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新社聯理事長    陳勇

住房問題尖銳,特首林鄭月娥上任以來連番出招,最近又公布將居屋訂價與市價脫勾、將於年底推出港人首次置業上車盤、將9幅市區私樓地皮轉作興建公營房屋等。但說到底,要真正舒緩香港住房壓力,除了覓地外,還是覓地。

填海其實一直與香港發展密不可分。圖為東涌東發展概念圖(圖: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

香港受地理限制,本來可發展的土地就有限,儘管社會支持透過棕地發展或社區重建等方式釋放土地價值,但由於絕大部分地權屬私人擁有,開發過程往往受收地、拆遷、補償等問題所困。至於填海或開發郊野公園邊陲方案,也基於環保團體壓力,社會甚少深究。不過,填海其實一直與香港發展密不可分,過往六個大型新市鎮中大比例土地均來自填海,但近10年填海工程停頓,無麵粉自然無麵包,無大型地皮自然不能增建新公屋,市面樓價租金也愈升愈有。

政府《香港2030+》規劃估算,本港長遠尚欠1,200公頃用地,社會各界愈來愈明白,既然不同持份者在收地問題上爭論不休,與其蹉跎歲月,不如衝破「海不能填、郊野公園邊陲綠化地不能碰」的思想框框。隨著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公眾諮詢快將完結,林鄭月娥特首早前也表明香港要增加土地供應,就得靠填海。近日,多個政黨及智庫組織陸續提出不同構思,包括有強化東大嶼都會計劃、開展中部水域人工島填海計劃、建議請中央撥出內地海域填海造地等。

當然,各方案的可行性尚待研究,但假如能在政府牽頭下,進一步細化分析、進行環評,並讓社會在數據基礎上開放討論,將有助各界平衡生態保育及社會可持續發展,尋求共識方案。與此同時,我們絕不能低估各持份者對新構思的反響,政府有責任搭建溝通平台,擺事實,講道理,兼顧各方需求。例如針對漁農界關注受填海工程影響,作業空間被收窄,政府宜先多走一步,研究參考橫琴及河套區等深港合作模式,請中央劃出部分鄰近香港的內地水域及島嶼,讓香港漁農民持續生產運作。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18年9月號

責編:李幸、莫潔瑩

編輯:胡越、趙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