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微博上有一個話題,#建議強制男性分擔育兒義務#。我覺得呼籲爸爸們來分擔育兒的任務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如果是用“強制”的方法去要求,又是非常不妥當的。在我們現代的社會中,“強制”一詞經常在法律條文中出現,所以對於親子教育這樣充滿溫情的父母行爲,是否適用於“強制”一說?

心理強制說,由德國刑法學家費爾巴哈提出,他認爲:“以人爲理性動物,又有自私的特性爲基點。心理強制說強化人們對犯罪與刑罰必然相系的確信,除對具體犯罪立即執行刑罰之外,尤其重要的是以法律預先明確規定各種犯罪及其犯罪後應受的刑罰處罰。由此,意欲犯罪者無論有何犯罪趨向,都將面臨着刑罰的威懾,從而使刑罰的心理強制作用得以充分發揮。”

試想如果跟孩子親密相處這件事情,不是自己發自內心的想做,而是因爲威懾和強制的要求,那麼進行中男性多少會帶着情緒和不滿,這反而不利於親子關係的拉近;反觀之,如果孩子知道父親與自己互動是因爲強制要求,並不是個人意願,也許會對父親失去信任產生敵意。

我個人覺得,讓男性參與到育兒教育中來,應該是男性從內心自發的主動行爲,這樣才能促進良好的父子親情關係。所以對於沒有參與家庭育兒意識的男性,應該進行良性的引導。首先,要讓男性意識到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自己身爲父親角色的重要性;其次是媽媽要在孕育和養育孩子的最初階段,積極帶動準爸爸們萌生初爲人父的自豪和感動;最後是注意每個階段的夫妻關係調和,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也是帶動男性積極回家參與養育的因素之一。

一、讓男性瞭解父親角色在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母親是孩子生後的生活主要照顧者,孩子也往往更依戀自己的母親,但是,大量研究資料表明,父親角色對孩子的成長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父親對孩子的影響不止在於智力和語言的發展上,還涉及到兒童性別角色的形成、情緒情感的培養、個性品質的形成及社會適應能力的影響。

1、父親影響兒童性別角色的發展

兒童性別角色的發展是指兒童形成與自己的生理性別相同的社會期望的性別認知和性別行

爲過程。在兒童的性別化過程中,父親角色起着更爲重要的作用。由於父親獨特的教養方式、性別特徵、氣質類型、思維方式、社會角色,能夠更好地幫助兒童確定自己的性別角色。

一般來講,父親作爲社會文化的主體,在孩子眼裏是社會力量的象徵,是家庭和社會的聯繫紐帶。隨着兒童的體質的增長及思維的發展,他們開始意識到父親的統治權威和影響力,便無意識地對父親產生既敬又怕的心理,並且模仿父親的行爲,進而掌握社會規範。這也是弗洛伊德所提出的“奧底甫斯”情結。而父親通常提供給兒童的是一種男人的基本模式,從父親的身上,兒童開始懂得男人與女人的不同,特別是性別特徵、話語系統、待人接物和處理問題等方面,因而在日常生活中漸漸確定了自己的性別角色。

對男孩的研究表明:男孩在生命的頭 6 年中與父親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男孩通過與父親的親子活動和模仿父親的性別行爲,得到現實社會的激勵,而學會適當的男性品質,有父親的家庭男孩的男性化品質如男子氣、堅強、勇敢、獨立自主等比父親缺失的家庭中的男孩的男性化品質更顯著,而父親缺失家庭中的男孩在自卑、攻擊性等負面人格品質方面表現更明顯;4歲前不與父親一起生活的男孩在性別角色上趨於女性化,沒有一個固定的父親的形象,孩子會缺乏角色認同感和男性特徵,變得軟弱,缺乏獨立性和自主性及目標的持久性,形成男孩女性化的傾向,適應環境的應變能力差,不能適應男性的獨立生活。

而對女孩的研究則表明:女孩在與父親的交往和玩耍過程中,不僅獲得了對異性的基本看法,並且能發展出更加堅韌、果斷、和樂觀自信的人格特徵,而在父親缺失家庭中的女孩在成長過程中,更可能發展孤獨、自卑、敏感、焦慮等消極的情緒情感特徵以及對待男性不健康的態度和看法,5 歲前失去父親的女性,難以瞭解男性如何生活及其與女性的區別,並且在青春期與男性交往時,常常會表現出焦慮、羞怯、無所適從,並且可能會影響她們以後的婚姻狀況。

由此可見,父親的性別角色會影響兒童性別角色的形成與發展,也會影響兒童一生的成長。

2、父親對兒童情緒情感發展的影響

從兒童整個心理發展成長過程來看,情緒情感是個體對外部客觀事物的反映,它是一個不斷

趨向成熟穩定的過程。作爲正在成長中的兒童來講,培養良好健康的情緒情感,洞察兒童的心理需要,是早期家庭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在家庭教育中,父親對孩子的情緒情感、意志方面有着重要的影響。

如果父親很少給嬰兒洗澡或穿衣、微笑互動,那麼當嬰兒與陌生人單獨呆在一起時間越長,哭泣的時間便越長。嬰兒的父親如果是積極的育兒者,那麼孩子對陌生人的態度就比較好。而且經過觀察發現,嬰幼兒出生不久就會顯出早期的情緒現象,如:哭、笑,隨後會出現悲傷、恐懼、羞恥和害羞等情緒。儘管有些嬰兒還不會用言語表達自己,但是他們還是能用聲音和姿態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要求。

父親與兒童交往過程中形成的依戀不同於母親與孩子的交往,無論從父親與子女的交往方式,交往內容,還是從交往遊戲的性質上來看,父親角色在兒童成長中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通常在與父親的共同遊戲中兒童會感到更大的滿足、興奮與快樂,情緒情感更愉快,活躍開朗。

而單親家庭嬰幼兒因爲父親缺失的因素影響,其情緒波動比較大,易怒、有明顯的恐懼感、自卑感,他們爲父母分離或死亡而感到自責,覺得自己與別的孩子不一樣,性格孤僻,交往能力欠缺,精神負擔重,學習成績不理想;有的兒童主觀偏激、暗恨埋怨,把自己的不滿投射到別人身上,自我憐惜,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有的兒童情緒很不穩定,經常激動、煩躁,對家庭及周圍的一切採取猜疑、蔑視的態度,甚至發生攻擊性行爲;還有的兒童心理活動比較內隱,這類兒童易驚慌失措,情緒消沉,沮喪失望,少言寡語,缺乏自信心 ,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經常處於警覺狀態,嚴重時可能會發生自虐行爲。

由此可見,父親對孩子的情緒情感的穩定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父親影響兒童的個性品質和社交能力發展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親不同的教養方式會影響孩子不同個性的形成。一般來講,父親更多地通過身體運動方式、觸覺、肢體運動遊戲,做一些劇烈的、冒險性的活動;而母親更多的是關注孩子的安全和健康,對他的活動做較多的限制。

教育家盧梭早在《愛彌爾》中就提出:“人們只想到怎樣保護他們的孩子是不夠的,應該教他們成人後怎麼保護自己,教他經受命運的打擊,教他不要把豪華和貧困看在眼裏,教他在必要的時候在冰島的冰天雪地裏或馬耳他島的灼熱的岩石上也能夠生活”。因此要教育孩子適應生活的順境和逆境,使兒童學會面對挫折和苦難,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自信心。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親不同的教養方式會影響孩子不同個性的形成,父親角色對於兒童的個性形成更具有影響。

個性是指一個人的整個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各種心理特徵的總和。個性傾向性是一個人對現實態度和積極性行爲的動力系統。它決定着人對現實的態度,決定着人的認識和活動對象的趨向和選擇。它是最積極、最活躍的個性因素。由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世界觀、自我意識等因素構成,而這些因素更多的由父親角色來幫助孩子形成,常與父親接觸玩耍的孩子更多的表現出勇敢、自信、意志堅強等良好的人格品質,有更高的生命激情。

孩子的個性品質又和社交能力發展相關聯,哲學家羅素曾說過:“個性是一種必須與世界廣泛接觸的東西,所以它非拋棄他的孤獨之癖不可,放在玻璃杯裏的個性一定會枯萎,而那種能夠在人類交往中自由發展的個性纔會豐富多彩。”我們的研究也發現,與父親相處多的兒童,在與人際交往方面顯示了優勢,父親與孩子爲伴往往能擴大兒童社會交往活動的範圍和交往內容,影響孩子社會興趣和需要,有利於兒童積累社會經驗,同時兒童也明白了一些社會行爲規範和交往技能。

3-6歲階段父親,在孩子的意識裏代表着社會規則與潛規。孩子會從對父親的認同,來認同社會。這時期的孩子對社會充滿好奇,他會試探人生的第一次,小心翼翼的試探底線、試探邊界,這時,父親必須來告訴他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尤其是孩子犯錯後,要立即指出來,以孩子比較好接受的方式適當的給予相應的懲罰,這會在孩子在成長中豎立起邊界感與規則感,這有利於他在學校遵守校規,進入社會後遵守法律。

孩子6至18歲的青春期,是人生的第二次自主期,也是童年向成年的過渡期,此時,孩子適當的叛逆是正常的,是值得肯定的。他會通過跟父母不一致的行爲和作法來擺脫父母,不再依賴父母,以獲得人格的獨立。因爲他們想告別童年,想長大,不希望父母仍然當自己是小孩子來對待。所以,他們的爭取獨立,在父母眼裏是叛逆。而事實上,因未成年,心智不成熟,有些叛逆難免把握不了尺度,這就需要父親的陪伴、引導、支持與鼓勵。

父親在青春期的孩子身旁,就猶如定海神針,會讓孩子得到支持與力量。父親在能理解、認同、鼓勵孩子裏,能夠讓孩子認同“我已長大,我要承擔更多的責任”。青春期的孩子也會試探或違反一些規則與邊界,父親同樣要正確的引導與教育,給他建立更爲具體的更爲細化的規則感與邊界感,讓孩子不至於成爲脫繮野馬,不知走向何處,能及時使孩子走上正道,爲孩子的成長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

德國哲學家 E·弗羅姆在《愛的藝術》中指出了父親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他說:“父親雖不能代表自然界,卻代表人類存在的另一極,那就是思想的世界,科學技術的世界,法律和秩序的世界,風紀的世界,閱歷和冒險的世界。父親是孩子的導師之一,他指給孩子通向世界之路”。可見,父親的存在和父愛是孩子成長的助推器。因此,要做好一個好父親就必須常常傾聽孩子的心聲,及時對他們進行心理調適,幫助鼓勵孩子與人相處,增強兒童的社會交往能力。

二、媽媽要帶動性爸爸成爲積極的“參與者”

從生理角度講,孩子一出生,媽媽的腦會發生很大的變化,被稱作邊緣體的皮質會迅速產生活性。所謂邊緣體,是控制人體本能的功能區。媽媽們爲孩子不顧一切的天性,在生理上的原因就是邊緣體的作用。我們稱之爲母性本能。爸爸所體會的責任感,一般都是來自大腦皮層控制的理性部分,不同於媽媽與生俱來的母性力量。所以,爸爸們必須通過教育,認識到爸爸參與育兒的必要性,才能真正對這個問題有所認識。

現實中,很多媽媽因爲擔心爸爸粗手笨腳的弄傷孩子,或者幫忙的時候不如自己細緻,就替爸爸把所有的事都做完。正是這樣能幹而完美的媽媽,使爸爸無從下手。即使開始時想要爲孩子做點什麼的爸爸,碰到了這種情況,自然也就會打退堂鼓了。爸爸們最初對於養育的那份好奇心與激動勁兒也就淡化了,堂而皇之就覺得是自己不適合帶孩子,養育孩子是媽媽的事情。如果想要避免這種事發生,媽媽就要在養育的最初,讓爸爸參與進來,讓爸爸體會養育的辛苦,讓爸爸每天看到孩子的變化,讓爸爸“融化“在寶寶的一顰一笑裏,感受孩子成長的每個幸福瞬間,處處覺得自己是被需要的。

要想讓爸爸積極參與育兒,從這幾個方面做起:

1、讓爸爸儘早參與到育兒的活動中來

爸爸越早參與照顧寶寶,越能養成未來日子裏跟媽媽一起照顧孩子、陪伴孩子的習慣。在養育初期,媽媽還在月子裏的時候,月嫂、老人不要全部承包了一切事務,不要嫌棄爸爸笨手笨腳的礙事,把他晾成一個“旁觀者“。沒有人不練習就能精通養育的方法,媽媽或者家人應該給爸爸學習的機會,在他做的不好的時候教給他更好的方法,在不斷嘗試取得成功後,爸爸也會非常的自豪,甚至是非常激動自己能爲孩子做事。

爸爸笨手笨腳的給寶寶換紙尿褲,被寶寶的尿濺了一臉;爸爸幫寶寶洗澡後做撫觸,

抱着寶寶跟他溫柔的說話;爸爸抱着哭鬧的寶寶不停的打瞌睡......這些爸爸和寶寶共處的瞬間都是人生幸福的記憶。要想爸爸和寶寶建立親密關係,必須以深深的愛和依賴作爲基礎,所以要給爸爸和孩子共處的時間。如果媽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了,那麼爸爸就沒機會接近孩子了。爸爸不管再怎麼忙,每天都應該爲孩子做幾件事。比如,給孩子換尿布、洗澡、餵奶等,事情雖小,但也很重要。

2、對爸爸帶孩子的行爲進行鼓勵、讚賞

爸爸們作爲男人,通常都是需要通過適當的鼓勵來滿足虛榮心、調動積極性的,對於爸爸願意抽時間帶孩子的行爲(不管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媽媽都要及時的進行積極的鼓勵、讚賞,哪怕是帶孩子的過程中出現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也應該以鼓勵、建議爲主,充分保護男人的積極性,利用男人的大男子主義精神,調動爸爸們的興趣。

男人的特性難免大大咧咧、粗心大意,在帶孩子的過程中,因爲缺乏經驗、手腳笨拙、反應慢,或者對於可能的風險經驗和預判不足,導致孩子磕磕碰碰受點傷,或者給孩子換衣服折騰半天也弄不好,這種時候,作爲媽媽一定不要諷刺、挖苦,需要多鼓勵、指導,幫助爸爸學習、成長起來,千萬不要表現的不耐煩、看不上的情緒,否則,很容易刺激到爸爸們撂挑子不幹了,那樣的話,再想讓爸爸參與進來,就難上加難啦。

3、給爸爸單獨與孩子呆在一起的機會。

媽媽可以隔一段時間找個機會跟閨蜜小聚一下,讓爸爸自己負責孩子的起居飲食,陪玩陪聊。這不僅給爸爸製造了機會,也給媽媽們放鬆的空間。在這樣的朝夕相處中,爸爸能夠與孩子產生真正的鏈接,鏈接能夠讓爸爸更加了解孩子,看到孩子真正的需求,從而知道該給孩子什麼,怎麼才能更好地與孩子相處。總之要創造一些機會給他們,沒有機會實踐,永遠也學不會。

不要怕孩子跟爸爸單獨相處會覺得無趣,其實爸爸跟孩子單獨相處,可以做的事情比媽媽想象的要多的多。爸爸在體能上比媽媽更優越,所以爸爸陪孩子去運動是非常適合的。比如:帶孩子騎自行車、玩滑板車、輪滑鞋、踢球、打球、游泳......可以做的運動項目非常多,哪怕出去跑跑步也很好。爸爸和孩子的身體都練得棒棒的,媽媽自然省心。

爸爸帶孩子去單獨購物,對於孩子來說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因爲爸爸一般都比較隨性,不會像媽媽那般刻板教條,所以兩個人單獨出去購物的時候,又能幫媽媽採購一些生活必需品,還能在沒有媽媽監督的情況下,給孩子買了媽媽不同意的零食,但是這樣的經歷非常難得,對孩子和爸爸都是很好的鍛鍊。如果他們瞞着媽媽偷吃了冰淇淋,藏起可樂,這就成了爸爸和孩子之間的小祕密,讓他們從同行變成同盟,迅速促進他們的親子關係。

爸爸陪孩子去大自然裏瘋跑。爸爸帶孩子去公園,一起搭帳篷,一起放風箏,一起挖沙,一起瘋跑......春天帶小桶去撈蝌蚪,秋天去樹林裏踩落葉聽着樹葉在腳下“咔哧咔哧“的聲音;夏天帶孩子去游泳、去海邊衝浪,冬天帶着孩子去爬山......如此自由自在,沒有拘束,不怕弄髒衣服,勇敢的堅持,是爸爸帶給孩子特有的感受。

4、常常與爸爸分享一些孩子的細節。

媽媽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一定要會分享。就是當我們的孩子從生下來,每時每刻的那些變化。比如孩子最近學會的新本領,孩子說的一些童言無忌,孩子畫的畫等等,分享這些細節常常帶來很多快樂,也能增進夫妻感情哦。更重要的是你帶給爸爸的感覺是,育兒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是一件蠻好玩的事。這也能吸引他參與進來。

如果孩子爸爸因爲工作經常不在身邊,也可以通過打電話、視頻等方式與孩子互動。如果有條件,堅持每天必打,讓孩子形成習慣。如果孩子太小,不知道如何接電話,就要媽媽代勞,大聲告訴孩子:“是爸爸,爸爸要親你。”大一些讓孩子自己接電話,中途跑開也沒有關係。再大一些也可以交換着讓孩子給爸爸打電話,交流的內容不重要,重要的是讓寶寶形成習慣,感受父愛的存在。

多利用網絡視頻,視頻的時候要讓寶寶清晰的看見爸爸,不能光讓爸爸看見寶寶,讓寶寶對爸爸有具體形象的認知,這屬於視覺刺激下的情感記憶。有心的爸爸也可以通過視頻玩一些小遊戲,如猜猜謎語,變個小魔術什麼啊,讓孩子有互動的意願,要不然光顧想着看動畫片去了,可以增加一下視頻的有效時間。絕對不能因爲寶寶小,例如一兩歲,認爲寶寶什麼也不知道而忽略了電話和視頻的功效。

分享孩子成長的點點滴滴,這個時候這個男人很容易被感染,父親和孩子之間就會產生一種先天的鏈接。

三、創造融洽的夫妻關係

一個民主、融洽、健康的家庭氛圍有助於孩子健康地成長。而一個充滿硝煙的家庭環境,無疑對孩子的成長十分不利。所以,媽媽要努力營造浪漫美滿的夫妻關係,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即便有分歧,也不要當着孩子的面爭執。

曾經來諮詢的父親說,他和妻子的關係一直不太好,最近爭吵不斷升級後,他就不大願意回家了,可是他非常愛自己的女兒。因爲孩子聰明、聽話、乖巧,學習好,於是他爲了彌補自己的缺失,經常給孩子零花錢,買很多昂貴的禮物。可是孩子的學習成績越來越差,

老師跟爸爸說: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動不動就和同學爭執,情緒不穩定。而且跟老師說放學也不想回家。

從這個案例裏我們能夠看出,他們夫妻之間的緊張態勢使孩子感受到家庭危機,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內心經歷着擔心、害怕、痛苦,她怎麼能夠安心學習和正常生活,所以成績下降也是必然的。而爸爸不願意回家面對孩子,也是因爲夫妻關係的緊張造成的,所以所融洽的夫妻關係,也是男性參與育兒的因素之一。

每一對夫婦都不希望孩子生活在硝煙四起的家庭裏,所以如果你希望夫妻關係溫暖和諧,就必須學會關注伴侶的優點而不是缺點,把他身上的一切都想象成合理的,因爲你第一次看到他,喜歡他的時候就是這個樣子,你需要把眼光集中在你喜歡他的方面,而不是停留在那些你不喜歡的事上,愛情是需要彼此長久維護的。

1、愛情和珍惜是需要表達的,你愛人的關鍵在於給予。給予是證實愛情的一種可見的形式,給予反映了你怎樣慷慨地對待伴侶,怎樣深情地敞開胸懷,怎樣奉獻你的忠誠,實際上表達的是你的愛。比如你可以給予伴侶時間、關注或者精力,這是無法估價的禮物,當你把他看成是自己最心愛的人時,你會自願體貼關心,陪他看病,體貼入微地幫助他做任何事。相對的,你的愛人也會在你辛苦的時候,發自內心的給你關心,幫助你分擔教育孩子的任務,陪伴孩子游戲給你獨處的空間,幫你分擔家務......這些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比鮮花、巧克力或者珠寶還要貴重,因爲它們珍貴到無法衡量。

2、用互惠來平衡夫妻間的給予和獲取。平等的愛需要相互的傾聽、珍視、尊重和關注。如果僅僅是給予,就是一個人獲取,一個人奉獻,甚至是剝奪、剝削對方;如果兩個人都獲取,就是隻考慮自己,不照顧對方;兩個人互相謙讓,最後平均分配就是互惠。伴侶之間應該存在着互惠的循環。

如果循環中斷,其中一方或者雙方就開始感到自己被欺騙並且產生怨恨,一方就開始不象以前那樣給予的那麼多,另外一方也報以退縮,伴侶關係不再是給予與獲取,而成了獲取再獲取。就象兩個人比賽從一口缸裏取水一樣,水缸很快會枯竭。這時候兩個人開始在潛意識中算計自己吃虧還是佔了便宜,曾經給過對方什麼,誰欠了誰的恩惠,在時間、感情、關注以及其他不對稱的事情上回憶比較,心裏有無形的明細帳。吃虧者就會產生怨恨,積怨越來越深,變成憤恨,導致矛盾。避免情況惡化的辦法是明確的溝通和談判。如果比例確實已經失衡,就要立即結束和調整。

獲取太多,給予太少是對應的,那些獲取超出自己應得的人消耗伴侶的資源,又不以自己的資源補償伴侶,進一步破壞了平衡,比如丈夫讓妻子在家全職帶孩子,丈夫在外面事業成功,兩個人的差距越來越大,當出現婚姻問題的時候,就是失衡的結果。你一定要在積怨超出你的承受力之前處理並且調整這個問題。

如果你覺得你的伴侶給予得太少,你必須跟他挑明這個問題,並談判出一個恢復平衡的雙贏的結局。你要明確你需要的是什麼,而他也知道怎樣給予,你們纔會感到對方的體貼,從而感到幸福。

3、讓體貼和尊重成爲夫妻關係的潤滑劑

夫妻之間的體貼通常表現在小事上,即“以小見大”,因爲生活就是由一系列小事串起來的,當你花時間和心思使這些小的細節更加溫馨甜美時,他的生活就會因爲有了你,而更加美好,從而滋潤着他。比如給心情憂鬱的伴侶下載他喜歡的相聲、喜劇;主動給疲勞的伴侶倒一杯熱茶,做一頓可口的飯菜,陪他散步、聊天......用溫和的體貼代替呵斥、指責和要求,你們的關係會越來越融洽。

尊重伴侶表現在說話的口氣和態度上,夫妻之間解決問題的時候說話不能諷刺和挖苦,語調要溫柔,他應該得到你對你所尊敬的人同樣的對待;不要當外人面糾正和指責他的過錯,不能打斷他的話,因爲這樣表示你對他的話不感興趣,而且有意當衆貶低他。不把挫敗感或者負面情緒發泄的伴侶身上。當兩個人彼此尊重時,自我約束,自我尊重,不做有損情感的事,就會成爲自覺行動。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家長身上也都有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和諧夫妻的家長,在自己有缺點和不足時,會主動地去改正和彌補,而不會刻意地去遮掩,而這也會給孩子做出一個好的榜樣,讓孩子在有缺點和不足時,能夠負責任地去擔當。 

和諧關係下的夫妻,在孩子的教育上必然是取長補短、分工協作的,他們會充分地發揮各自的優勢,齊心協力地去關心、照顧、關愛孩子,讓孩子永遠生活在幸福和快樂的家庭氛圍中。

幸福家庭中成長的孩子人格比較健全,生活比較平和,性格也更加開朗大方。而在不幸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往往變得內向、膽怯、不自信、敏感等。所以媽媽愛孩子,首先要愛孩子的爸爸。當你和伴侶分享快樂的時候,快樂倍增,當你們分擔悲傷時,你使悲傷減半。即使你們的物質生活很普通,你們的精神生活質量卻是豐富溫馨的,你們的夫妻情感是真實深厚的,這對孩子的影響是無比寶貴的,他們將受益終生。

原創文章作者:任淑一

renshuyi1228微信

任淑一親子書屋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