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前院長翁啟惠(左起)、中研院院長廖俊智、蔡總統、副總統陳建仁昨出席院士會議...
中研院前院長翁啟惠(左起)、中研院院長廖俊智、蔡總統、副總統陳建仁昨出席院士會議開幕式。 記者餘承翰/攝影

中央研究院卅三屆院士會議昨開幕,昨天下午並召開第一場院士審查會議,預計四日就由中研院廖俊智公佈院士當選人。由於院士會議每屆最高可選出四十名院士,上屆卻只選出廿人,人數偏低引發學界憂慮人才斷層。工程科學組院士陳力俊昨在審查會後指出,目前院士選舉只是浮現隱憂,「十年後將會真正面臨斷層問題」。

中研院對院士提名名單保密。據瞭解,今年各組皆提名十名以上院士候選人,人文組提十名,生命科學組提十五名,上屆院士新增「工程科學組」,鼓勵選出在產業界服務的學者。工程科學組審查會議主持人、院士張懋中透露,今年工程科學組院士候選人不乏在「工業界具領導地位的人」。

中研院現有院士二七四人,其中數理科學組六十六人、工程科學組五十八人、生命科學組九十一人、人文及社會科學組五十九人,並有十四位名譽院士。不過上屆院士會議只選出廿名院士,院士是否也出現人才斷層成為關切焦點。

生命科學組院士、臺大醫學院前院長陳定信指出,選上院士的平均年齡在六十歲以上,此一層級的臺灣學者依然人才濟濟,但臺灣學術人才斷層「在副教授這個層級」,約五十歲左右。

陳力俊憂心表示,院士多具在國外名校留學、教書的資歷,但以工程界來說,在歐美名校教書的臺灣學者,「五十歲以下的很少」。他直言,臺灣出國留學的人才大量減少,遑論在國際名校教書;他不擔心今年選出的工程院士少,但「擔心十年以後選不出院士」。

中研院士為終身名譽職,每二年選舉一次,院士職權除選舉院士及名譽院士,還包括籌議國家學術研究方針、受政府及有關單位之委託,辦理學術設計、調查、審查及研究事項等。

「臺灣高等教育不是沒有進步,而是進步得不夠快,和別國相較,不進則退。」張懋中說,許多國家對高等教育的投資力道遠超過臺灣,澳洲的教授薪水是臺灣的兩倍,香港是三、四倍,「臺灣如何留得住人才」?臺灣學術力的另一個問題是「創新性不足」,創新力不足影響生產力,學界和產業界環環相扣,兩者同樣擺脫不了「低薪」困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