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車企吉利汽車再次成為街談巷議時,已經岌岌可危。1月7日,吉利汽車公佈12月銷售9.3萬輛車,同比減少近四成,創16個月新低。基於2018年銷售目標未實現,吉利對2019年銷售目標給出的是151萬輛的保守數字。

次日,吉利汽車在二級市場上股價跌逾11%,一日間市值蒸發超百億。券商機構也紛紛調整吉利汽車目標價,並將其投資評級下調至“中性”或“減持”。業內人士表示,吉利汽車經銷商庫存壓力常年居高不下,12月的銷量暴跌說明壓庫存的負面影響顯現,公司在消化庫存與完成銷量之間,不得不選擇前者。

銷量暴跌

1月7日,吉利汽車公佈了產銷報告,12月實現銷量9.3萬輛,同比下降39%;2018年銷量150.1萬輛,同比增長20%,低於全年158萬輛的目標和市場預期。

公告發布後,市場為之嘩然,這家明星公司曾在2017年完成3年增10倍的壯舉,銷量從50萬級別跨越發展到150萬級別。直到2018年8月,公司仍保持着單月30%以上的銷量增幅,但從9月開始,吉利汽車銷量增幅不斷收窄,從14.3%到2.6%再到-1.1%,12月直接急速暴跌39%。

近一年多市值蒸發近1700億港元的吉利汽車 面臨的不僅是庫存問題 汽車 第1張

拐點來得如此迅速,吉利汽車對此解釋稱“經銷商庫存太高了”。並表示,盡管批發銷售水平較低,但相應的零售銷售水平仍然穩健,這反映了管理層主動管理經銷商總庫存至健康水平的決心。

不同於投資者的震驚,券商機構對吉利汽車銷量暴跌早有預料。摩根士丹利曾於1月2日,將吉利汽車評級從中性下調至減持,目標價由15港元下調至8港元,下調幅度達到47%。其給出的理由是“一方面吉利汽車的博越和領克品牌的庫存增加,最新的渠道檢查顯示,博越的庫存已上升至逾3個月,領克的庫存已上升至1至1.5個月;另一方面,目前汽車行業的大市環境也不佳。”

瑞信也在近期將吉利汽車目標價從29港元削減至11港元/股,投資評級也由“跑贏大市”下調至中性;花旗則將吉利汽車目標價調低至12.7港元,保持中性;摩通調低吉利目標價近3成至10港元。此外,光大、申萬、大和等機構紛紛下調了公司目標價。

內憂外患

下調吉利汽車評級的機構不約而同地提到庫存問題,而這也正是拖累公司持續發展的根本原因。財報顯示,2018年上半年,吉利汽車應收賬款及票據為248億元(不包括其他應收款),相比去年同期驟增73.4%,遠高於同期業績增速;應付賬款從去年同期223億元一舉達到了299億元,大幅上升34%,佔營業收入五成以上,在主流自主品牌中佔比最高,且是上汽集團的兩倍。

其背後正是供應商集體反應吉利汽車壓低、拖欠貨款等問題。21世紀經濟報道此前曾報道,吉利以自身“體量”作為談判籌碼,壓低供應商報價,並拖欠供應商貨款成為吉利汽車維持現金流穩定的手段之一。吉利汽車會拖欠付款時間長達數月甚至一年,其間會要求供應商降價,如果不降會繼續拖欠。

除庫存高企外,公司在研發方面也陷入窘境,2018年7月,乘聯會發布了2017年中外車企研發經費對比情況表,吉利以其全年3.31億元的研發經費投入,僅佔總營業額的0.36%,在國內28家車企中比重倒數第二。

為何公司研發經費與其市場體量不成正比?完成一輪降庫存後,吉利汽車目前的存貨是多少?財報顯示2018年上半年末,公司總借款較2017年年末增超150%,達到32.9億元,借款突然暴增的原因是什麼?1月9日,投資者網就上述問題對吉利汽車董祕張頌仁發去採訪函,截至發稿未收到回復。

1月10日,吉利汽車在二級市場上繼續飄綠,下跌0.72%,報收11港元/股,相比2017年11月高點跌近60%,市值也蒸發近1700億港元,目前僅988億港元。迫使資本逃離的不止是過去的銷售情況,還有吉利同期公佈的2019年目標,2019年公司預計銷售151萬輛,與2018年已完成情況相當。

按照吉利的說法,導致公司陷入一系列問題的根本原因在於,中國汽車市場的不確定性。吉利汽車集團副總裁林傑曾公開表示,2019年中國整體車市如果大勢還下降,能夠在150萬輛以上就是贏的。

公開資料顯示,2018年,中國車市遭遇了28年來首次負增長,2018年11月,全國汽車銷量同比下降13.9%,連續五個月同比下滑。1-11月,全國汽車銷量2542萬輛,同比下降1.7%。中汽協副祕書長師建華預測,2018年汽車銷量增長率為負幾成定局,跌幅可能擴大至3%。2019年全年汽車銷量與2018年持平,增速為0。(思維財經出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