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居民膳食指南

——家長解讀篇

博主的話:《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提出了十條基本原則,對各個年齡段的居民都具有指導意義,但一般說得更多的是針對成年人的膳食指導,現在我站在孩子的角度,為各位家長進行解讀。

第一條:食物多樣,穀類為主,粗細搭配

首先解讀食物多樣

大自然給予人類豐富多樣的食物,但除了母乳能滿足六個月內的嬰兒外,再沒有一種食物能為人體提供全面的營養素來滿足人體的需要。

人體需要七大類營養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水和膳食纖維,其中每一類中又包含很多種營養素,而每一種營養素對人體正常功能的維持都至關重要,缺失其中一種在短期內可能沒有什麼表現,但長期必然在身體上有所反應。比如:有些小朋友不喜歡喫菜,尤其是胡蘿蔔,而這一階段我們給他喫的黃色食物及肝臟也較少,時間長了細心的媽媽會發現寶寶的皮膚沒有以前光滑了,更嚴重的暗視力能力也變差了。而他缺失的就是維生素A,其對寶寶皮膚、骨骼及視力等多方面發育都至關重要。

兒童正處在生長發育階段,新陳代謝旺盛,對各種營養素的需求量相對高於成人,合理營養不僅能保證他們正常的生長發育,也可為其成年後的健康打下良好基礎。我們成人離家後經常會說這樣一句話:「好想喫媽媽做的飯」。是因為媽媽個個都是廚藝高手嗎?其實不然,這是因為從小培養的飲食習慣會影響我們的一生,所以提倡孩子從小廣泛的食用多種食物。

接著解讀穀類為主

碳水化合物是人體能量的主要能源,而穀類食物則是碳水化合物的主要來源。中國自古以來就以穀類食物作為膳食的主體,它能滿足人體多方面的需求,除碳水化合物外,還含有蛋白質、脂肪、膳食纖維和B族維生素等。

將穀類食物作為主體,還有一個原因是它更適合我們身體的需要。我們人體唯一能在口腔就進行消化的食物是澱粉類食物,因為我們唾液中有唾液澱粉酶,當消化酶起作用時,它便會告訴大腦:「消化系統要開始工作了。」於是胃液開始分泌,消化器官開始工作。而且中國人的身體也適應了以穀類食物為主食,比起其他能量食物,它更易消化吸收,避免了歐美國家高能量、高脂肪膳食模式引起的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一系列疾病的發生風險。它是平衡膳食的基本保證,所以我們的孩子也應該以穀類食物為主體。

最後來說說粗細搭配

大家現在大多都知道精米白麪不好,因為它們在加工中大部分的營養素都丟失了,所以會選擇一些加工精度低的米麪,這只是粗細搭配的一個意思,它還有另外一個意思——適當喫一些傳統意義上粗糧,比如小米、高粱、玉米、燕麥、薏米、紅豆、芸豆等。因為不同種類的食物合理搭配,可以提高其營養價值。比如穀類食物中賴氨酸含量低,豆類食物中蛋氨酸含量低,如果將他們結合,利用互補原則就大大提高了其蛋白質的生理功效。而且這些粗糧沒有經過精加工,所以損失的營養素就少,彌補了精米白麪的不足。最後因為粗糧中富含膳食纖維、B族維生素和礦物質等,有利於避免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有些家長說,喫粗糧會讓寶寶消化不良。是的,孩子的消化器官還沒有完全發育好,所以這裡就需要掌握一個量和加工方式的問題。成人建議每天粗糧喫50g以上,孩子可根據年齡段的不同,每天喫20—30g左右。加工方式上以軟爛加工為主,比如紅豆米飯,可以先將紅豆泡軟後再和米飯一起煮;還可以將各種豆子混合一起做五穀豆漿,但最後一定要將豆渣一起食用等等。

爸爸媽媽們發揮你們的創意吧,按照我上面說到的原則,用不同的形式做出既營養美味又具有誘惑力的美食吧!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