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八世紀中葉,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國建立後,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阿拉伯——伊斯蘭文明。而同期的歐洲分裂成許多大大小小的封建城邦,還沒有出現民族國家;在基督教神學統治之下,歐洲誇個封建城邦思想文化僵化落後。歐洲社會的近現代化進程,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是伴隨著阿拉伯——伊斯蘭文明的注入開始的。

  一、幾乎失傳的古希臘、古羅馬典籍,經阿拉伯人的「百年翻譯運動」得以保存,使西歐的文藝復興成為可能

  歐洲古典文明以古希臘、古羅馬文明為代表,它們都曾盛極一時。但是,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覆亡,最早居住在歐洲北部地區處於原始社會末期發展水平的」蠻族""日爾曼人統治了西歐,西歐社會自此進入長達千年的「黑暗的中世紀」。在思想文化領域,日爾曼人將其民族傳統與羅馬基督教相結合,創造了基督教的神學政治觀,排斥一切世俗學問,古希臘、古羅馬文化被視為「異教」文化遭受拋棄和破壞,除了義大利南部的西西里等地外,歐洲古代文化遺產在當時歐洲的基督教世界喪失殆盡。

  但是,在基督教領域之外的阿拉伯人佔領地區,如耶路撒冷、開羅、亞歷山大里亞、西班牙等地,卻仍保留了許多古希臘、古羅馬的文明。這些地區原為羅馬帝國屬地,阿拉伯人佔領後,採取比較寬容和開放的政策,重視歷史文化的傳承和影響,十分注意對歐洲古典文化的保護和研究。

  從八世紀後期到十世紀初期的百餘年裡,阿拉伯世界出現了一場有組織的翻譯歐洲古希臘、古羅馬的文化典籍的運動,吏稱「百年翻譯運動」。經過這場運動,包括亞裏士多德、柏拉圖等人的哲學著作,希波克拉底和蓋倫等人的醫學著作,歐幾裏德、阿基米德、托勒密等人的數學、天文學著作在內的大量歐洲古典著作被翻譯成阿拉伯文,得以保存下來,並經過阿拉伯人的消化、吸收和創新,還有新的發展。

  到中世紀後期,這些以阿拉伯文字保存下來的古希臘、古羅馬典籍,經過阿拉伯學者和其他學者的努力,又陸續被翻譯成歐洲多種文字特別是拉丁文,重返歐洲,為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提供了豐富的思想文化養料。所謂「文藝復興」,主要就是復興阿拉伯人保存的古希臘、古羅馬的文化科學。阿拉伯——伊斯蘭文明對歐洲文明的存續和發展起了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重要作用。正如美國歷史學家希提在《阿拉伯通史》中所指出的:「古代科學和哲學的重新發現、修訂和增補,承前啟後,這些工作都要歸功於他們,有了他們的努力,西歐的文藝復興纔有可能。」

  二、阿拉伯——伊斯蘭哲學和文化教育方面的成就,為歐洲近代思想文化的發展準備了條件

  公元529年,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封閉了「異教」哲學學校,並嚴密控制「異教」思想傳播。白此,在基督教神學統治下的歐洲,哲學成為了神學的奴婢。而在同期的阿拉伯——伊斯蘭哲學界則湧現出肯迪、法拉比、伊本"西拿、伊本"魯士德等一批著名的哲學家,他們吸收了古希臘的一些哲學觀點,形成了飽含豐富的唯物主義因素的哲學思想。

  在哲學與神學的關係上,阿拉伯哲學家們認為,科學哲學與宗教神學是對立的。追求現世的幸福,認識真理,使人自己完善化,要靠哲學科學知識。哲學的目的不是論證神學。在世界的構成問題上,阿拉伯哲學家們認為,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一切物質都在運動。在靈魂與肉體的關係上,阿拉伯哲學家們認為,靈魂不是脫離肉體的精神實體,而是人體的自然屬性,隨著軀體的毀滅而消失。

  這些哲學思想傳入西歐後,極大地衝擊了歐洲基督教神學的統治,打破了基督教神學的壟斷局面,基督教神學宣揚的「靈魂不死」、""肉體復活「、」神意「、」天啟""等觀點成為人們懷疑以至批判的對象,喚起了人們擺脫禁慾主義束縛、追求自身價值、進行理性思考的意識,從而推動了以人文主義為旗幟的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伽利略、羅吉爾.培根、霍布斯、笛卡兒、弗朗西斯"培根等歐洲哲學家和科學家,都受到阿拉伯哲學中唯物主義思想的影響。可以說,阿拉伯——伊斯蘭哲學奠定了人文主義、近代早期唯物主義自然科學思潮、宗教改革運動這三股最終導致歐洲基督教神學統治瓦解的進步力量的理論基礎。

  在文化教育領域,阿拉伯人「幫助西方的想像力擺脫了陳陳相因的、狹隘的清規戒律」(希提語)。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許多文學作品,在內容和創作風格上,都受到阿拉伯文學作品的影響。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先驅但丁的作品《神曲》中仿用了伊斯蘭教關於先知穆罕默德夜間旅行和「登霄""的傳說。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中大量採用了阿拉伯故事題材,他本人曾說,這部書是以阿拉伯語的著作為藍本的。

  中世紀歐洲許多國家的語言中吸收了大量阿拉伯語彙,以豐富當時還處於成長階段的民族語言。如西班牙語,與阿拉伯語有關的字詞達4000個以上,約佔西班牙語彙總量的8%;英語、法語、義大利語、德語中,也有不少辭彙來源於阿拉伯語。

  阿拉伯人建立了龐大而系統的學校教育體系。十世紀中葉,阿拉伯人在科爾多瓦建立了第一所大學,隨後塞維爾、馬拉加、格拉納達、開羅和巴格達等地也都出現了大學,歐洲許多國家派人到這些學校留學,甚至一些基督教國家的君主、主教也在這些學校學習過。十二世紀中期到十三世紀,歐洲許多國家仿效阿拉伯的做法,開始重視教育、興辦大學。對此,敘利亞學者託太哈在《回教教育史》一書中這樣評論道:「阿拉伯的各大學,多至數百,盛極一時,曾為歐洲各大學的模範。因為阿拉伯人創辦各大學後若干年,歐洲才辦大學。」

  三、阿拉伯人繼承和發展的古希臘、古羅馬的自然科學成就,在陸續傳入歐洲後,為西方近代自然科學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阿拉伯科學家注意把東方科學注重經驗描述和古希臘科學注重邏輯推理的不同傳統有機地結合起來,推崇實驗研究,而且善於把科研成果應用到生產實際中去。恩格斯對此曾評論說:「精確的自然研究只是在亞歷山大里亞時期的希臘人那裡才開始,而後來在中世紀由阿拉伯人繼續發展下去。」

  --天文學方面,阿拉伯天文學者對宇宙的認識,是人類天文學史上由托勒密""地球中心說""到哥白尼「太陽中心說,,之間最重要的銜接,為歐洲天文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石。阿拉伯天文學家、數學家花刺子密制定的《天文表》,後來被英國人譯成拉丁文,成為東西方制定各種天文表的藍本;阿拉伯天文學家比魯尼在其著作《麥斯迪歐天文學和占星學原理》中測定了地球的經度和緯度,推算到地球是繞太陽轉動的:阿拉伯天文學家蘇菲根據自己的實際觀測,在《恆星圖像》一書中繪製出精美的星圖,現在許多世界通用的天體名稱都來源於此,後來科學界將蘇菲發現和描述的星體命名為」蘇菲星團「。阿拉伯天文學家的這些成就陸續傳入歐洲,從理論上衝擊了作為基督教神學支撐的托勒密」地球中心說,,體系,為文藝復興時期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創立「太陽中心說」作了準備。

  --醫學方面,阿拉伯醫生善於使用復方製劑,使主葯、佐葯與替代葯巧妙搭配,他們使用的藥物多達1400餘種,其中新增的就有300多種,糖漿、軟膏、擦劑、乳劑、油脂劑等劑型,以及丸藥的金、銀箔衣都是他們首創的。阿拉伯醫學家拉齊斯所著《天花與麻疹》和《醫學集成》,曾被譯成希臘文、英文、法文等多種文字,在歐洲流傳幾百年,對西方醫學產生很大影響。阿拉伯醫學家伊本·西拿所著《醫典》,論述了腦膜炎、中風和胃潰瘍等疾病的病理,提出了「細菌學說」,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傳到歐洲,從十二世紀到十七世紀,這部書被西方醫學界視為權威著作,歐洲許多大學都以它為教科書,其拉丁文譯本在文藝復興期間被重版幾十次。拉齊斯和伊本·西拿的著作以及其他幾位阿拉伯醫學家宰海拉威的《醫學寶鑒》、伊本·魯士德的《醫學通則》、伊本·貝塔爾的《藥物學集成》等傳入歐洲後,壓倒了被稱為醫學權威的古羅馬蓋倫的醫學著作,在幾個世紀內處於主導地位,為歐洲近代醫學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礎。

  --物理、化學方面,阿拉伯物理學家伊本·海賽姆在其名著《光學寶鑒》中提出光是以球面形式從光源發射出來的觀點,進而提出光線反射和折射定律,奠定了近代光學理論的基礎。英國學者貝爾納認為,《光學寶鑒》是光學研究領域的「頭一部嚴謹的科學論著,所有中世紀的光學都以此為基礎……直到十七世紀都沒有能夠趕得過它的」。阿拉伯物理學家還探討了拋物體運動和弓I力作用,提出了動量概念,為後來經典力學的建立作了必要的鋪墊。在化學領域,阿拉伯學者哈揚在化學實驗中確立了實驗法的重要地位,其論著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在歐洲的大學裡講授;拉齊斯將化學實驗與藥物學研究相結合,把已知的物質分為植物、動物、礦物和衍生物四大類,闡述了鍊金術原理,推動了化學理論和實驗法的發展。正是藉助於阿拉伯人的化學成就,後來歐洲的冶金、製藥和化學工業得以發展起來。

  --地理學和航海方面,阿拉伯地理學家首先將經緯線應用於地理學,測量了經緯線的長度,掌握了比較準確的繪製地圖技術,闡述了潮汐形成的原因,在古希臘天文學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了地球是圓的,已知的世界只是個半球,為後來歐洲航海家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等人的遠距離航海提供了技術基礎和理論支持,而地理大發現和環球航行的成功,為新興的資產階級提供了廣闊的活動空間。

  阿拉伯帝國地跨亞、非、歐三洲,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中轉站。來自中國、印度的發明創造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後,給歐洲帶來了重大變革,有力地影響和推動了歐洲社會的發展進程。例如,中國的造紙術、活字印刷術、火藥、指南針都是經過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的。馬克思在《機器、自然力和科學的運用》一文中指出:「火藥、指南針、印刷術一一這是預兆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槓桿。此外,古代印度人發明的包括零在內的1O個數字元號以及定位計數的十進位法,通過花刺子密等人的著作傳入歐洲(歐洲人誤以為是阿拉伯人的發明,把它叫做」阿拉伯數字""),後來為全世界所採用。

  四、西方人談阿拉伯——伊斯蘭文明對歐洲發展的歷史影響與貢獻

  阿拉伯——伊斯蘭文明對近現代歐洲文明發展的重要影響與貢獻是舉世公認的,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和西方的許多學者、政界人士都認可這一點。這裡,我們可以列舉一些他們關於這個問題的評論。

  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指出:「在羅曼語諸民族那裡,一種從阿拉伯那裡吸取過來並從新發現的希臘那裡得到營養的明快思想,愈來愈根深蒂固,為十八世紀的唯物主義作了準備。」

  黑格爾在《哲學史講演錄》中指出:「阿拉伯人之獲知亞裏士多德的哲學,這件事具有這樣的歷史意義:最初乃是通過這條道路,西方纔知悉了亞裏士多德。對亞裏士多德作品的譯註和亞裏士多德的章句的彙編,對西方各國,成了哲學的源泉。」

  美國學者約翰·威廉·德雷柏在《歐洲知識發展史》中說:「歐洲文獻故意系統性地抹殺穆斯林的科學成就,對此我不得不表示悲憤。但是我肯定,它們再也不會繼續被隱瞞下去了。建立在宗教敵視與民族自負基礎上的偏見永遠都不會長久。」

  英國學者羅伯特·佈雷福特在《構建人性》中說:「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沒有阿拉伯人,現代的歐洲文明就根本不會出現;如果沒有他們,歐洲就不會扮演那麼一種超越所有先前進步階段的角色」;「如果不是受阿拉伯文明的影響,在十五世紀,真正的文藝復興就不可能發生。」

  法國學者蒙塔尼在《數學史》中說:「實際上十五世紀以前凡是西歐人所著的數學書籍,主要是抄襲阿拉伯人的,至多是在阿拉伯人成就的基礎上略加發揮而已。」

  英國學者蒙哥馬利·瓦特在《伊斯蘭世界對中世紀歐洲的影響》中說:cc因為西方抵制伊斯蘭教,輕視它的影響,誇大他們所依賴的希臘和羅馬的傳統,因此今天我們的一項重要任務是糾正這種錯誤認識和承認我們對於阿拉伯和伊斯蘭世界的虧欠。「

  英國學者威爾斯在《世界史綱》中說:「西方人應該對回教避免一切嚴厲的言詞,應該一改素來蔑視回教、抹殺回教美德的忿恨心理,而出以永遠的感謝。西方受回教文化之賜,而脫離中古的黑暗,進於文明之域,沒有回教文化,歐洲社會至少落後二百年。」

  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在《抓住時機》中也認為:「當歐洲還處於中世紀的矇昧狀態的時候,伊斯蘭文明正經歷著它的黃金時代。……幾乎所有領域的關鍵性進展都是穆斯林取得的。……當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偉人們把知識的邊界往前開拓的時候,他們所以能眼光看到更遠,是因為他們站在穆斯林巨人的肩膀上。」(文章來源:《文獻與研究》;作者:高長武,中央文獻研究室副研究員)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