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峁遺址齣土的口弦琴
石峁遺址齣土的口弦琴

位於陝西省神木市的石峁遺址齣土多件約4000年前的骨製口弦琴,這是目前我國所見年代最早的弦樂器,其考古背景明確、共存器物豐富、結構完整、特徵明確,是中國音樂史上的重要發現。

石峁遺址是距今約4000年前的超大型史前遺址。在21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石峁遺址考古領隊孫周勇介紹,石峁考古隊在皇城颱發現瞭數量巨大、品類豐富的各類遺物,包括陶器、骨器、石器、玉器等重要遺物。其中在數以萬計的各類骨器中,還甄彆齣一批重要樂器——口弦琴。

據瞭解,石峁遺址骨製口弦琴均齣土於皇城颱東護牆北段上部的“棄置堆積”內,為皇城颱使用期間由皇城颱頂部棄置而來。石峁遺址齣土的骨製口弦琴製作規整,呈窄條狀,中間有細薄弦片,一般長約8-9厘米,寬逾1厘米,厚僅1-2毫米,初步統計不少於20件,與其共存的還有骨製管哨和陶製球哨。最新的測年數據顯示,這些口弦琴製作於距今約4000年前。

口弦琴在中國先秦文獻中被稱作“簧”。《詩經·君子陽陽》:“君子陽陽,左執簧,右招我房”。《詩經·小雅·鹿鳴》:“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

????現代口弦琴是中國最小的民族樂器,仍保持著人類早期弦樂器的原型特質,流行於濛古族、羌族等多個少數民族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