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主要是年齡偏大。

盧植、皇甫嵩、朱儁三名大將,能力是很強的。

黃巾之亂時,靈帝起用盧植為北中郎將、皇甫嵩為左中郎將、朱儁為右中郎將,各持節,調發全國精兵分擊黃巾軍。

事實證明,這三人不但官銜很高,能力也超強。

皇甫嵩,他連續重創黃巾賊,最後同巨鹿太守郭典聯手攻克下曲陽(今河北晉縣西北),殺死張梁弟張寶,俘殺十餘萬人。

盧植也是連戰連勝,連續擊敗張角。張角無奈,率軍退守廣宗縣,據城死守。盧植率軍包圍廣宗縣城,並挖掘壕溝,製造攻城器械,準備攻城一舉殺死張角。

盧植是閹黨的政敵,反而被人陷害為同張角勾結,由此被免除兵權。

朱儁也是很厲害,他大敗黃巾波才部,斬殺數萬人;打破黃巾趙弘,斬殺十多萬人等等。

不過,這三人歲數都不小。

雖然歷史上沒有說他們歲數,但遠比袁紹之流要大。

他們成名很早,朱儁在178年已經擔任交州刺史,曾經斬殺交趾賊寇梁龍,招降數萬人。

而當時孫權還沒出生(182年),孫策也就才3歲,他們父親孫堅也才20歲。

就是因為朱儁年齡偏大,所以在三國沒有作為,因為很早就死了。

這3人中朱儁、皇甫嵩死於195年,盧植死的更早,192年。

他們死時還是三國初期,董卓在192年剛剛被殺。

這三人不死,也輪不到袁紹之流。

一個人能力再強,勢力再大,也還是要死的,這是自然規律。


盧植、皇甫嵩、朱儁,被稱為「漢末三將」,從這個稱號上就可以看出三人的地位。

他們是當時名副其實,絕對的大佬,三國之間眾多的人物,實在是與此三人脫不了關係。

皇甫嵩、朱儁是並肩作戰的親密戰友,當時他們麾下,有個年輕的校尉叫做曹操。朱儁還有個得力的手下,叫做孫堅。

盧植則更厲害,他是鄭玄、管寧、華歆的師兄,「割席斷交」的典故,就出自輔佐曹操封侯拜相的曹魏重臣華歆和三國最著名的隱士管寧。

盧植收過兩個學生,一個叫公孫瓚,一個叫劉備。他的家族,范陽盧氏家族在晚唐時期躲避戰亂,部分族人遷居朝鮮,這一支後來出了兩個人,叫做盧武鉉、盧泰愚,分別當過韓國總統。

配享孔子——盧植

大家都知道,劉備和張飛都是涿郡人,也就是如今的河北省涿州市一帶。涿郡這個地方可不得了,是個出皇帝的地方,劉備在這裡最多排第二,第一是那位黃袍加身的趙老大,無可爭議。

不過在劉備起兵時,涿郡最有名的人不是劉備,而是盧植。

盧植除了是將領,還是著名的經學家,唐朝時曾將他請入孔廟,配享孔子,這是極其難得的殊榮。

盧姓是從范陽徙居而來,成為涿縣望族,歷史上縣裡250多個名人,盧姓就佔了一多半。

這是個顯赫的家族,到了現代,韓國總統盧武鉉、盧泰愚都出自范陽盧氏,也就是說,他們都是盧植的族人。

盧植是劉備的恩師,劉備15歲時,就與同宗劉德然、公孫瓚一起在盧植那裡學習。盧植更是東漢名臣,官至尚書。光和七年,盧植被拜為北中郎將,奉命平定黃巾軍,率大軍與張角在廣宗縣城對峙。

武廟留名——皇甫嵩

皇甫嵩、朱儁[jùn],在演義里似乎毫不起眼,其實他們同樣都是東漢末年名將。

皇甫嵩在唐德宗時,位列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宋徽宗時,位列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皇甫嵩,字義真,安定郡朝那縣(今寧夏彭陽)人,出生將門世家,黃巾亂起,被拜為左中郎將,征討黃巾之亂。

皇甫嵩首戰就大破黃巾,隨後乘勝討平了汝南、陳國、西華三郡,斬首數萬級,被封為嵩都鄉侯。在其他戰線頻頻失利的局面下,皇甫嵩高歌猛進,吹響了反攻的號角。此時,北中郎將盧植和東中郎將董卓的軍團正與黃巾主力張角部對峙,不過相持了很久,態勢不利,於是朝廷下令皇甫嵩接替盧植和董卓,在廣宗展開決戰。

平定三郡——朱儁

朱儁出身貧寒家庭,憑才幹得以一步步升遷,也是有真才實學之輩。黃巾起義爆發後,朱儁被拜為右中郎將,不過他在三郡與黃巾交戰不利,於是朝廷派皇甫嵩馳援,得以大破黃巾,平定三郡,此後與皇甫嵩合作,兩人一起作戰。

皇甫嵩、朱儁與張梁、張寶對峙於潁川,黃巾軍不是對手,皇甫嵩、朱儁用火攻之計擊破賊兵,大獲全勝。

《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朱俊列傳第六十一》於是發天下精兵,博選將帥,以嵩為左中郎將,持節,與右中郎將朱俊,共發五校、三河騎士及募精勇,合四萬餘人,嵩、俊各統一軍,共討潁川黃巾。

剿滅黃巾

不過隨後,盧植被監軍太監左豐誣陷,裝入囚車押送回京,判處無期徒刑(減死罪一等)。

朝廷罷免盧植後,拜董卓為東中郎將,接替盧植繼續作戰,董卓出師不利,吃了敗仗。

朝廷又詔令朱儁和皇甫嵩進兵討伐。嵩、儁二人取得廣宗大勝後,皇甫嵩與巨鹿太守郭典一起將黃巾軍張寶所部包圍在下曲陽。圍攻多日後城破,張寶戰死,部眾潰敗,官軍在城南筑京觀示威。

這場戰役是平定黃巾的最後一次重要作戰,戰鬥結果是河北黃巾軍主力被全部消滅,張角張梁張寶都宣告死亡,黃巾起義已經失敗。

《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朱俊列傳第六十一》:嵩復與鉅鹿太守馮翊郭典攻角弟寶於下曲陽,又斬之。首獲十餘萬人,築京觀於城南。即拜嵩為左車騎將軍,領冀州牧,封槐里侯,食槐里、美陽兩縣,合八千戶。

不過三張雖死,黃巾軍仍有餘波,黃巾將領趙弘率余部佔據宛城,朱儁發兵攻打,經過兩個多月才平定趙弘。趙弘死後,部下韓忠又乘虛再次佔據宛城,朱儁親自率5000精兵討伐,討平韓忠,又出來個孫夏,直到孫夏兵敗身死,局勢才穩定下來。

皇甫嵩凱旋後,為盧植鳴冤,盧植得以官復原職,仍然任尚書。

漢末三將

直到這時,黃巾之亂才算徹底平定,這場大亂,立功最大的是被稱為「漢末三將」的皇甫嵩、朱儁、盧植三人。

而在演義里,羅貫中採取了移花接木的方法,把三將的戰場表現移植到了劉備身上,他們成了配角,這當然是主角光環的作用,不過在現實里,居功至偉的是這三個人而不是劉備。

最難得的是,漢末三將在平定黃巾後沒有擁兵自重,成為軍閥,否則以他們的聲名,振臂一呼,從者必定如雲,光是收編黃巾軍余部就足以形成巨大的力量,想要割據一方,要個州牧噹噹,那是手到拿來,但他們沒有趁漢室之危,這相當值得敬重。

三將的結局如何呢?

由於不願背棄漢室,擁兵自重,三人都回京繼續擔任京官,也因此失去了手中的兵權。沒有了兵,在亂世中就失去了話語權,此後沒有什麼大的作為,分別在192年、195年離世。

漢末三將是真正忠於漢室的忠臣,比之袁紹、曹操、劉備等要高尚許多,沒有他們的努力,漢末的亂世,可能還會被改寫。


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

回顧皇甫嵩們在亂世來臨之初的表現,或許我們能更深刻地理解其中緣故。

面對挾天子令諸侯的建議,皇甫嵩選擇做忠臣

184年,漢陽閻忠和皇甫嵩進行了一次致命的秘談。

閻忠說:您如此迅速地擊破黃巾,這是不賞之功!您安撫百姓,又得到百姓的擁護!想一想韓信,難道您還能安心侍奉庸主嗎?

皇甫嵩:「奉公守忠,有什麼不安的?」(夙夜在公,心不忘忠,何故不安?)

閻忠:「1、還記得韓信嗎?2、現在朝中宦官當道,不得人心,您清君側,殺入京師,除掉宦官,把吃朝政!3、改朝換代!」

每次有人勸功臣造反,韓信都會被拎出來。

皇甫嵩答:「1、我沒有那麼牛:黃巾本來就是小毛賊,我平定他們的功勞,與韓信沒法比!2、朝廷沒那麼差:人未忘主,天不佑逆;3、我已經功成名就,只要好好守忠,即使被讒言迫害,忠義之名,死而不朽!」

朱儁:意氣風發討董,以一紙詔書入朝

董卓遷往長安後,朱儁在河南開始聯絡關東諸侯,準備一起繼續討伐董卓。

董卓死後,陶謙等諸侯的想推舉名將朱儁做主帥,一起西進迎回天子。

賈詡吃准了朱儁們的心思,一紙詔書,搞定!

涼州集團在賈詡的建議下,以天子名義招朱儁入朝。

朱儁說:「天子的詔書,怎能不聽?」謝辭了陶謙等人,孤身入朝。

透過皇甫嵩和朱儁自己說的話,我們可以看出他們在亂世到來後「消失」的原因了。

規則突變,手無兵權。

先不談情懷,看看當時他們當時的實力。

皇甫嵩、朱儁、盧植,都曾持節,掌握重兵。

他們所率的,是北營五校為主的中央軍。因此,在他們得勝後,這些軍隊自然都歸朝了!

皇甫嵩、朱儁都有自己的部曲,但大軍是朝廷的,他們無權調動。

此時的秩序還比較正常。軍隊歸國家,一旦有事,以皇甫嵩這些良將指揮,平定戰亂。戰事結束,軍歸朝廷,將軍受賞入朝。

可是,電光火石間,規則全變了。

天子為了維持外戚與宦官的權力平衡,分大將軍何進的權,又讓宦官組建了一支西園八校尉的軍隊。

曹操此時也是西園八校尉之一。

然後,電光火石之間,何進大將軍的外戚勢力與宦官集團同歸於盡!(過程大家都知道的,就不詳述了。)

董卓入京後,由於中央軍的領導們都撲街。羽林、北軍等中央軍悉數被董卓吞併了!

因此,如果三國動亂以董卓入京為標誌的話,從一開始,皇甫嵩等人就沒有足夠的軍事力量對抗董卓了!

規則突變,人不思漢

中央軍指揮不了,地方軍紛紛擁兵自重!

皇甫嵩拒絕「南面稱制」時,認為「人心思主,天不佑叛」,或許是符合實際的。

那時,地方州牧雖已各有重兵,但中央尚能有效運轉。

因此,早期,皇甫嵩等人可以在「朝廷任命,統領各軍」的規則下建功立業的。

但是,很快,規則就變了。

朱儁發起討伐董卓的號召時,除了陶謙等,響應者寥寥。

早先那歃血為盟、意氣風發的「十八路諸侯」早已在爭奪地盤的遊戲中爽了起來。朱儁的號召,真正有實力的軍閥對朱儁的號召毫無興趣!

此時,中央軍已經歸屬董卓集團指揮,地方軍已經各自獨立,各自「名花有主」了,皇甫嵩等名將,也成了光桿司令了。

嚴加防範的對象,難以施展

王允、呂布殺董卓後,曾有許多官員建議,讓皇甫嵩來掌管董卓舊部,被王允拒絕。

看來,皇甫嵩等人名望太高,不管是董卓還是王允,都要忌憚三分,不敢不嚴加防範。

因此,即使他們有心,想獲得像袁紹任渤海太守,劉表入荊州一樣的機遇,是不可能的了。

何況,他們不必如此。

功成名就,不必冒險

規則變化後,機遇屬於那些冒險一些的年輕人。比如:袁紹、曹操等人起兵討伐董卓,這往壞了說,不也是造反嗎?

以清君側為口號的造反還少嗎?

可是,皇甫嵩是不必這麼做的。

皇甫嵩說「孰若委忠本朝,守其臣節。雖雲多讒,不過放廢,尤有令名,死且不朽」。

這句話,就表明了心態。他已經功成名就了,了不起就失去權勢吧,那又怎麼樣,我們不能失去忠義之名!

同樣,朱儁的「天子詔書必須聽」也是如此,做了一輩子尊奉朝廷的名臣,為何要在這個時候放棄呢?

亂世開始沒幾年,三位元老就相繼離開了人世。年紀大了,功成名就了,何必再去折騰?

面對亂世的到來,皇甫嵩、朱儁、盧植,恐怕不會有什麼「亂世英雄起」的豪邁之情。

他們在自己的青春歲月,為了大漢揮灑自己的熱血,不幸的是,他們在生命的最後幾年親眼見證了大漢的淪落。

或許,他們腦中更多的是自己奮勇衝殺的青春歲月,以及那些曾為了大漢灑盡熱血的戰友們!

或許,他們終究沒有阻止亂世的到來,但他們已經奮鬥了一生,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亂世英雄」?愛誰誰來!

歷史一再表明:當規則發生大變化時,把握機會的,往往不是那些在舊規則下掌握最多資源的「成功者」,而是一些胸懷大志,敢打敢拼的年輕人。

如果您已經是成功者,請保持警惕,這個時代發展迅速,風雲突變;

如果您還在掙扎奮鬥,不必沮喪,這個世界的發展,往往不是線性的!

祝君順利!


盧植、皇甫嵩、朱儁三人應該是30後或者40後,與曹操、劉備、孫堅等50後和60後,不是一代人,他們三人活到中平年間(184年到189年為中平年號)時,年紀都不小了,並不是憑空消滅了,而是生死有命。

盧植是30後最後一代人,東漢名士,劉備的同鄉兼老師,盧植30歲左右才開始步入仕途,當過地方官九江太守、廬江太守,參與平定過地方蠻族叛亂,當過京官議郎、侍中和尚書,參與儒學經典的校勘。

盧植是個文武全才的人,黃巾起義後,被漢靈帝封為北中郎將,率領禁軍中的北軍五校(屯騎、越騎、步兵、長水、射聲五營)的將士,參與平定冀州黃巾軍,盧植眼看就要建功立業,卻被朝廷派來監軍的宦官誣陷,被免官下獄押回京城。

接替盧植繼續平叛黃巾軍的是董卓,可惜董卓戰敗,於是朝廷派遣皇甫嵩攻打冀州,皇甫嵩順利凱旋,並上書皇帝赦免了盧植,盧植官復尚書。

漢靈帝去世後,大將軍何進與宦官展開搏鬥,結果蹇碩、何進先後被殺,何進的部下將宦官殺盡,一時京城大亂,軍閥董卓進京控制朝政,董卓因為要廢立皇帝,遭到盧植的強烈反對,準備殺盧植,盧植幸得蔡邕求情,才得以罷官保命,之後盧植返回家鄉養老,在路上還躲過董卓的一次暗殺,這一年盧植已經50歲了。

自此,盧植退出政權,雖然其後被袁紹拜為軍師,在第二年(公元192年)就因病去世了,享年54歲。


皇甫嵩出身於將門世家,其家族為世代鎮守邊關的武將,皇甫嵩文武全才,而且道德品質好。

黃巾起義時,皇甫嵩與朱儁分別出任左、右中郎將,率京城禁軍北軍,與三河(河東、河內、河南)騎兵,及招募的新兵共計4萬多人,討伐潁川、汝南、陳國地區黃巾軍,曾與曹操一起打敗黃巾軍波才部,平定三郡之地。

之後皇甫嵩因盧植被免,董卓戰敗,臨危受命平定冀州黃巾軍 ,黃巾軍首領張角的弟弟張梁和張寶均死於皇甫嵩之手,皇甫嵩受封左車騎將軍,領冀州牧,並推功於盧植,上表朝廷赦免盧植。

後來朝廷因為胡人北宮伯玉和羌人起事,擁立邊章、韓遂為帥,在涼州叛亂,朝廷徵召皇甫嵩前往平定,皇甫嵩在前往平定的路上,因為曾經得罪過宦官趙忠和張讓,受到誣陷,被免左車騎將軍。

188年,涼州再次叛亂,皇甫嵩被重新起用,被任命為左將軍,帶領前將軍董卓及四萬士兵前往平定,第二年,皇甫嵩大獲全勝,後率軍駐紮在扶風郡。

董卓入京作亂時,徵召皇甫嵩入京為官,準備乘機殺掉皇甫嵩,幸虧被皇甫嵩的兒子求情,才免於一死,之後被任命為御史中丞。

董卓被殺後,朝廷任命皇甫嵩為征西將軍,負責族滅董卓家族。董卓舊部李傕、郭汜攻入長安後,殺死王允,掌控朝政,皇甫嵩仍在朝中作官,任光祿大夫、太常,於公元195年在京城病死。


朱儁是揚州會稽郡上虞縣(今浙江紹興上虞區)人,也算是江東人,出身寒門,喜好為人打抱不平,因其行為品德被本郡縣徵召為官,因其為官有政績而步步高升,之後被任命為交州刺史,前往交州平叛,交州就是現在的兩廣地區,地處偏遠,朱儁只用了幾個月時間,就平定了交州的叛亂。

朱儁因功入朝任諫議大夫,黃巾起義爆發後,先是與皇甫嵩一起分為右、左中郎將,率軍平定潁川、汝南、陳國地區黃巾軍。之後又率軍單獨前往南陽地區平叛黃巾軍,成功平定宛城,朱儁又因功升任右車騎將軍。

董卓把持朝政時,曾上表奏請朱儁為太僕,做自己的副手,朱儁拒絕不肯接收。董卓逃回長安時,讓朱儁鎮守洛陽,朱儁逃往荊州,徐州牧陶謙又是借兵又是支持朱儁與董卓作戰,後來朱儁被董卓部將李傕、郭汜擊敗。

李傕、郭汜掌控朝廷後,派人請朱儁入朝為官,朱儁入京任太僕,之後轉任太尉。公元195年,李傕、郭汜內鬥,自相殘殺,郭汜扣留了朱儁及部分朝廷官員,朱儁由於性格不甘心受污辱而死。

盧植、皇甫嵩、朱儁三人在平定黃巾軍叛亂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黃巾軍之亂被鎮壓下去後,三人之後沒有太大作為,董卓作亂時,三人不同程度的受到打擊,之後就逐漸退出歷史舞台。


三國演義一本書寫的很緊湊,看的很多人的時空觀有點錯亂,總感覺從黃巾起義到三國鼎立中間差不了幾年,但實際上中間隔了36年,一代半人的時間。

黃巾起義是184年,那年曹操29歲,劉備27歲。盧植這三位當時已經是45歲向上的年紀了,他們是比曹操劉備老一輩的人。

而漢末軍閥混戰的起點是關東聯軍討伐董卓,發生在190年。那年曹操35歲,劉備33歲,正是壯年。而盧植等人已經是50多歲了,按古代中國人的平均壽命,盧植這幾位離死也沒幾年了,只能養老,沒精力去打仗了。

從190年到220年三國鼎立,中間是三十年的軍閥混戰。若是盧植等人能摻和進去,他們至少得活到八十歲才能在混戰前期冒個泡,先不說七八十歲的人有沒能力割據一方,光活到這歲數就古代的醫療水平來說都是很勉強的事。

說白了,他們老了,沒趕上那個精彩的時代。


盧植、皇甫嵩、朱儁都是東漢末期的名將,在平黃巾之戰中立下赫赫戰功,為什麼在群雄爭霸的年代,反而消聲匿跡了呢?

下面,筆者就簡單說說三位平亂英雄的命運與結局。

第一,文武雙全盧植

盧植是東漢末期著名的經學家,漢末風雲人物公孫瓚與劉備都曾是他的學生。在平黃巾之亂中,盧植有出色的表現,卻被宦官陷害,差點丟了性命。黃巾之亂結束後,盧植官復原職,在誅殺宦官的行動中,表現積極搶眼。

董卓控制朝廷後,廢立皇帝以立威,遭到盧植的強烈反對。董卓大怒之下,差點對盧植下毒手。盧植儘管大難不死,還是丟了官,他逃出洛陽,隱居上谷。初平二年(191年),袁紹取得冀州,拜盧植為軍師。初平三年(192年),盧植逝世。

第二,一代名將皇甫嵩

皇甫嵩是東漢末期最出色的將領之一,平定黃巾之亂的頭號功臣。後來皇甫嵩與董卓出兵西北,再立功勛。當時在西北軍中,唯一有實力制衡董卓的人,就是皇甫嵩。然而,在群雄爭霸的時代,卻看不到皇甫嵩的影子,他哪去呢?

儘管皇甫嵩是優秀的軍事將領,卻短於政治。當時董卓憑恃實力,已經不把朝廷的詔令放在眼裡,皇甫嵩的侄子皇甫酈曾建議殺掉董卓,剪除後患,然而皇甫嵩優柔寡斷,終未能下手。董卓入洛後,大權在握,以朝廷名義征皇甫嵩入京。皇甫嵩本來可以用武力抗拒董卓,然而他終究不是梟雄,最終被董卓解除兵權,從左將軍降級為城門校尉。

董卓被殺後,朝廷任命皇甫嵩為征西將軍。不久,李傕、郭汜攻入長安,殺死王允等,把持朝政,皇甫嵩先後任車騎將軍、太尉、光祿大夫、太常等,然而此時的他已無實權。興平二年(195年),皇甫嵩病逝,終究未能再度大放光芒。

第三,國之忠臣朱儁

在平黃巾之亂中,朱儁之功績僅次於皇甫嵩,也是孫堅的頂頭上司。

董卓把持朝政後,對朱儁頗為重用,把鎮守東部的重任交給他。朱儁不願意充當董卓的打手,暗地裡與關東諸將往來,密謀反董。董卓察覺到朱儁有叛變的苗頭,對他的防患有所加強。朱儁知道董卓為人殘暴,索性扔了河南尹的官印,拉了軍隊撤向荊州。

朱儁發文書通告全國,號召各州郡出兵討伐董賊。朱儁在朝中當官很久,又是軍界元老級人物,自然德高望重,振臂一呼,還是得到一些響應,其中最積極的人當屬徐州刺史陶謙。為響應朱儁的號召,陶謙派出三千名士兵助戰,並尊朱儁為代車騎將軍。

朱儁雖是名將,手上的兵還是太少了,難有大作為。董卓派中郎將牛輔領數萬精兵討伐,朱儁以寡擊眾,回天乏力,被打得大敗而逃。

董卓死後,李傕、郭汜等董卓舊部把持朝政。地方實力派軍閥陶謙主張由德高望重的朱儁主持政局,迎回漢獻帝。把持朝政的涼州將領李傕不希望看到朱儁成為反對派的領袖,遂以皇帝名義,召朱儁入朝,拜為太僕。皇帝的召喚,對忠心耿耿的朱儁果然有效,他毅然推掉陶謙等人的擁戴,返回長安。

然而,當時的朝廷亂成一鍋粥。李傕與郭汜交惡,李榷劫天子為人質,郭汜劫大臣為人質。太尉楊彪、司空張喜、尚書王隆、大司農朱儁等人,都成了郭汜的人質,朱儁一怒之下氣死了。


謝邀!

盧植,皇甫嵩,馬日磾等都是東漢後期能夠拿得出手的人才。但是很無奈,畢竟生不逢時。先是東漢後期的外戚勢力和宦官勢力斗的你死我活,從而引得大傻逼何進引狼入室讓董卓把持朝政。這三位雖有能力,但是畢竟是處於邊緣的人。並不能取得決定性的權利。因此,在後期的權利爭鬥中,基本上都告老還鄉或者流放了。


這三個人都可以說是東漢儒臣集團的代表人物,他們以重建王朝綱紀為己任,但卻因各種原因而歸於失敗,最終未能逃脫東漢政治崩潰所帶來的厄運,喪失了參與往後群雄逐鹿的政治資本。

東漢政治背景

東漢是一個農業生產效率大幅提高的時代,以陶磚、水利機械為代表的農業技術突飛猛進,多元化的莊園經濟相當發達。諸多東漢墓葬壁畫、浮雕以及著名的《四農月令》,都反映了這種莊園經濟的技術水平。但與此同時,由於建國之初的聯盟性質,東漢君主相對弱勢,這就造成了治理效能的低下,皇權虛懸於上,對諸多問題無所措手足。豪強、宦官、外戚、建制派四種勢力此消彼長,社會矛盾相當嚴重。歷代執政者無法解決持續已久的社會危機。

靈帝是一位極其聰明的君主,用了一系列特殊措施勉強重建了中央權威,如:對地方豪強採取「廢史立牧」,進行新一輪洗牌,重用宗室親信;對建制派,持續發動「黨錮」之禍,讓整個建制派官僚體系俯首聽命;對外戚,則採用聯姻低層家族的方式,不再與豪強聯姻;對宦官,靈帝則大加重用,同時又建立「西園軍」系統,吸納各方勢力充當校尉,如宦官系統的曹操、豪強系統的袁紹,均為西園校尉。

這個態勢基本達成了平衡,但問題是社會危機仍然無法解決,終於在靈帝尚在世的中平元年便發生了黃巾之亂。由於宦官、外戚的名聲非常臭,無法號令天下郡國,靈帝只能依賴建制派和地方豪強來平定叛亂。這就是盧植、皇甫嵩、朱儁三人的崛起,分別代表了不同的路徑。這裡非常關鍵,因為這三個人的共同點都是富有名望,天下各種勢力服其號令。

三人的政治經歷

盧植是著名的經學家之一,本身已經達到高級學者的水平。靈帝熹平四年刻立著名的「熹平石經」,盧植上書表達了自己的學術見解,能夠辨析《周禮》、《禮記》的錯訛,可知他與馬融、鄭玄一樣,是古文學派,在古文字學上當有精湛的造詣。這與後世的學者型大臣有本質區別,他的水平已經相當之高。這種名望在東漢晚期的社會是一種極大的能量,黃巾一起,立即就有人舉薦盧植,願意在盧植的名望之下整合郡國兵力。

《後漢書·盧植》:時始立太學《石經》,以正《五經》文字,植乃上書曰:臣少從通儒故南郡太守馬融受古學,頗知今之《禮記》特多回冗。臣前以《周禮》諸經,發起秕謬,敢率愚淺,為之解詁,而家乏,無力供繕寫上。原得將能書生二人,共詣東觀,就官財糧,專心研精,合《尚書》章句,考《禮記》失得,庶裁定聖典,刊正碑文。古文科斗,近於為實,而厭抑流俗,降在小學,中興以來,通儒達士班固、賈逵、鄭興父子,並敦悅之。今《毛詩》、《左氏》、《周禮》各有傳記,其與《春秋》共相表裡,宜置博士,為立學官,以助後來,以廣聖意。……中平元年,黃巾賊起,四府舉植,拜比中郎將,持節,以護烏桓中郎將宗員副,將北軍五校士,發天下諸郡兵征之。

皇甫嵩則是豪強出身的儒臣。從他的仕途路線可以看出,這種類型的人在東漢晚期非常注重政治站隊,在追求名聲的同時,謹慎地觀望中樞政局,不到最有利的時刻是不會下注的。後漢書記載,皇甫嵩早年拒絕了陳蕃和竇武的徵辟,這裡必須看到,陳蕃是建制派集團的著名領袖,竇武是著名的外戚家族,作為地方豪強的皇甫嵩,當然要保持距離。後漢書也在皇甫嵩傳里記載道,黃巾之亂實際上有宦官集團參與謀劃,所以局勢錯綜複雜,遠不是小說演義想像的那麼簡單。

《後漢書·皇甫嵩》:皇甫嵩字義真,安定朝那人,度遼將軍規之兄子也。父節,雁門太守。嵩少有文武志介,好《詩》、《書》,習弓馬。初舉孝廉、茂才。太尉陳蕃、大將軍竇武連辟,並不到。靈帝公車征為議郎,遷北地太守。……中平元年,大方馬元義等先收荊、楊數萬人,期會發於鄴。元義素往來京師,以中常侍封諝、徐奉等為內應,約以三月五日內外俱起。未及作亂,而張角弟子濟南唐周上書告之,於是車裂元義於洛陽。

唯一不同的是朱俊,他是典型的功名之士,還在黃巾之亂之前,就成功地平定過交趾叛亂。交趾叛亂的規模相當之大,僅投降的叛賊就有數萬人之多。朱俊在黃巾之亂前就已經因戰功而封都亭侯,這是完全不同於盧植、皇甫嵩的。

《後漢書·朱俊》:後太守徐珪舉俊孝廉,再遷除蘭陵令,政有異能,為東海相所表。會交阯部群賊並起,牧守軟弱不能禁。又交阯賊梁龍等萬餘人,與南海太守孔芝反叛,攻破郡縣。光和元年,即拜俊交阯刺史,令過本郡簡募家兵及所調,合五千人,分從兩道而入。既到州界,按甲不前,先遣使詣郡,觀賊虛實,宣揚威德,以震動其心;既而與七郡兵俱進逼之,遂斬梁龍,降者數萬人,旬月盡定。以功封都亭侯,千五百戶,賜黃金五十斤,征為諫議大夫。

平定黃巾前後

在平定黃巾之亂中,三個人的行事風格和靈帝對他們的態度也各不相同。靈帝對待盧植,一直抱有懷疑,因為在靈帝的政治理解中,建制派的儒臣集團是對皇權威脅最大的。所以,盧植在與黃巾張角對峙於廣宗之時,靈帝竟然派遣小黃門左豐前來監軍,類似後世唐肅宗的「觀軍容使」。而盧植因為耿直,差點被靈帝殺了。最後還是靠地方豪強的皇甫嵩保薦,才得以官復原職。

《後漢書·盧植》:帝遣小黃門左豐詣軍觀賊形勢,或勸植以賂送豐,植不肯。豐還言於帝曰:「廣宗賊易破耳。盧中郎固壘息軍,以待天誅。」帝怒,遂檻車征植,減死罪一等。及車騎將軍皇甫嵩討平黃巾,盛稱植行師方略,嵩皆資用規謀,濟成其功。以其年復為尚書。

皇甫嵩在平定叛亂中的主要風格是殘酷殺戮,這與他的儒臣形象完全不符,後漢書記載,皇甫嵩攻殺張寶之後,殺了10萬人築京觀。這與後世的曾國藩很相似,靠殘酷殺戮來取得皇帝的信任。這是地方豪強的必然舉措,否則必然招致皇權的猜疑而遭滅門之禍。

《後漢書·皇甫嵩》:知賊意稍懈,乃潛夜勒兵,(又鳥)鳴馳赴其陣,戰至晡時,大破之,斬梁,獲首三萬級,赴河死者五萬許人,焚燒車重三萬餘兩,悉虜其婦子,系獲甚眾。角先已病死,乃剖棺戮屍,傳首京師。嵩復與鉅鹿太守馮翊郭典攻角弟寶於下曲陽,又斬之。首獲十餘萬人,築京觀於城南。即拜嵩為左車騎將軍,領冀州牧,封槐里侯,食槐里、美陽兩縣,合八千戶。

對朱俊這種功名之士,新興的勛貴,靈帝非常器重,給了特殊待遇,讓他「振旅還京師」,享盡了前兩人不可能享受的待遇。這就是三個人的不同,代表著皇權對不同政治背景的人物的不同政策。

《後漢書·朱俊》:明年春,遣使者持節拜俊右車騎將軍,振旅還京師,以為光祿大夫,增邑五千,更封錢塘侯,加位特進。以母喪去官,起家,復為將作大匠,轉少府、太僕。

定亂之後,靈帝突然崩逝,三個人的命運就出現了波折。盧植為了維護綱紀而與董卓集團發生衝突,逃亡徐州,被徐州陶謙等地方建制派奉為上賓;皇甫嵩則因為靈帝早逝而逃過一劫,董卓集團因為不願意得罪地方豪強而放過皇甫嵩一馬,此人才得以善終。在此之前,漢陽令閻忠曾陳說利害,認為靈帝必然要殺掉功高震主的皇甫嵩,勸他自立為帝,可謂深明形勢。朱俊則受到董卓、郭李的猜忌,在中樞無一日之安,最終被郭汜逼死。

所以,這三個人都不可能再次成為群雄逐鹿的主角了。重建國家的事業又是另一番棋局,盧植這種建制派,與劉備集團相合,但他年事已高;皇甫嵩這種人,與曹操集團相合,但曹操對黃巾是暗中養寇的,不可能接受皇甫嵩這種殘酷殺戮黃巾庶民的人;朱俊則與袁紹、孫權集團類似,但他忠於皇室,沒有在河北整合數十股匪寇,自立基業。所以,這三人都沒有資本進入第二輪棋局了。(完)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這三位都是老一輩人物,在195年,也就是興平二年漢獻帝還在李傕郭汜手裡的時候就都去世了。

熟悉三國的朋友知道盧植恐怕也是從劉備那裡來的,靈帝繼位一年盧植入仕,歷任九江太守,廬江太守,多次平定蠻族叛亂。黃巾起義後,盧植參戰,多次擊敗黃巾軍,還把以三萬人的兵力把張角五萬人圍在廣宗城動彈不得。後來被小人誣陷下獄,被皇甫嵩撈出來繼續當尚書。

後來何進要請董卓進京,盧植堅決反對,但是沒用,董卓掌權後廢少帝劉辯,滿朝文武只有盧植一人反對。後盧植在幽州隱居,袁紹立足冀州後,把盧植邀出來撐門面,一年之後就去世了。

皇甫嵩和盧植的經歷差不多,不同的事董卓掌權後,皇甫嵩被董卓陷害,幸虧他兒子拚死求情才得以苟活,董卓被殺後,皇甫嵩復出,出任征西將軍,帶兵誅殺董卓宗族,195年去世。

朱儁也差不多,不同的是,他逃出董卓手心後居然投靠了李傕(李傕以天子詔邀其入朝),李傕郭汜互相攻殺時被郭汜扣押,不久暴病而亡。

這三人可以說是曹操劉備袁紹等後來梟雄的長輩,當初黃巾之亂爆發,三人分別領北中郎將,左中郎將,右中郎將召全國精兵分擊黃巾,是剿滅黃巾之亂的大功臣,在東漢末年有非常之高的名望。劉備當年拜盧植為師是他炫耀了大半輩子的資本之一。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盧植、皇甫崇和朱儁三人其實並沒有消失。而且盧植還曾為袁紹效力。只不過三人在黃巾之亂的時候就已經是老臣了。東漢末年群雄爭霸那些諸侯在年齡上和盧植,皇甫崇以及朱儁差了一代。諸侯爭霸的時候三人要麼已經去世,要麼就是遲暮之間沒多少時間好活了。所以也就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再說了,後來漢室衰敗無兵無將。就算三人還依舊存在也無力回天了。

我們先來說盧植。我們多數人了解盧植是從黃巾之亂開始。光和七年冀州張角造反,漢室有八州之地起兵響應張角。當時朝廷大為驚恐,劉宏任命盧植為北中郎將統帥北軍五校平滅黃巾之亂。當時的朝廷雖然動亂不堪初步有了國破的跡象。但是天下還是漢室的。當時漢室也還是兵強馬壯。而盧植統帥大軍也把黃巾軍打的節節敗退。後來劉宏派小黃門左豐視察盧植大軍情況,左豐索賄未遂,所以記恨盧植。左豐回到朝廷就誣陷盧植說他討伐黃巾沒有盡心儘力,還消極怠工。所以劉宏大怒下令抓捕盧植關入大牢。後來皇甫崇接替盧植剿滅了黃巾。事後皇甫崇把功勞安在了盧植頭上,盧植這才逃脫牢獄之災。

後來劉宏死後,董卓進京霍亂朝廷。盧植因為看不慣董卓欺壓漢室,所以仗義執言和董卓作對。而盧植素有名望董卓也不敢輕易殺害盧植,所以他把盧植罷官削為平民。後來盧植便隱居在幽州上谷郡,不問世事。初平二年袁紹起事佔據冀州時候曾邀請盧植出山為軍師。但盧植僅在袁紹帳下效力一年後就在初平三年因病去世了。所以說盧植是幫助過袁紹的。雖然時間較短了一些。

接下來說皇甫崇。皇甫崇被譽為東漢末年第一名將,由此可見皇甫崇還是很有能力的。黃巾之亂時,皇甫崇也是討伐黃巾的一路將領。可以說皇甫崇是漢末平定黃巾立功最大的將領。起初朱儁與黃巾波才部交戰失利後,皇甫崇以火攻之策殲滅數萬黃巾軍。後來皇甫崇與朱儁合兵一處繼續討伐黃巾軍平滅汝南、陳國地區的黃巾軍先後平息了三郡之地。張角死後其弟張梁繼位,皇甫崇擊敗張梁張寶斬殺十數萬之敵鑄成「京觀」威振天下。當時皇甫崇手握大軍有人勸他擁兵自立,但是被皇甫崇拒絕了。後來皇甫崇被十常侍陷害差點落個深陷牢獄的危險。後來董卓霍亂朝廷,皇甫崇堅決抵制董卓,董卓要殺皇甫崇但因為皇甫崇兒子求饒才饒恕了皇甫崇一命。董卓死後皇甫崇以征西將軍的身份統帥大軍剿滅了董卓全族。興平二年皇甫崇病逝。皇甫崇也就比盧植多活了幾年,當時天下諸侯已經開始爭權奪利了。但是皇甫崇依舊在效忠漢室。

最後說說朱儁。朱儁是寒門士子,所以朱儁的成功可以說是十分不易的。朱儁在東漢末年黃巾之亂中雖然偶有小挫,但是也立功無數。擊敗黃巾頭目趙弘和韓忠。不僅如此,黃巾之亂後天下農民起義絡繹不絕。黑山賊張燕是其中最大的一股勢力。後來張燕進犯河內郡,朝廷派朱儁討伐張燕。張燕打敗而走。後來董卓作亂時朱儁也是一直與董卓作對維護漢室。董卓死後董卓部將內鬥爭權。李傕和郭汜為了爭權斗的不可開交。李傕劫持漢獻帝之後,郭汜就有樣學樣劫持了朱儁和楊彪等大臣。朱儁性格剛烈氣急之下舊病複發而亡。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盧植、皇甫崇和朱儁三人幾乎都是在董卓死後不久去世。而當時天下諸侯已經開始爭權奪利了。但除了盧植為袁紹效力一年後就去世。其餘二人皆是為了漢室而亡。基本上也都是年老或因病去世。畢竟和諸侯不是一輩的人。年齡的界限是跨越不了的存在。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探討發表自己的觀點。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