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在推進經濟一體化方面曾取得巨大成就,成員國數量實現較大增長,內部貿易發展迅速,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但經濟增長率不高。債務危機發生後,經濟增速進一步降低。在危機倒逼之下,歐盟制定了新的經濟發展目標,進行了政治體制改革,強化了金融監管,深化了經濟治理,以穩定其經濟地位。但圊於主權債務危機、高失業率、人口老齡化、內部成員國發展不平衡等問題和矛盾突出,兼之其他主要發達經濟體美國、日本分別面臨嚴重的財政懸崖和經濟失速問題,新興經濟體增速也出現明顯下降,大範圍寬鬆政策的實施積累了較大風險,「歐洲2020戰略」設定的目標實現難度較大,在未來較長時期內仍將呈現波動低速增長。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世界經濟格局和各國比較優勢出現加速調整與變化,這既為中國跨國公司發展帶來挑戰,也提供了難得機遇。中國跨國公司進入快速發展期,明確中國跨國公司現階段發展的基本特徵,梳理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並思考對策建議,對我國抓住機遇、加快跨國公司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基本情況

截至2012年底,我國在境外投資設立企業約2萬家,國家和地區覆蓋率目前超過70%。中國跨國公司發展主要表現出以下特徵:

——對外投資進入快速增長階段

自2002年以來,我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進入持續快速增長期,並呈現出不斷加速趨勢,近十年年均複合增長率達到38.5%,年同比增長率平均達到43.1%。在國際金融危機發生的2008年,該類投資比2007年增長了一倍多,達到559.1億美元,2012年更是猛增到772.2億美元。

我國對外投資仍有較大增長空間。一國對外投資存量與GDP之比,能夠反映該國對外投資相對其經濟的發展水平。2011年,我國對外投資存量與GDP之比,僅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1/6,不到發展中經濟體平均水平的1/2,在金磚四國中也是最低的。

——企業境外投資行業比較集中

第一、第二、第三產業我國境外企業均有覆蓋。從具體產業看,以製造業、批發和零售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為主,2011年末這三類產業企業數量分別佔30.8%、25.3%和12.5%,合計佔境外企業總數的68.6%。與五年前相比,製造業下降了2.2個百分點,而批發和零售業境外企業數量佔比存在較大幅度增長,增幅達6.5個百分點,也是數量最多的六個行業中佔比唯一實現增長的行業。

——投資目標市場分佈發生明顯變化

從投資流量分佈來看,2008年成為一個較為明顯的分水嶺,對亞洲的投資流量佔比呈現出明顯的「倒V」型,而對拉美地區的投資則呈現出截然相反的變化趨勢。2008年後,對歐洲的投資增加也比較明顯。

——對外併購投資顯著增加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我國對外直接投資併購金額較2007年增長了379.4%,隨後除2009年略低於200億美元外,其他三年均超過250億美元,顯著高於2007年之前的水平。據聯合國貿發組織統計,中國跨境併購數量也呈現出快速增長,佔全球併購交易案數的份額2008年為1.0%,2011年提高到2.5%。

——國有企業為對外投資主體

2011年末,國有企業在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中佔比為62.7%,雖與2006年末相比下降了近20個百分點,但仍為主導。此外,有限責任公司佔24.9%,而私營企業僅佔1.7%。商務部合作司公佈的2011年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前100強中,民營企業只有10家,排名最靠前的是華為公司,位列第27位,其餘均為國有、國資控股或參股公司。其中,中央企業就達到45家。

中國跨國公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中國跨國公司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中國跨國公司的國際化水平比較低

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大型跨國公司數量較少。在全球非金融類按資產排名的跨國公司100強中,中國大陸僅有1家企業入圍,美國有22家,法國16家,德國和英國同為12家,日本為6家;二是跨國經營時間短,經驗不足。80%以上的境外企業是在過去十年內設立的;三是跨國程度低。2012年中國100大跨國公司平均跨國指數為12.93%,不僅遠遠低於2012年世界100大跨國公司62.25%的平均水平,而且遠遠低於2012年發展中國家100大跨國公司38.95%的平均水平;四是經營水平不高。2011年,中國境外企業虧損比例高達22.4%,2010年中國企業跨境併購失敗率達11%,為全球最高,與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相比差距尤為懸殊,同期美國和英國跨國公司併購失敗率僅分別為2%和1%。

——中國跨國公司缺乏高端核心競爭力

長期以來,我國企業發展主要依賴於低成本生產要素優勢,開展國際品牌代工生產,不掌控核心技術,缺乏自己的品牌和渠道,自主創新剛剛起步,研發投入強度和創新能力均與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存在明顯差距。高素質、具有跨國管理經驗的國際化人才更是匱乏。

——中國跨國公司治理結構易招歧視和誤解

我國很多企業曾經長期在不規範的市場環境中運營,到了成熟的海外市場,規範運作能力不足就凸顯出來。治理結構問題已成為中國跨國公司發展的主要障礙。即使對於跨國運營比較成功的企業也存在這樣的問題。比如我國某知名民營跨國公司在收購美一家高科技企業時,就遇到美國對外投資委員會的阻撓,給出的解釋是該公司治理結構缺乏透明性。我國不少大型跨國公司的國有性質,也易成為被抵制或攻擊的目標,增大運營風險。比如,2009年,東道國民意調查公司對我國一家大型國有原材料公司增持該國企業股份進行了調查,超過一半的受調查者表示反對。理由是擔心中國通過央企最終控制該國資源,危害其國家安全。

——同類公司間存在一些惡性競爭現象

跨國公司之間進行戰略結盟是當前大型跨國公司發展的新特點。但由於我國一些企業在選擇跨國經營時戰略上存在趨同,企業之間又缺乏協調機制,很容易將國內市場的「同行」競爭延伸到國際市場上。比如,我國製造業有兩家知名跨國公司之間屢屢爆發價格戰和知識產權之爭,導致商業利益受損的同時,也給中國跨國公司的形象帶來了負面影響。中資企業間的惡性競爭時有發生,已成為損害我國企業跨國運營績效的突出問題。而且對外投資行業結構也存在問題,金融等服務型跨國投資滯後於非金融跨國投資,導致我國境外企業缺乏來自母國企業的服務支撐。

——支撐中國跨國公司發展的制度環境不夠完善

我國現有法律規定側重於對涉外投資管理的居多,服務鼓勵的偏少,而且多以鼓勵加工貿易類、資源投資類為主,對併購海外知名品牌企業、研髮型企業支持不夠,對外投資審批程序繁瑣,內容缺乏透明性,自由裁量權大,時間週期長,與跨國投資所需的快速反應不協調、不匹配;我國一直實行嚴格的外匯管制和出入境管制,限制了跨國企業用匯、人員流動的靈活性;海外投資面臨較大的政治和市場風險,以及法律風險,我國目前境外投資風險保障體系尚不健全。

——東道國企業社會責任要求對中國跨國公司形成挑戰

東道國對跨國公司的要求日益苛刻,要求企業打破把利潤作為唯一目標的傳統理念,把對人的關注作為重要尺度,強調對消費者、對環境、對社會的貢獻。當今的跨國公司需要承擔更多的環境保護和社會責任。我國過去長期粗放增長模式下形成的「三高一低」不良形象已成為開展跨國運營的隱形障礙。部分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意識不夠強,對當地政治、社會、環境關注不夠,也亟須改變。比如,2010年,在某國開礦的我國一家企業拖欠工人工資,並對工人改善薪酬制度的要求未作及時回應,導致工人遊行抗議,進而演化成惡性羣體事件,不但增大了本企業運營的政治風險,而且產生了比較惡劣的影響。

促進中國跨國公司發展的建議

要使中國跨國公司在大發展時期做到目標明確、路徑清晰、有章可循、投資便捷、運營規範、治理和諧,需要我們重點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加強宏觀規劃和指導

在繼續改善多雙邊關係、營造良好外部環境的同時,加強對發達國家市場以及全球跨國公司網路的研究,發現跨國發展的潛在機會;淡化替代和對抗,強調互利共贏,強化與當地企業合作,增強利益綁定,通過高度「本地化」弱化政治風險;重點支持研發增強型、品牌獲取型海外投資併購行為,幫助企業獲取高端能力;鼓勵我國企業結盟,形成產業族羣,增強綜合實力。商務部已於今年3月22日發布《規範對外投資合作領域競爭行為的規定》,建議進一步明確舉報、立案、督察、申訴、處罰等操作細則和程序。

——進一步簡化審批程序並提高服務水平

改善國內政策環境,簡化對外投資審批手續,明確審批流程,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審批效率。在審批過程中融入相關服務,比如搭建諮詢服務平臺和融資平臺,提供相關市場研究、風險警示、融資信息、經驗參考和政策輔導等。

——構建國際化人才教育培訓體系

設立國際化人才培訓專項基金,匯聚整合政府、高校、培訓機構和企業傳播力量,合理分工、有機配合,加強國際化人才培育。

——鼓勵跨國運營諮詢服務業發展

為跨國運營諮詢服務機構用地、融資、用人、稅收、人員簽證、業務開展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便利和支持。

——規範跨國公司治理結構

以市場化為導向,引導企業完善治理,根據國際運營需要,調整組織結構;強化國際品牌建設,提升企業社會責任意識,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深化對國際規則瞭解,提高利用國際規則的能力,使企業適應新的發展階段。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