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印寺石門關位於金門縣金湖鎮太武山頂海印寺左前方,是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明永曆十五年)修建海印寺時的山門,距今有三百四十餘年,現在列為金門縣定古蹟。

圖1-2-16宋代太武山曾經建寺供奉通遠仙翁

金門的海印寺原為太武巖寺,最初建於宋代鹹淳年間(1265年至1274年),主祀通遠仙翁,與民間航海祈風習俗有關,至今仍有殘垣斷壁遺址的出士。金門舊屬泉州府同安縣轄治,宋人王國珍描寫泉州地區祈求通遠王的熱絡情形說:「吾泉以是德公為多,凡家無貧富貴賤,像而祀之,惟恐其後,以至海舟番舶,益用嚴格,公嘗往來於烈風怒濤間,穆穆瘁容於勻表,舟或有臨於難阻者,公易危而安之,風息濤平,舟人賴之以靈者十常八九」。宋代泉州開放為市舶司,金門的太武山也稱北太武山,與漳州的南太武山遙遙相對,同是閩南內陸河港出入放洋的望山。明初山頂設有倒影塔為航標,夜間點燃火把指引船舶航行順利平安。

太武山上有許多明清的史蹟

明代對於太武山寺廟的奉祠記載並不多,倒是留下登山目睹景物,抒發情懷的詩品佳作;一向以品德完人的鄉賢黃偉題太武巖,詩曰:「落葉瀟瀟九月天,芒鞋緩步武巖巔。靜觀身外渾無物,未許人間別有仙。野徑花隨意折,暮雲紅日共誰延。何時宇宙長如旦,歷蒼崖石泉」。明代文人雅士登太武山賞景,盡興賦詩,列上十二奇景,分別為海印巖、玉几案、浸月池、眠雲石、偃蓋松、跨鰲石、石門關、蟹眼泉、倒影塔千丈壁、古石室、一亭等。石門關與古石室獨有幽奇之美,蔡發吾留存(詠太武山十二奇詩),其中吟詠石門關為:「歷風塵跣足還,頭依舊石為關。可鄰夜半未歸客,伸手無從露一斑」。

 

明代修建太武巖寺的記載,首見於明萬曆八年(1580年),金桂渡海緝賊,感於太武山靈神助之威,捐俸修葺,之後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又整修一次。

崇禎十七年(1644年)闖王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帝自縊於煤山,清軍因吳三桂而破山海關南下,次年閏六月黃道周等在福州迎唐王朱聿鍵稱帝,改年號唐隆武。隆武二年(1646年,順治三年)八月,清兵進軍福建,隆武在長汀遇難﹔十月十四日桂王朱由榔在肇慶稱監國。十一月十八日宣佈即帝位,改明年為永曆帝號,同年十月中旬鄭芝龍接受清廷招降,旋即被挾持入京,鄭成功以忠義降清。十二月鄭成功在泉州安平誓師,並於金門的烈嶼大會南奔的文武羣臣,定盟恢復大明江山,四方義士歸附金門島上,金門籍的志節人士如明授兵部尚書盧若騰、東林人林習山、浦邊人周全斌、后豐港人洪旭、洪磊父子,都投郊反清陣營的行列中。順治八年(永曆五年,1651年)三月一日,清軍襲破廈門,乘勝進奪金門,海上適逢大霧瀰漫散,無法渡海攻取,金門逃過一,順治十三年(永曆十年,1656年)三月,清軍調度各澳船隻,並令泉州城守韓尚亮統領水師進犯廈門、金門,在海上忽遇颶風大作,清船欲收兵回泉州港及深滬港不得,有收圍頭被鄭成功兵將擄獲,有被浪打漂上青嶼、金門,登岸逃生乞降者,有飄至外洋黃海者,是役鄭師坐收大船十艘,大勝而返。這兩件振奮士氣的事件,島上軍民都認為是太武山上山靈禦災捍患的功勞,眾志一同的籌謀重建海印寺。次年盧若騰撰寫(募建太武寺疏),倡議修築太武寺,本籍人士周全斌與洪旭出力最多,他們都是鄭成功所器重的近臣,文中說:「山椒舊有棲神祠宇,祈禱多應。萬曆九年(1581年),劇賊越獄遁,邑侯金公躬渡海詣祠禱,賊旋受縛,亟捐俸倡紳士新之。歲久漸圯,念衷洪公、邦憲周公,皆浯產也,誠與神通,慨然為興復之舉」。最後在順治十八年(永曆十五年,1661年)初春動工,秋季全部完工,所有殿臺亭館都重建落成,盧若騰並寫下(重建太武寺碑記)紀念其興建始由:「上自勳鎮鉅公,下逮土著編,各伸願力,人數頗多,難於悉登諸石,乃備錄一匾,揭諸神祠,爰彰一時機緣之盛」。他也在海印寺的入口山門,以太武寺形勢居山海之勝景,親題「海山第一」四字,下款署名,因為後人所忌諱而磨掉,尚有「永曆辛丑十五年秋題」字樣。事後盧若騰仍時常的偕同友人登遊太武寺,在他的(遊太武巖詩)內文曾描述﹕「勝賞雖遲猶小春,同遊復有芳鄰。深花木枝枝秀,無大洞天曲曲新。泉故噴香迎茗客,石呈面待詩人。雨奇晴好都經眼,澆盡世間萬斛塵」,附註提到:「辛丑春重建海印巖,其秋落成矣。冬閏洪鐘,特姻丈招同王愧兩、諸葛士年二先生來遊,次蔡清憲先生舊韻」。

經歷過幾個改朝換代,太武巖寺由建廟之初供奉的通遠仙翁,早已換成觀音如來。而海印寺的改建也不再是原有的廟制規模,獨留這座斑駁滄桑的石門關,一段南明往事興亡的史話,迴腸盪氣的英雄壯志,正呼應著太武山的思古幽情,似乎一切都要從這座山門訴說起,登金門的太武山和造訪海印寺,切莫忘記駐足尋找石門關的史蹟源流,追思先賢的民族氣節情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