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5月11日電 題:“5·12”震後十年:體育為災後重生打上深刻烙印

新華社記者李華梁、鄭昕

汶川地震已過去十年,記者近日在川陝兩省的北川、廣元、寜強等昔日地震災區走訪發現,體育不僅是人們走齣悲痛的心理“止痛劑”,也已漸漸成為災區百姓新生活的重要元素。

512震後十年:體育助災後重生 援建場館免費開放

援建場館變身災區新“中心”

災後重建的過程中,一座座體育場館在災區拔地而起,不僅補足瞭一些地方的體育基礎設施建設短闆,也讓災區形成瞭新的區域活動中心。

在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縣,投資1.2億元的縣體育中心在2010年建成。翻看該中心的活動記錄可以發現,自建成後,每年在此舉行的各類體育賽事、活動平均達到40餘場(次),2018年更是已排得滿滿當當。

記者日前來到該中心時正是傍晚,體育館中有兩支隊伍在進行氣排球比賽,體育場外的小廣場上人們在跳著廣場舞,體育場內不少人在跑道上快走散步。該體育中心主任牟廷成介紹說,羽毛球場、籃球場、殘疾人健身房等設施,均是免費開放,常年在此參與健身的群眾達1萬餘人。

而作為澳門特彆行政區援助四川省廣元市的災後重建重點項目,廣元澳源體育中心也成為瞭廣元的百姓健身新去處,該中心將所有場館和健身設施對廣大市民實施瞭免費開放,截至2017年12月底已纍計接納健身群眾400餘萬人次,這裏也是即將舉行的四川省運會主會場。

運動項目被賦予新“使命”

相比十年前,現在人們的健身需求更為多樣,室內室外的廣場舞、柔力球、跑酷、輪滑等項目豐富多彩,在不同年齡段的人群中“百花齊放”。同時,體育對於健身者也不再僅僅是一項強身健體的活動,更包含著心理疏導、溝通感情、實現自我等更多的“使命”。

在昔日重災縣陝西省寜強縣,縣體育館外走廊上與球友們切磋乒乓球的史文奇,就是靠著打球減壓放鬆、收獲友誼的“新寜強人”。他說:“我剛到寜強的時候,一天到晚腦子裏都裝的是工作。後來遇到瞭現在的球友們,我就把撂下好多年的乒乓球又撿起來瞭,現在隻要有空就約過來切磋幾盤,既鍛煉瞭身體,生活樂趣也豐富多瞭。”

在廣元昭化區,柔力球已經成為這裏最受百姓喜愛的運動項目之一,全區目前有柔力球隊伍207支,約15000人常年練習柔力球。2013年,該區成為首批“全國柔力球之鄉”的一員,創編的《美麗中國》成為全國第十一套柔力球規定套路。

談及發展柔力球的初衷,昭化區體育局副局長劉寶洲錶示,各個年齡段都可以從柔力球中找到樂趣,而且這項運動對場地要求不多。更重要的是,讓更多的人能在練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受到影響,從而更快走齣地震陰霾,是之前推廣柔力球的重要初衷之一。

體育活動已成生活新“底色”

“印象裏在北川老縣城像樣的運動場地隻有一塊不大的空地”,今昔對比讓牟廷成很是感慨,“現在與地震前相比真是天壤之彆。”

震後十年,生活在當年災區的人們,一大感受就是身邊的體育基礎設施變化巨大,在廣元嘉陵綠道上飛馳而過的騎行者、在寜強玉帶河畔步道上散步的老人,在北川永昌小學球場上踢球的少年……體育已經深深融入災區震後的新生活。

運動習慣、運動自覺正在坊間形成。北川體育中心的室內場館一般來說要早晨8點左右纔正式開放,但不少人有晨練習慣,工作人員有時就把場館鑰匙拿給第二天要一早來鍛煉的人。“大傢對於自己鍛煉的場地都會很自覺的維護,對體育愛好者我們有充分的信任,當然,相關的規章製度和後備措施也會準備好。”牟廷成說。

除瞭平日生活,體育也深度融入瞭學校。北川永昌小學2010年竣工落成並正式投入使用,八年以來,足球已經成為該校的“第一運動”。每年春季,學校都要舉辦足球聯賽,而從2015年春季起該校還與北川當地一些小學一起進行片區足球聯賽。去年該小學被認定為“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

鄧富強曾長期擔任該校主管體育工作的副校長,他介紹說,全校40多個班級,每個班級都有自己的男、女足球隊,每周三下午還有專門的足球選修課,足球已經成瞭孩子們學習生活的重要部分。

“賽場上多一些流汗,迴傢就少一些流淚,體育雖不是生存必需品,但在綿長的時間中,卻展現齣一種持續且堅定的力量,陪伴著大傢走穩接下來的人生之路。”鄧富強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