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楊慎這個人在明朝歷史上是個獨特的存在,有士大夫的獨立人格和風骨,所以他有一撥小眾粉絲也不奇怪。

首先,他是四朝元老,內閣首輔楊廷和的兒子,自己也年少得志,很早就高中狀元,卻未能走上和他祖、父那樣登堂入閣的京官重臣之路;

其次,他因為「大禮儀之爭」受到嘉靖皇帝廷杖,被貶西南。他本人飽讀詩書,深受儒家道統禮儀熏陶,所以他和父親楊廷和一樣反對嘉靖追封生父為帝。他絕不趨炎附勢,見風使舵,改變原則和立場。即使專制皇權一再貶謫折磨他,他卻經受住考驗,在逆境中保全了自己的氣節和人格。他沒有因為個人的得失境遇,而選擇輕生和自暴自棄,說明他是個內心有力量的人。

再次,楊慎是明代才子之首,是明代讀書最多的人。他在西南長期擔任低級職位,卻始終安之若素,最後以古代的高齡72而終。他是用坎坷曲折的一生來書寫一個大寫的人,一個剛正不阿的士大夫。

毛宗崗為《三國演義》添加的卷首詞《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就是楊慎所作。「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這些帶有禪味的詞句不光是楊慎對歷史的精到點評,也是他對自己人生的深刻感悟。

楊慎是生活在波瀾不驚的明代中葉,所以他顯得有點落寞。如果他生在明末家國破亡之際,以他的見識和氣節,他也會成為孤臣義士。他會和顧炎武那樣有「亡國亡天下」「天下大防」的認識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他會和張煌言那樣「所貴一寸丹,可逾金石堅」,他會是史可法、夏完淳和瞿式耜。

總之,楊慎是個有自由思想和獨立人格的讀書人,值得學習和研究。


說楊慎顛覆了明朝的價值觀真的有點聳人聽聞了,改成王陽明還差不多。

明朝三大才子,是明朝解縉、楊慎及徐渭三人通稱。「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三國演義》開篇起始就是出自楊慎之手。楊慎出生於公元1488年12月8日,是明朝首輔楊廷和的兒子,小時候就是神童,正德六年(1511),24歲的楊慎殿試第一,是當年狀元。這樣的高官子弟,本該前途無量,卻因為大禮議之爭被嘉靖皇帝記恨了一輩子,終身客居雲南。

明嘉靖皇帝

所謂的「大禮儀」事件,指的是嘉靖皇帝為了給自己父母名分,和文臣之間的爭鬥。正德十六年(1521年),正德皇帝朱厚照突然去世,他沒有子嗣,其堂弟朱厚熜以外藩親王身份繼承帝位,即嘉靖帝。嘉靖帝登基後下詔禮部命令追封自己的生父興獻王為皇考。時任首輔楊廷和群臣商議認為不可,嘉靖帝應稱正德皇帝的父親為皇考,改稱興獻王為皇叔父,祭告自己父親興獻王時應自稱「侄皇帝」。嘉靖帝大怒,質問說:「父母怎能亂換呢?」下令再議。這個禍根應該就是楊廷和埋下的吧。

嘉靖三年(1524年),心灰意冷的楊廷和辭官回家。他沒想到的是,懷著一寸丹心的兒子,反而身陷這場大風暴的漩渦中心。這年7月,嘉靖帝正式下詔稱興獻帝為「恭穆皇帝」,並去掉「本生」二字,朝臣抗爭不從。吏部右侍郎何孟春倡議百官哭諫文華門,楊慎也大聲疾呼,229位大臣集體跪在左順門,哭聲直達內廷。嘉靖帝大怒,命錦衣衛逮捕為主的8人,群臣本來已經陸續散去,而楊慎、張原等幾位大臣卻跑去撞撼左順門,還糾眾大哭,嘉靖帝氣得火冒三丈,當場當場杖斃16人,楊慎等杖後「永遠充軍煙瘴」,其餘削籍為民。讀到這裡,總覺得群臣有點冥頑不化,明朝也就是這樣折騰這些事情虛耗了帝國的實力。

楊慎被貶到雲南後,居雲南30餘年,嘉靖帝在位期間的6次大赦,楊慎均不在其列,最後死於戍地,其一生都被耗費在了西南邊陲。楊慎在滇南三十年,博覽群書。後人論及明代記誦之博、著述之富,推楊慎為第一。存詩約2300首,因他居滇30餘年,所以"思鄉"、"懷歸"之詩所佔比重很大。清人紀曉嵐認為楊慎的詩「含吐六朝」,獨立於當時風氣之外。著作達四百餘種,後人輯為《升庵集》。他的論古考證之作範圍頗廣,首開經典詮釋的考證學風,是考據學的先行者。另外,楊慎還較為系統地梳理了雲南的歷史地理,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此後的雲南地方文化研究。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