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沃爾夫(Martin Wolf)。 資料據新華社倫敦11月29日電 英國《金融時報》副主編、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目前全球化正停滯不前,在一些領域還出現逆轉趨勢,發達國家對全球化的推動力已不存在,未來全球化動力將主要源自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中國、印度等亞洲國家。沃爾夫說,當前全球化陷入停滯,全球貿易增長遠遠快於經濟增長的局面不復存在。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的生產活動從發達國家轉移出去後,發達國家貿易額增長減緩,保護主義措施則不斷增多,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後,許多國家實行監管措施,導致跨境資金流動放慢。沃爾夫是自由市場與全球化的堅定支持者,曾多次撰文支持英國「留歐」和反對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的經濟政策。他認為,英國選擇「脫歐」和特朗普勝選都是全球化陷入困境的表現。沃爾夫指出,儘管當前全球化前景黯淡,但較之上世紀三十年代全球經濟蕭條時期,如今經濟環境比當時更好,不會出現當時國家資本抵制進口的情況,因為現在大多數大企業都是全球化企業,背後的利益團體更加複雜。有西方媒體指出,一群憤怒的、對現狀不滿的底層選民形成了所謂的「大西洋憤怒聯盟」,他們通過選舉政治加劇了英美等國不斷增強的保護主義傾向。圍繞這個話題,沃爾夫說,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西方經濟發生的變化對男性非技工和半熟練技工帶來了負面影響,他們的憤怒因此而生。「在工業領域,大量『好工作』消失了,」他說,「以英國為例,50年前大約40%的勞動力受雇於造船、鋼鐵等製造業,而現在這一比例下降到10%,類似情況發生在美國、法國、德國。」沃爾夫認為,技術進步、金融業不斷發展以及對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口的增加,這些都讓英美勞動階層變得貧困,而有錢人則更有錢;此外,英美女性經濟地位上升和移民人數增加,讓那些原本就對自身處境與地位不滿的人變得更加焦慮。沃爾夫進一步分析說,所謂「大西洋憤怒聯盟」的形成,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國際金融危機,這場意料之外的衝擊帶來了三個後果:首先,它暴露出財經系統的管理者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摧毀了掌權精英的合法性與可信度;其次,對危機的救援很不公平,在民眾看來,該為危機擔責的人獲救,普通人卻承受危機的後果;最重要的是,金融危機將導致經濟發展長期停滯,特別是中等收入人群的收入增長停滯。他判斷,受危機影響,到2020年,英美絕大部分人的實際收入不會超過他們2007年的水平。談到英國「脫歐」的影響,沃爾夫認為,「脫歐」將讓英國失去作為「歐洲橋樑」的地位,一些在英國的企業將搬遷至歐洲大陸。「可以肯定的是,『脫歐』帶來的直接影響將讓英國經濟前景變得更糟,」他說。目前,英國仍沒有清晰的「脫歐路線圖」,英國政府內部在英國是否留在歐洲共同市場內部、是否限制移民等問題上意見不一。對此,沃爾夫指出,儘管英國首相特雷莎·梅說「脫歐」談判不晚於明年3月啟動,且應該在兩年內結束,但要在「脫歐」後最終形成一個「人們都理解的英歐關係」,這個過程可能需要五至七年或許更長。「很可能兩年結束的時候,英歐無法達成任何協議,那時英國將不得不離開歐盟,或許英國政府會努力和歐盟成員國達成一個『過渡協議』進行自由貿易,」他說。(原題:專訪:發達國家已無力推動全球化——訪《金融時報》副主編馬丁·沃爾夫)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