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到很多媽媽說,寶寶像黏在自己身上似的,一刻都離不開自己。

「想抽個時間出去和朋友聚會,剛走出家門,寶寶就哭開了!」

「產假結束去上班,家人打電話說寶寶在家哭到撕心裂肺,恨不得立刻辭職回家!」

尤其是職場媽媽,一邊是為生活和夢想堅持的事業,一邊是亟需親密陪伴、高度依賴媽媽的寶寶。

正如馬伊琍說的,「事業和家庭分處於天平的兩端,我絕對不相信誰可以做到光鮮亮麗的,把職業成功女性和一個優秀合格的媽媽兩者兼併」。這個難題本身就無法解答。

我們往往左右為難,陷入了和寶寶的「分離焦慮」中。

寶寶為什麼會有分離焦慮?

很簡單,因為長大了。出現分離焦慮,是寶寶成長的體現。

分離焦慮(Separation Anxiety),是指孩子害怕和主要照顧者分離或者落單,從而表現出的恐懼和戒備反應。

美國兒科學會認為,寶寶的分離焦慮通常會在9個月開始出現,在10-18個月時達到頂峯,然後在18-24個月時逐漸消失。

其實,寶寶出現分離焦慮,是很自然的事。有些媽媽可能有自己的方法處理分離焦慮,但以下這幾種方法會讓分離焦慮變得更加嚴重。

1,偷偷溜走,不辭而別

這種做法很常見。家裡人一邊用玩具等物品吸引寶寶注意力,一邊在一旁示意讓媽媽在寶寶不注意的時候偷偷溜走。

這是極其不可取的做法!!!

寶寶前一秒還看見媽媽了,後一秒就找不到人了,該有多慌張、多崩潰啊!試想,如果有人一聲不響地不打招呼就離開,我們會怎麼想?

2,媽媽自己帶有負面情緒

無論是全職媽媽,還是職場媽媽,在重重壓力下,都會變得焦躁不安,甚至悲觀、抑鬱。

有多少個哄睡的不眠之夜,有多少次崩潰的嚎啕大哭,只有當過媽的才知道。但我們的負面情緒對寶寶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所以,我們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在寶寶面前做一個陽光向上的媽媽。

3,責備孩子

正在經歷分離焦慮的寶寶,他們可能更加愛哭、愛鬧、不聽話。比如,之前很乖,現在卻變得脾氣暴躁,亂扔東西。

作為家長,我們要正確對待寶寶的變化,不要在言語上對寶寶加以批評指責,說出「你再這樣媽媽不回來了」、「媽媽不要你啦」這樣的話。責備會讓分離焦慮變得更加嚴重。

那麼怎麼做才能幫助寶寶平穩度過分離焦慮期呢?

3

如何平穩度過分離焦慮期?

分離焦慮期的寶寶像隨時會引爆的炸彈,但也有些辦法,能幫助我們應對。

01

讓寶寶認識到媽媽沒有消失

根據美國兒科學會的觀點,在這段時期,寶寶會出現一個重要的認知發展里程碑,那就是「客體永久性」(Object Permanence)。他開始認識到物體都是獨一無二的、永恆的,發現世上只有一個媽媽,所以,當媽媽離開時,就沒有了安全感,開始焦慮不安。

我們可以和寶寶玩一些遊戲幫助寶寶認識到 「客體永久性」。比如用薄手絹,蓋在寶寶臉上,再迅速抽走手絹;或者用雙手矇住自己的眼睛,再忽然打開,讓寶寶意識到,「雖然看不見媽媽,但媽媽沒有消失。」

02

練習和寶寶分開

寶寶容易出現分離焦慮,可能是因為從來沒有和媽媽分開過。

我們可以練習和寶寶分開,例如,和寶寶玩 「捉迷藏」的遊戲,或者假裝一次出門,讓寶寶交給家人帶,隨後逐漸拉長出門的時間。

讓寶寶明白「媽媽現在不在但一會兒還會回來」,逐漸體會到媽媽不在自己也是也可以的。

03

準備能緩解寶寶不安情緒的物品

當我們不在的時候,安撫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寶寶不安的情緒。

我們可以在和寶寶分離時,給寶寶一個安撫奶嘴,或者他平時非常喜歡的玩具。

如果沒有安撫物,我們可以嘗試用一些有媽媽味道物品,例如,睡衣,圍巾等,來當作在媽媽離開時安撫寶寶的代替物。

04

為分離提前做好鋪墊

對寶寶來說,不知道媽媽去了哪裡,什麼時候回來,這是讓他們最著急的事情。因此,為分離做好鋪墊就顯得尤為重要。

比如,在離開時告訴出門的原因,跟孩子約定好回家的時間,重聚後可以跟他講講都做了什麼……

然後,我們會發現,寶寶離了誰都照樣轉!我們可以撒手不管了,啊哈哈~

05

形成固定的告別儀式

離開,回來,是我們和寶寶之間的承諾。所以,跟寶寶告別的時候,我們應該製造一點儀式感。

比如,陪寶寶玩一會兒,用愉快的情緒告訴他,「媽媽要上班去啦!」,下班回家和寶寶說「媽媽回來啦!」給寶寶一個大大的擁抱……

堅持一段時間,寶寶就會明白,媽媽離開是必須的,但媽媽真的會回來,踏實的安全感也隨之建立。

06

給寶寶高質量的陪伴

一說起陪伴,簡直就是戳中了媽媽們最敏感的部分。

我們陪伴孩子的時間哪怕只有一個小時,也要把所有的精力全部投入到寶寶身上,扔掉手機、拋開工作,和寶寶做一些只屬於你們之間的親密行為。這會給寶寶帶來極大的滿足感和安全感。

讓相處變得更加特別,也更加值得寶寶來期待。這就是高質量的陪伴了。

所謂成長,就是分離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龍應臺

聽起來有點傷感。

但是,所謂成長,的確是一場分離。

我們需要做的,不是避免讓孩子和自己永不分離,而是幫助孩子度過這個離別和重逢的過程,讓孩子能夠從中成長~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