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4月11日電(記者陳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根本任務是保障改善民生,最高追求是爲人民謀幸福。

近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理論研究》一書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據瞭解,該書是以邢臺學院教授竇孟朔爲項目負責人的研究團隊撰寫,於2012年獲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立項,2017年通過專家結項評審和國家社科規劃辦審覈。全書共73.7萬字。這部專著以“建設什麼樣民生,怎樣建設民生”爲主題,以民生幸福爲核心,以共同富裕爲主線,通過比較全面系統的研究,努力探索當代民生髮展的基本規律,嘗試回答特色民生理論五個方面的基本問題。

“國內第一部全面系統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理論的學術專著”

人民出版社馬列編輯一部主任崔繼新表示,人民出版社作爲黨和國家的政治書籍出版社,也是中國最重要的人文社會科學出版基地,十分關注民生髮展。人民出版社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思想,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爲奮鬥目標,努力爲人民出好書。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理論研究》一書項目負責人竇孟朔說,民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主題,民生幸福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體人民矢志不渝的追求。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接連實現溫飽、總體小康和即將達到全面小康,民生內涵同時發生着深刻變化,推動我國進入了民生新時代。竇孟朔認爲,這是我國由生存型民生轉變爲發展型民生的新時代,是一個正由全面小康生活邁向共同富裕生活的新時代,其標誌有民生消費、民生需求等方面的“八個轉變”。同時,民生新時代也出現了民生新問題新矛盾,集中表現爲新的就業難、上學難、看病難、養老難等“新七難”和貧富差距大、城鄉差距大等“七個大”,構成了當代民生的“新短板”,反映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訴求。這些新問題,與高質有效供給、民生制度改革等方面“七個滯後”直接相關,其中“民生理念發展滯後”,不僅是形成當代民生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而且是其他滯後的深層原因。這就要求從理性上科學回答民生新發展和民生新問題,釐清當代民生髮展規律,進而辨清民生建設方向。爲此,課題組義無反顧地選擇和堅持了這項課題研究。可謂民生新問題提出新課題,民生新時代呼喚新理念。

中央黨校原副教育長、一級教授、博士生導師王懷超教授表示,本書是迄今爲止看到的“國內第一部全面系統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理論的學術專著”。其主要特點可歸納爲三個方面:

一是系統性。本書除導論和結語外,分爲四篇二十九章,不僅對民生系列概念進行了界定和闡釋,而且從發展階段、民生政策等方面全面系統地研究了中國共產黨的民生實踐和民生理論的發展。

二是理論性。理論是實踐經驗的理論化。本書認真研究民生的歷史性發展,對民生建設的價值、主體、動力、目標等一系列相關理論問題進行探討和闡述,初步構建了以“建設什麼樣的民生、怎樣建設民生”爲主題,以民生幸福爲核心,以共同富裕爲主線,以相關理論爲基本框架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理論體系,有較大的學術價值。

三是實踐性。本書從民生實踐中抽取經驗理論,並以研究的民生理論爲指導,發揮作者實踐經驗較爲豐富的長處,針對民生新時代的新問題,幾乎在每一個重大實踐課題方面都有自己的獨到見解。這些思考和建議對於我國民生建設實踐,有着重要參考價值。

“內容厚重、特色鮮明、富有創新價值”

北京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韓振峯教授評價本書爲“內容厚重、特色鮮明、富有創新價值的高水平學術理論專著”。他表示,民生問題和反腐敗問題都是人民羣衆密切關注的十分重要的問題,是關係到黨和國家前途命運與興衰成敗的根本性問題。這部73.7萬字的學術專著,在全面總結民生實踐經驗基礎上,系統梳理黨的民生理論發展,較爲完整地構建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理論體系,是目前最全面最系統最深入研究民生理論的著作,可以說是奠基之作。

本書對讀者的啓發,一是能夠意識到民生及理論的重要性;二是使人們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歷代領導核心及領導集體都是將改善民生作爲治國理政的根本問題;三是提示人們結合國外民生髮展和運用國際眼光與思維來研究民生問題。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宇文利教授表示,民生問題是歷史張力、理論張力突出的話題。本書重點研究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建設的規律性問題,覆蓋面廣,問題研究深,具有鮮明的客觀性、現實性、針對性和實踐性。並提出,民生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話題。作者在設計研究本書時,理論框架清晰,體系較爲完善,將自己的心得、觀點、論斷和實踐中所獲得的材料進行有機結合,較爲透徹地研究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理論是什麼、如何實踐以及怎樣結合的問題,並提出一系列關於民生理論的概念和範疇,可謂做到“成一家之言”。同時,爲民生理論研究的深化與完善打開了新思路。

“具有系統性、理論性、實踐性”

此外,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評審專家的匿名評審意見和人民出版社專題讀書會邀請的專家從以下幾方面梳理了該書的研究價值:

專家認爲,該成果“對民生的基本理論,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理論進行了全面的、多維的、分階段的、分層次的揭示與探析”,其主要特點可歸納爲“系統性、理論性、實踐性”,是迄今爲止看到的“國內第一部全面系統深入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理論的學術專著。”

專家認爲,“民生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話題”,“作者理論框架清晰,體系較爲完善,將自己的心得、觀點、論斷和實踐中所獲得的材料進行有機結合,較爲透徹地研究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理論是什麼、如何實踐以及怎樣結合的問題。”

專家認爲,該成果“如此全面系統研究黨的民生理論和建設,具有開拓性”,在民生理論研究上“具有奠基性地位”,“是目前最全面最系統最深入研究民生理論的著作。”

專家認爲,“在學術上系統研究特色民生理論的尚屬少見。僅就這一點而言,就是該成果的一大建樹。”

專家認爲,“該成果較爲全面架構了特色民生理論的理論框架,抓住了特色民生理論研究的關鍵問題,宏觀上有利於把握民生建設的方向,微觀上有利於制定合理的民生政策,以此研究爲基礎提出的政策建議具有校強的現實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