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政協、會協商、善議政」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政協委員的基本要求。「懂政協」是第一位的要求。如果政協委員不懂政協,就不可能說好政協話,當好政協人,講好政協故事,推進政協工作。政協委員要圍繞人民政協「是什麼、為什麼、幹什麼、怎樣干」等問題,充分了解政協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把握政協的光輝歷史、發展現狀和未來走勢,深入理解政協的性質、地位、作用,準確把握人民政協的職能職責、制度規範和履職方式,履職盡責才能方向明、路子正、守規矩、有作為。

  一、看懂政協:學習政協光輝歷史

  只有重視歷史,才能把握未來。我們政協委員對人民政協的歷史了解的越多,就會對人民政協性質定位理解的越透;對人民政協的歷史了解的越深,對做好人民政協工作的自豪感就會油然而生;對人民政協的光輝歷程了解的越多,就更加感悟和認識到毛澤東的英明、共產黨的偉大。

  (一)人民政協的歷史是一部伴隨民族振興、國家富強的發展史。人民政協從1949年成立至今,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積極投身建立新中國、建設新中國、探索改革路、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走過了輝煌的歷程,建立了不朽的歷史功勛!

  人民政協是五星紅旗升起的地方,與新生的人民共和國一起登上了中國的歷史舞台。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會議代表全國各族人民意志,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通過了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作出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國旗、國歌、紀年4個重要決議,選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這標誌著100多年來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運動取得了歷史性的偉大勝利,標誌著愛國統一戰線和全國人民大團結在組織上完全形成,標誌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正式確立。人民政協為新中國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協為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鞏固新生人民政權、推動各項社會改革、促進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作出了歷史性貢獻。1954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後,人民政協作為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機構、作為統一戰線組織繼續發揮重要作用,在完成社會主義改造、推動各種社會力量為實現國家總任務而奮鬥、活躍國家政治生活、調整統一戰線內部關係、擴大國際交往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推進新中國各項建設貢獻了力量。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明確提出新時期人民政協的性質和任務,確立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推動人民政協性質和作用載入憲法。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確立為中國的基本政治制度,通過修改憲法明確這一制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進一步明確了人民政協的性質、主題、職能。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中共中央頒發《關於加強人民政協工作的意見》等文件,為新世紀新階段人民政協事業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政策依據、制度保障。

  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視人民政協工作,強調要進一步準確把握人民政協性質定位,充分發揮人民政協作為協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圍繞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推進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制度建設。人民政協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緊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聚焦全面深化改革凝聚共識、彙集力量、建言獻策,作出了新的積極貢獻。

  (二)人民政協的歷史是一部職能逐步增強、作用巨大的發展史。

  人民政協與時俱進,其主要職能從政治協商到增加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是一個歷史過程,中共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又賦予了政協職能新的歷史意義。

  1、人民政協的建立之初主要職能:政治協商

  1954年9月,全國人大召開,政協不再承擔「代行」任務。毛澤東闡述了政協的五項任務,除了「學習」以外,四項都是「協商」或包含「協商」,如協商國際問題、協商有關候選人名單、協商國家各方面的關係等。歸納起來,當時對繼續存在的人民政協的主要職能依然定位於政治協商。後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各級人民政協的政治協商職能在涵義、內容和形式等方面進一步得以明晰與豐富。

  2、政協職能的延伸:民主監督與參政議政

  中國共產黨很早就意識到黨和政府必須接受監督。1945年,毛澤東在與黃炎培討論如何跳出歷史「周期率」時,已提出「讓人民來監督政府」;1954年,毛澤東在闡述政協任務時要求政協向國家機關「提意見」,其中包含了政協監督的意蘊;1957年2月,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上的講話中,更是提出了中共與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八字方針。由於中共與民主黨派是政協的組成單位,「互相監督」也理應成為政協的一項重要職能。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不久,鄧小平多次將政治協商與互相監督並列為政協應當發揮的兩大作用。1982年12月,五屆全國政協五次會議制訂的政協章程,在規定「政治協商」的同時,首次載明政協還「通過建議和批評發揮民主監督的作用」。1989年1月,七屆全國政協常委會頒布了《政協全國委員會關於政治協商、民主監督的暫行規定》。這些都表明人民政協與時俱進,實現了主要職能的拓展:由「政治協商」拓展至「政治協商、民主監督」。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被明確提出後,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事業提升到了新的高度。1993年3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被載入憲法。翌年3月,八屆全國政協二次會議修訂的政協章程,在規定主要職能是「政治協商、民主監督」之後,首次寫入了「組織……參政議政」。1995年1月,中共中央轉發全國政協常委會通過的《政協全國委員會關於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的規定》,將三大職能並提。2004年3月,十屆全國政協二次會議通過的政協章程,更是明確規定各級政協的「主要職能是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這表明人民政協主要職能由原來的兩項拓展至加上「參政議政」後的三項。

  3、將協商民主貫穿政協履職全過程。

  中共十八大提出了「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概念,以及「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的任務。雖然協商民主不僅僅屬於政協,但由於「政治協商」與「協商民主」有著明顯的契合度,政協在政治協商方面已有數十年的傳統,因此,十八大將人民政協作為「協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後來習近平總書記又將人民政協定位於「專門協商機構」,並要求「把協商民主貫穿履行職能的全過程」。協商民主貫穿於、滲透於、融入於政協職能的全部履行過程,或者說,把原有的三大職能全部置於協商民主這一基礎之上。這對於人民政協在新形勢下增強履職能力,提升履職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對於人民政協協商民主的意義、目的、內容、對象、形式、制度與氛圍,習近平總書記進行了全面闡述。

  關於協商意義。「在人民內部各方面廣泛商量的過程,就是發揚民主、集思廣益的過程,就是統一思想、凝聚共識的過程,就是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過程,就是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過程。」

  關於協商目的。協商目的主要體現於「在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過程」中「使我們的決策和工作更好順乎民意、合乎實際」。「協商就要真協商,真協商就要協商於決策之前和決策之中,根據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來決定和調整我們的決策和工作,從制度上保障協商成果落地,使我們的決策和工作更好順乎民意、合乎實際。」

  關於協商內容。人民政協要「聚焦推動科學發展、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問題和群眾最為關切的問題,深入進行調查研究,努力為改革發展出實招、謀良策」。政協協商既包括「改革發展穩定」等「國計」的「重大問題」,也包括「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等「民生」的「實際問題」。

  關於協商對象。人民政協要深入各個層次的現實生活中去,加強廣泛多層協商。「涉及全國各族人民利益的事情,要在全體人民和全社會中廣泛商量;涉及一個地方人民群眾利益的事情,要在這個地方的人民群眾中廣泛商量;涉及一部分群眾利益、特定群眾利益的事情,要在這部分群眾中廣泛商量;涉及基層群眾的事情,要在基層群眾中廣泛商量。」政協協商既包括「全體人民和全社會」的廣泛商量,也包括「一個地方人民群眾」的廣泛商量,還包括「一部分群眾利益、特定群眾利益」、「基層群眾」的廣泛商量。

  關於協商形式。人民政協要「完善政協會議及其他協商形式。改進政協通過會議進行協商的形式,適當增加專題議政性常委會議和專題協商會次數,完善協商座談會制度」,「更加靈活、更為經常地開展專題協商、對口協商、界別協商、提案辦理協商,探索網路議政、遠程協商等新形式」。

  關於協商制度。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應該是全方位的、而不是局限在某個方面的,應該是全國上上下下都要做的、而不是局限在某一級的。因此,必須構建程序合理、環節完整的社會主義協商民主體系,確保協商民主有制可依、有規可守、有章可循、有序可遵」。人民政協要「推進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制度建設,不斷提高人民政協協商民主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水平」。

  關於協商氛圍。政協協商不僅依賴於制度,還有賴於協商氛圍。人民政協要「努力營造既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又理性有度、合法依章的良好協商氛圍」,讓協商主體坦誠交換意見,理性、有效參與協商,「讓來自各方面的有利於維護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意見建議,能夠在人民政協中得到充分表達,使黨和政府能夠聽到來自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人民團體和各族各界人士的真實意見」。

  (三)人民政協的歷史是一部履職為民、參政為公的發展史。

  人民政協發展的歷史,就是自覺堅持群眾觀點、始終站穩群眾立場、認真貫徹群眾路線、與群眾工作同發展同進步的歷史,也是服務人民、向人民負責、參政為公、履職為民的歷史。人民政協因全國人民大團結大聯合而產生,依靠全國人民大團結大聯合而存在和發展。68年來,無論形勢怎麼變換,人民政協始終發揮特有優勢,緊緊依靠政協各參加單位,緊緊依靠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緊緊依靠廣大政協委員和各族各界人士,努力把黨的主張變為社會各界的共識,把各界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動科學發展上,在黨委政府和群眾之間架起一座溝通聯繫的橋樑,很好地發揮了協調關係、匯聚力量、建言獻策、服務大局的作用。

  二、看重政協:明確政協性質定位

  人民政協是具有鮮明特色的政治組織,人民政協工作具有特殊的要求。正確認識政協性質,科學找准角色定位,是廣大政協委員履行職責、發揮作用的一個重要前提。人民政協性質,是人民政協的質的規定性,是人民政協區別於其他組織的本質特徵,是人民政協履行職能、開展工作、發揮作用的根本依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章程》規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中國人民愛國統一戰線的組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是我國政治生活中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這就是說,人民政協共有三重性質。

  第一重性質,人民政協是統一戰線的組織。統一戰線是我們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取得成功的三大法寶之一。比如,在大革命時期建立了反帝反封建革命統一戰線,在抗日戰爭時期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解放戰爭時期和建國初期建立了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在改革開放後建立了中國人民愛國統一戰線。在建立統一戰線過程中,我們黨很注重建立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比如,大革命時期的國共兩黨黨內合作形式。在1948年頒發的「五一節口號」中,中央決定建立統一戰線新的組織形式,這就是人民政協。從目前人民政協的構成來看,人民政協包括了中國所有合法政黨、主要人民團體、各個界別、56個民族和5大宗教團體的代表人物。同時,人民政協堅持「大團結、大聯合、囊括一切代表人物」的方針,形成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結構、統一戰線和政協自身任務的變化而適時作出必要組織調整的機制。這就使得人民政協不僅在過去、現在,而且在將來,永遠是中國人民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的組織。

  第二重性質,人民政協是多黨合作的重要機構。政黨關係是現代政治的核心。現代各國的政黨關係大體上分為兩類,一類是競爭性的政黨關係,比如,西方的兩黨制、多黨制,黨際之間的關係是爾虞我詐、你死我活的關係;一類是合作性的政黨關係,比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其特點是:共產黨領導,多黨派合作,共產黨執政,多黨派參與,黨際之間是合作的關係,而不是競爭的關係。在中國,實現這一政黨制度的形式,主要是兩種,一是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之間的直接協商,一是中國共產黨在人民政協與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進行協商。人民政協是我國唯一有全部合法政党參加的,並以本黨派名義在其中活動的多黨合作組織,人大和其他政治組織都不具備這種多黨合作的政治功能。可以說,人民政協是了解我國政黨制度的重要「窗口」,是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重要政治形式和組織形式,是我國多黨合作事業的組織平台和工作機構。

  第三重性質,人民政協是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民主實質,簡單地說就是「人民的統治」,這是西方說法,在我國叫「人民當家作主」。由於多種原因,世界各國實現民主的形式是不一樣的。最重要的是兩種,一種是在西方流行的一人一票的代議制的選舉民主形式,一種是我國實行的選舉民主與協商民主相結合的形式。同樣是選舉民主,在西方和中國,有著實質性的不同,西方的選舉民主是競爭性,而中國的選舉民主是合作性的。更重要的是中國的協商民主形式在全世界是獨具特色的,所謂協商民主,是指「人民內部在重大決策之前進行充分協商,儘可能就共同性問題取得一致意見」這樣一種民主形式。在中國,協商民主的載體有很多,最重要的就是人民政協。

  當前,部分政協委員在履行職責的過程中,之所以產生這樣或那樣不正確或不大正確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對人民政協的性質缺乏深刻理解的緣故。所以我們從事政協工作,一定要正確認識人民政協性質,科學把握人民政協性質。在此,我想強調以下三個方面:

  關於如何正確認識人民政協性質的第一個方面:充分認識人民政協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切實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有人說,人民政協無所作為,人民政協工作可有可無。有這種想法的人不在少數,究其原因,根本在於對人民政協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缺乏充分的深刻的認識。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政協是統一戰線的組織,是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機構,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實現形式。俞正聲主席在去年7月份全國地方政協工作經驗交流會上也指出,人民政協是協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專門機構,是我國政治體制的主要組成部分,有著很高的政治地位、很大的話語權和社會影響力。這些重要論述為我們深刻把握人民政協的性質定位提供了基本遵循。

  習總書記「9.21」講話站在治國理政的高度,科學闡述了人民政協「是什麼」、「做什麼」、「怎麼做」三個重大問題。講話賦予了人民政協新的職能定位(即「是什麼」)。習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人民政協是統一戰線的組織,是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機構,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實現形式,是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重要渠道,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力量。講話明確了人民政協新的歷史任務(即「做什麼」)。習總書記講話,為新階段政協工作提出了五大新的任務:一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和特點;二是堅持緊扣改革發展獻計出力;三是堅持發揮人民政協在發展協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四是堅持廣泛凝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能量;五是堅持推進履職能力建設。講話強調了做好人民政協工作必須堅持的重要原則(即「怎麼做」)。習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做好人民政協工作,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必須堅持人民政協的性質定位,必須堅持大團結大聯合,必須堅持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四個必須」是人民政協的重要遵循。

  關於如何正確認識人民政協性質的第二個方面:牢固堅持人民政協的兩大主題,牢牢把握人民政協繼往開來的方向和使命。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實行團結和民主,是人民政協性質的集中體現,是人民政協產生和發展的歷史和現實根據,是人民政協繼往開來的方向和使命。堅持人民政協的團結主題,就是要把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都團結起來,把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都調動起來,集中全國各族人民的智慧,凝聚全體中華兒女的意志,為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和祖國統一而攜手奮鬥;堅持人民政協的民主主題,就是要廣泛吸收各黨派團體和各族各界人士參與國事,不斷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不斷鞏固多黨合作的政治格局,不斷發展民主團結、生動活潑、安定和諧的政治局面。團結和民主這兩大主題,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彼此聯繫、相得益彰。實現緊密團結,發展民主才更有基礎;發揚廣泛民主,加強團結才更有力量。堅持人民政協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要著重把握「求同存異」的工作原則。

  人民政協的首要任務是「求同」。廣大政協委員,無論是中共黨員委員,還是非中共黨員委員,都要毫不動搖地堅持人民政協的共同政治基礎、共同思想基礎;對不利於實現大目標、有損於共同政治基礎的傾向,要坦誠、負責地給予指出,熱情、及時地幫助糾正。與此同時,政協委員還要高度重視政協工作中的「存異」問題,有些差異可以通過工作加以限制、縮小乃至轉化,但有些差異是應當而且可以長期存在的。比如,黨派之間的差異,信仰之間的差異,民族之間的差異,多種經濟成分之間的差異,等等。會不會「求同」,會不會「存異」,是衡量政協委員是否會做政協工作的能力表現。只有既善於求大目標之「同」,又能夠對無礙大局、無關宏旨、無妨大目標之「異」給予體諒包容,政協工作才會充滿生機和活力。

  正因為人民政協實行的是平等議事、求同存異的原則,所以人民政協是具有巨大包容性的政治組織,它能夠使社會各界的聲音能夠在人民政協得到充分表達,並且得到充分尊重。這正是人民政協在我國政治生活中發揮不可替代作用的獨特優勢。

  關於如何正確認識人民政協性質的第三個方面:科學理解人民政協的角色定位,努力做到盡職而不越位。全國政協主要領導同志曾說過,從黨政領導崗位上轉到政協來的同志,過去的位置是「決策」,現在是「獻策」;過去的角色是「當政」,現在是「議政」。位置變了,角色變了,環境、任務不同了,工作的方式、方法都要有相應的轉變。希望大家儘快轉變角色、轉變觀念、轉變工作方式。實踐表明,不光從黨政領導崗位上轉到政協來的同志要考慮這個問題,就是作為一名政協委員,從政協工作的角度,也應有這種意識。雖然政協開展經常性工作、政協委員履行職責都有多種形式,工作成果也會有各種不同的表現形式,但實質都是提意見、提建議,也可以說都是向領導者、決策層進言、建言。對委員來講都是個立言、立論的過程。正如不少委員總結的那樣,說到底是個發言權問題。當然這不是一般的發言權,政協組織和廣大委員能夠經常參與中央和地方的高層次活動和重大問題的研究與決策,加上它具有智力雄厚、位置超脫、下通各界、上達中央的條件,可以深入研究一些宏觀的問題,提出有份量的意見和建議,因而在全國各族人民中享有很高的威信。

  三、看好政協:政協作用無可替代

  人民政協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統一戰線理論、政黨理論、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理論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偉大創造。人民政協優勢的可以概括為三個「獨」:

  一是獨特性。人民政協與黨的革命道路有著天然的聯繫,是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產物。習近平總書記在「9.21」講話中強調指出,回顧人民政協65年的發展歷程,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人民政協植根於中國歷史文化,產生於近代以後中國人民革命的偉大鬥爭,發展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光輝實踐,具有鮮明中國特色,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力量。

二是獨有性。人民政協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時代發揚,天下為公的精神追求,兼容並蓄的政治胸懷,求同存異的價值取向。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從建立新中國、確立當代中國的政治體制到改革開放以來的民主實踐,一直在探索適合中國國情和現實的民主形式。近年來,黨內民主、人民民主、基層民主的實踐創新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村民選舉、社區選舉、公推直選等民主實踐豐富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內容。

三是獨到性。人民政協是統一戰線的組織,是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機構,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實現形式,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鮮明特點,是中國制度自信的世界展示。

  有位資深政協委員在離任之際,談到對政協的感受時,十分動情的說:政協容人容事容物容思容不同,是個相融謙和、互商共謀、包容匯通的大舞台。他列舉了政協六大特點,講的蠻有道理。

  政協包容性強。政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最廣泛的統一戰線組織,團結和民主是政協工作的兩大主題。政協具有廣泛的包容性。對同一議題,可以有不同闡述、不同觀點、不同思路,可以和而不同;對同一事件,可以對尚未認識的容錯、對正在實踐的容改,可以和而不否。政協鼓勵實話實說、平等協商,以期通過不同意見、不同觀點、不同思想的碰撞、交融、整合,凝聚共識,尋求最大社會公約數。

  政協涉獵面廣。政協協商議政範圍廣泛,內容包羅萬象。宏觀方面關注國家的大政方針、民主法治、發展規劃、生態環境;中觀方面關注地方的經濟發展、社會治理、民生保障、公共服務;微觀方面關注百姓的衣食住行、學養醫衛、個人幸福、家庭和諧。可以說是千點萬面,無所不及。

  政協超脫味濃。政協既不是決策機關、也不是權力機關、更不是執行機關,具有天然的超脫性。這種超脫性體現出政協工作的優勢:不是權力機關、不用強制手段,能客觀反映;著眼社會發展、著眼百姓利益,能坦蕩面對;來自各界精英、發自社會心聲,能溝通協調。這種超脫性使政協能夠站在客觀公正的角度去認識問題、思考問題,提出科學的意見建議,能夠坦誠地與各界人士交流思想、協調關係,與人民群眾密切聯繫、凝聚共識。

  政協視眼點寬。政協委員是政協的主體,代表界別參與協商。議國事、視眼高;涉民利、視眼寬;談發展、視眼遠;有方圓、視眼深。在依託界別和行業的基礎上,跳出界別和行業的局限,立足於全局的高度去觀察和認識社會現象,去思考和評價社會問題,提出可行的意見建議,助推經濟發展,改善社會環境。

  政協關注度高。政協作為協商機構,是公民參與國家民主政治生活和國家治理的重要平台。政協議事方式的民主性、包容性;委員來源的廣泛性、精英性;關注問題的熱點性、重要性;調查研究的深入性、務實性;看待問題的超脫性、客觀性;社情民意的針對性、智慧性;以及政協會議的層次之高、影響之廣,都使政協會議與委員提案等工作備受社會各界關注。

政協觸角點活。政協不同於其他機關部門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政協的履職方式多種多樣,不受拘於某個陳規、不受束於某個套路。政協協商議政可以根據需要,採取全體會議、常委會議、主席會議、專題協商議政會,知情視察、督辦視察、專項視察,調查研究、情況通報、民主座談,撰寫提案、提出建議、調研報告、社情民意、視察報告等方式進行。協商選題也不拘泥於「高大全」,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和需要,選擇適當課題、對準不同角度、通過不同層次來開展調研協商,做到因情制宜、因時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

  回顧歷史,展望未來,人民政協事業創造了輝煌的過去,也必將創造出更加璀璨的未來。我們堅信,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人民政協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將繼續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繼承和發揚人民政協的優良傳統和寶貴經驗,牢牢把握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紮實有效地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職能,切實發揮好協調關係、匯聚力量、建言獻策、服務大局的重要作用,為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