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個大學女生宿舍互相吐槽的節目片段火了。

事情起源於一個女生懷疑她的室友在孤立自己,於是把室友叫上節目對質。兩名女生相互數落對方的缺點,到最後,一點雞毛蒜皮的矛盾讓兩人吵得不可開交。

「都大二的人了,居然還會藏麻花了!」

視頻裏,四人寢室表面很和氣,暗地裡卻把一塊豆腐乾一條麻花的恩怨記得清清楚楚。

再看評論,一片嘲笑聲中,有的人說這兩人沒事化小、小事化大,實在是誇張;有的人也開始吐槽起自己的奇葩室友:

「我們寢室就有一個,天天睡得特別晚還開語音。」

「我就從來沒見過她洗衣服,搭在椅子背上跟座山似的,穿完了就從一堆衣服裏撿一件乾淨點的繼續穿。」

「我一個室友,早晨定N個鬧鐘,每隔五分鐘響一次,全宿舍都醒了就她一人沒醒。」

「因為一個人,恨了一座城。」

那些誰起太早、誰睡太晚、誰不講衛生的瑣碎矛盾,就像濺在封閉空間裏的火花,等到達臨界值,一份藏起來的麻花就可能把情緒點燃。

女生活動,基本以寢室為單位,總是手挽手上課,手挽手逛街,朋友圈時不時就會出現四人六人八人的自拍。

她們之間的熱情和熟絡,讓旁人看著都艷羨,但寢室關係這種事,處得好是歡樂頌,處不好就成了甄嬛傳。

碰上讓你感覺「奇葩」的室友,你會委屈,也會生氣,偏偏還想維持表面的和氣,只能向親近的人吐訴苦惱。

葉良辰事件就是起源於寢室矛盾

或者偷偷地,拉一個沒有她的微信羣。

前幾天,微博上有一句很火的話:女生寢室關係能有多複雜?六個人的寢室,建了五個微信羣。說這話的人可能還沒有領悟到事情的全貌:六個人的寢室,也許有六個羣,只是還有一個羣裏沒有你。

明是一團火,暗裡一把刀。

一名姑娘和室友合租兩年,原本一直相安無事。某一天,室友深夜帶朋友回來玩,聚會的喧嘩聲影響到姑娘正常休息,於是她怒從心頭起,一把抄起菜刀,砍向室友。

如果不是上述事件真實地發生在了開封,很難讓人相信表面和氣的室友間,戾氣能重到這種程度。

可數據又顯示,比起直來直去的男寢,女生寢室的關係往往更微妙、更複雜。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上發布過一個社會調查,對一千名在校大學生進行問捲髮放,得出了一個相當有趣的結論:在對於宿舍人際關係重要性的評估上,女生傾向於認為寢室關係好壞對自己的影響更大;但問及寢室實際關係的時候,女生的評分卻比同年級男生低一些。

也就是說,女孩子們一邊認為寢室關係很重要,一邊卻對自己的寢室關係並不是十分滿意。

而同年級的男生則更多地表現出無所謂的態度:雖然我們寢室關係挺好的,但我覺得寢室關係不是很重要。

這也是烈性案件大多發生在男寢,在網上吐槽更多的反而是女寢關係的原因吧。因為女生細膩敏感的小心思,儘管每天有無數人在網路上吐槽自己的室友,但它們中的絕大部分沒有轉化成血案,更多的,是無聲處聽驚雷。

荷蘭有一檔火遍全球的社會實驗類真人秀節目,叫《Big Bother》(老大哥)。在節目中,一羣陌生人以「室友」身份住進一間布滿了攝像機的屋子,他們一週之內的所有舉動,會被記錄下來,剪輯之後在電視上播出。

為追求收視效果,節目會邀請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選手

這個節目播出近20年一直長盛不衰,其中一個重要賣點就是複雜的人際關係。

節目裏有一個環節,每週選手們要寫下自己最想淘汰的人的名字,提名最多的那位室友,就會被淘汰。

因為這個規則的存在,整個屋子的氣氛變得十分微妙。每個人都要在節目組設置的一系列任務中,小心平衡與每一位室友之間的關係。因為你很可能在室友心裡種下一根刺,而自己卻茫然不覺。

你是否感覺這場景有些熟悉?

把多元文化背景和各異價值觀的人聚在一個密閉空間,強迫他們和睦相處,見識彼此最隱私的生活細節……這個節目激烈的人際衝突,正是所有寢室矛盾的加速版和放大版。

但這不是最難的,最難的是明明內心充滿煎熬,還要維持冷靜與和平。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廷格的「認知不協調」理論,或許能解釋你那一刻的不平靜。理論認為,自身行為和來自於周圍環境的認知是不可能時刻同步的,當它們出現衝突時認知不協調也就產生了。

人會本能地避免這種不協調帶來的心理不適,在行動上通常表現為行為的改變或者與環境客體關係的改變。

也就是說,你之前的價值觀和新環境必然會起衝突,也必然會產生不舒服。出於自我調節的目的,人會本能地採取其中一種選擇:要麼適應起來,要麼離遠一點。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大學生活讓你懂得什麼道理」,排到最高的是一句吐槽:

「你可能會因為一個室友愛上圖書館。」

一句抖機靈的玩笑話,卻不無道理。不喜歡室友,那就離開寢室,去你想去的地方,做你最想做的事情,認識你想認識的人。

有一期《奇葩說》,講「十年後註定不在一起的人還要不要追」,姜思達說了一句話,雖然沒激起什麼反響,但我本人特別認同。

他說,正是因為生命有限,我們纔不能珍惜每一個人。我們要珍惜的是那些最值得珍惜的人。

你有沒有想過,其實你的不適感,很大程度上來自於硬撐的合羣姿態?

《歡樂頌》裏的乖乖女喬欣,楊紫對她的評價是「在戲劇學院難得一見的那種,特別真誠的一個女孩兒」,但據說她和室友的關係也並不好。

喬欣在節目中談起寢室瑣事:有一次在寢室想借一下梳子,室友卻都不說話,也不說借,就像沒這個人一樣,最後尷尬的她只好用手指作梳齒,梳了頭髮匆匆出門。

《歡樂頌》大火之後,那些曾對她愛答不理的室友又開始主動加她好友,但這次喬欣並沒有選擇繼續維持虛假的室友情。「我一個也沒給她們通過,」她在節目中說得特別淡定。

有些人註定在你生命裏留下痕跡,而有些人則註定要擦肩而過。不能聚成一團火,至少能好好地散作滿天星吧。

說真的,室友能不能成為好朋友這件事,是要看運氣的。當你拖著拉桿箱一個人走進校園,孤獨感迫會使你就近尋找最穩定的友誼和依賴。

運氣好的,會收穫相伴一生的摯友;

運氣不好的,也許會在寢室碰壁,不過這也沒關係,你不必去嘗試說服別人,更不必為了一個合羣的標籤勉強扭曲自己。

微博上有一個問答,問的是畢業的你最想對剛進校園的自己說什麼。

「就算孤身一個人,心裡也要有千軍萬馬啊。」

對於寢室關係,你有沒有什麼想說的話?歡迎在評論區說出你的故事。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