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許立明】

汙水下水道被稱為看不見的建設,高雄縣市合併前,岡山、橋頭地區,幾乎沒有家戶接管及汙水下水道。4年前開始,市府預計10年內投入約100億元,來改善環境衛生問題。

除了汙水主次幹管、分支管網、用戶接管外,尤其以汙水系統心臟「岡山橋頭汙水處理廠」至關重要。這是北高雄第一座公共汙水處理廠,全期完工啟用後,每日可處理5萬噸汙水,將有效改善阿公店溪、典寶溪的河川汙染問題。

縣市合併前、後,高雄市用戶接管率從25.67%大幅提升至41.6%,管線布設總長度達1391公里,至今連續3年榮獲營建署辦理各縣市政府汙水下水道建設計畫年度評鑑全國第一。

此外,為解決市民淹水之苦,十多年來投入235億經費辦理治水工程,截至今年底將完成15座滯洪池,總滯洪容量達326萬噸,高居全國之冠,獲致減少淹水面積的整治成效。市府亦將持續積極爭取中央「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等補助。

包括林園、永安的排水;新建梓官中正路、旗山新光的抽水站;並且進行彌陀區舊港、岡山區五甲尾、鼓山區鼓山三路、前鎮區鎮東三街、鹽埕區新樂等12處抽水站機組功能提升;辦理路竹區金平路、仁武區大正路等雨水下水道新建工程,藉由多重工程面向,提升整體防洪能力,捍衛大高雄市民安全與幸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