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有著「強漢盛唐」的說法,大漢帝國能夠被譽為「強漢盛唐」之首,究竟有多強?千年之後的我們以不可能複製出大漢,或許我們能從這幾句歷史上最霸氣的話語中,遙想當時帝國的輝煌。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西漢名將、軍事家,官至大司馬驃騎將軍,封冠軍侯。霍去病是名將衛青的外甥,善騎射,他用兵靈活,注重方略,勇猛果斷,善於長途奔襲、閃電戰和大迂迴、大穿插作戰。初次征戰即率領800驍騎深入敵境數百里,把匈奴兵殺得四散逃竄,在兩次河西之戰中,霍去病大破匈奴,俘獲匈奴祭天金人,並直取祁連山。後在漠北之戰中,霍去病開啟中國歷史上』封狼居胥,勒石燕然」之先河。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十七歲的霍去病被漢武帝任命為驃姚校尉,隨大將軍衛青出擊匈奴於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初次領兵的霍去病率八百輕騎,奇襲數百里以外的匈奴大營,一陣斬殺匈奴2028人,其中包括匈奴相國及單于的祖父輩籍若侯產(籍若侯乃封號,名產),並且俘虜了單于的叔父羅姑比,此戰中霍去病勇冠全軍,以一千六百戶受封為冠軍侯。

在漢武帝的前期,各朝代的軍制一直是車騎並用的作戰方式。

霍去病則是以騎兵突襲為作戰主體,大規模的使用騎兵部隊,採用快速機動、長途奔襲,是漢軍戰勝匈奴的主要原因之一。漢代騎兵的發展大致可以漢武帝為界劃分階段,此前是騎兵與車兵並重,此後則由騎兵完全取代車兵,進而成為漢代軍隊的主力兵種。漢武帝為了表彰霍去病的功績,曾經為霍去病修建了一座豪華的府第,然而卻被霍去病斷然拒絕,一句"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彰顯了大漢帝國的鐵血軍魂。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臣聞天下之大義,當混為一,昔有康、虞,今有強漢。匈奴呼韓邪單于已稱北籓,唯郅支單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為強漢不能臣也。郅支單于慘毒行於民,大惡通於天。臣延壽、臣湯將義兵,行天誅,賴陛下神靈,陰陽並應,天氣精明,陷陳克敵,斬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縣頭槁街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這是西漢名將陳湯,在大勝北匈奴郅支單于後,寫給漢元帝的上奏之折,大意是「凡敢於侵犯我強大漢帝國的人,即使他們逃得再遠,我們也必定會將他們誅殺。」應該說,這是漢朝歷史上最霸氣的一道奏摺。

漢宣帝時期匈奴五個單于爭奪王位,其中以郅支單于最為強大,他先囚禁漢朝使者江乃始,後又殺死漢朝使者谷吉。漢朝曾三次派出使者到郅支單于的居住地康居,索要使者谷吉等人的遺體,郅支非但不給,而且侮辱漢使,以嘲諷的口吻說:「居困厄,願歸計強漢,遣子入侍。」真是狂妄至極。甘延壽陳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作為甘延壽的副手出使西域的,據《漢書----傅常鄭甘陳段傳》中記載,陳湯為人「沉勇有大慮,多策謀,喜奇功」。

在了解了西域的實地情況後,陳湯便對甘延壽說:「郅支單于剽悍殘暴,稱雄於西域,如果他再發展下去,必定是西域的禍患。如果我們召集起屯田戍邊的兵卒,再調用烏孫等國的兵員,一戰可滅郅支單于」 。隨後陳湯便調集漢朝屯田之兵及車師國、烏孫等各族軍兵四萬多人,分南、北兩路向郅支都城進發。到達後的第二天,陳湯便命令將士四面攻城,臨陣斬殺了郅支單于,誅殺了郅支單于的妻妾、太子以及王公等共一千五百一十八人,生擒官吏一百四十五人,並成功的從獄中解救出兩名漢朝使者。隨後,陳湯便寫下了這道漢朝歷史上最霸氣的奏摺,派人連同郅支單于的首級一同送至長安。

「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

劉詢(前91年―前49年),原名劉病已,漢武帝劉徹曾孫, 西漢第十位皇帝。漢宣帝在中國歷史上是一位低調的不能再低調的帝王,低調到不熟悉西漢歷史的人,可能都不知道還有他老人家這一號。然而這位年輕且低調的漢宣帝,其政治、軍事能力卻是西漢帝王之中的最傑出的,即使是將他放在整個兩漢四百年的的眾多帝王中,漢宣帝仍能排在前幾位,因為他做到了「千古一帝」漢武帝想做到卻沒有做到的事。

漢武帝歷經襲破龍城、河南、高闕、定襄、河西等會戰的勝利,終至漠北之戰(前119)擊敗匈奴的大捷。

但由於漢武帝後期的用人失當,趙破奴2萬漢軍受降城之沒、李廣利3萬鐵騎天山被圍犧牲六七、李陵5千步兵敗沒,甚至最後李廣利燕然山全軍覆沒,漢、匈雙方是互有勝負。但在漢宣帝即位第二的年,大漢帝國便發鐵騎16萬,分五路攻打匈奴,這是兩漢400年最大規模的一次對外騎兵出征。同時,漢宣帝派遣校尉常惠節制烏孫騎兵5萬餘,與漢軍東西並進,形成一個巨大的鉗形攻勢,在一場激戰之後,匈奴人大敗而歸,漢宣帝設置了西域都護府。

近百年的漢、匈相爭,從馬邑之謀(前133)反擊匈奴開始,到匈奴日逐王歸降,西域都護的設置,大漢帝國達到了強盛的巔峰。甘露三年(前51),匈奴呼韓邪單于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親往帝都長安,俯首稱臣做北藩。從此之後,東自車師、鄯善,西抵烏孫、大宛,西域諸國盡歸漢朝之列,天山南北廣袤之土、雄闊之地,終屬華夏之疆、中華之域。匈奴自此衰弱不堪,不敢再與大漢爭鋒西域,漢武帝之宏願,宣帝終於實現。

眾所周知,曾經縱橫大漠、稱霸草原的匈奴人,他們憑藉強大的騎兵部隊的優勢,來時呼嘯而至,去時如風而退,幾百年來一直是中原漢族人的噩夢。

強如秦始皇,雖然他開創了中華民族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但也要靠修萬里長城來抵禦匈奴人。漢高祖劉邦,曾經放倒了勇武蓋世的西楚霸王項羽,卻也差點在白登山被匈奴人活擒。而漢宣帝這塊「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的「定胡碑」,就是鐵血大漢的最好詮釋。


呵呵,之前我就說過,現在網路上有那麼一小撮人,先是斷章取義黑明,黑完明又黑唐,現在覺得不過癮,又來黑漢了?

自己去看看,封狼居胥、勒石燕然的歷史,再來黑吧,前段時間,勒石燕然之地已被找到,請問提問者還有啥拿得出手的黑漢證據?

如果漢不算強,哪個算強?是宇宙無敵貼血宋?還是你割地賠款鼠尾清?搞笑


首先提這個問題的人,完全是歷史虛無主義者,目的在於醜化我們的民族自信。

實際上,正所謂——犯強漢者,雖遠必逐;國,桓以弱滅,獨漢以強亡。

漢武大帝劉徹,獨自面對統一且鼎盛的匈奴帝國,在國內封國和屬國都蠢蠢欲動的情況下,照樣能做到北敗匈奴、東滅朝鮮、南收南越、西征大宛、中打夜郎、西南佔領滇國,東南根除閩越國、東甌國,屠城輪台,駐軍西域中亞、橫掃漠北,漢武大帝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擴張,並首開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其武力值足以娉美鐵木真。天漢帝國宣帝時期,1個裝備精良的漢兵,可以對付5個驍勇善戰的胡兵,即使裝備普通的漢兵,至少也能對付3個裝備精良的胡兵,且在之後喊出了時代,最強音——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是唐朝無法比擬的。


《後漢書》記載匈奴立盧芳「使入居五原」,東漢劉秀令中郎將韓統報命,賂遺金幣,以通舊好。而單于驕踞自比冒頓,對使者辭言悖慢,帝待之如初。匈奴數與盧芳共侵北邊,東漢劉秀貴遣大司馬吳漢等擊之。經歲無功,而匈奴轉盛,抄暴日增。十三年,匈奴遂寇河東,州郡不能禁,於是漸陟幽、並邊人於常山關、居庸關以東,匈奴左部遂復轉居塞內「入寇尤深」 「殺略抄掠甚眾,北邊無歲寧歲。」漢末還發生匈奴劫掠中原事件:鹵掠趙、魏,寇之河南,羌人劫掠長安、洛陽在內更廣的中原地區。以下用蔡文姬的《悲憤詩》來總結一下漢朝為什麼那麼弱:平土人脆弱,來兵皆胡羌。獵野圍城邑,所向悉破亡。斬截無子遺,屍骸相撐櫃。馬邊懸男頭,馬後載婦女。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語。失意機徵間,輒言斃降虜。豈復惜性命,不堪其詈罵。或便加棰杖,毒痛慘並下。旦則號泣行,夜則悲吟坐。欲死不能得,欲生無一可。彼蒼者何辜,乃遣此厄禍。


說漢朝強的都是一群腦殘粉。漢朝每年交納給鮮卑巨額歲幣,單是青、徐二州每年給鮮卑的錢就達到兩億七千萬。(這一點我們錯怪了宋朝)鮮卑收編匈奴佔據了北方,不斷進攻漢朝大批漢人被殺被掠,張顯等各地太守接連被殺。漢桓帝見鮮卑如此強大便想和親,但鮮卑拒絕。漢朝派夏育等三位大將率大軍進攻鮮卑,漢軍反而全軍覆沒 「各將數十騎奔還」。漢朝還被用竹竿木枝當武器的羌人劫掠益州、中原。羌人東犯趙、魏,南入益州,殺漢中太守董炳,遂冦抄三輔,斷隴道。湟中諸縣,粟石萬錢,百姓死亡不可勝數。羌遂入冦河東,至河內,百姓相驚,多奔南渡河。燒毀皇陵、剽城市,死生塗炭,自西戎作逆,未有陵斥上國若斯其熾也。就是因為東、西兩漢不斷內遷異族甚至給自己甚至後都世造成了深重災難。建議去看一下《徒戎論》,裡面記載了烏桓、匈奴、鮮卑、羌等族內遷漢朝各地為五胡亂華埋下了禍根。


漢武帝時期的漢朝確實強大,你非要說漢朝弱的時候那請問哪個朝代沒有弱的時候?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連破匈奴四部,霍去病更是率領數萬漢軍穿插匈奴腹地最後打的匈奴不得不北遷!你說漢朝不強那麼唐朝差點中途被起義軍推翻,而且還有個女皇帝夾在中間,清朝真正強大的時期不也就是康熙在位時期?往後不都敗落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