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電子的財報顯示,2018年,比亞迪電子在手機、筆電零部件收入約180.12億元。比亞迪電子是安卓陣營一哥

今天提到比亞迪,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會想到新能源汽車,但實際上,比亞迪集團還有一大塊年收入超過400億的業務被很多人忽略了,那就是比亞迪電子(0285.HK)。

比亞迪最初從做手機電池和手機代工廠起家,2007年將這塊業務分拆出來,並在香港聯交所單獨上市。根據比亞迪電子(0285.HK)發佈的財報數據,2018年全年營收410.5億港元。從蘋果、三星,到華爲、OPPO、vivo都是比亞迪電子的客戶。僅從營收規模上來看,比亞迪是全球第二大手機代工廠。

但是,比亞迪電子的股價卻長期遭遇資本市場的嚴重低估,總市值僅230億港元左右,遠低於公司的年銷售收入規模。這其中有何原因?這會不會是一塊被低估的“沙裏金”呢?

幕後英雄“新生”

1995年,王傳福扔掉了北京的“鐵飯碗”,南下深圳下海創業。從一個只有20人初創團隊的“作坊公司”,發展爲今天擁有全球員工24萬人、市值過千億、年銷售額過千億的國際高新技術企業。24年時間,比亞迪從一家手機代工公司、電池公司,逐漸發展成爲橫跨電子、汽車、新能源、軌道交通四大產業的企業集團,其新能源車足跡已遍佈全球6大洲、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個城市。

作爲比亞迪的崛起業務,從最早功能機時代的諾基亞,到智能手機時代的蘋果、三星、OV,手機電池和手機零配件一直是比亞迪的“優勢項目”。今天,在智能手機的OEM與ODM兩個領域,比亞迪佔據着約20%的全球市場份額,是這個高光產業中不可或缺的“幕後英雄”。

比亞迪電子的財報顯示,2018年,比亞迪電子在手機、筆電零部件收入約180.12億元。比亞迪電子是安卓陣營一哥,2018年全球每3部安卓金屬智能機,就有1部來自比亞迪電子,比亞迪的金屬結構件年產能超過2億件。

近幾年,在5G到來和消費升級的趨勢下,3D玻璃和陶瓷等新型材料得到大量應用,這意味着比亞迪3D玻璃業務和陶瓷業務將迎來高速成長,爆發力十足。

2018年比亞迪電子的3D玻璃產能已頗具規模,已進入主要客戶的3D玻璃供應鏈,併成爲其主要供應商之一。2018年,比亞迪電子玻璃業務實現了數倍增長,預計到2019年底,可達80萬片/天,位列全球3D玻璃第一梯隊。

而在陶瓷及塑膠方面,憑藉多年的材料研發積累,比亞迪電子現已掌握陶瓷制粉技術,可爲客戶提供自制陶瓷方案。未來,比亞迪電子還將持續投入資源於陶瓷工藝的研發,進一步提升生產效率及產品良率。複合板材方面,比亞迪已實現年產能達1億至1.5億片水平,並從國內外主流客戶獲取了大量訂單。

5G、IoT、汽車智能化三大風口

但如今,比亞迪電子的主營業務已經不侷限於手機和筆記本電腦(包括金屬部件、塑膠部件、玻璃機殼、陶瓷等零部件製造及電子產品的軟硬件設計、組裝、測試),還增加了新型智能產品和汽車智能系統等新業務。

比亞迪電子的財報顯示,在新型智能產品業務方面,2018年比亞迪電子共錄得營收43.4億元,已在整體業務中佔有近10.57%的份額。而在汽車智能系統業務方面,比亞迪電子在2018年年內也實現了11.9億元的銷售收入。

實際上,隨着5G商用時代的到來,IoT、汽車智能化正在成爲行業浪潮。比亞迪的手機筆電、新型智能產品和汽車智能系統業務這三大業務板塊,都會迎來巨大的成長空間。在比亞迪電子CEO王念強看來,在未來5-10年,比亞迪電子三大業務領域均有望突破千億元規模。

著名國際研究機構IDC預計,全球智能家居市場將於2022年達到9.39億臺設備,包括家居機器人、遊戲硬件、工業控制模塊、智能音響、商用收銀機及智能可穿戴等產品,五年複合年增長率可以達到18.5%。

來自中國移動研究院的數據顯示,我國物聯網已有3.8億以上的連接,測算顯示,5G在2020年首次全面商用即可實現1.2萬億元的間接收入,2021年就能達到2.3萬億元,2022年將升至4萬億元左右。

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此前透露,預計至2020年,全國智能網聯汽車的市場規模可達到人民幣1000億元以上。騰訊汽車則預測中國車聯網市場規模將保持40%以上的增速,2025年將突破2000億元。

汽車智能化正在成爲觸手可及的產業浪潮,這使得包括智能多媒體中控,智能網聯、通訊模塊等在內的汽車智能系統成爲新的產業“風口”。

在這個領域,比亞迪無疑是非常具有優勢的。據瞭解,比亞迪電子在爲原有全球知名汽車產業廠商提供多媒體模組,通信模組的基礎上,配合母公司車型,研發出更多切合消費者需求的創新型系統級產品。

招商證券(香港)發表研報預計2019年,比亞迪電子的車載電子、物聯網業務將在2019年實現收入翻倍,佔總收入15%以上。

“代工廠”估值不合理

目前比亞迪電子的市值只有230億元左右,甚至遠低於超過400億元的年銷售收入規模,這除了與近期港股市場低迷的大環境有關,另外一個估值過低的重要原因是資本市場還是以“代工廠”來看待比亞迪電子,這顯然已經並不準確了。

比亞迪電子的財報顯示,公司的研發投入佔比遠超同業,專利數量更是有量級的差距,並非是技術含量很低的“組裝廠”。2018年比亞迪電子申請專利232項,累計申請超過6000項,獲授權5000餘項,高於相關公司一個數量級;2018年,公司共投入15.89億元用於研發,同比增長32.32%,研發費用佔比達3.8%,大幅高於藍思和可成科技等同業公司;比亞迪電子擁有超過12000人的工程師團隊,其中研發人員超過5000人,研發人員佔比約7.2%,並擁有多個全球頂級的實驗室。

但由於沒有對標公司,業務to B而在消費者端很難有感知,外界又不瞭解公司業務的變化,因此價值沒有被看到和重視。如果我們將比亞迪電子的三大業務板塊進行拆解對標就會發現,比亞迪電子的市值應至少上升一倍。

比如以“研發+組裝”業務爲例,比亞迪電子與主營組裝業務的聞泰科技在業務規模上相當,因此這一板塊的市值就可以估算爲245億港元;而“金屬”業務,比亞迪電子業務規模上約爲可成科技的6成,市值可估算爲273.6億港元;以同樣的方法,比亞迪電子在“玻璃及塑膠”板塊的拆分市值約爲40.8億港元和28億港元。

由此估算,比亞迪電子僅在手機和筆記本業務上的市值就可以達到587.4億港元,這還並不包括正處於高速成長軌道的新型智能產品業務(2018年該業務營收約43億港元)和汽車智能系統業務(2018年該業務營收12億港元),遠超於目前的約239億港元的市值。

聲明:投資者網&思維財經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