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交通部門發表的滴滴涉嫌行業壟斷,我不禁想到計程車行業為啥沒有壟斷一說?不是很清楚計程車行業的具體情況,還望大佬來答疑解惑,謝謝!


謝邀。

這個問題問得好。

首先,計程車公司是歸屬於交通部門管轄的,不管是民營還是公營的計程車公司,都是如此。

舉個例子,全國的用電都脫不開國家電網,但是會有國家機構跳出來說國家電網涉嫌壟斷嗎?當然不會。同樣道理,交通部怎麼可能跳出來說自己的下屬企業涉嫌壟斷呢?

然後,事實上,計程車公司遠遠打不到壟斷的程度。就拿上海來說,計程車數量大概在10000輛,雖然上海的計程車行業體系相當的完善,幾乎達到一體化的地步,但是這一萬輛計程車也是由眾多的小公司把控的,而不是一家獨大。每個公司擁有的車子數量不會太高,也就是說,行業內,還是存在競爭關係的。因此談不上壟斷。

更關鍵的地方在於,這一萬輛計程車能滿足上海地區市民的需求嗎?事實上是無法完全滿足的。

我們再來看看滴滴。

經過數次併購之後,滴滴在國內市場已經是一家獨大,雖然這次被點名之後回應說:歡迎競爭。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所謂的競爭根本就不可能存在,一旦出現競爭公司,滴滴就是合併,或者收購。

所有的滴滴車,都只屬於滴滴一家公司,而這家公司,佔據了市場的大半壁江山。你告訴我這不是壟斷是什麼?


現在最主要的問題是,當滴滴出現競爭對手時,他可以選擇併購,這纔是大資本壟斷的可怕之處。當大資本不在乎這部分內容是不是賺錢的時候,對這部分經營環境的破壞是很可怕的。

而防止在這時候的併購,或者大幅度拉高這時候的併購成本,這纔是反壟斷應該做的。但具體怎麼做可以讓原來要被收購的那一方得實惠,我真的想不出來。我能想到的是,通過打擊這種故意不要利潤的這種惡性競爭方式,來使資本的優勢沒有這麼大,大家都能有錢賺,但這樣的結果勢必導致服務價格提高,消費者覺得自己喫虧了,到那時,輿論又會變成與民爭利了。資本的力量太可怕了。我又想了想,可以發生事情之後設置懲罰性巨額罰款,這樣既沒有朝令夕改,引發資本逃離,也讓資本的補貼成本變高,導致消費成本變高也不會讓矛頭指向自己。市場的事通過行政命令來解決,初衷再好輿論都很難管理,但交給市場自己解決,行政只負責設立規則,只負責做裁判員,宣傳員,輿論影響就好的多。比如可以進行安全打分(類似餐飲店的衛生情況打分)並每月披露,每月通告不同公司發生事故次數,不見得處罰公司,僅僅通過選擇性發布數據就可以噁心這種大公司了。

計程車確實有很強的行業准入和數量控制,但是現實是並沒有壟斷。再小的城市,政府都可以准入形成幾家體量相當的計程車公司。

很多人的誤解把計程車這個概念想像成全國連鎖的有政府後臺的巨無霸大企業,實際上計程車企業魚龍混雜,有國營,私營甚至個體戶,一般最大的後臺老闆就是地級市的國企。計程車的利潤並沒有羣眾想像的那麼大,對於資本來說收點份子錢根本算不上暴利,也沒啥大的資本介入,跟滴滴這樣的資本巨鱷小孩,計程車就是一幫散兵遊勇,弱爆了。一家計程車公司的市場份額,除非在只有一家公司的城市叫壟斷,在有一家以上出租公司的城市絕對不算壟斷的,更別提放眼全省全國,僅有一城的出租企業算什麼?

一堆散兵遊勇壟斷的市場,能叫壟斷嗎?


謝邀。

因為計程車的數量是交通部定的,歸市政交管部門直接管轄,會有意控制公司發展程度,甚至會有意對公司進行拆分,達到防止壟斷的地步。


首先,計程車行業和網約車行業是兩個不同時代下產生的行業。

計程車行業主要是在政府監控下進行,採用許可證制度,可以一定程度上控制市場中流通的數量和質量。

滴滴是互聯網的背景下產生,網約車因為允許雙邊互動、擁有雙邊數據、瞭解雙邊偏好而有更強的適應性,這也就比計程車行業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但因為需要大量的數據處理技術、資金支持,競爭也更激烈,活不下去就淘汰,滴滴也是很艱難纔打下這些仗的,現在在中國國內,技術資金能和他相提並論的就很少,加上先行優勢,經歷幾次合併之後,便就一家獨大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