。在當下,這正是我們後輩應該學習和傳承的。

   最後應該肯定的是,白晟博士摒棄功利,歷時數年編輯《潘漢典法學文集》和《費青文集》,精神可嘉,成效可贊,難能可貴。這不僅是為法大做的一件有價值的學術工作,也是為中國法學界所做的一件有意義的事情。據我所知,《潘漢典法學文集》出版後深受法學界同道讚賞和好評,故《費青文集》付之梨棗,值得期待。我們需要未來,但我們不能忘記過去。不瞭解過去,會以為我們超過了前人。其實,我們有可能在重複走前人走過的路,甚至沒有達到他們曾經達到的高度。如果有時間,或者在沒有時間時擠出點兒時間,我建議讀者翻翻類似《費青文集》這樣的書,看看費青先生這一輩法學家走過的路,考究一下他們的所思、所言、所為,或許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和感悟。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