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庫克展示其收到的請求捐款的信件。

  新聞背景

  92歲的英國老太太奧利芙·庫克做了一輩子慈善,卻因不堪慈善機構無休止的索取,以及對人性的失望,選擇了自殺。

  多年來,庫克向多達27家慈善團體捐款。2013年年底,她因病做了手術,雖手術成功,但身體狀況變差,且陷入財務困境,今年初停止捐款。但是,要求捐助的信件和電話有增無減。她的孫子凱文說:「他們對她糾纏不休,把她當成搖錢樹。」

  李明波:這是一件令人唏噓不已的事情。一個做了一輩子慈善事業的老太太,居然因各種慈善組織喋喋不休的逼捐而自殺,這是對人性多大的諷刺?

  王希怡:英國的慈善事業歷史悠久,捐款文化深入民間。長期以來,為各種公益機構提供捐款已經成為英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英國,捐款或公益活動幾乎無處不在:街頭總是有人拿著捐款箱前行;餐館、酒吧里也有各種慈善組織安置的捐款箱;報章雜誌和街頭廣告上各種慈善捐款的賬號和電話號碼隨處可見;每逢一些特大的災難或特殊的紀念日,社會上還會有專項的募捐活動。

  趙海建:說實話,第一次看到這一新聞時,我很感動。老人家無怨無悔地做了一輩子慈善,慈善已成為她生活的一部分。我們先拋開慈善組織的糾纏式募捐不說,老人家最終選擇自殺,一部分原因是其無法繼續捐款的無力感以及由此滋生的內疚感所致,難以讓慈善組織如願彷彿成了自己的錯。在這一方面,老人家與那些以慈善為名謀利的所謂慈善機構在道德上形成了鮮明對比。

  社會道德束縛捐款人

  王希怡:其實,捐款也是人們表達自己的觀點主張和社會態度的一種方式,同時也表達出願意回報社會、幫助他人的願望。在這樣的社會文化裡面,如果從來不在任何場合捐錢,會被認為背離社會主流文化。

  趙海建:慈善捐款其實體現的是道德的一種社會互助功能,就像你說的,它是個體理念的呈現,更多時候甚至是非功利性的。就像這位老人家,她從16歲就開始做慈善了,應該是出於純粹的善心。當然,這種善舉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

  比如,相信幫助的對象確實處於困難當中。就像這位老人家,她以前總是信任他人,認為做人應該誠實、相互尊重,但在最近遭遇一次受騙事件之後,她對這種信任產生了懷疑,並由此對自己80多年的慈善行為產生了懷疑。因此,信念坍塌也是促使其採取自殺行為的一個原因。

  李明波:這幾天我在社交媒體上也看到一個類似的消息,一個商人幾年前曾經捐款給了一個貧困大學生,幫他父親治病。幾年過去了,這位商人都已經淡忘了這筆捐款。忽然有一天,這位大學生主動聯繫他,表示自己找到了工作,要求償還當年的借款。這位商人很感動,於是把這件事寫在了社交媒體上。這樣的正能量消息自然很快滾雪球似的傳播開。然而後續的事情幾乎讓這位商人崩潰,因為這幾天忽然有無數陌生人聯繫他,以各種理由要求借款。看到這樣的事情,我真的是無力吐槽了。

  王希怡:我能理解有些慈善捐款者的心理狀態。慈善活動也成為一種幾乎無法避免的社交活動。比如說孩子學校或社區中心組織的募捐,如果你不參加,可能就會引起其他家長或鄰居的一些看法,心理上可能不被認同甚至遭到排斥。這都能給當事人構成心理壓力。

  李明波:說白了,這些人就是被道德綁架了。

  趙海建:社會道德具有一種約束和評判機制,這讓個體很在乎來自他人和社會的道德評價。但這裡面有個度,很容易陷入道德綁架的困境。

  慈善被當成了生意

  王希怡:早在十二三世紀,英國就出現了500多家民間慈善機構。1601年,英國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慈善法》,確認了慈善組織的法律地位,規定了慈善組織的行為範疇。勸募在國際上是很通行的做法,英美等國的慈善機構會僱用大批職業勸募人,給個人發「勸募信」或者打「勸募電話」。換個角度看,職業勸募人就好比「慈善產品推銷員」,本質上也算是一種推銷。

  趙海建:客觀上說,勸募行為本身無可厚非。正是通過大量的勸募行為,眾多慈善機構才得以推動慈善事業的發展,也正是因為勸募行為的存在,社會個體擁有了參與慈善事業的渠道。不過,勸募行為應該尊重個體的意願。

  王希怡:英國的公益機構五花八門、數不勝數。其中有大量的草根非營利組織,缺乏政府或財團的支持,籌資渠道也不如一些大型基金會那麼廣泛,因此面臨資金缺乏的困境。對於這些非營利組織來說,勸募是非常重要的一項日常工作,甚至是關乎存續的生命線。然而,職業勸募人和其他推銷員一樣,應該要有專業素養和職業規範,應該進退有度,不死纏爛打,更不能佔據「道德制高點」去募捐。

  趙海建:我一直以為英國的慈善事業很規範,但這次事件讓我很驚訝。一些英國慈善團體在募捐時不僅死纏爛打,甚至專挑失憶的獨居老人下手,實在讓人不齒。有些慈善團體甚至與商業公司相互勾結,相互之間形成一條利益鏈,這實在讓人大跌眼鏡。對於慈善事業來說,基於信任的道德感召力一旦被腐蝕,其發展將變得舉步維艱。其他國家的慈善機構都應該引以為戒。

  李明波:是啊,英國慈善事業有著輝煌的歷史。前幾年曾有一組調查數據顯示,英國人對慈善事業的「信任」甚於政府事務,其次為教會,最後是政黨。但是現在看,不少慈善組織都是把慈善事業當成了一門生意而已。甚至有英國的慈善組織會把自己的捐款人信息出售給其他慈善組織。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