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成果是爲社會培養了一大批第一代大學生,現在他們的子女也相繼進入大學,那麼就出現了“學二代”現象。那麼“學二代”在多大程度上會受到“學一代”的影響?

魏曉豔老師認爲,"學二代"反映了高等教育的代際傳遞,指高學歷知識分子的後代更容易獲得高學歷,成爲社會精英,實現階層的向上流動。文章基於實證分析,考察了中國高等教育中的“學二代”問題,發現國內存在着明顯的高等教育代際傳遞現象,父輩間的不平等結構也在很大程度上傳遞到了下一代的高等教育問題上。而家庭經濟條件好、城市身份的個體更有可能成爲“學二代”。

隨着中國高等教育大衆化的深入推進,高等教育機會獲得與分配機制逐漸受到關注。在這一背景下,“學二代”逐漸成爲一種值得關注的社會現象。作爲對教育公平的憂慮,人們開始思考究竟哪些人能夠獲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 是先天稟賦使然抑或家庭背景使然? 事實上,“學二代”不是專門的學術話語,從代際傳遞理論視角看,“學二代”反映的是高等教育的代際傳遞現象,指高學歷知識分子的後代更容易獲得高等教育機會,成爲社會精英,從而實現階層的向上流動。

寬泛地說,指的是高學歷知識分子的後代更容易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受教育程度、職業和收入水平,即一般指高等教育對社會資本、文化資本和經濟資本的累積效應。

從狹義上說,指的是高學歷知識分子的後代更容易獲得高等教育機會,累積文化資本,甚至進入學術領域成爲教育、科研工作者。也即,專門指高等教育對文化資本的累積效應。

本文以“學二代”現象爲事實基礎,研究中國高等教育代際傳遞現象及其影響因素,以加深對高等教育代際傳遞現象的認識與理解,爲促進高等教育公平、開放和普及化提供有益參考。

一個基本現實:中國高等教育確實存在較爲顯著的代際傳遞現象,父母接受高等教育對子代接受高等教育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本文實證數據來自中國家庭追蹤調查數據( 簡稱CFPS 數據) ,該數據由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執行採集,數據中家庭與個人的教育相關信息與家庭特徵比較全面。本文采用2010 年之後的數據樣本,包括2010 年、2012 年和2014 年的數據樣本。接受高等教育情況主要考察最高學歷水平,數據庫中分爲文盲/半文盲、小學、初中、高中、大專、大學本科、碩士和博士這幾類,本文選擇了最高學歷爲大專、大學本科、碩士或博士作爲接受高等教育的衡量標準,其他學歷則表示沒有接受高等教育。此外,由於可能出現年齡小而影響樣本還沒有完全形成最高學歷( 仍處於在讀狀態) 的樣本情況,本文只保留了22 歲及以上年齡的個體樣本。

分析結果表明,中國高等教育確實存在較爲顯著的代際傳遞現象,父母是否接受高等教育以及接受教育的程度對子女是否能夠接受高等教育以及接受教育的程度存在顯著正向影響。父親或母親接受高等教育對子代接受高等教育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而家庭經濟條件、城市身份和男性特徵,也顯著有利於個體獲得高等教育。此外,本文也觀察到母親的代際傳遞效應高於父親,這可能是由於母親與子女的接觸時間較多。

1

家庭經濟條件

爲了判定不同家庭經濟條件可能存在的代際傳遞差異,本文將家庭人均純收入高於樣本中位數的作爲高收入家庭,低於中位數的作爲低收入家庭,數據分析結果表明,家庭經濟水平是高等教育代際傳遞機制中的重要變量。鄒薇和鄭浩( 2014) 曾研究發現低收入家庭中,個體進行人力資本投資的意願與收入水平呈正相關,越貧窮的家庭進行教育投資的意願越低,即低收入家庭的教育投資意願會由於家庭貧困而被削弱。這一結果與本文對收入影響高等教育代際傳遞的分析結論一致。無論是父親還是母親的代際傳遞效應,高收入家庭的高等教育代際傳遞效應均遠超過低收入家庭。李濤( 2014) 研究數據得出的結論也從側面映證了這一點,越貧窮的家庭越認爲讀書無用,打工更能改變命運。這表明家庭經濟條件在高等教育代際傳遞效應中具有重要作用,一個可能的解釋是,當一個家庭更加富裕時,可能由於觀察到接受高等教育帶來的長遠經濟收益和其他非經濟收益,父母傾向於儘可能地使子代接受高等教育。

2

城鄉差異

除家庭經濟條件外,城鄉身份也是影響高等教育代際傳遞效應的重要因素。吳愈曉( 2013) 經研究認爲1999 年以後,受高等教育擴張的影響,中國高等教育入學機會的城鄉不平等呈明顯擴大趨勢。樑晨等通過對北京大學和蘇州大學學生學籍卡的翔實資料進行深入分析,對學生家長的職業構成和總人口的職業構成,計算了各個階層進入北大和蘇大的輩出率。爲此,本文根據城市和鄉村身份進行分析,發現城市家庭中的父親或母親的高等教育代際傳遞效應更強,這表明城鄉身份是教育代際傳遞的重要因素。這也與北大等名校的本科生中極低的農村比例現狀一致,反映了農村生源在受教育過程中的劣勢地位。本文認爲,可能的解釋是:

一方面,父代教育資源是子代是否能夠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客觀條件。一般認爲城鄉身份帶來的父代教育資源差異是高等教代際傳遞中城鄉差異的重要原因,城市居民具有更豐富的教育資源以滿足使子代接受高等教育的意願,而鄉村則相對欠缺。

另一方面,城鄉高等教育觀念的差異也是子代能否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影響因素。首先,相對貧困是影響高等教育觀念的首要因素。受到經濟條和生活環境的限制,農村低收入家庭對高等教育是否有用的考量主要建立在高等教育對改善經濟狀況的直接效益上,當這種直接改善效益並不顯著和即時的時候,他們傾向於認爲讀書無用。由此,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意願主動或被動地降低。其次,除了收入水平之外,社會環境對城鄉高等教育觀念也存在重要影響,並且,相較於城市居民所處的“法理社會”,“讀書無用論”在“熟悉社會”裏具有更強的擴散效應。因此,即使同爲低收入家庭,城鎮低收入家庭與農村低收入家庭在子女接受高等教育重要性方面也可能存在認知差異,城鎮居民對教育對個體重要性的認知往往更強。

3

性別差異

先天因素中不同的性別也可能影響着代際傳遞效應,主要包括父母性別和子女性別對代際傳遞效應的影響。從父母性別來看,父親接受高等教育將使得子代接受高等教育的概率提高50%左右,而母親接受高等教育將使得子代接受高等教育的概率提高63%左右,可以認爲,母親接受高等教育的作用更大。

從子代性別來看,在中國家庭中,一般對男孩的重視程度要超過女孩,因此相對於女孩,父親或者母親可能更傾向於儘可能地讓男孩接受高等教育,而對女孩的教育投資動力則不太強。但數據分析顯示,與預期和以往研究不符的是,高等教育的代際傳遞效應在男孩和女孩的性別差異中並不存在明顯的差異。本文認爲,這可能是由於接受高等教育的父母的性別觀念往往更加開放平等而不存在明顯的歧視,因此不同性別子代表現出相近的代際傳遞效應。

然而一般研究認爲,中國代際傳遞之間確實存在着明顯的性別差異,在教育問題上,父母對男孩的教育問題往往更加重視。本文認爲,這可能是低教育水平的父母對男女的教育觀念差異所造成的,這使得整體上中國表現出父母對男孩的教育重視,而對女孩的教育漠視。爲了驗證這一觀點,本文轉而觀察低教育水平父母對低教育水平的子代的傳遞效應,有趣的是,得出了與高學歷水平父母截然相反的分析結果。低教育水平的父母往往更大程度地提高了女孩接受低教育水平的可能性,而男孩接受低教育水平的可能性相對於女孩而言要低15%-20%左右。因此,低教育水平的父母確實更加關心着男孩的受教育情況。

綜合分析可以發現,如家庭條件、城鄉身份等後天因素強烈的影響着高等教育傳遞程度,而性別等先天因素對高等教育傳遞的影響不大。這一定程度地反映了在中國高等教育傳遞過程中,先天和後天因素的不同影響。

4

內生性討論

一個擔憂是,本文實證結果可能受到內生性的干擾,這主要來自遺傳基因方面,如接受高等教育的父母一般認爲具有更優良的遺傳基因,這方面的基因可能遺傳給子女,形成“高等教育代際傳遞”,而非來自父母教育意願和教育觀的影響。本文認爲這對本文結論不會形成較大的影響。這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方面,遺傳學認爲母親對兒子的遺傳影響要強於對女兒的遺傳影響,因此當本文的代際傳遞現象來自於基因遺傳時,那麼母親對兒子的代際傳遞應高於女兒的代際傳遞效應,但本文觀察到男女孩的代際傳遞效應並不存在顯著差異。另一方面,本文觀察到高等教育代際傳遞並不在男孩或女孩之間形成差別: 當代際傳遞主要來自遺傳基因時,這意味着男女孩之間的基因遺傳不存在顯著差異,在此基礎上,本文應無法觀察到低等教育代際傳遞的性別差異,但實證結果並非如此,女孩表現出了更強的低等教育代際傳遞效應。

總體而言,遺傳基因在本文所揭示的代際傳遞效應中的干擾性不大。

誰是學二代: 家庭經濟條件好、城市身份的個體更有可能成爲學二代

1

中國高等教育存在較爲明顯的代際傳遞現象

本文實證結果顯示,中國高等教育確實存在較爲顯著的代際傳遞現象,父母接受高等教育及教育程度對子代接受高等教育及教育程度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高等教育代際流動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內容和社會正常流動的重要保障。1999 年高等教育擴招政策實施以來,中國高等教育大衆化拉開序幕,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40%以上,早已步入大衆化國家行列,但高等教育大衆化並沒有顯著提升中國高等教育代際流動,促進高等教育機會獲得的社會公平。雖然高等教育大衆化以來,高等教育的大門向羣衆打開,人們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大幅提升,但高等教育仍然面臨着教育機會平等擴張的巨大壓力。

如今,隨着中國高等教育規模擴張的進程,高等教育普及化逐漸拉開帷幕。爲了平穩有效地推進中國高等教育從大衆化向普及化過渡,除了致力於提高高等教育普及率之外,關鍵是把促進高等教育公平作爲優先目標,緩解高等教育機會獲得差異在代際之間的擴大化。

2

家庭經濟條件好、城市身份的個體更有可能成爲學二代,性別因素不起明顯作用

1、中國高等教育的代際傳遞效應受到家庭經濟條件的影響,家庭經濟條件好的個體更有可能成爲“學二代”。本文對不同家庭經濟條件的分樣本回歸結果表明,隨着家庭經濟水平的提高,父母是否接受高等教育對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及程度的代際傳遞係數也會隨之增強,也就是說,家庭經濟水平越低,高等教育代際傳遞的作用越低; 家庭經濟水平越高,高等教育代際傳遞的作用越明顯。這反映了一個現實情況,在父母具備足夠教育水平與觀念的時候,家庭經濟水平仍然可能成爲個體是否能夠接受高等教育的決定性因素。由此可見,僅僅普及高等教育是不夠的,還必須着力改善社會收入分配結構,防止腦體倒掛現象,使知識智力勞動要素成爲社會收入分配的關鍵要素。

2、中國高等教育代際傳遞現象存在較爲顯著的城鄉差異,城市身份的個體從高等教育代際傳遞效應中受益更大。產生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包括兩方面:

一方面是參與高等教育的客觀機率問題。中國城鄉高等教育資源分配上的不平等和城鄉青年在高等教育入學機會上的不平等導致城鄉個體參與高等教育的客觀機率存在較大差別。1999 年以來,高等教育大衆化逐步擴大了個體參與高等教育的機會,但教育規模的簡單擴張,並不能降低基於家庭背景的教育不平等。如果高等教育機會的分配機制沒有改變,高等教育機會在不同家庭背景間的比例分配關係就不會改變。因此,雖然高等教育擴張能使劣勢階層子弟高等教育機會的絕對量有所增加,但相對機會( 也即優質高等教育機會) 的劣勢不會改變,高等教育不平等水平不會降低。

另一方面,參與高等教育的主觀意願問題也逐漸成爲目前農村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問題。與經濟貧困相比,教育觀念貧困也是農村和低收入家庭不願意接受高等教育原因之一,並且,觀念貧困問題更難以破解。前文已提及,受經濟條件的限制,農村低收入家庭對高等教育是否有用的考量,主要建立在高等教育對經濟狀況的直接改善效應上,當這種直接改善效應並不顯著和即時的時候,他們傾向於認爲讀書無用。更糟糕的是,由於父母缺乏高等教育,對接受高等教育對個體重要性嚴重低估,形成“讀書無用”的惡性循環,高等教育的觀念貧困可能通過代際傳遞逐漸形成一種自我強化機制。

教育具有向社會弱勢羣體傾斜以維護社會公平的義務。近年來,許多知名國內一流大學也紛紛出臺政策將招生比例向中西部落後地區傾斜,加大農村子弟錄取比率,加大對收入低水平地區的支持。本文認爲,提高農村和收入低水平地區個體的受教育機會之外,尤爲根本和重要的問題是如何提高他們參與高等教育的能力,而非僅僅給予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具體建議包括:

一是在高等教育入學機會向農村和落後地區傾斜外,需注重切實提高農村偏遠地區基礎教育資源和教育質量,促進教育資源乃至優質教育資源均等化,從個人受教育能力的角度切實改善落後地區的個人參與高等教育的機會與能力; 二是在高等教育內部治理上,從班級管理等細節入手,改善農村和收入低水平學生的高等教育環境; 三是必須從政策制度方面積極介入,扭轉目前農村盛行的“讀書無用論”,着力破解“教育觀念貧困”問題。

3、性別變量在中國高等教育代際傳遞效應中沒有顯著的差異,但在低教育水平中存在顯著的差別。也就是說,低教育水平家庭背景的女性成爲“學二代”的機率往往比同背景的男性更低。根據數據分析結果,高等教育代際傳遞的性別差異並不明顯,但低水平教育的代際傳遞則表現出明顯的“重男輕女”現象:相對於男孩而言,父母的低教育水平更容易傳遞到女孩。2015 年,UNESCO 發佈重要教育報告《反思教育: 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指出,“時至今日,普通教育中女性佔比已有顯著改善,但是提升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對許多欠發達國家來說仍然是巨大挑戰”。對於低收入地區和貧困地區,在加強實施性別平等普及教育的基礎上,也有必要制定政策鼓勵資助貧困家庭女性接受高等教育。並且,從長遠來看,消除高等教育代際傳遞中性別歧視的一個有效途徑是進一步普及高等教育,有效提高父母的受教育水平。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