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張九齡並未經歷安史之亂,之前十餘年開元末期就去世了。其次,張九齡被罷相下台,李林甫是起到一些作用,但更多的還是張九齡本身性格和能力不符合李隆基對宰相的要求。

張九齡對安祿山的懷疑,只是出於對武將群體的壓制

開元二十四年,安祿山當時在張守珪部下為將,征討奚和契丹反叛過程中,「恃勇輕進」,結果戰敗。張守珪按軍令要殺安祿山,但又考慮到勇將難得,就把皮球踢到李隆基那裡,把安祿山送到長安處置。

張九齡時任宰相,對安祿山這種高級將領的處置有建議權,就想殺掉。李隆基那時一直很欣賞安祿山,就赦免了他,讓他當個小兵在軍中效力。

而張九齡堅持,與李隆基爭辯:「祿山失律喪師,於法不可不誅。且臣觀其貌有反相,不殺必為後患」。李隆基說你不要錯怪好人,赦免了安祿山。

如果張九齡只說前半句,一點兒毛病都沒有,嚴肅法紀正是宰相該做的事情,赦免是皇帝才能有的特權。但加上後半句,就是以貌取人了。尤其是從張九齡對邊境武將的普遍態度,就知道張九齡實際上是在壓制整個武將群體。

張守珪是為大唐守邊數十年的有功之臣,李隆基準備任張守珪為宰相,但張九齡反對,理由一是宰相位置不能用來賞功,而是用來做事兒的;理由二是現在封宰相,以後再立新功就無官可封了;

牛仙客也是為大唐在西北鎮守多年的邊將,李隆基準備任牛仙客為尚書,張九齡仍然反對,理由一是守邊是武將的本職工作,不能用官爵來獎賞;理由二是牛仙客文化程度低,不是科班出身。

這些理由和宋朝時期的文人士大夫思維方式非常一致,都是文官階層壓制武將的具體表現。中國古代武人治國向文官政治轉變,其起源就在盛唐李隆基時期,張九齡是這種思想的典型代表,而之後李林甫從制度上徹底斷絕了武將出將入相的可能,才使得安祿山這樣的邊將反叛。宋王朝文人政治達到頂峰,也造成了宋王朝積弱積貧,對外軟弱無能。

所以,雖然張九齡正確判斷了安祿山的謀反意圖,但只是出於文官階層壓制武將的潛意識作祟,而非真正的有識人之明。這個一輩子沒打過仗的文學名士,有種發自內心的對武將的敵意。

安史之亂後,李隆基專門派人到張九齡家鄉韶州曲江(韶關)拜祭,後來又給張九齡追贈司空官位,但張九齡和安史之亂一點關係都沒有。

張九齡不是個好的宰相人選,從性格到能力都不適合

張九齡以直諫聞名天下,但《新唐書》在李泌列傳中記載了一個事情,使得張九齡的「直」打了一個折扣。

張九齡與嚴挺之、蕭誠二人關係很好,嚴挺之是個有名的倔種,當年得罪了李林甫,張九齡讓嚴挺之想辦法緩和與李林甫的關係,嚴挺之竟然三年非公事不踏入李林甫家門,還對張九齡說蕭誠「佞」,花言巧語不是好人,勸張九齡遠離蕭誠。

一次私下裡,張九齡和李泌說了一句話,「嚴太苦勁,然蕭軟美可喜」。結果被李泌說了一句「公起布衣,以直道至宰相,而喜軟美者乎?」

也就是說,張九齡對李隆基的直,是他給自己確定的人設,而非真正發自內心的直。

從功績角度,《舊唐書》上記載,「九齡在相位時,建議復置十道採訪使,又教河南數州水種稻,以廣屯田。議置屯田,費功無利,竟不能就,罷之。性頗躁急,動輒忿詈,議者以此少之。」

張九齡一生,除了年輕時開鑿梅嶺驛道算是一件大功之外,並沒有做出什麼有價值的貢獻。當然,保護太子李瑛免遭武惠妃、李林甫毒手也是一件功績,雖然最後李瑛還是死了。

李隆基任用的宰相,姚崇、宋璟與房玄齡、杜如晦齊名,張說文武雙全,宇文融括戶檢田,包括楊國忠也能為李隆基維持財政,李林甫更不用說了,都能解決實際問題。而張九齡,除了風度翩翩、文採風流之外,就剩下直諫這一條能說得出口。

所以,忍耐了四年的李隆基,找了個小小的借口就把張九齡罷相、外放出京,雖然史書上記載是李林甫背後說的壞話,但只是加快了這個過程,沒有李林甫,早晚李隆基也不會繼續任用張九齡的。

所以,我個人認為,張九齡是一位被宰相位置耽誤了的詩人,當地方官或者一直當秘書都行,就是不適合當宰相。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歡迎關注和討論。


謝謝邀請。張九齡(678年—740年)字子壽,一名博物,漢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廣東省韶關市)人,世稱「張曲江」或「文獻公」。唐朝開元年間名相。西漢留侯張良之後,西晉壯武郡公張華十四世孫。七歲知屬文,唐中宗景龍初年進士,始調校書郎。玄宗即位,遷右補闕。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五月,張九齡升任檢校中書侍郎,十二月,授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兼修國史,主理朝政。開元二十四年(736年)遷張九齡為尚書右丞相,免知政事,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張九齡降職任荊州大都督府長史。這是由於牛仙客事件、嚴挺之事件、周子諒事件相繼發生,唐玄宗被李林甫讒言所惑。開元二十八年(740年)春,他請求回鄉拜掃先人之墓,因病五月七日在家鄉曲江去世,終年六十八歲,朝廷贈封荊州大都督,謚號文獻。安史之亂時唐玄宗奔蜀,因追思張九齡的卓見而痛悔不已,遣使至曲江祭張九齡,追贈其為司徒。

至德初,太上皇唐玄宗在蜀,思九齡之先覺,下詔褒贈,曰:"正大廈者柱石之力,昌帝業者輔相之臣。生則保其榮名,歿乃稱其盛德,節終未允於人望,加贈實存乎國章。故中書令張九齡,維岳降神,濟川作相,開元之際,寅亮成功。讜言定其社稷,先覺合於蓍策,永懷賢弼,可謂大臣。此可謂張九齡的功績才幹;上欲以李林甫為相,問於中書令張九齡,九齡對曰:「宰相系國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異日為廟社之憂。」,又范陽節度使張守珪以裨將安祿山討奚、契丹敗衄,執送京師,請行朝典。九齡奏劾曰:"穰苴出軍,必誅庄賈;孫武教戰,亦斬宮嬪。守珪軍令必行,祿山不宜免死。"上特舍之。九齡奏曰:"祿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請因罪戮之,冀絕後患。"上曰:"卿勿以王夷甫知石勒故事,誤害忠良。"遂放歸籓。宰相張九齡對侍中裴光庭說:「亂幽州者,必此胡也。」此可謂張九齡的識人遠見;九齡為中書令時,天長節(唐玄宗生日)百僚上壽,多獻珍異,唯九齡進《金鏡錄》五卷,言前古興廢之道,上賞異之。諫皇帝勵精圖治。此可謂張九齡的洞察清醒;張九齡罷相後,其翩翩神采仍讓玄宗念念不忘,其後每逢薦引公卿,玄宗總問:「風度得如九齡否?」此可謂張九齡的英姿風采。

開元前期唐玄宗任命姚崇、盧懷慎、宋璟、蘇頲、張嘉貞、源乾曜,張說,張九齡等賢相,國家勵精圖治,國力蒸蒸日上,呈現出九天閶闔開宮殿 ,萬國衣冠拜冕旒的盛唐氣象,開元後期至天寶年間唐玄宗任命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為相,奸臣大權獨握,蔽塞言路,排斥賢才,導致綱紀紊亂,還建議重用胡將,使得安祿山做大,終於導致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12月16日爆發了使唐朝由盛轉衰的安史之亂。《詩經》中說「靡不有初 ,鮮克有終」。三國諸葛亮《出師表》中說「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北宋歐陽修《新五代史》中說「憂勞可以興國 ,逸豫可以亡身」。執柄當政者,豈不箴乎!讀書明史者,豈不戒哉!


安祿山還是范陽兵馬使時,犯了罪,被遞送京師。張九齡作為中書侍郎兼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擬批安祿山梟首,到了唐玄宗欽點批紅改為戴罪效力。張九齡堅決反對,但胳膊擰不過大腿。到天寶十四年冬,漁陽鼙鼓動地來的時候,唐玄宗垂淚想起了張九齡,數次派人到曲江(韶關)祭奠張九齡。世界上沒有後悔的葯!


「斗」真的貫穿了我們國家全部歷史啊,只不過李林甫與張九齡斗的時候沒有選對,選的隊友也是無法評論的。


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其樂無窮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