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顧】1990年科技報記者延宏採訪公開發表的第一篇關於沂蒙畫派、沂蒙畫派創始人劉陽的報道

根 植 鄉 土 的 沂 蒙 畫 派

——藝術家劉陽訪談

延宏(中國科技報主任、記者)

為感受沂蒙山區特有的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對於藝術的渴望與追求,懷著這種新奇感,我採訪了作為沂蒙畫派創始人劉陽先生

劉陽說:沂蒙畫派的建立,絕不是為了趕時髦,而是藝術家與沂蒙精神的不謀而合。表現沂蒙是打開窗子,透進一些真實的生活氣息,再從門裡跨出去,尋找更真實更、適合民族文化生存與發展的表現對象。這些年中國美術界不乏有識之士,而每一位能在中國美術史上佔一席之地的大藝術家,無不是源於生活的,繼齊白石、李可染等大師之後,又有一批中青年藝術家,出現了表現太行山、黃土高原、江南等不同環境與風土人情的作品。而沂蒙畫派正是從沂蒙山的天地、山水、風情中,汲取營養,促發著他們為之努力並予以表現。

當問及沂蒙畫派創立經過與感受時,劉陽說:沂蒙畫派的建立:一是當地群眾與領導的支持,二是藝術家的努力。他認為藝術的回歸不是尋找野性獵奇與愚昧無知,而應該是發現世界的真正含義——人們生存與改造世界的精神。

任何一個藝術家的創造性工作,都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繼承是超越的前提。就沂蒙畫派的作品而言,傳統文化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那麼,藝術家們在其作品的思想性及藝術技巧等方面,又作了哪些創造性的嘗試呢?全方位思考是一個特點,劉陽說:首先,在畫種上是齊備的,油畫、中國畫、書法和篆刻無一遺漏;在題材上,雖然都是以反映沂蒙山的現實生活為主,但就山水、人物、花鳥的個人觀察,技巧的運用和風格等方面,各有明顯的特點。沂蒙畫派是以傳統文化為根基,即使是汲取了一些現代意識的作品,尤以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為例,也無不透射出一種責任感。

多年來,劉陽從多種途徑致力於創新探索。藝術家常常從那些通常認為不值一畫的平凡生活中,獲得創作的靈感。如:繪畫以少勝多,平中見奇,寓實於虛,注意畫面構圖的節奏韻律和視覺效果。此外,在開掘沂蒙歷史人文內涵方面也作了努力。繪畫藝術的形式特徵和思想傾向,審美因素和倫理因素,是不可分割的,某些特殊的效果、筆墨韻味,就是畫家特定的性格和感情的表現。繪畫技巧都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為表現某種特定的物象與生活,而被創造出來和逐漸完善了的。因此,技巧和風格總是和它所表現的時代、生活聯繫在一起,而且越是高明的藝術,這種聯繫越是密不可分。同樣,從表現沂蒙的作品中可以看出,每一個事物的造型與每一筆線條、色彩的使用,無不表現出沂蒙山區特有的精神。

中國文人畫追求閑適、淡泊的意境美。畫家筆下的現實生活,也往往流露出這種淡泊、超脫的味道。而作為沂蒙畫派的創始人劉陽先生認為,創新首先要題材新,而新的題材又迫使畫家尋求新的繪畫語言。傳統繪畫技巧對於描繪昔日的生活環境,有一套應付自如的辦法,但如果原封不動地用於表現現代生活,往往很難取得應有的效果。因此,改造舊的繪畫語言以適應新的時代,是勢在必行的。

當今,傳統與民間藝術、部族藝術,正大量湧現回歸趨勢,激發著藝術家的靈感,充盈著觀眾的審美情趣,更為我們的藝示與生活增添了生機,古老的藝術語言,似乎獲得了跨越文化的意義。沂蒙畫派正是為發掘沂蒙山的特有文化現象與藝術內涵而努力,很顯然,更為關注的是地氣而非天籟,對腳下那厚沃的土地和舉目無盡的沂蒙山水,有著深深的眷戀,傾聽著這世代酣睡的山川,感受到那層深處的寓意。用自己獨具特色的筆墨,傳達出沂蒙山的內在節律和根本模樣,展示在那地老天荒的單調凝滯中,世代繁衍生息的強悍生命,表現沂蒙的藝術,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技巧。同時,劉陽先生的貢獻在於將生活升華到藝術,再將藝術傳遞給產生靈感的土地和人民,通過實踐,擴大了藝術的創作、欣賞與普及的範圍,為民族文化素養的提高邁出了扎紮實實的一步。

(1990年)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