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記者專訪商業文明史研究專家和知名財經作家秦朔

  3月的上海,午後陽光分外溫柔,穿着深藍色的搖粒絨休閒服,秦朔一派輕鬆悠閒,這場對他的專訪更像是和老朋友的一次午後閒聊。

  從商業文明角度記錄企業成長和改革開放

  將《南風窗》辦成中國影響最大的政經雜誌之後,辭職去辦了《第一財經日報》;將第一財經辦成中國規模最大、品種最完整的財經媒體羣之後,又再次辭職,做起了商業文明史研究;創立自媒體品牌“秦朔朋友圈”,開講“秦朔書院”……秦朔每次轉折都從零開始,努力一路奔跑,跑出全新靚麗的成績。

  專訪就從他研究的商業文明史聊起,談起初衷,秦朔在“秦朔朋友圈”的發刊詞《用希望連接生命與生命》裏講得很清楚:“作爲一個60後,我基本經歷了改革開放後的全過程。無論傳奇輝煌還是困難挑戰,無論向上提升的力量還是向下沉淪的景象,這波瀾壯闊的時代都讓我有一顆永不磨滅的好奇心。我想把我所感知到的時代溫度和脈動好好記錄,哪怕只是個人視角。”

  多年財經報道的浸練,讓他感覺到記錄時代的溫度和脈動,從商業文明角度切入的不多,他因此開始進行研究與著述,“沒有文明的支撐,任何成就都是暫時的,都不會持久。”他研究案例,考察企業,“我保持着每天2000字以上的寫作量,每週至少創作2篇文章,單篇文章起碼五六千字。”一直堅持了三年多。

  今年,秦朔對自己的定位是更加偏重於學術研究:一方面需要爲他的金融博士學位準備論文,另一方面開始動筆寫中國商業文明史、美國商業文明史。他在 “秦朔書院”裏主講的解碼美國商業崛起之路的《美國企業家的創富史》212集已經完結,講述中國商業傳奇的《中國企業家的創富史》已經開講了45集。

  “預計到年底,中國的商業文明史就差不多講完了,但講和著書立說不一樣,寫書必須更嚴謹,更要有積累。所以,要動筆先定下中國商業文明史,之後開始其它國家商業文明史的研究。”9月份他將去日本,啓動日本商業文明史的調查研究。

  中國的“world-class firms”預計會出現在工業領域

  中國經濟規模越來越大,財富積累不斷上升,企業家精神卻有待提升;企業長期積存的結構問題、低效問題、治理問題也比比皆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也是秦朔希望從商業文明角度切入研究中國經濟和企業的原因。

  調研採訪過無數優秀的企業,秦朔對江蘇企業的印象不錯。他表示,好企業最重要的核心是技術突破和管理創新。“現在是信息時代背景下的商業文明,開始進入智能時代,企業和企業家應該熟悉這個大潮下的包括互聯網、物聯網和智聯網在內的新潮流、新方向。這是商業文明的新體現。”

  秦朔舉了亞洲玻璃纖維領軍企業巨石集團的例子,“巨石集團一條生產線原來是1300個工人,現在最智能化生產線只要的400多個工人就夠了,但是工人的工資提高了很多,將來人口紅利越來越少,人力資源成本提高,企業的發展就在於利用先進的信息化手段,人工智能,在每個技術環節上進行突破。”江蘇的企業,在轉型中發生的現象也很值得研究,例如連續16年位居中國重型裝備製造業領軍位置的徐工集團,將智能製造和現代服務業結合轉型,穩步從世界第六名上升到第四名,就是在技術環節有突破,管理上有很多創新才做得到。

  “中國缺的不是世界級規模的企業,缺的是‘world-class firms’,就是世界級競爭力企業。”秦朔進一步解讀道,規模上能做到中國前三位的企業,已經具備了世界規模前幾位的水平,但是具有世界競爭力就不同了,如果一家中國企業到國外建廠,跟老外的第一流工廠放在一起競爭,在效率、競爭力、成本控制、質量等方方面面都毫不遜色,這纔是具有世界競爭力的企業。這樣的企業不僅要求在技術上領先,還必須在商業精神上成爲典範。通過巨石、徐工等一些優秀企業的案例,秦朔得出了結論:中國的“world-class firms”預計會出現在工業領域。

  互聯變革時代 “太先進”的企業會成爲犧牲品

  時代的發展,很多企業都在改革,但是秦朔發現,“太先進”也不一定是好事,很可能成爲時代的犧牲品。

  “有一家曾經非常好的空調企業,在競爭中輸給了格力和美的,主要就是‘太先進’。”秦朔說,在空調產業爆發的時代,這家企業一直堅持最先進的 “零庫存”模式,“就是要求不要經銷商壓貨,必須有極其精確的訂單,極其精確的到款,零庫存倉庫的模式”。這種對經銷商十分苛刻的要求使得這家企業供貨量嚴重不足,供貨能力差不多隻有市場需求的三分之一,而同期格力和美的則在空調市場拼命擴張。如果客戶想要買空調,零售終端都在推薦格力和美的,因爲有貨賣能賺到現錢。這種情況持續幾年之後,這家企業在空調市場自然地失去了行業領軍地位。“這就是‘先進’的教條主義。”

  秦朔從另外一個細節看出這家空調企業的整體壓力很大。有一次他到這家企業去,需要從電子郵箱下載打印一份材料,卻發現整幢辦公大樓裏,能夠接入外網下載郵件的電腦非常少,大多數電腦只能運行內網。“互聯網時代這樣管理,說明企業對員工的控制力很強,很難說被斷網、與外界隔絕的員工的創造性不因此受影響。”

  受聘“890+青企公社”導師 傳播商業文明

  秦朔提到過,人與新技術結合起來的創造力是時代最重要的礦藏,從20後的褚時健、30後的馮根生到80、90後的創業者,中國的企業家精神薪火相傳、綿延不絕。

  在秦朔看來,80後、90後這些“創二代”企業家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一代人,也是商業文明研究和傳播的對象。“年輕一代企業家怎麼建構企業家精神,這一點很重要,最核心是要經歷更多的鍛鍊。”

  他發現,有的“創二代”是跟着創業期的父母一起長大,很小就介入了創業過程,他們熟悉商業思維,瞭解企業發展,加上出國留學,學習到了很多先進經驗,接班成功可能性很大;而有的“創二代”是在溫室中長大,即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也學習了不少先進的理念,但是沒有經過商業實戰的洗禮,“接班”之後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企業家的文化特徵和人的經歷、經驗有關,這個代繼遺傳的可能性很小,所以纔有‘富不過三代’的說法,這是一個很大的社會痛點。”秦朔表示,青年企業家很需要在這方面得到幫助和指導,“青年企業家如果在商業文明上有所提升,他會對傳承和創新求進的互動、個人權利和社會秩序的關係、平等和契約的認識更加準確,對企業發展也會有更好的方向的策略。”

  “一定要和年輕人在一起,和鮮活的未來在一起,而不是沉溺於過去,無論它有多輝煌還是多迷茫。”對於新華報業傳媒集團交匯點雲媒建立的TOP企業峯會、交匯點公開課、品牌賦能計劃、890﹢青企公社等IP產品,以俱樂部形式構建優秀圈層文化,邀請包括諾貝獎獲得者,中國兩院院士,國內著名財經、科技、商業、文化領域在內的專家學者參與,爲年輕創業者、處於轉型期的青年企業家、有創新精神的其它年齡段的企業家,建立一個溝通交流思想、碰撞商業智慧平臺的做法,秦朔給予了充分肯定。

  “我感覺交匯點雲媒這個平臺,就是傳播商業文明的一個優秀模式。中國企業正在越來越多地國際化,走出國門就必須遵守國際市場的叢林法則,守成循規按照國內的操作方法發展企業常常是不夠的,年輕企業家越早接受商業文明的薰陶,就越能適應未來的全球挑戰。”他表示,交匯點公開課、890+青企公社等IP是主流媒體對“青春追夢人”的賦能,可以讓更多的年輕企業家能夠留住情懷,樹立正確的商業價值觀。

  秦朔欣然接受了交匯點雲媒的邀請,受聘爲“890+青企公社”的導師。他還同意,在秦朔朋友圈內容、頭部企業調研考察等方面和交匯點進行深入合作。

  交匯點記者 劉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