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消毒滅菌的常用術語

1、滅菌:殺滅生物體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殺死細菌芽胞、病毒和黴菌在內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2、消毒:殺死物體上或環境中的病原微生物,並不一定能殺死細菌芽胞或非病原微生物的方法。消毒劑

3、防腐:防止或抑制皮膚表面細菌生長繁殖的方法。防腐劑

4、清潔:指除去塵埃和一切污穢來減少微生物數量的過程。

5、無菌:無菌即不存在活菌,多是滅菌的結果。無菌操作:防止細菌進入人體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術。

第二節消毒滅菌的方法

一、物理消毒滅菌法

熱力、輻射、濾過、乾燥和低溫等。

㈠熱力滅菌法

繁殖體經55~60℃作用30~60分鐘死亡,100℃立即死亡;芽胞煮沸3~5小時死亡。分為乾熱滅菌和濕熱滅菌

1、乾熱滅菌法:

一般細菌繁殖體在乾燥狀態下,80-100℃經1小時可被殺死,芽胞則需要更高溫度才能被殺死。

①焚燒:焚燒爐內焚燒或直接點燃,用於廢棄物、屍體

②灼燒:用火苗滅菌,用於接種環、試管口

③幹烤:150~180℃加熱2~4h滅菌,適用於耐高溫物品

④紅外線:1~10μm波長的電磁波,用於醫療器械滅菌

2、濕熱滅菌法:

最常用,在相同溫度下濕熱滅菌法比乾熱滅菌法效果更好,因為:①濕熱中細菌菌體蛋白較易凝固變性;②濕熱的穿透力比乾熱大;③濕熱的蒸汽有潛熱效應存在。

①巴氏消毒法:用較低的溫度殺滅液體中的病原菌或特定微生物,以保持物品中所需的不耐熱成分不被破壞的消毒方法(61.1-62.8 ℃ 30min 或71.7℃15-30s,主要用於牛乳消毒和酒類)。

②煮沸消毒法:100 ℃,一般細菌繁殖體5min能被殺死。食具、注射器等消毒

③流動蒸汽消毒法:100 ℃細菌繁殖體15~30分鐘可被殺滅,不能消滅全部細菌芽胞

④間歇蒸汽滅菌法:100 ℃ 5-30min,殺死其中繁殖體,取出放進37 ℃孵箱過夜,芽胞發育成繁殖體,次日再蒸一次,重複3次。

⑤高壓蒸汽滅菌法:

*密閉耐高壓蒸鍋中,壓力103.4KPa,溫度121.3 ℃,時間15-20min,殺滅包括芽孢在內所有微生物。是一種滅菌效果最好的方法,適用於所有耐高溫、高壓、耐濕的物品。

㈡輻射殺菌法:

①紫外線:波長240—300nm的紫外線具有殺菌作用,機理是幹擾細菌DNA合成。手術室空氣消毒或用於耐熱物品表面消毒。

特點:空氣穿透能力強;固體穿透能力弱;對機體組織有損傷。

②電離輻射:高速電子、X射線、γ射線

③微波:可穿透玻璃、陶瓷、薄膜等,不能穿透金屬表面。

㈢濾過殺菌法:

用物理阻留的方法除去微生物以達到無菌目的。

液體除菌用濾菌器,用於不耐高溫的血清、毒素、抗生素的除菌。

空氣除菌用空氣過濾器

二、化學消毒滅菌法

原理:

⑴破壞菌體蛋白;

⑵幹擾細菌的酶系統和代謝;

⑶改變細胞膜的通透性。

化學消毒劑分為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劑3種。

第四節影響消毒滅菌效果的因素

微生物對消毒滅菌的敏感性高低排序大致如下:真菌、細菌繁殖體、有包膜病毒、無包膜病毒、分枝桿菌、細菌芽胞。

D值指在一定條件下滅活90﹪最初的微生物羣體所需的時間。

第五節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

一、病原微生物的分類

第一類:能夠引起人類或動物非常嚴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國尚未發現或已經宣佈消滅的微生物。

第二類:能夠引起人類或動物嚴重疾病,比較容易直接或間接在人與人、動物與動物、動物與人間傳播的微生物。

第三類:能夠引起人類或動物疾病,但一般情況下對人、動物或環境不構成嚴重危害,傳播風險有限,實驗室感染後很少引起嚴重疾病並且具備有效治療和預防措施的微生物。

第四類:通常情況下不會引起人類或動物疾病的微生物。

第一、二類病原微生物統稱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二、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的分級:

根據生物安全防護水平(BSL)及實驗室生物安全國家標準

一級:

二級:

三級:對人體、植物、動物或環境具有高度危險性,主要通過氣溶膠使人類傳染上嚴重的甚至是致命的疾病,或對動物植物或環境具有高度危險的致病因子。通常有預防治療措施。

四級:對人體、植物、動物或環境具有高度危險性,主要通過氣溶膠途徑傳播或傳播途徑不明或未知的危險的致病因子。沒有預防治療措施。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