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輯英文名:Tchaikovsky, Prokofiev, Bartók Piano Concertos專輯中文名:柴科夫斯基、普羅科菲耶夫、巴托克鋼琴協奏曲別名:柴可夫斯基:第1-3鋼琴協奏曲藝術家:TchaikovskyProkofievBartók古典類型:協奏曲資源格式:FLAC發行時間:1996年05月21日地區:英國語言:英語簡介:

專輯介紹柴科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降B小調 作品第23號)這首鋼琴協奏曲,是柴科夫斯基在創作歌劇《葉甫蓋尼.奧涅金》之前的重要作品之一,初稿在1875年初寫出,後來在1880年和1893年間,作者又吸收許多演奏家的意見,進行兩次修訂才最後定稿。這鋼琴協奏曲的遭遇,同作者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有很多相似之處,它也不是一開始就能獲得公眾的認的。原先這部作品題獻給尼古拉.魯賓什坦,但是平素對音樂藝術界一切有價值的新事物總是十分敏感的魯賓什坦,這一回對柴科夫斯基在鋼琴協奏曲體裁方面的第一次嘗試,卻持否定態度。於是,柴科夫斯基把他的題獻一度改為獻給塔涅耶夫,到最後才確定獻給德國鋼琴家封。彪羅(H.Von Billow,1830--1894)。1875年10月間,當彪羅到美國巡迴演出時,在波士頓首次演奏這首作品,獲得很大的成功。同年,在彼得堡和莫斯科又相繼演出這部作品,當時才十九歲的塔涅耶夫的鋼琴演奏還得到了作者的很高評價。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鋼琴協奏曲》是一部最通俗的協奏曲,但就其構思之宏偉和作品的規模而論,它可以稱為用鋼琴和樂隊演奏的一部交響曲。這部作品反映出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光明與歡樂的熱望,它的基本形象深具民族特點 ——作者在這裡引用了一些真正的烏克蘭曲調,同時也特別鮮明地表現出柴科夫斯基的協奏曲的一些特點,那就是巨大的力量、宏偉的規模同真誠率直的抒情性的結合。這部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象之豐富,它的主題的多樣和對置,緊張地發展的樂思所具有的內在的巨大力度,都是它那激動人心的魅力所在,正也就是這些特點,使得這首協奏曲在作者生前就已廣泛流傳,歐美各國音樂會舞台時常有各種類型的鋼琴家演奏它,作者也經常把它列入自己的交響音樂會曲目,多次親自指揮這部作品的演出;到l878年,尼.魯賓什坦終於也理解到這部作品的優點和價值,並出色地演奏它,從而也使這部作品更加牢固地確立它在音樂會舞台上的地位。柴科夫斯基承繼並發展了源自貝多芬的協奏曲交響化的進程,他使樂隊在協奏曲中發揮了非常巨大的作用,同生活或大自然等觀感密切相關的形象的發展大都委託給它,而關於個人的抒情因素則主要由獨奏樂器來體現;這兩種力量相互策應,協同動作,從不削弱任何一方。柴科夫斯基採用古典協奏曲的三樂章結構:他讓最交響化的第一樂章起一種主導作用,用它來確定整部作品的特點;至於第二樂章,乃是交響曲當中兩個樂章--抒情的慢板樂章同詼諧曲樂章的有機結合;而最後樂章則為全曲作出同前面兩個樂章相遙應的、合乎邏輯的結論。第一樂章用奏鳴曲形式寫成,它的音樂光輝燦爛、富麗堂皇,色彩變化多端,豐富的想像力獲得了充分的發揮,所有這些都是很多協奏曲所難與匹比的。樂章從一長段引子開始,在這裡,可以聽到全樂隊的四小節強奏,其中法國號的音響特別突出。接著,第一小提琴和大提琴用它那溫暖的聲音莊嚴地奏出這段引子的基本主題,鋼琴用大量洪亮的和弦伴隨著它。這個主題氣息寬廣,宏偉有力,充滿著一種炫目的光輝,具有俄羅斯民歌旋律的特徵,它是一支莊嚴壯麗的生活頌歌,是繼貝多芬之後的另一首新的《歡樂頌》。與此同時,鋼琴遍及它的整個音域的活動,它那嚴厲有力的音響,矯健的步調,創造出一種情緒飽滿而和諧的背景;鋼琴在這裡雖然只是處於陪襯主題的地位,但是,它充分發揮了作為一種獨奏樂器的主導作用,即使在整個樂隊的全奏中,它的音響依然十分清晰、嘹亮和雄渾有力。象柴科夫斯基的一些交響曲主題的結構一樣,這個主題由於反覆三次,有點象三段體曲式。這主題第一次在樂隊中陳述之後,第二次改由獨奏鋼琴奏出,它的發展由於引進一些新的旋律素材,具有即興演奏的意味,反映出一種悲壯的戲劇性,最後還用一小段華彩獨奏 ——鋼琴的「戲劇性獨自」作為結束。第三次重又由弦樂器在鋼琴的帶有附點節奏的宏偉和弦伴隨之下,更加光輝、更加緊張地復奏這一主題,並結束主題本身的發展。值得注意的是這段引子具有相對的獨立意義,它一直保持在降D大調中,而且它的主題後來在整個協奏曲中從未再出現過,不過,這段引子一開始就創造出一種強有力的氣息和宏偉的規模的感覺,它象一首序曲一樣預示著隨後的劇情內容,在這一方面,它同整個作品又是息息相通的。從引子轉到奏鳴曲形式本體之間的過渡,起先是在近乎寂靜之中出現一個小休止,後來鋼琴奏出一些斷斷續續的音型,宛如囁嚅私語一般,忽然,呈示部的第一主題呈現出來了·第二樂章是介乎前後兩個樂章之間的一首抒情間奏曲,它的音樂怡神悅耳,具有溫雅樸質的田園風味。樂章的基本主題是一支具有民歌氣質的優美動聽的旋律,體現了人對大自然形象的靜觀和省察,反映了人同大自然永遠相親的感情。這個主題在整個樂章中共反覆六次——在樂章第一大段中由獨奏長笛、鋼琴、兩個獨奏大提琴和獨奏雙簧管輪流演奏四次;在最後一段主題重現時又由鋼琴和雙簧管復奏兩次。這主題的反覆有五次幾乎一成不變,只有樂器音色的變換而已,還有,伴奏的筆法每次都在變化:有時是旋律性的對位,有時使用柔和的切分和弦,有時鋼琴的輕快的銀鈴般的和弦充當活躍的背景;主題只是在最後一次陳述時,它的旋律才有所變化。最後樂章是一首歡樂的頌歌,是充滿元氣和生命力的表現,樂章中出現的一些形象,全都在同一個明朗、樂觀的氛圍中活動。這一樂章用迴旋奏鳴曲形式寫成,樂曲的基本主題在樂隊奏出的一段簡短的引子之後由獨奏鋼琴奏出,這個主題選自烏克蘭民間的一首春季歌曲,其中同一個音型的三次反覆,是很多烏克蘭歌曲所共有的一個典型特點。《第一鋼琴協奏曲》在柴科夫斯基早期的大型作品中,是真正開 朗的情緒和樂觀主義的深刻體現,它稱得上是十九世紀俄羅斯鋼琴音樂的一個頂峰,也是上一世紀歐洲音樂藝術中最有天才的創作之一。(摘自楊民望「世界名曲欣賞」)普羅科菲耶夫第五鋼琴協奏曲 PROKOFIEV Piano Concerto N0.5這首第五號,G大調,0P.55,作於1931—1932年。這首協奏曲強調鋼琴的作用,追求結構的力量,l932年由普羅科菲耶夫自己主奏,富特文格勒指揮柏林愛樂樂團首演。共5個樂章:l.燦爛的快板,G大調,有如奏鳴曲式。2.抑揚明顯而精確的中板,C大調。3.托卡它,有力韻快板,G大調。4.小廣板,降B大調。5.輕快地,調性不定,結束時為G大調,結構如迴旋曲。(摘自「音樂聖經」)巴托克第二鋼琴協奏曲 (Concerto for Piano and Orchestra,N0.2)貝拉·巴托克完成他的第二鋼琴協奏曲時已五十歲了。榮譽姍姍來遲。既沒有指揮家也沒有鋼琴家爭著來要他這首新協奏曲的首演權。該曲直等了十五個月才得以公演。它在1931年10月9日完成,l933年1月23日由法蘭克福廣播樂隊首次演出,漢斯·勞斯鮑得任指揮.巴托克自己擔任鋼琴獨奏。這協奏曲很快地吸引住了觀眾,僅在幾個月中(按照海爾賽·斯梯芬斯的說法)巴托克走遍了法蘭克福、倫敦、維也納、斯特拉斯堡、斯德哥爾摩、溫特圖爾和蘇黎世等地,與樂隊一起演出,但它傳到美國卻是 1938年的事了,而且1960年前在那裡也沒有廣泛地演出過。這是一首色彩豐富的炫技作品,它甚至包含了一些人們所熟知的炫技手法:華彩段,雙三度、雙六度、八度中的困難片斷和其他。旋律和節奏的風格很清楚地是受了巴托克所崇拜的和他非常得意並熱心收集來的民間音樂的影響。但鋼琴的風格與傳統風格相去甚遠,和聲常常極端不協和。1、Allegro巴托克的個性特強,甚至像斯特拉文斯基那樣強有力的人物也沒有能支配他。但巴托克的一往直前的幾乎是機械的節奏、故意安排得刺耳的過份華麗的樂隊(他在這樂章中完全省略了弦樂)、民歌的痕迹、甚至某些鋼琴寫作手法卻比較接近斯特拉文斯基的《彼得魯什卡》。兩部作品的產生相隔二十年,而居然如此相近,這是人們始料所不及的。據我們記憶, 《彼得魯什卡》原先是設想為一個要求華麗技巧的鋼琴協奏曲或鋼琴曲而寫的。巴托克協奏曲中兩個最主要的樂思(它們都在末樂章中重現)一開始就令人注目地顯示出來,引出整組相聯繫著的主題。其中第一主題由小號在鋼琴響亮的顫音之上獨奏出來:它立即由鋼琴獨奏部分中的一連串快速敲擊的和弦來作答。這裡有一個簡短的對比性組合和一系列的發展段,大部分是對位性的,、聽起來特別像巴赫的作品。自由的反覆引到一個由作曲者全部寫就的感人的華彩段,和一個華麗的令人驚奇的結束。Ⅱ、Adagio;Presto;Adagio第二樂章與第一樂章形成十分強烈的對比。第一樂章是響的、快的、明亮的、敲擊性和對位性的,而第二樂章則一開頭便是輕的、慢的、柔和的和持續的。第一樂章完全略去弦樂隊,而第二樂章開始時卻只有加弱音器的弦樂。讚美詩般的樂句與自由朗讀式的鋼琴獨奏互相交替出現,僅有定音鼓相伴隨。一個幽靈似的急板中段在整個弦樂隊奏出的持續很久的顫音上到達了最高點,而鋼琴獨奏者則在兩個密集音束之間演奏「顫音」;一個音束由一個八度內的所有白鍵組成,第二個則全由黑鍵組成。Ⅲ、Allegro molto末樂章是一個激動的迴旋曲。迴旋曲開始與結束時反覆出現的迭句,是鋼琴獨奏的一個強烈切分節奏的粗野音型,它在定音鼓的甚至更為原始的兩個音組成的持續低音之上。在迭句的反覆出現之間,有一些對比性插段是由取自第一樂章,特別是第一頁上的那些主題構成的。配器要求三支長笛,二支雙簧管,二支單簧管,三支大管,四支F調圓號,三支C調小號,三支長號,大號,定音鼓,大鼓,軍鼓,鈸,三角鐵,和常用的弦樂器。(摘自[美]愛德華·唐斯著「管弦樂名曲解說」)吉列爾斯 Emil Gilels 1916--1985蘇聯鋼琴家,6歲時在敖德薩音樂戲劇學院師從特卡奇和林戈爾德學琴,1929年轉入敖德薩音樂學院萊因巴爾德班上繼續學習,l933年參加莫斯科音樂家協會舉辦的比賽獲一等獎,l935年考取莫斯科音樂學院研究生,成為涅高茲的學生,l936年參加維也納國際比賽獲二等獎,1938年參加伊薩伊國際比賽獲一等獎,1946年獲斯大林獎。 l961年獲蘇聯列寧勳章。1967年法國授予他巴黎文化勳章。1955年成為戰後第一位到美國演奏的蘇聯鋼琴家,獲一致好評,以後又多次重訪。 1977年作第十二次美國之行。吉列爾斯的演奏特色是「鋼鐵般的觸鍵」,由此而形成幅度與力度。吉列爾斯演奏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其力度變化上。被認為是施納貝爾之後的最好選擇.。他的演奏充滿浪漫主義的睿智,能夠得心應手地駕馭鋼琴音響。曾舉行無數次獨奏音樂會,並作為獨奏家與歐美和遠東各著名樂隊合作演出.他與約夫姆和柏林愛樂樂團合作的布拉姆斯兩首協奏曲也已成為這個曲目首選的經典。錄有貝多芬、勃拉姆斯和柴科夫斯基鋼琴協奏曲的全套唱片。 專輯曲目:

Disc 11. Tchaikovsky, Piano Concerto No 1 in B flat major, Op. 23 - I. Allegro non troppo e molto maestoso 20:062. Tchaikovsky, Piano Concerto No 1 in B flat major, Op. 23 - II. Andantino simplice 7:203. Tchaikovsky, Piano Concerto No 1 in B flat major, Op. 23 - III. Allegro con fuoco 6:454. Tchaikovsky, Piano Concerto No 2 in G major, Op. 44 - I. Allegro brillante 20:185. Tchaikovsky, Piano Concerto No 2 in G major, Op. 44 - II. Andante non troppo 7:546. Tchaikovsky, Piano Concerto No 2 in G major, Op. 44 - III. Allegro con fuoco 8:01Disc 21. Tchaikovsky, Piano Concerto No 3 in E-flat major, Op. 75 - Allegro brillante 17:512. Prokofiev, Piano Concerto No 5 in G minor, Op. 55 - I. Allegro con brio 5:353. Prokofiev, Piano Concerto No 5 in G minor, Op. 55 - I. Moderato ben accentuato 4:424. Prokofiev, Piano Concerto No 5 in G minor, Op. 55 - III. Toccata 1:595. Prokofiev, Piano Concerto No 5 in G minor, Op. 55 - IV. Larghetto 7:176. Prokofiev, Piano Concerto No 5 in G minor, Op. 55 - V. Vivo 5:187. Bartok, Piano Concerto No 2, Sz83# - I. Allegro 10:048. Bartok, Piano Concerto No 2, Sz83# - II. Adagio 14:089. Bartok, Piano Concerto No 2, Sz83# - III. Allegro molto 6:30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