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UC名家專欄,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最新消息:貴州省印發公務活動全面禁酒的規定,自9月1日起,全省範圍內的公務活動,禁止提供任何酒類,包括私人自帶的酒類。重大外事活動和招商引資活動,確需提供酒類和飲酒的,須按一事一購買、一事一審批的原則,由承辦單位報分管該單位或該項工作的負責同志審批,同時報同級紀委備案。

看意思,公務員們在上班時間喝個小酒兒,已是難上加難。以至於有人稱它為史上最嚴戒酒令。

說是比較嚴格的戒酒令,成立;說是史上最嚴戒酒令,則要打個問號了。

中國最早的戒酒,肇端於夏朝的奠基者大禹。中國最早的釀酒師,儀狄與杜康,都是禹的臣屬。《戰國策·魏策二》里有個故事:「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

不服不行啥。也就是大禹這樣的先賢聖王,才有這樣的清醒與剋制:女兒專門讓儀狄給他釀的美酒,他一飲,就知道這種東西太美了,得防,於是,馬上給自己戒酒,並且疏遠了會釀酒的人,同時提醒大家,後世肯定會有以酒亡國者。

這是預言呢,還是惡讖呢?

似乎是為了給先祖做人證似的,夏桀「日夜與末喜及宮女飲酒,無有休時。為酒池可以運舟,一鼓而牛飲者三千人,醉而溺死者,末喜笑之以為樂」。什麼叫牛飲?就是用繩子拴住脖子,讓朝臣栽到酒池裡,喝成老母豬,不抬頭,所以溺死幾個,也不算奇怪。沒有溺死的,「醉者持不醉者,不醉者持醉者,相和而歌」。

湯滅夏之後,首先警惕的也是酒。商湯將毀家禍國的惡行歸納為「三風十愆」,說:「卿士有一於身,家必喪;邦君有一於身,國必亡。」這其中,「恆舞於宮,酣歌於室」,毫無節制地飲酒作樂,乃三風中的第一風,巫風。不管哪一種,不僅卿士和邦君自身必須堅拒之,身邊臣屬也應時時對上級領導進行匡正:「臣下不匡,其刑墨!」一句話,下屬阻攔不住領導,臉上得刺字。

問題是下屬攔得住么?商的末代君主紂又恢復了桀的酒性:「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除此之外,商紂王本人還創造了連飲七天七夜的吉尼斯紀錄。

周代商,肯定要總結夏商,特別是商的亡國教訓。不用說,酒還是罪魁禍首。於是,史上第一份戒酒令,周公的《酒誥》出籠了——周公旦封小弟康叔為衛君,令其駐守故商地,以管理那裡的商朝遺民。因擔心商朝舊地復燃飲酒之風,周公特地製作了《酒誥》。

在酒誥里,周公先是抬出文王,申明了文王對酒的態度。周文王常常從早到晚,不厭其煩地告誡大家:「無彝酒!」也就是不許經常飲酒!什麼時候能飲呢?「飲惟祀」,也就是祭祀的時候才能喝點。而且喝時還得注意酒德:「德將無醉!」除了不醉,還得境界升華:「惟土物愛」,農夫們粒粒皆辛苦,你喝下的每口酒都是糧食釀的,來之不易,應該喝出惜物愛民之心。

周公還抬出了上帝。如果我們以德治國,上帝在天上都能聞到馨香的德氣;如果我們天天喝酒,上帝只能聞到酒臭,「故天降喪於殷」。為此周公規定,文王的規則還得繼續執行,並且加大藥量,用周公的話,叫「剛制於酒」,相當於現在所謂的「一票否決」或「踩紅線」吧。周公最痛恨的是「群飲」,「汝勿佚。盡執拘以歸於周,予其殺。」意思是,一旦有聚眾飲酒者,一個都不能少,把他們全逮了送我這裡,由我來殺掉他們。這個規定夠嚇人了。不過,它本意是針對周王室子孫與官員的。對於民眾,周公還是相對寬容的。殷商舊臣與手工業者,可以飲酒,飲得過份了,先教育,教育不過來,再殺不遲。農民盡職於王事,孝敬父母,農事完畢後,趕著牛車外出經商,獲得一定的收益之後,也可以弄點小酒喝喝。

問題是,飲酒亡國論也就是夏商周三代。隨著歷史的發展,也嚇不住後世的君們了。齊景公飲酒,七日七夜不止,手下為了阻止他再飲,拿生命跟他懟:如果你還想喝,請賜我死。景帝乃止。前秦王苻生,動不動整月昏醉中,朝臣朔望兩日上朝,都見不到他。北周宣帝宇文贇,革命小酒天天喝,「朝亦醉,暮亦醉,日日恆常醉」。趙國的創始人「趙襄子飲酒,五日五夜不廢酒。」對身邊的人說:「我真是牛逼哈!喝了五天五夜的酒,卻一點事沒有。」優莫說:「您還應該努力呀!再有兩天就跟紂王一樣了。紂王喝酒取樂達七天七夜,你這才五天五夜,還差點火候呢。」趙襄子還不算太醉,對優莫說:「既然如此,那我也要滅亡了吧?」優莫說:「放心,不會滅亡。」襄子說:「還差紂兩天,不滅亡還等什麼呢?」優莫說:「桀紂之所以滅亡,是因為遇上了湯武,現在天下都是桀一樣的人,而您是紂一樣的人。桀與紂並存,誰滅誰呢?不過,也夠危險了。」

優莫這默幽的,笑死人。其實,三代之後,飲酒敗國已經嚇不住人了,但酒可以敗政。特別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酒更多的成為經濟問題,一方面糧食本就不夠吃,再用它釀酒,太奢侈了;另一方面,不管是普通營生,還是奢侈品經營,它還牽涉到贏利與稅收問題。所以每朝每代的禁酒政策,都有因地因時因人的性質,既有天災人禍忌日節日之臨時性,又有帝王個人偏好與個人認識問題,當然,還有根據社會情況,隨時調整性的。

就政策本身來講,大致可以分為這麼幾種:絕對禁酒、局部禁酒、臨時性禁酒、禁私酒、加重稅、國家專賣等。

絕對禁酒做不到,後面的幾種,倒是屢見不鮮。

商鞅,第一個對酒徵收專稅、重稅,稅比成本高出十倍。一般百姓根本喝不起。酒變成了奢侈品。

秦始皇平時嚴控,且禁農民釀酒,「有不從者有罪」。但是國家有吉慶喜事時大家可以「歡樂大飲酒」。

漢武帝自己好酒,並且行舟於秦始皇的酒池中,找了三千人做牛飲狀,供自己觀摩取樂,但他還是頒布了嚴禁群飲的律令:「三人以上,無故群飲,罰金四兩」。此外,他還實行酒的生產和流通全由官方控制的「榷酒」,酒類由政府專賣。

曹操也喜歡喝小酒,「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簡直成了他的標配,但正是他向漢獻帝「表奏酒禁」。當然他的初衷是節約糧食,用于軍需,政風還在其次。同樣為了節約糧食,用于軍需的,是蜀主劉備,他規定,凡私人釀酒、售酒或家藏酒具不上交者一律處死。

《三國志·簡雍傳》里有一則關於劉備禁酒的故事:「時天旱禁酒,釀者有刑。吏於人家索得釀具,論者欲令與作酒者同罰。雍與先主(劉備)游觀,見一男行道,謂先主曰:『彼人慾行淫,何以不縛?』先主曰:『卿何以知之』?雍對曰:『彼有其具,與欲釀者同』。先主大笑,而原欲釀者」。

這則故事太有意思了。

其一,簡雍夠智慧,居然拿男人有男根,與蜀民有釀具作類比。有釀具就是釀酒罪了,那有男根者,當是有行淫罪了?連劉備都覺得這樣做有些荒唐了。

其二,家藏酒具雖然可以不處死了,但是,釀酒、售酒依然是一律處死。可見劉備的禁酒令之酷。當然他的禁酒更多的是因了他的農耕時代的軍事之大計。

隋朝楊堅作為開國之君,「罷酒坊,與百姓共之」。唐朝時,遇到皇帝駕崩、皇后去世一律不準飲酒,否則釀酒者、賣酒者、飲酒者皆被斬。宋太祖時期,詔令全國鄉村,「少年無賴輩相聚飲酒者,鄰里共捕之」。元世祖忽必烈也曾嚴令禁酒,並規定有私下釀酒的人,財產子女收歸官有,犯人要罰服役。明太祖朱元璋他起兵抗元時,發布禁酒令,下令不準種糯米,「以塞造酒之源」。剛坐上龍椅時,令太原不要再進葡萄酒,說「國家以養民為務,豈以口腹累人哉!」西域酋長來獻葡萄酒,再次諭曰:「何用此以勞民。」可是坐江山久了,又令工部造大樓設酒肆於其間,詔賜文武百官宴飲,「養民」、「勞民」啥的,也不考慮了。

真正對酒進行考慮的,是乾隆。清朝是中國人口大爆炸時代,所以乾隆憂心的是生齒日增,而土地無增的問題。為此他先後下了八道諭旨,要求禁酒。理由是:一是燒鍋(釀酒)耗費糧食最甚,二是百姓縱酒貪杯有傷風化,三是燒鍋之禁並非一時權宜之計,而是解民憂固邦本的長久之策,四是北方諸省燒鍋尤盛,當嚴禁之,五是嚴行禁酒不容置疑,堅定不移……乾隆的這場禁酒運動規模大、範圍廣、時間長,標誌著古代中國的禁酒政策由此前的臨時性舉措,變為一項後世嚴格的成文法規,被人視作中國禁酒史上的一塊里程碑。

當然,質疑的聲音也不是沒有。典型代表是刑部尚書孫家淦。孫的意見:如果不分青紅皂白地一概禁酒,事實上是禁不絕的;酒禁止宜於歉歲,而不宜於豐年;立法不可不慎,如果禁酒過嚴,有錢人不敢買酒,窮人的糧食也無法賣出去……乾隆多英明哈,最後給的結論是:「應令各於本省,因時制宜,實令奉行,以觀成效」。

站在文明與人性的角度,酒實在是個好東西。李白斗酒詩百篇,「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呢。所以,酒根本杜絕不了,能做的,就是「度數」的問題。所以有人提出「君子可以宴,可以酒,不可以沉,不可以酗。」

時至今天,君子之類,只能是提倡。民間百姓飲酒,你也只能從飲酒傷身出發,或者從社會管理與社會治安出發,就是喝酒敗德,傳說中的你瞅我幹啥,我就瞅你了,然後引起打架鬥毆與民事糾紛啥的。當然,酒後開車,危害公共安全了,我們開始嚴格執法了。甚至,民風裡面的勸酒惡習,法律也開始介入了,勸酒勸出人命的,都要各負其責。但是,民眾最在意的,還是公務飲酒之惡習。所以,貴州的戒酒令,雖然很難說是史上最嚴,但是,對公務人員越來越嚴,怎麼著也是政治文明之進步。倒應了清代學者張潮的那個觀點:嗜酒就不要做官,做官就不要嗜酒。

歷史走到今天,其實很多公務員也很煩喝酒,酒風剎不住,擋不住,也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政府真嚴戒,他們反而解脫了。走好哈。

注一:蘋果用戶專用打賞碼

注二:相約米熊直播,走進你喜歡的直播間,和你喜歡的老師面對面交流。端木賜香的人文歷史,紀偉平老師的攝影;趙麗華老師的詩歌學繪畫;邢藝老師的數字盤;王33老師的非洲鼓和尤克里里;梁建平老師的國畫。約嗎?掃碼進入,購買課程,手機收看,無限回放,盡在米熊直播!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