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藏在细节里

台湾的媒体代理环境,严格来说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市场,

除了各家代理商的相互竞争之外,

主流媒体的强势也使得某些媒体购买谈判上一直处于卖方市场状态,

而数位、社群的崛起,多样化的选择使得代理商的工作既紧张而又富多变性。

今日要谈的魔鬼,正是台湾目前仍为主流投资媒体之一的电视购买CPRP。

电视的CPRP究竟有哪只魔鬼在作怪?(假如你不重视CPRP,那么此篇文章可以自动略过)

在产业里,你我都知道,CPRP是为多数客户所接受的KPI指标,某种程度来说也是唯一的指标,

因为CPRP最不需要花脑筋理解,价格说明一切;

有如公家机关的价格标,数字一出来一翻两瞪眼。

真正讲起来,CPRP叫做「懒人定夺法」一点也不为过。

今天暂且不讨论这个KPI的对与错,今天讨论这个KPI该怎么被操弄,

才能做到「看起来你得到最低价,但实际上你一点也没赚到」的神奇把戏。

聪明的你想想看,每年电视台业绩要不要成长?

相关从业人员要不要调薪?

机器设备要不要更新?

节目制作费用需不需增加?…

假如这些答案都是要,

那么,岂有CPRP不升反降的道理?


自然,「精明」的人永远可以找到市场CPRP最低价,

但低价后你究竟得到甚么?


与CPRP关系最密切的几个数字:预算、GRP、秒数、Reach,

稍具观念的人都知道,当预算、秒数固定时,变动数字就会是CPRP、GRP、Reach;

CPRP越低则GRP越高,CPRP越高则GRP越低,

越便宜的价格可以买到更多的收视点,

但Reach呢?那可不一定。


为何不一定?因为收视率是变动的,

同一个节目的收视不会每天都一样,连带著频道的收视也会有涨有跌,

也因此Reach也是有高有低,相同的800GRP,

在前一波走完可达到75.6%的1+Reach,

隔几个礼拜后再走同一只CF同秒数同GRP,

可能会得到的Reach变成76.6%,

不要小看这个1%的Reach,到reach高原期时,

要增加1%的Reach,或许要花费100GRP才有可能达到。


所以「越多的GRP不等同于越多的Reach」,

但看到这边不禁要问,Reach有那么重要嘛?

回归到媒体的本质,Reach才是真正的王道,

这个KPI比任何指标都重要!

因为他代表著可以接触到你广告的人口比例多寡。

花钱做电视广告,不仅仅要让付钱的老板看得到,

还得让多数你定义的消费者看得到,才叫做「买电视广告」。

(此指的是一些大型campaign上市时的普遍状况,有些专案、策略性操作另当别论)

结果,多数客户在意的反倒是收视点成本,而忘了Reach的重要性。

好吧,既然你要CPRP要GRP,我就给你,反正你只在意CPRP…(murmur幸好你不在意Reach)


当大家都了解Reach的观念后,接下来跟大家谈谈,究竟低CPRP是怎么出来的。


对于频道而言,每个频道因所播放的节目属性不同,自然会有其固定的收视族群,

就频道属性来看,

一般新闻的主要收视是30-54M或30-54A、

戏剧25-49F或20-34F、

电影15-24M或25-39M、

体育25-39M或25-44M…,

而细看到各个频道则也有各自定义的TA年龄与性别分布,

每一个频道都不尽相同;

也就是说假设A频道的主要收视族群是30-54M,

而B频道主要收视族群是25-39全体,

当你用该频道收视族群的年龄层跟性别购买时,

你将可以得到最低的价格,

因为该TA在该台的收视率产值最高!

对频道而言,

每小时广告秒数是固定的(政府规定600秒上限),

也因此每一档广告露出的产质相对重要,

举例:A频道需要消化10GRP,每一档广告出来都能获得1GRP的话,

表示他只要播放10档广告,即可达成目标;

但今天你的广告TA并非此频道最合适的TA,

有可能需要播放20档才能达到10GRP目标,

等于缩短了频道的空间,也因此价格相对提高。

如下图,A与B频道,若是用适合该频道的TA购买,将可买到最低价。

Channel sale conceptjpg.jpg 



了解了频道购买的计算概念后,就会得到一个结论:

只要我在购买时,一律使用该频道的TA购买,相对的就可以获得最低的成本,

也就是说,同样的预算、同样的秒数材料,你可以得到最多的GRP。



问题来了,商品的TA设定岂是可以随便变动的?

我的饮料卖给25-39M,结果放在这个频道买35-54M…

看到广告的根本都不是我的TA嘛,

另一个问题是整体的结案报告该怎么看?

我们要看的是25-39M的总reach吗?

还是七八九十个不同的TA个别的reach?

一般情况下,最终的reach设定,仍会以商品TA来看,

毕竟这是商品目标族群设定,不容许随意更动。

但如此就会回到一个原点,

也就是说当以商品TA去做此波走期分析,

你会发现拥有这么多GRP后,

Cost pre-reach的成本竟然高于原本看起来很贵的CPRP,

于是一切打回原型,这也就是「看起来你得到最低价,但实际上你一点也没赚到」的道理所在。

Cost per-reach.jpg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